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第681节

  “起码不会像景帝那样,考虑死后遭遇妇仇者的问题。”

  刘秀如今在立储之事上的所作所为,同景帝可是十分相似的。

  只是刘秀的眼光比景帝要好一些,宫里的两个女人,没一个有着粟姬那样的开朗个性,也没一个跟他结下过“粪杀”的必恨之缘。

  “我觉得她们死下来后,应该可以和吕后、宣后她们玩的来。”

  虽然秦汉的君主之间,多有纠葛。

  但秦汉的太后们,却颇为投缘。

  吕后在死下来后,就认识了作风豪迈的宣太后,并得到后者关于“如何养男宠”这件事的指点。

  只是比起宣太后的胸襟宽广,

  吕后更喜欢跟自己生前就熟悉的审食其在一起,而不是觉得只干啃一块老腊肉,滋味寡淡,需要寻求新鲜的刺激。

  “而且比起刘季那个老东西,审食其也不算老腊肉了!”

  放下了生前很多事的吕后,对着自己的闺中好友如此笑道。

  至于被她嫌弃的汉太祖?

  他在被何博找上门,送上嫩绿草环时,也不发怒,只是走到隔壁的街道中,拍响了秦惠文王嬴驷的大门。

  当这位秦王见到他时,就被刘老三当头一呵,“老哥,你婆娘在外面做的那些,你在乎不?”

  “这算什么事?”惠文王很是无语。

  他还以为刘邦是过来找麻烦的呢!

  于是汉太祖便转身,将草环“啪”的一下给上帝戴上了,并对上帝说道:

  “看吧!”

  “这关乃公屁事!”

  想嘲笑汉太祖?

  哼!

  还不如宣扬他小时候被狗追到掉裤子的事呢!

  只有意图挑拨离间,想要看到血流成河的上帝很是失望。

  现在刘秀的后宫一团和睦,郭阴二人连暗藏的怨恨也没多少,可谓连死后的乐子都没机会看了。

  “算了!”

  “还是去海边吧!”

  这样说着,上帝撇下还想要继续探索洛阳宫院秘事的吕娇,转身来到了吴越之地,那滚滚长江的入海口处。

  那里,

  正有一艘来自殷洲的船只靠岸——

  虽然在王莽派去的使者,对大洋彼岸辛苦开拓的新乡国提出无礼可笑的要求时,当地的诸夏君子曾放出豪言,绝对不会再来到中原,给那荒唐的天子朝贡。

  但实际上,

  不管是现实的压力,

  还是来自于鬼神入梦的指引,

  新乡人都不能跟中原真的断绝联系。

  南边的殷商遗族退化的还是有点严重了,交流起来支支吾吾的,话语中没一点诸夏古音的痕迹,而且其习俗也很难让君子们接受。

  蛮夷是很有用的工具,

  族群勇士更是栋梁,

  怎么能都拉去祭了呢?

  这可不利于未来的发展!

  殷鉴啊殷鉴。

  新乡的君臣坐在一起算了算账,

  觉得想要教化他们,移其风易其俗,令之找回遗失已久的祖先记忆,大概需要花费两代人的时间。

  如此,

  还不如想办法从中原故土,引入一些人才。

  大洋航行固然艰险漫长,可只要能为新乡增添几十个青壮男子,那按照老秦人在西海繁衍时定下的规矩,十八年后,新乡就可以多出几百个好汉了。

  何况,

  因为要同南边的遗民联络,新乡在修建海船一事上,一直保持着重视。

  偶尔还会有野生的人才突然出现在新乡国主的宫殿前,为他献上新式的造船之法。

  如此,

  在星露谷辛苦埋首耕耘了几十年后,

  积攒了足够国力的新乡终于大手一挥,决定派遣使者过来,从中原引渡一些“难民”来殷洲。

  是的,

  就是难民!

  有赖于殷洲环境的艰苦,这使得历代新乡的君主,都颇有才干。

  毕竟新乡极具周初封国之风。

  国君没有能力,还想要像同胞之国的统治者那样吃爽喝爽,就需要面对国人暴动的风险。

  而在新乡君臣们运用起从先贤遗留的典籍史册中收获的智慧,去推测王莽建立的新朝未来时,便达成了一致的意见:

  “这个朝代不会平静的。”

  “兴始者尚且如此,何况后继之人?”

  史册早就证明了,

  一国开创者的性格作风,会对其所建立的国家有所影响。

  最初的黄帝在阪泉击败炎帝后,没有选择将之视为完全的战利品,反而与之建立了密切的联盟,这是诸夏得以团结,在血缘之外,又能以文明、思想维系族群的开端。

  其后武王与周公间的兄友弟恭,也使得诸侯们在抛开武力不谈后,愿意与周天子共创诸夏的繁荣。

  至于秦汉,

  这两个朝代带给人的教训,更是近在眼前。

  所以新乡的有识之士认为,当他们的船只停靠在中原的港口上时,可以轻松劝说许多人跟自己下海,投身新事业。

  结果前两年,

  重启交流后的第一批使者靠岸时,他们只瞪着眼睛说:

  “怎么新朝亡的这么快?”

  不是吧兄弟,

  王莽先前搞的禅让仪式那样轰轰烈烈,连远在大洋彼岸的新乡都受到了波及,还以为他已经有了建立万世基业的信心呢!

  而中原这边又经历了两百年的统一,集大权于中央,不像始皇帝那样,还需要肉身巡游各方,镇压不法分子。

  所以,

  王莽究竟在登基后折腾了什么奇怪的东西,竟让他得之失之,连能传二代的秦朝都比不上?

  秦朝亡国之时,

  其君还能抗击匈奴,还能死社稷,为自己从汉室手中,赢得了保留祭祀的最终尊重。

  可王莽的脑袋怎么成洛阳王宫库藏的传世藏品了?

  更重要的是,

  他们计划中的“难民”呢?

  现在中原恢复了太平,可不利于他们拉人去殷洲。

  于是,

  使者只能花费更多钱财实现自己的目的,然后乘着风浪顺着海流,以及神灵暗中的庇护平安返程,将此事汇报给国君。

  新君为此心疼的没有吃饭。

  但在半夜饿醒,精神还遗留着梦中先祖的殴打感时,

  新君找到国中的大司农,用坚毅的神情告诉他:

  “为了新乡的未来,多花点钱也是可以的!”

  大司农亦未寝,只迷迷糊糊的看着大半夜精力过剩,坐车来到自己家里的国君,抱着被子应了一声:

  “中!”

  得到管家回答的新君满意的点了点头,然后也懒得回去,直接爬上大司农的床榻,与之抵足而眠了一晚。

  当然,

  清晨鸡鸣,做了一晚上噩梦的大司农对突然刷新在自己家里的国君吓成什么模样,那就不足为外人道了。

  以上,

  就是新乡咬牙跺脚,又安排人来到中原的主要原因。

  当然,

  如果只是这样,还不足引来上帝的出手。

  “这一来一回,熟悉了洋流,之后联系起来就方便了!”

  “被我放生到殷洲的喜鹊,也不会再是孤儿了!”

  从殷洲的船只后方捞出来一个陶瓶,何博抚摸着上面那传承了自己这个本体的画技,从而描绘出来的“愤怒小鸟”图画,满是高兴的说道。

  在拿下长江,突破了海洋对自己的阻碍,能在其中润来润去后,

  虽说还没有真正的将一片海域炼化为自己的领域,让其中风浪随着他的心意而动,但利用下那本就存在的海流,于海上鼓动出一些足以吹满船帆的风,何博还是可以做到的。

  不然的话,

  泰西那群家伙再怎么通过祭祀骚扰自己也没用。

  因为上帝不行就是不行,拿十全大补丸当饭吃也不行。

  随后,

  何博便理所当然的,惦记起了自己远在殷洲的分身。

  依靠新乡船队进行交流,

  到底还是不够的。

  因为人事变幻无常,谁也不能保证眼下的密切,可以延续到以后。

首节 上一节 681/72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