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锦衣卫临时工,咋成权臣了 第46节

  果然,有钱好办事。

  林十三初升小旗,只能带堂贴旗队。眼前十人,除了孙越外,其余都跟他以前一样是没有陋规银可分的堂贴校尉。

  这帮人来钱有限,又赶着过年,花销多。有十两银子拿,自然个个眼睛放光。

  其中一个高个校尉搓了搓手:“替您办事是属下们的分内事。我们怎好要您银子?”

  林十三却拿起一枚银锞子,塞进他手中:“咱们同属一个小旗队,一口锅搅马勺,是异父异母的亲兄弟。亲兄弟不要说见外的话。”

  众校尉分别拿了银子,个个笑逐颜开。

  林十三道:“我家里丢了一只猕猴。咱们以狗瘠薄胡同为起点,向四周的街坊打听,有谁见过一只猕猴。若见过,问清他跑去了哪个方向。”

  一众弟兄领命而去。

  孙越道:“师父,咱俩也出去打听?”

  林十三颔首:“多个猴还多三分力。何况两个大活人?咱们沿着胡同北边打听去。”

  孙越和十几个弟兄从傍晚一直打听到了亥时。整整两个时辰,没有一点线索。

  林十三无奈,只得让弟兄们各自回家,明日一早再来四合院聚齐。

  孙越道:“师父,这可坏了菜了。”

  林十三却道:“寻宠最需要的是耐心。天无绝人之路。我就不信,孙悟空真有筋斗云,能飞上天不成。”

  “只要他靠两只脚在京里乱窜,就一定有人见过它。”

  话分两头。且说香山之中的永安禅寺。

  一个四十六岁的男人,正在寺庙的广庭中喂一群野猴。

  此人是——嘉靖朝第一猛人;西北之光;蓟辽之柱;鞑靼人不可逾越的人肉长城;打来孙的噩梦;疆臣党的敬爱首领;大明江山社稷举重大赛前五;略懂杀人的文官雅士;爱给寡妇挑水的好心人——兵部尚书,杨博。

  杨博一脸络腮胡,不修边幅,不像是个一品文官,倒像是个刀头舔血的武将。

  他其实并不老。旁人称他杨“老”部堂,指的是资历,而非年龄。

  杨博身边站着他的儿女亲家,新任宁夏按察使王崇古。

  他身前则跪着严嵩的“武管家”,武选司郎中方祥。

  方祥磕头道:“杨部堂。下官错了。”

  别看方祥有严嵩做靠山,掌握着武将升迁、降职,在都督、总兵、都司们面前飞扬跋扈、耀武扬威。

  但在杨博面前,他也只有毕恭毕敬的份儿。

  杨博将手中的一捧冬枣撒给野猴们。他瞥了方祥一眼:“错在哪儿了?”

  方祥答:“下官错在不该趁您在永安禅寺养病期间,不打招呼就给浙东的俞大猷、山东的戚继光、金山的汤克宽开调令。”

  杨博正色道:“这三份调令没错。若你知会我一声,我会欣然同意。”

  “可你绕开了我这个兵部正堂,这是越权的大错。这毛病不能惯。”

  “不过看在你座师严阁老的份儿上,我暂且饶你一回。”

  一只小猕猴突然跃向方祥,一把打掉了他的官帽。

  杨博忍俊不禁:“罢了,起来吧。再不起来这群野猴能把你活撕了。”

第70章 丐帮总瓢把子竟然是一个

  杨博领着王崇古、方祥进了他所住客堂。

  方祥表明来意。

  杨博皱眉:“大减屯堡数量?减多少?”

  方祥答:“内阁那边说,两百三十座屯堡,至少要减去一百五十座。”

  “请杨部堂示下,减哪一百五十座,既能省下军费,又能让屯堡为支撑的西北防线保留下精干骨架。”

  杨博瞪了方祥一眼:“你家严阁老的义子、学生、门人都去了东南。塞防军费就要划出一大半儿给海防?”

  如今朝廷之中存在塞防、海防之争。

  严嵩、司礼监甚至嘉靖帝本人都是海防派。

  他们的想法是将大明的军费倾斜至东南,扫除倭寇后开通海路,通商诸国,缓解大明王朝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

  海防派的想法没错。

  杨博为首的疆臣党则是坚定的塞防派。

  他们的想法是将大明军费倾斜至九边。打造完备的九边防线。彻底解决北方、西北草原部族百年来屡屡入寇的问题。

  塞防派的想法同样没错。

  这一个多月来,朝廷把军费倾斜东南,缩减北方九边军费,杨博气愤之下才装病住进了香山永安禅寺。

  兵部尚书称病静养,是塞防派对海防派无声的抗议。

  方祥见杨博面露愠色,连忙解释:“杨部堂明鉴。严阁老的意思是,先扫清东南,开辟海上财源。再将财源用于九边。”

  杨博正色道:“废话就不要说了。屯堡最多减一百座,户部最少要拨二百万两建屯堡。”

  方祥道:“户部那边银根吃紧,二百万两的数目.”

  杨博霸气的挥手打断方祥:“让严家的财神爷鄢懋卿在东南少贪些盐税,国库随便就能多出二百万两进项。”

  “倭患至多阻断大明海上通路,让百姓受些苦。”

  “鞑患,不光会让百姓受苦,还会让大明亡国!”

  “我们的京师离草原有多近,难道你不晓得?”

  方祥咬了咬牙:“是,下官僭越一回,替阁老做主,就二百万两。屯堡数量只减少一百座。”

  杨博似乎早有预料。他拿出了一张《西北屯堡兴建图》:“我早就猜到皇上和内阁要减屯堡数量。这是减了一百座之后的兴建图。你拿回去给内阁看。”

  方祥接了图,离开了客堂。

  杨博的亲家王崇古劝他:“亲家翁,你跟皇上已经闹了一个多月的脾气。差不多也该下山回京了。”

  杨博颔首:“是啊,天天在永安禅寺喂野猴,兵部都快成他方祥的了!”

  “戚继光是赵锦老夏官苦心栽培、锻打的一柄镇守蓟辽的利剑。利剑刚磨砺好,便被他们调到了东南。”

  王崇古插话:“还好职方司的唐顺之没被他们调往东南。筹划九边防务可少不了唐顺之啊。”

  杨博皱眉:“迟早是要调走的。国策已变。皇上好了伤疤,忘了庚戍之变的疼。今后海防压倒塞防是大势所趋。能打仗的人才,都会优先东南。”

  “咱们只能拼尽全力,用有限的军费御草原部族于国门之外。”

  王崇古问:“那你何时离开香山?”

  杨博想了想,答:“后天吧。我在庙里再喂一天野猴。”

  翌日清晨,狗瘠薄胡同。

  林十三已将一众弟兄聚齐,分派出去打探孙悟空下落。两个时辰后,众人无功而返。

  林十三跟孙越商议:“以狗瘠薄胡同为起点,方圆两里内已经打听遍了。无人见过孙悟空。”

  “想寻他,就得扩大范围。”

  孙越问:“扩大到哪儿?”

  林十三答:“整个南城。”

  孙越皱眉:“我的师父啊,您老可别开玩笑了。咱就十一个人,十一张嘴。就算用上三年五载,也没办法打听遍整个南城啊。”

  林十三却道:“咱们只有十一个人。有个人在京城中有三万手下。他可以帮咱们。”

  孙越一头雾水:“那人有三万手下?是京营的哪位帅爷?人家也不会听您一个小旗的啊。”

  林十三却道:“不,那人不是带兵的帅爷。你随我来。”

  孙越问:“去哪儿?”

  林十三答:“怡红楼。”

  孙越一脸涎笑:“去找几个姐儿,舒缓下心情再办差?这个时辰,那些夜里出了大力的姐儿们恐还未起。”

  林十三骂道:“你个腌臜泼才。想什么呢!我是去求我师父。我师父认识那个拥有三万手下的大人物。”

  林十三跟孙越来到了怡红楼,找到了大茶壶张伯。他将自己所遇难处说给了张伯听。

  张伯一挥手:“什么黄公公、李部堂的。我听不明白。你只告诉我,需要我做什么。”

  林十三答:“我记的您老曾说跟京城丐帮总瓢把子黄胡子有交情?”

  张伯颔首:“有几分交情。你想让丐帮的人帮你寻猴?”

  京城丐帮分为四门、八堂、十六香。人数三万以上。

  这些乞丐几乎遍布京城的每一条街、每一个胡同。

  三万人当中,保不齐有几个见过逃跑的孙悟空。

  乞丐们什么都吃。也有可能孙悟空已被哪个馋坏了的乞丐开了脑壳,吃了猴脑,烤了猴肉。

  孙越帮着林十三苦劝张伯:“师公,您老也不想看到我师父因抗旨掉了脑袋吧。您就帮帮忙,去求求那个黄胡子。”

  张伯道:“成。我去帮你们求黄胡子。你们先准备一只拔好毛的生鸡,两斤豆腐。这是求丐帮人办事必备的‘叩门礼’。”

  “无论求的是总瓢把子还是寻常帮众,都要备这‘叩门礼’。”

  林十三连忙吩咐孙越到街面上买了一只生鸡、两斤豆腐。

  张伯道:“走吧,随我去杨梅竹斜街。黄胡子的宝宅在那里。”

  在林十三的想象中,丐帮总瓢把子的住所应该是个破烂的土地庙。庙外站着衣衫褴褛但浑身腱子肉的乞丐护卫。总瓢把子安坐土地庙中央,旁边几个小乞丐帮他捉虱子

  林十三想错了。

  杨梅竹斜街上有一座体面的三进院落,门口站着的不是乞丐,而是两个听差的小厮。

  张伯让小厮通禀。不多时,小厮让他们三人进了院。

  院中净是十几二十岁的美貌侍女。大冬天穿得清清凉凉,勾勒出美妙的身形。

  三人进了一间暖阁之中。只见一个十七八岁的俊美少年郎身穿绫罗,敞胸露怀,半躺在一个四十岁半老徐娘的腿上。

  另一个三十来岁的老美人,正在给少年郎掏着耳朵。

  张伯看了一眼林十三,又朝着少年郎努了努嘴:“这位就是名震京华的丐帮总瓢把子,黄胡子。”

  林十三惊愕不已,脱口而出:“可他没胡子。”

  黄胡子睁开了眼:“怎么,你家的老婆饼里有老婆?鱼香肉丝里有鱼?广东有一道名菜煲仔饭。难不成里面能吃出小孩来?”

第71章 值三千两银子的人情

  人们更愿意相信丐帮总瓢把子是个一脸络腮黄胡子、穿着破烂、满身虱子的中年汉子。

  谁能想到,他竟是如此俊美的一个少年郎?

首节 上一节 46/23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