孔融见再这样争执下去的确不是办法,朝堂之上又再无他人应援,也只能就此做罢。
但他也暗暗打定主意,等今日下朝之后就联络其他人,务必要帮张绣把这件事情办成。
相比于愤怒的孔融,诸葛亮倒是显得很淡定,平静地和赵云一起离开。
临行之前又看了看刚刚和孔融争辩的荀彧一眼。
正好荀彧也望了过来。
原本历史上曹魏和蜀汉的首席谋臣就这样毫无预兆的相互对视,两人目光交错,均是一阵恍惚。
“岂有此理,当真是岂有此理!”
孔融回到府中也不避讳,当着赵云和诸葛亮的面就破口大骂起来:
“曹贼因私废公,简直无耻之尤!
子龙、孔明,你们莫要担心,融定能说服陛下,拜张将军为扬州牧。”
赵云点了点头表示感谢,诸葛亮则是微笑着摇了摇头。
孔融见状不悦道:“孔明这是何意?莫非不是相信在下?”
“非不信文举,只是亮今日观之,满朝之中非操宗族,便是出其门下,又有谁肯尽忠讨贼?”
诸葛亮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孔融当即一怔。
他思虑片刻,缓缓开口:“孔明之言有理,若成此事,非国戚不能行也,某或可去寻车骑将军国舅董承。”
“董承?”
毕竟是对朝堂不够了解,所以诸葛亮听到这个名字时本能的就是一阵迷茫。
孔融也知道诸葛亮并不了解董承,主动解释道:
“此人说来倒与张将军颇渊源:他初从西凉军,为董卓女婿牛辅部曲。
后护卫陛下自长安东归洛阳,拜为卫将军,受封列侯。
他本为灵帝之母董太后之侄,其女亦嫁于陛下,是为董贵人。
今年年初,又被陛下拜为车骑将军,并得以开府。”
诸葛亮一听就明白了,这人跟当初的大将军何进一样,是为外戚。
只听孔融接着说道,“董国舅多赴国难,吾素知之,若得其相助,此事定可行之。”
孔融说得笃定,但诸葛亮却并不看好。
倘若只凭一个董承就能改变曹操的主意,那他也不会权倾朝朝野了。
不过孔融怎么说都是为了张绣的事情奔波,诸葛亮也不好说打击的话,只是叮嘱他一定要小心谨慎,凡事以保护自身安全为上。
孔融闻言笑道,“常言道初生牛犊不怕虎,未曾想孔明你年纪轻轻,处事却是这般谨慎。”
诸葛亮也笑:“若文举因此事被曹操忌恨,主公势必责怪,便是亮也于心不安。”
“大丈夫处世,不能建立功业,不几与草木同腐乎?”
孔融哈哈大笑,拍了拍诸葛亮的肩膀,问道,“倒是融有一事一直颇为好奇,不知孔明可否替为兄解惑?”
诸葛亮点头:“但说无妨。”
“我等皆是年到二十方才束发结冠,由家中长辈赐字,可孔明你如今不过十八,怎的早早就取了字?”
原本一直没有插口的赵云听到这句话,也是好奇地转向诸葛亮。
他比孔融知道的更多。
当初张绣在豫章第一次见到诸葛玄的时候,后者就提到过诸葛亮的字是孔明。
那时诸葛亮才十六岁。
诸葛亮听到这个问题,没有说话,只是长长叹了口气。
孔融见状连忙说道,“若有不便,不说便是。”
“倒也无甚不可言。”
诸葛亮轻轻摇了摇头,缓缓说道,“亮三岁丧母,八岁丧父,故与幼弟随叔父生活。
后长兄子瑜因战乱与某等失散,吾便与幼弟和两位家姐随叔父一同前往荆州。”
说到这里,诸葛亮顿了一顿。
都说张绣跟曹操有仇,其实诸葛亮同样也跟曹操有仇。
如果不是当初曹操出兵徐州征讨陶谦,他们一家人也不会背井离乡,前往荆州。
“因一路见生灵涂炭,亮叔心有所感,便提前为亮束发取字,以示亮已成人。”
听完诸葛亮的话,赵云和孔融心里都有些不是滋味。
两人都不知道这个看上去意气风发的少年身上竟然还有这么一段往事。
孔融更是连声道歉,因为他让诸葛亮想起了这段并不愉快的往事。
诸葛亮却并不介意,反过来安慰孔融不必为此事介怀。
等到孔融离开,诸葛亮便对赵云说道,“子龙,文举此去必徒劳无功,我等亦当早做准备。”
赵云也不问原因,点了点头,自去安排。
再说汉帝刘协自朝中回到后宫,便对着伏皇后哭诉起来:
“朕自即位以来,奸雄并起:先受董卓之殃,后遭李傕、郭汜之乱。
常人未受之苦,吾与汝当之。
后得曹操,本以为社稷之臣,不意专国弄权,擅作威福。
朕每见之,背若芒刺。
昔日围场之上,他便身迎呼贺,无礼已极!
如今竟连朕封赏功臣之事也要插足,可见其早晚必有异谋,彼时吾夫妇不知死所也!”
伏皇后听到刘协的话,忍不住反问道:“满朝公卿,俱食汉禄,竟无一人能救国难乎?”
第219章 流言蜚语
正如诸葛亮所料的那样,国舅董承并没能帮上忙。
对于孔融的到来董承表现的非常热情,可两人一番交谈以后,最终却表示自己对于这件事情有心无力。
实际上,此时的董承等人因为刘备和马腾这两位衣带诏当中的关键人物离开,正在恼火不已。
所以面对孔融的请求,他在跟其他人商量过后,决定暂时还是不要节外生枝,以免引起曹操的关注。
孔融无奈,只能去联系其他人。
结果他几乎把满朝文武找了过来,依旧没有人愿意为这件事情出头。
最终他只能无奈返回,颇为惭愧对赵云和诸葛亮说道,“融无能,有负张将军所托。”
诸葛亮自是连声安慰,声称此事无关紧要,因为他已经有了主意。
“此话当真?”
听到诸葛亮这么说,原本已经放弃治疗的孔融立刻抬起头来,目光炯炯地望着诸葛亮。
“文举无需多虑,你这日四处奔波已是极为疲惫,如今在府中静侯消息便可。”
眼见诸葛亮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这段时间碰了一鼻子灰又怒又乏的孔融索性依言在家中休息起来。
很快一连串流言便开始在许都的大街小巷留传开来:
“曹操担心张绣封侯拜将会影响他的地位,所以才故意压下此事!”
“张绣将军号称北地枭雄,乱世不败,曹操最怕的就是他!”
“曹操大逆不道,想要学那董卓,废了今上,另立他人为帝!”
“曹操好人妻,张绣、吕布等人原本已经投降,就是因为他要强纳人妻,才逼得张绣和吕布非要与他一战!”
“这是谣言,曹操好的是男色!听说典韦就是他的禁脔——正因如此,他才要找杀了典韦的张绣报仇!”
“……”
各种各样的传言有鼻子有眼,一个比一个说的煞有介事,就仿佛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就有人在旁观围观似的。
“砰!”
当这些传言被汇总上来交到曹操面前的时候,他面色铁青,狠狠把一个花瓶砸在地上。
“岂有此理!简直是岂有此理!”
原本曹操觉得自己已经胜券在握。
你张绣想绕过我,直接从天子那里得到封赏,没门!
只要死死咬住没有抓到袁术这一点,怎么都能让你无功而返!
当然他也没有想着把这件事情无限期拖下去,只等车胄那边除掉刘备,他完全就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张绣。
万万没想到,一夜之间这些流言就传遍了许昌。
“此事定是那诸葛亮所为!”
荀彧笃定地说道,“他命人在暗中传播这等流言,企图逼主公妥协。”
曹操怒道,“他做梦!”
肆意毁坏自己的名声,还想让自己顺着他的意思来?
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其他的倒也算了,抹黑自己好人妻?
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诬蔑!
对,他的确是纳了大将军何进的儿媳尹氏和在寿春之战中被自己斩了的运粮官之妻王氏,但那都是有原因的!
自己和袁绍曾经都是何进的部下,何进被十常侍所杀,董卓进京之后更是彻底铲除了何氏势力。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是自己,何进的儿媳尹氏带着一个儿子怎么可能生存下去?
自己帮助老上级照顾他的儿媳妇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至于照顾着照顾着照顾到了床上,也是因为两情相悦,情不自禁,不也是非常合理?
况且自己纳了尹氏为妾后虽然又让她给自己生了儿子,但对他的儿子何晏依旧视如其出,可见他并不是为了人妻才这么做。
至于运粮官之妻就更不用说了。
当初自己以运粮官的人头平息了军中忿怒,在他临死之前亲口答应要照顾他的妻子和儿女。
自己身为大汉司空,一言九鼎,自然是应该说到做到。
这又有什么问题?
那诸葛亮竟然仅仅因为这两件事情就传出谣言,简直是其心可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