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在下张绣,有何贵干? 第167节

  在随后的渑(miǎn)池之会上,蔺相如再次立功,使赵王免受秦王屈辱。

  因这两件事情受封上卿,官居大将军廉颇之上。

  廉颇认为自己征战沙场的功勋高于只会耍嘴皮子功夫和出身贫贱的蔺相如,对此颇有不服,言谈间时有羞辱,蔺相如却始终以礼待之。

  最终廉颇得知此事,赤身裸体背负着荆条找到蔺相如,请求他的原谅。

  这就是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最终促成了将相和,两人的这段友谊一时传为佳话。

  只是后来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和氏璧在一百年后终于还是到了秦国手中。

  嬴政认为自己功劳高过三皇五帝,自称始皇帝,又命李斯取蓝田玉用小篆雕刻传国玉玺。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八个篆字便由李斯亲手写成,玉工孙寿刻于其上。

  从此以后,传国玉玺就成为了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信物。

  诸葛亮说到这里,见众人听得入神,笑了笑继续说道:

  “二十八年,始皇巡狩至洞庭湖,因风浪大作,舟将覆,听人言要掷宝以镇压湖中怪,遂急投玉玺于湖而止。

  自此传国玉玺失踪。

  三十六年,始皇巡狩至华阴,有人持玺遮道,与从者曰:‘持此还祖龙。’

  言讫不见,此玺复归于秦。”

  张绣:( ̄_, ̄)

  眼见张绣一副不以为然的模样,贾诩也主动解释:

  “玉玺应何而失,又应何而得,皆为民间穿凿附会之说。

  然其失而复得一事却是事实,个中原因,只怕唯有始皇得知。”

  “这种事情无所谓,孔明你继续说。”

  诸葛亮口才极佳,包括张绣在内的众人此时皆被他讲的这个故事吸引,张绣便让他继续往下说。

  传国玉玺虽然回到了始皇手里,但秦朝却历三世而亡。

  秦王子婴将玉玺献于汉太祖刘邦,因刘邦御服其玺,世世传授,遂号曰汉传国玺。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遣其堂弟王舜向太后索取传国玉玺。

  太后怒斥其为乱臣贼子,将玉玺狠狠掷于地上。

  王舜连忙捡起玉玺,发现已经缺失了一角。

  后来王莽令工匠以黄金镶补,纵有巧夺天工之术,传国玉玺还是留下了遗憾。

  后来王莽建立的“新”王朝覆灭,王莽本人亦是兵败被杀。

  传国玉玺历经更始帝刘玄、建世帝刘盆子之手,最终还是来到了汉世祖光武帝刘秀手中,一直流传至今。

  但至于玉玺是怎么来到孙坚手中,诸葛亮也不知道。

  却见张绣微微一笑,“十常侍作乱时,何进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玉玺失踪。

  后董卓作乱,孙坚入洛,在宫中一口井中找到了玉玺。

  三年前,孙坚之子孙策以玉玺为质,向袁术借得三千兵马,跨江东渡。

  至此传国玉玺一直都在袁术手中。”

  诸葛亮越听越是惊讶,等到最后终于忍不住开口问道:“此事主公因何得知?”

  他对传国玉玺的来龙去脉这么清楚,是因为他博闻强记,擅长分析总结。

  但即便如此,他也只知道孙策以玉玺为质向袁术借兵的事情。

  至于玉玺是怎么丢的,孙坚又是怎么得到的,别说是他,相信这个世界的大多数人都不知道。

  所以听张绣说得如此明白,诸葛亮才会这么惊讶。

  我也是看三国演义知道的。

  张绣在心里默默说了一句,口中却对此事避而不答,话锋一转说道,“孙坚得玉玺,暗藏心思欲回江东,不料被刘表部将黄祖射杀。

  袁术得玉玺,称帝后众叛亲离,落得如今这般下场。

  孙策弃玉玺,换来兵马,如今几乎平定江东地面……”

  用一番话把众人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张绣看向诸葛亮,目露微笑:“孔明,你怎么看?”

  诸葛亮:(*゜ー゜*)

  为什么感觉这一幕似曾相识?

  他正要开口,突然朝还在地上的袁术和袁胤看了一眼。

  张绣见状没好气地看向袁术,“故事听够了还不走?等着我送你们吗?”

  袁术和袁胤见张绣真的信守承诺放过他们,这才如梦初醒,道过谢以后便相互搀扶着离开。

  等到两人的背影消失在众人视线,乐进犹豫片刻,还是开口道:

  “主公,要不要末将追上去……”

  他说着就做了一个砍头的动作。

  “不可!”

  诸葛亮就急忙劝道,“此举乃陷主公于不义也!”

  张绣也笑道,“某已答应交出玉玺便放过他,实无必要如此。”

  乐进依旧犹豫,“那便放他去找袁绍?若二人协力,只恐急难收复?”

  张绣摇了摇头,“袁术与我一战,既失兵马,又失玉玺,便投袁绍,也无大用。”

  说到这里,他的脸色变得耐人寻味起来:“现在他活着比死了更有用。”

  “主公既答应饶他一命,那便让他去吧”,贾诩也插了一嘴,跟着就转向诸葛亮,“孔明,你怎么看?”

  诸葛亮:( ̄△ ̄;)

  你们到底想干什么?

  他这时也回过味来,贾诩似乎是在……幸灾乐祸?

  虽然不明白原因,但依旧他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如主公方才所言,孙坚、袁术欲将传国玉玺占为己有,却都无甚好下场。

  反观孙策,果断以之换兵,却创立了如今江东的基业。

  可见并非得此玺者,便是天命所归之人。”

  诸葛亮想什么说什么,却看到贾诩和赵云都用一种古怪的表情望着自己。

  贾诩:((*???)ゞ→→

  赵云:Σ(`д′*ノ)ノ

  诸葛亮心中顿时咯噔一声,糟糕,自己年轻气盛,貌似一不小心就把人给得罪了。

  贾诩刚刚才说过传国玉玺乃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自己现在就说就算得到玉玺也不是天命之人,这不是打脸吗?

  只是话一出口却再难收回,正当诸葛亮想着要不要找补回来的时候,却听张绣赞同地说道:

  “孔明所言极是!

  不过一块玉罢了,虽说有其政治意义,但若谁以为得到它便是天命所归,那才是真的愚昧!”

  诸葛亮没想到张绣居然这么挺自己,眼睛顿时有些湿润。

  要知道贾诩和赵云可是张绣最信任的谋士和师弟啊!

  贾诩和赵云自然不会介意,贾诩更关心的是另一个问题:

  “那主公打算如何处理此物?”

  迎着三人的炯炯目光,张绣咧嘴一笑,露出八颗整齐的牙齿:

  “我现在只想把这个玉玺尽快上交给国家。”

第204章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我现在只想把这个玉玺尽快上交给国家。”

  当张绣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室内仅有的几人都惊呆了。

  这都是什么话?

  尽管乐进觉得自己的身份不方便开口,但听到张绣这句话,他终于还是没能忍住:

  “主公,万万不可啊!”

  他一开口,赵云立刻跟上:“文谦所言甚是,师兄你要三思啊!”

  诸葛亮和贾诩两人没有着急去劝,而是不约而同皱起眉头,似乎是都陷入了沉思的模样。

  赵云跟张绣关系到底非比寻常,见两位军师……哦,一位军师和一位战士都不说话,索性直言相劝道:

  “师兄,袁术此人虽性急无谋,然其一句话却颇为在理。”

  听赵云说袁术说的有道理,张绣顿时来了兴趣。

  “哦,他说了什么话?”

  “有传国玉玺,若不为君,背天道也!”

  “他还说过这话?”

  张绣有些意外。

  赵云点了点头,解释道,“昔日袁术欲称帝,其主簿阎象反对,曾劝之曰:

  ‘昔周后稷积德累功,至于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犹以服事殷。

  明公家世虽贵,未若有周之盛,汉室虽微,未若殷纣之暴也。

  故此事决不可行。’

  然袁术不听,遂如此回之。”

  原来如北……

  张绣先是点了点头,跟着反应过来:不对啊!袁术和人家主簿的对话,你小子怎么知道的一清二楚?

  总不能你当时就在旁边吧?

  似乎是看出了张绣的想法,赵云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

  “云先前自作主张,已替师兄劝降了袁术的主簿阎象和其长史杨弘。”

  张绣:Σ(っ°Д°;)っ

  居然都学会抢答了!

首节 上一节 167/8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