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在下张绣,有何贵干? 第135节

  张杨愣了愣,“公台何以如此自谦?”

  “吾并非自谦”,陈宫摇了摇头,目光中露出一抹怀念,“若我昔日未曾舍弃曹贼而去,如今倒是与其和郭奉孝成为同僚了。”

  “公台可是后悔离了曹操?”张杨半开玩笑地说道,“吕布不如曹操,便是我那贤侄,比之曹操亦是大有不如。”

  陈宫目露惊讶之色,“吾怎可能后悔?

  曹贼心术不正,吾故弃之。

  布虽无谋,却不似曹贼诡诈奸险。

  至于吾主……”

  陈宫说到这里,目露自豪之色,直接说出许劭对张绣的那句评语:

  “君乃一时之雄,雄踞宛城,虽乱世可安!”

  “哈哈哈!”

  张杨闻言大笑起来,“公台,你若非跟了我那贤侄,吾今次一定要将你留下!”

  陈宫笑而不语,没有回应张杨这句话。

  他已经圆满完成张绣给他的任务,如今只等张绣攻下汝南便可。

  这个结果已经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

  说实话,当初他建议张绣去偷家的时候也只是顺口一说,万万没想到张绣居然真的把这个想法变成了现实。

  跟着这样的主公,让这些年来倍感憋屈的陈宫终于有了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

  “这次总算是跟对人了!”

  一个念头从他脑海中跃出:北地枪王真乃吾之明公也!

  被陈宫视为明主的张绣正在睡大觉。

  自从兵围汝南城以后,张绣就一反之前勇往直前的状态。

  偶有小规模的战斗,也是让赵云上。

  他的枪法日益精进,像这种程度的战斗已经难以再带来提升。

  单以武将战而言,只有五虎上将这个水准的对手才能与他一战。

  再者就是大规模的兵团作战。

  但那种情况毕竟比较少,纵观整个三国时代也就那么几次。

  像韩信那样指挥数万、乃至数十万人作战的天才实在少之又少。

  举个恶俗的例子,如何解决十数万人的排泄问题,都是一个考验人的大活。

第167章 深意

  穿越前的张绣便已经是一个将才。

  穿越以后,他也从来没有停止学习,一有时间就啃兵法。

  更重要的是,他有意在一场场战斗中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再从一次次的实践中加以总结,升华理论。

  这就是朴素的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

  张绣便是使用这种方法论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升自我。

  可即便如此,他如今的指挥极限也就是一万人左右。

  人数再多倒也不是不行了,就是很难再做到如臂使指一般随心所欲了。

  因此张绣时有庆幸之感。

  得亏如今不是后三国时代。

  从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的后三国时代,别说是曹、刘、孙这样的雄主,便是连骷髅王袁术这种水平的人都没有了。

  只剩下司马家一堆渣渣跟东吴互相比烂。

  也正是因为如此,张绣格外珍惜现在这个萝卜开会的时代。

  他用人的核心思想始终没有变。

  一是应收尽收。

  二是人尽其才。

  所有加入张绣阵营的人都有这种感觉,这个主公敢放权,能够给他们充分的信任,放在其他人身上这是无法想象的。

  除了赵云这个师弟认为这是理所当然之外。

  就拿刘辟来说,哪怕如今他不在张绣阵营,仅仅跟张绣是合作关系,亦是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

  自从张绣跟赵云在汝南城下会师以后,张绣便把他那支部队的指挥权悉数交给赵云和鲁肃。

  之后便对战斗的过程不闻不问,整天不是睡觉就是看书。

  反观赵云和鲁肃,也是敢打敢拼,胆大妄为到让刘辟这个曾经有过造反经历的都害怕。

  两人甚至做出过拿主力部队当诱饵来诈李典和吕虔出城的事情,一度让刘辟感到心惊胆战、后怕不已。

  “幸好李典没有出城,否则……”

  “否则他们一个人都别想回去!”

  “什么人!”

  刘辟正在喃喃自语,突然听到有人说话,不禁吓了一跳,一只手已经握住了刀鞘。

  “冷静。”

  随着这个声音,一只强而有力的大手按在了他的肩头。

  刘辟顿时觉得半边身子再也使不出劲来,更遑论是拔刀了。

  一个身材高大的人影出现在刘辟面前,此时他才发现张绣不知何时出现在了他面前。

  “张、张将军!”

  作为两支合作部队的主帅,刘辟自然是跟张绣打过交道的。

  但那都是在正式场合,倒是从来没有像这样在私底下见面。

  “原来是汝,吓吾一跳。”

  “在自家兵营不用这么紧张”,张绣冲着这位被自己吓到的黄巾军首领笑了笑,把手从他肩上拿开,“刘将军可否是觉得久攻不下,有了退意?”

  张绣刚刚看完兵书,想让眼睛放松放松。

  耳聪目明的他刚刚走出营帐,就听到刘辟在这里碎碎念,说的事情还跟己方有关,便打了个岔。

  “那倒没有,攻城战原本便旷日长久,汝南城城坚池深,久攻不下实属正常……只是某觉得赵将军和鲁长史未免过于大胆。”

  鲁肃加入张绣团队以后,即任军中长史,和祢衡刚刚加入时一般。

  区别在于祢衡的定位更加偏向内政,鲁肃则是偏向军事。

  “行军作战,不够大胆怎么能行?”

  张绣扬了扬手中的竹筒,“兵法有云:料敌用兵,因情击敌。

  正因子龙和鲁肃看出李典此人稳妥,因而示之以弱,阻陈而压之,众来则拒之,去则追之,以倦其师。”

  刘辟讶然道,“将军在《孙子兵法》?”

  “不,是《吴起兵法》。”

  张绣把手中的竹筒递给刘辟,“军师正在为其校注,刘将军可要一观?”

  刘辟闻言更加惊讶了,“张将军所言的军师,可是助张将军在宛城以少胜多打败曹操的贾诩贾文和?”

  “正是在……在某麾下的贾文和。”

  好险,差点就脱口而出。

  肯定是被怀英影响了。

  刘辟一听顿时来了兴趣,接过张绣手中的兵书细细看了起来,一边看一边说道:

  “张将军在宛城以少胜多打败曹贼,自此名扬天下,贾文和亦是因此为众人所知。”

  “可怜的曹贼……”

  张绣已经不止一次听到曹操在他人口中沦为背景版了。

  现如今就连黄巾军都开始鄙视他了。

  “妙,妙!”

  刘辟端着由贾诩校注的《吴起兵法》,顿时如获至宝,忍不住抬起头对张绣说道,“张将军可将此书借于某几日?”

  “自是无妨”,张绣看了看不远处的汝南城,幽幽说道,“待城破之日还于我便是。”

  刘辟一听这话顿时就愣住了。

  “张将军可是有了破城之策?”

  张绣深深看了刘辟一眼,“没有。”

  刘辟:(* ̄︿ ̄)

  如果不是打不过……不对……如果不是看在张绣刚刚把兵书借给自己的份上,他肯定要狠狠把张绣揍上一顿。

  “那……将军为何这般说?”

  “时间太短,怕你看不完,时间太长,怕你赖着不还,所以就挑了一个差不多的时间。”

  刘辟:o( ̄ヘ ̄o#)

  不动手不是因为打不过,而是因为张绣把兵书借给了自己。

  不跟他一般计较,刘辟在心中默默告诫自己。

  张绣自然不知道刘辟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已经两度想要对自己挥拳,他的目光再一次向汝南城望去,说出了一句刘辟没有听懂的话:

  “应该是快了。”

  与此同时,汝南城头。

  李典紧皱眉头望向城下,目光露出一抹浓浓的不解之意,“张绣到底想做甚,居然联合黄巾军来攻汝南?

  他难道不怕主公回师来攻?”

  “只怕等主公回来,他早已撤回南阳。”

  身旁的吕虔半开玩笑地说道,“曼成,或许主公尚未归来,汝南城便被他破了呢?”

  言辞之中对于他们现在面临的情况并不担忧。

  李典叹了口气,“吾之忧虑非破城也,便是城丢了亦可再抢,我所忧者乃张绣此举的真正用意。”

  “这还能有什么深意?”

  吕虔不解地说道,“去岁张绣统其叔父张济之众以后,便用贾诩为谋士,结连刘表,屯兵宛城,欲兴兵犯阙夺驾。

首节 上一节 135/8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