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滴大滴的冷汗自袁术额头落下。
此刻的他连一动都不敢动,因为虎头湛金枪就抵在他的喉咙上。
张绣只需要轻轻往前一送,自己立刻就会成为枪下亡魂。
刚刚在战场上袁术已经见识过张绣的武艺,但惟有此刻身临其境,他才知道眼前这个男人到底有多么的可怕!
北地枭雄,乱世不败!
这句话突然就这么浮现在了他的脑海中。
“你可能搞错了一件事情”,张绣持枪的那只手臂稳如磐石,缓缓说道,“现在的你,根本没有与我讨价还价的资格。”
“我、我给……”
袁术喉结颤动,生怕自己动作幅度过大,撞上那正在散发着寒气的枪尖。
眼见袁术都快要被自己吓尿了,张绣便将长枪收回。
一旁的赵云见状暗暗点头,单从师兄出枪收枪之际的动作来看,他的枪法越来越收发自如,假以时日,必能领悟第三十六式。
“玉玺在我侄袁胤处”,这一次袁术没有再敢提要求,垂着头老老实实说道,“我在战前交给了他。”
张绣并不意外。
袁术被生擒以后早被士卒搜过,并没有在他身上发现传国玉玺。
至于刚才的恐吓之言自然也是吓他的。
袁术如今的势力已经分崩离析,但是这个人对于张绣来说还有用,自然不会这么快就把杀了。
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张绣转向赵云,“袁胤呢?”
赵云摇了摇头,倒是一旁的诸葛亮回答道,“方才溃败时逃了,乐将军已去追了。”
这一场战斗乐进也参与了,他的表现中规中矩,被张绣和赵云掩盖不说,就是诸葛亮都比他亮眼许多。
但此时他的作用亦是凸显出来。
很快,乐进就提着袁胤返回。
看到跪倒在地的袁术,他愣了一愣,这才向着张绣拱手道,“主公,此人乃袁术之侄袁胤。
方才袁术战败时末将见他收拢部曲欲往江亭,未及禀报便带人去追,望主公莫怪。”
其实这种事情原本并不算什么,但乐进知道自己毕竟是降将,因此把姿态放得很低。
“无妨,此事孔明已与我说过。”
乐进闻言有些惊讶地看了诸葛亮一眼。
自己并没有告诉这个少年啊,他是怎么知道的?
还没等他回过神来,就听张绣又说道,“传国玉玺就在他身上,文谦你去找找?”
“末将遵……传国玉玺?!”
乐进刚刚答应便抬起头,一脸惊讶地看向张绣。
“怎么,刚才抓人的时候没有顺手摸一把?”
张绣半开玩笑地说道,“若早知玉玺在他身上,文谦是不是便要带着他去投曹贼了?”
“末将绝无此心!”
乐进脸色一白,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末将既降主公,便与曹操断了往日情分!
他日战场相见,也必生死相交,还望主公明察!”
“文谦这是做甚?”
张绣有些无奈,连忙上前两步把他扶起,“说笑罢了。”
他摇了摇头,想到这个时代的人跟现代不大一样,这种玩笑自己以后还是别开了。
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可别一个不小心真让乐进以为自己还在怀疑他。
“搜搜吧,袁术说玉玺就在这货身上。”
乐进见张绣脸色并无异状,这才来到袁胤面前,很快就从身上找到了一个锦囊。
他小心翼翼地打锦囊,见里边装着一个朱红小匣。
乐进本想直接打开,但看到小匣被一把精致玲珑的金锁锁住,不禁心中一动,双手将其郑重地递给张绣:
“此物贵重,请主公亲启。”
见乐进那副谨慎小心的模样,张绣笑道,“不过一块玉石罢了,不至于。”
说是这么说,但他也对这块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宝物很感兴趣。
毕竟经过岁月流逝,传国玉玺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已经超越了其本身的珍贵,成为了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最重要的物证之一。
张绣打开小盒,一个方圆四寸、制作精良的玉玺顿时出现在众人面前。
他缓缓拿起玉玺,只见其中一角便是传说中的金镶玉。
只是纵然再巧夺天工之术,还是难以弥补金玉间的裂痕。
至于玉玺本身则是在五龙交纽的装饰下显得格外神秘,每一条龙如同栩栩如生的活物一般,灵动而又巍峨,以它们的力量支撑着整个玉玺的威严。
当然,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八个用篆文写的字: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张绣把玩着这枚传国玉玺,好奇的神色倒是多过了激动。
但是贾诩、赵云、诸葛亮、乐进……包括还跪在地上的袁术和袁胤看向张绣的目光都变得复杂起来。
“听说这八个字是李斯写的?”
张绣说着就把传国玉玺直接递给身旁的贾诩,“来,让你康康。”
纵是老成持重的贾诩,在接过传国玉玺的这一刻双手亦在颤抖。
他仔细抚摸着玉玺,等再抬起头的时候,泪水不知不觉已经模糊了视线:
“五龙交纽、李斯提字、黄金镶边,此物真是传国玉玺!”
透过这块玉玺,他仿佛看到了数百年前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他定了定神,缓缓说道:
“传国玉玺乃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主公如今得之……”
贾诩的话只说了一半。
只是在场诸人都知道传国玉玺代表的意义,所以这话虽然没有说完,但跟直接说出来已经没什么区别了。
张绣的目光扫过众人,见所有人望向自己的目光都颇为热切,其中尤以赵云最为狂热。
唯独诸葛亮眼神清明,张绣见状心中一动,开口问道:
“孔明可知此物来历?”
第203章 我只想把它上交给国家
诸葛亮见张绣并没有就着贾诩的话继续往下说,反而是问起了自己传国玉玺的来历,忍不住转过头望去。
当看到张绣似笑非笑地望着自己时,他不禁心中一动。
“主公,可知完璧归赵?”
“当然。”
这个典故实在太有名了,连水字数的必要都没有。
诸葛亮又问:“那主公可知传国玉玺便是完璧归赵中的和氏璧?”
“知道。”
这件事情知道的人就没有那么多了,但只要念过书的人基本上也都知道。
“那主公可知和氏璧来历否?”
诸葛亮再一次问道。
张绣听懂了诸葛亮的意思,不是传国玉玺的来历,而是和氏璧的来历。
很好,终于进入这个故事的主线了。
张绣摇了摇头,“不知。”
诸葛亮的目光扫过在场众人,见只有贾诩朝自己捻须微笑,顿时心中一定。
“既是如此,我有一言,请诸位静听。”
一个传奇的故事便被诸葛亮娓娓道来。
根据著名文献《韩非子》记载,有一楚国人名为卞和,某日在荆山砍柴时发现一只凤凰栖息在一块石头上。
俗话说凤凰不落无宝之地,故而卞和就把这块石头当作宝物献给了当时的楚厉王。
然而楚厉王让人鉴宝之后,却发现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勃然大怒的他当即下令削去了卞和的左膑骨。
后来厉王驾崩,武王登基,心有不甘的卞和再次去献石。
结果楚武王找人鉴宝以后,发现这的确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怒气爆发的他又下令削去了卞和的右膑骨。
等到武王驾崩,文王登基,卞和还想去献宝。
可是他没了双腿无法行走,只能抱着那块石头在荆山下哭了三天三夜,就连眼泪都哭干了。
这件事情最终惊动了楚文王,派遣使者来询问原因。
卞和说自己不是因为所受酷刑而悲伤,而是因为宝玉无人识别而悲伤。
文王有感其诚,第三次让人鉴别。
可惜依旧得到了这只是一块普通石头的答案。
好在这一次终于有人提醒,工匠便剖开了石头,果然找到了隐藏在其中的一块完美无暇的稀世宝玉。
楚文王感念卞和之心,为弥补两任楚王对他的伤害,便养了他和他的家人一辈子,并且以他的名字为这块玉石取名。
“和氏璧”就是这么来的。
自和氏璧面世以后,它就成了楚国国宝,从不轻易示人。
直到被称为蛮夷的楚国为了向中原靠拢,在向赵国求婚的时候才把送到了赵国。
等到赵惠文王在任时,秦昭王为得到和氏璧,派人出使赵国,声称愿以十五座城池来交换。
赵王担心秦国得到和氏璧以后耍诈不拿城池交换,但又担心不答应交换会得罪秦国,最终派遣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
结果秦王果然不想交割城池,蔺相如则是凭借着自己的机智与勇敢和秦王周旋,最终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