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大伙儿倒也无甚在意的。反正他们就认张二哥哥,况且张巡还是江淮招讨兵马前营布阵使,那就还是前敌宗师,管给什么官都一样。
升帐议事!
趁著张彦督率新军还没赶到,张巡要统一一下诸军的后续行动。诸位认为是立刻发兵建康,威胁阿术所部,还是渡江北上扬州,解围作战?
润州不怕空虚,文天祥不是还有赵淮一镇两万兵嘛,张巡走了他们接防就是。有文天祥在,张巡很放心自己的后路。谁都会投降,文老哥哥不会投降。
诸将不由自主的就望向王安节,快打润州的策略就是王安节定下的。现在张巡又来问策,那肯定望王安节啊。
王安节没开口,张世杰倒是有话要说。他表示现在诸军糜集润州,威胁扬州和建康。而阿术因为兵力短缺,暂时不敢和宋军野战。
那能不能趁此机会,一举调动元军,既解围扬州,又恢复建康?
嗯?你说。张巡巴不得下面的将军们长点脑子,哪怕瞎说乱说呢,重点是先说思路,再合议判断。
元军的水军有一万多跟著阿术退去了靖康,还有两万多在包围扬州,实际上也控制江北的瓜洲等渡口要津。也就是说,实际上元军并不能完整的控制大江水面,至少焦山附近都是刘师勇水军在控制,宋军有一定的制江权。
结合上个月的丹徒之战,宋军阵列而战,十几万人齐心合力面对三四万元军,还是可以搏一搏的。
如今朝廷新发了张彦一镇来,生力军马上就要加入。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
咱们渡江北上解围扬州,同时分兵一小部分,一万人或者二万人这样,配合张彦所部,相机进战建康。
元军不调动去救援扬州,则我偏师退回润州。元军来救扬州,则建康空虚,
立刻发兵进战,设法夺取建康。
朝廷派张彦来,不就是为了谋求功劳嘛。咱们去打要费人命的野外苦战,让张彦去捡现成的。张彦肯定乐意,稍微卖力打下了建康的话,凭他在朝廷的关系,以后咱们见了他就得称呼张太尉咯。
至于咱们,解围了扬州,三千万贯是朝廷允诺分给大伙儿的,各个都能成为大富翁。即便是最微末的长行军兵,也能分几十贯。
而且也能得到一点功劳,真的成为太尉是不敢想的,封妻荫子,给孩儿们都捞个官爵总不是难事。
唔·—..·
诸将听了,张世杰的这个计划也不是完全不行。但有两点需要补充,一个是船只似乎没有这么多,能不能把十万人都拉去江北。
另一个是想解围扬州,需要扬州城内的配合,咱们怎么通知陷入重围的扬州呢?最好做到咱们进攻元军,城内宋军也拼死杀出,内外夹击的效果。
船嘛,其实有几百条纲船一直藏在常州。张巡没有吱声,只是遍视全场,询问谁有办法送信进扬州。
元军在江北有四万大军,几乎人人都能上马,正经的骑兵总有二三万。如果扬州兵不出城,元军专门对付咱们这一面,纵骑冲滩,那咱们恐怕连上岸都很困难。
这有什么难的,忠诚军的周思岳立刻站了出来,表示江阴无锡多得是能水的好汉。咱们招募两个好汉,趁夜用小船把人送到江北,沿著运河水进入扬州。
约定城内收到信,就放五束青烟。没收到信,那么就再从长计议。
第116章 116.兵分两路各有差(红色精英冠)
张世杰这一策,核心思想是调动元军,按照宋军的布置来调动元军。来之前,张巡想的还是包围建康,令阿术调动扬州元军来保建康。
可以说,张巡的想法是最朴素直接的想法,阿术或许也是这么料定宋军的。
因为宋军长于攻城守城,论及筑城攻城,此时的宋军很有几分经验。反倒是野战,宋军是几乎野战必败,尽全力在避免野战。
上次丹徒一役,不分胜负,那是因为元军兵力短缺。可即便如此,元军还是能够区隔宋军各部人马,甚至一度包围宋军中军。
以常理度之,宋军不会想著去碰江北的六方元军。
即便这六万是四万陆师加两万水军,宋军应该也没这么大的胆子,去野外和六万元军浪战。要是宋军连两倍兵力都不到,就敢和元军大规模野战,那这就不是一般宋军了。
快去大都请大汗出山吧!
此策也许真的可行,张巡蹉曙著。又望了望王安节,王安节也在沉思,这仗或许真的可以试一试。只是一旦去了江北,打不进扬州,真就要被虏骑冲下水咯。
刘师勇也发言,说他是前任的扬州都统制,扬州附近什么地形情要,都在他的脑子里面。只要留后出兵,他愿意担任先锋。宋军水兵也可以当先锋,反正这年头水军士兵主要的攻击手段就是跳帮肉搏。
别急别急,诸位都觉得这个策略可行?
一旁的王安节最终点了点头,那原本在两可之间的张巡,就也同意了这个策略。正好进城还能够救一波自己的好大哥张逞,顺道把淮东兵释放出来。
计议已定,通报给丹阳的文天祥。文天祥就回了一句话,你张二打仗我放心,完毕。
瞎,文天祥做这个江淮招讨大使也挺好的,一来从不肘,二来大伙儿没饿肚皮。能做到这两点的,可了不得啦,瞧瞧明末的那些督师和经略们,这两点能做齐全的真不多。
大元师同意了,副师实际主持,会水的好手立刻就从军中招募。周思岳向那对募来的兄弟保证,活著回来赏给你们一千贯钱,死了爷娘他周思岳养,要是没养好,立刻叫雷劈死。
哇哦,好重的誓言。
那对应募来的兄弟,将张巡的亲笔信用蜡丸封住,捆在发内,转身就往江北去。而常州调动来的纲船,也络绎不绝的赶到西津渡。
没有人心疑这船哪来的,只当是文天祥从后方筹集而来。最近这一次打仗,
他们都有点习惯了。以前是这也缺,那也缺,这一次是这也有,那也有。
不仅肚皮吃得饱,赏钱也开的足。
等张彦开到丹阳,同文天祥汇合。文天祥就告诉他,有一个巧宗轮著殿师了。请殿师带著两万殿前新军,以及赵淮的两方溧阳兵,相机进战建康。润州城有张巡留下的五千赣兵成守,文天祥也进入润州丹徒城。
如果阿术带兵离开建康,殿师你就挥师去夺。如果阿术没动,那殿师你就回润州。几乎不需要张彦付出什么,就是看情况行动罢了。
恢复建康的大功,那可是足以受赐太尉的功勋。
有了建康,则建康身后的江东就被完全的遮蔽了起来,只要宋军还有水师,
那元军就只能在建康打绞肉死磕啦,
一番话把张彦给说定了,张彦来之前也拜见了谢太后。谢太后的想法张彦自然了解清楚,就是要分张巡的功劳,免得张巡功大难制。
现在张巡去解围扬州,不仅仅是要直面江北六万元军的苦战,即便解围成功,也不过是再升一二级。解围而已,如何比得上光复建康?
保不齐张巡在江北还会吃败仗呢,吃了败仗一撸到底,张彦就能担任前敌总指挥了,横竖张彦不亏。
建康能打则打,不能打就回润州呗。
行,张彦听从了文天祥的部署,和赵淮合兵一处,迤向建康进发。另外张彦还发现赵淮的兵不错的,居然是操练了一年半以上的正经官军。
要是能把这支部队夺到自己手上就好了,可惜赵淮的门第很高,是先宰相赵葵的从子,虽然也是武官,到底有所不同,
对了,别看赵淮是浙西安抚使,可他确实是武官,官阶是左武大夫。他是因为赵葵的功绩,获得的荫官。
现在文天祥一来,直接成了文天祥的属官属将,浙西的钱粮兵马统归文天祥。文官对武官的压制,即便到了如今,也是持续的。
不提张彦的异样心思,两名周思岳募来的壮士,趁著后半夜的微光,潜游了几乎二十里。完全没有被元军所发现,进入了扬州城。
就像之前张贵募壮士出襄阳,联络范文虎一般。襄阳的包围可比扬州的包围要严密十倍二十倍,仍旧有水性好的汉子潜出,扬州这边更是如此。
诸军云集西津渡,前哨游弋在江上,终于见到了扬州城内放出的五束青烟。
也即扬州城内的张遥和王效节收到了张巡的密信,同意和张巡内外夹击包围扬州的元军。
得此消息,诸军振奋,在刘师勇、刘师能水军的护卫下,开始渡江北上。守卫瓜洲的元军水军自然发现了宋军舟师北上的消息,立刻上报董文炳和帖木儿不花。
董文炳做主先派兵阻拦试试,看看宋军什么情形。然后派人快船去建康通报阿术,阿术是元军的临时统帅,真要调动大军,需要阿术的军令。
颇精水战的刘师能率队掩护宋军舟船,同元军水军偏师杀了一阵,击退。元车没有全力袭来,击退并非难事。
倒是留守在扬州城外的元军大将忽剌出和淮东都元师博罗欢十分不解,他们没有和张巡交过手,方分惊异于宋军居然主动寻求元军野战啦。前番阿术和张巡对垒,颇有些“遭遇战”的意味,并不能算是宋军主攻,更像是元军主攻。
天寿啦!
南人的懦夫都敢来挑畔我大蒙古天兵啦!
也不怪他们惊讶,宋军即便是进援襄阳,实际上也是筑城垒堡,层层推进。
或者以舟师构筑水城,循环前进。往往都是元军来主动进攻宋军,然后宋军大溃。
第117章 117.伯颜坚持要灭宋(红色精英冠)
秋天的大都,令伯颜浑身舒爽。此时的大都还是个水草丰美之处,历史上元代的漕粮,甚至可以一直运到将来的海子里边。忽必烈可以站在自己的宫墙上,
围观千船竞渡的景观。
而且大都的天气,不像江东那样的黏腻。在建康和润州的夏天,伯颜一度怀疑自己要融化在江东了。
还是大都好啊,天蓝水碧,气候凉爽舒适。如果不是为了灭宋这样的大业,
伯颜真不愿意跑去南方卑湿之地。
按理说,带著六万骑兵北返,伯颜无论如何是不可能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抵达大都的,况且其中扬州到泗州、楚州这一带,还是伪宋的国境,经常有团结义勇和地方宋军的袭击骚扰。
走到山东之后,伯颜就把大军交给诸将,让他们按照正常的进军速度北上。
反正海都造反,那也是在西域造反,这不是还没打进哈拉和林呢嘛。
对于阿力麻里那么遥远的地方,他们在这里紧赶一天,慢赶一天的,对于整个大局实在没有任何影响。况且北方草原民族打仗,也得秋高马肥才打啊,秋后的马肥体壮,骑出去干仗才有力气。
这会儿正秋高气爽呢,海都即便要起兵,也是一个月之后的事。
再者伯颜在回程路上想了一路,他个人判断海都的实力还不足以真正的挑战忽必烈的大汗之位。即便他有术赤一系宗王,以及窝阔台一系宗王的支持,但毕竟几年前海都曾被忽必烈派兵击败过,损失很大。
现在无非是拉拢了禾忽,从四面八方包围了北平王那木罕,而那木罕是忽必烈四子,关心则乱,使得忽必烈觉得要对著海都出重拳。
狮子搏兔仍须全力,论是海都这样颇有几分才能的蒙古宗王。
忽必烈大约是准备毕其功于一役,打著调集诸路兵马,精锐铁骑,直捣海都的老巢,将海都彻底打死,永绝后患的主意。
要不然也不会把正在南征的伯颜给叫回来,还让伯颜带著南征元军的精华铁骑。
但是伯颜认为眼下灭宋之事,比之扑灭海都,援救那木罕更重要,也更必须。从军事上来说,经历了几乎四十年的长期拉锯作战,南宋已经基本消耗尽了国力,其军事实力完全无法和当初宋蒙联盟灭金时相比。
围点打援的战术非常奏效,几乎掏干了整个南宋的所有气血,南宋别说精兵强将了,现在连拉上战场的壮丁质量,恐怕都没有当初高了吧。
一开始或许还能拉出点地方上的保甲弓手,团结义勇,有些许的操练,也认得些金鼓。现在拉出来的,那就是纯纯的农民,还老弱间杂。
宋朝如今就是一栋风雨飘摇的破屋,只需要最后的临门一脚,就能够彻底的端倒。
可宋国到底是江南大国,有三千万人口,二百座军州。只要给宋国两三年的时间,宋军虽然拉不出什么精兵,可是守城的兵马总能拉出十万八万的。
到时候不论是哪里被修筑成了坚城,挡在元军南下的道路上,就又有可能是一个襄阳。
金国死守蔡州,都打了半年。宋国要是死守某州,凭宋军的武器和人力,死守一二年绝非什么难事。
这就引出了伯颜力主继续南征灭宋的第二个理由,从经济上来说,元朝廷必须快速灭宋。不灭宋就没有办法挽救可危的元朝财政。
除开前述的中统钞滥发问题已经极其严重,元朝廷正在无所不用其极的搜刮北方的财富。最简单,宰相阿合马对元朝的盐业专营制度作出了升级,不再按照食盐的销售量征收盐税。(王文统为相时,全元盐税七千五百两白银)
而是下令按照全国各地的人口数量,州县的繁荣富庶水平进行均摊。今年我元朝中枢要白银三万两,那么就全国摊派三万两。如果今年要五万,那就摊派五万两白银的盐税。
老百姓买不买官盐无所谓,反正今年大都要看到五万两白银的盐税押解到京。地方官怎么搜刮,那就是地方官的事了。
正经收税,阿合马又嫌慢。于是阿合马开始收缴民间的旧有各种铜钱,将一枚大钱,改铸成两枚小钱,一枚仍旧当一文来使用,很是暴富了一拨。
但即便有阿合马这样的大聪明,用尽各种办法来给忽必烈敛财,元朝的财赋还是连年竭尽,毫无积蓄,只靠超发中统钞维持。
是以阿合马大约是整个元朝廷,最坚定的灭宋派。只有灭宋,再掠夺南方的贵金属,掠夺南方的公田,利用超发的中统钞掠夺南方民间的社会财富,才有可能让元朝的财政活过来。
如果不灭宋,随时,真的就是随时,元军就会断顿,
哪天阿合马一暴毙,元朝廷少了个能够左支右出的宰相,别说元军断顿了,
元朝廷都得停摆。对于宗王贵族,以及宿卫亲军的赏赐,都将无法支付。到时候,哼哼,连忽必烈的宿卫恐怕都会不满吧。
宋朝廷虽然现在处于崩溃的边缘,元朝廷其实也就比宋朝廷好一点。毕竟刀子还是快的,只要刀子快,就能抢到钱,抢到钱就能多维持几天。
基于军事和经济上的双重原因,伯颜坚定的认为,还是要灭宋,不灭宋咱们自己这个带元也有可能玩不转的。
一念至此,伯颜先是向宫内禀报自己回返大都的消息,又立刻派人知会自己的大舅哥安童。也就是如今元朝的中书右丞相,位高权重。
单单是伯颜一个人向忽必烈谏言,忽必烈可能不会听,假设中书左丞相阿合马力主灭宋,中书右丞相安童也力主灭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