鼙鼓揭天破宋来 第47节

  等于朝中的两大巨头,以及征南统帅都是一致的意见。那么即便忽必烈还是很担心海都,也会选择支持三人的意见。

  蒙古嘛,也可称一句大汗与贵人们共治天下。没有各路贵人的支持,忽必烈的汗位和中原皇帝位,都坐不住的。

  心下定策的伯颜,回返大都赐邸家中,略带焦急的等待次后忽必烈的召见。

第118章 118.事有反复速南下

  政治的根本,是围绕著权力的争夺。南宋,至少是此时南宋的死活,影响不到忽必烈的大汗之位。可是海都,海都作为蒙古的宗王,是可以影响到汗位的。

  从本心来说,忽必烈对海都,是必欲杀之而后快的。但是从现状来看,似乎自己的魔下的重臣们都不是如此认为。

  元大都的营建耗时弥久,马可波罗都说过大都的营建是在不停进行中的。此时皇宫大内尚未完全建设完毕,是以最终忽必烈召见伯颜之处,乃是在大都城外的离宫大宁宫中。

  似乎元清两代的皇帝,都不太喜欢呆在政治氛围过于浓厚的大都城内,更偏爱城外的离宫。可能是城外离宫更加的凉爽舒适,令他们心情舒畅吧。

  小小的水榭凉亭上,只有君臣三人,宰相阿合马是坚定的灭宋派,好多年前就在喊著灭宋了,意志从未改变过。所以忽必烈也没必要再多召见阿合马一次,

  专见安童、伯颜即可。

  首先说说南边征宋的情形吧,虽然伯颜此前也多以书面形式向忽必烈汇报过,但忽必烈还是得问问最近是不是有什么新情况。

  有的,王坚的儿子王安节在常州同一个叫姚嵩的地方文官造反,据城叛乱。

  导致苏州、无锡、江阴等地也降而复反,理当迎头痛剿,务必将常州完全杀尽,

  以震南朝。

  区区三五十万刁民罢了,杀了也就杀了,忽必烈并不如如何在乎。宋军是什么情形?贾似道又是什么情形?

  宋军在丁家洲还是畏敌如虎,将帅胆怯如鸡,元军追杀上百里,一路杀奔至建康。斩首上万,溺毙而死者不可胜数。

  恩,符合自己的预料,那宋军确实是不咋滴了,只要再端临门一脚,带宋就得完蛋。

  等得知贾似道被贬高州,去广东吃海鲜了,忽必烈还慨叹了几句。当初在鄂州的时候,忽必烈和贾似道肯定是见过面的。

  不过贾似道一贬,南朝算是彻底无人可用了吧。新任的宰相又是哪个?汪立信和陈宜中,一个马上八十的老头,一个跳反的小人,仅此而已。

  就南朝这般模样,随便抽出点空来,就能够弄死了啊,似乎没必要这么著急吧。

  对啊,陛下您说得一点儿都不错。就是因为南宋弱,才应该先灭南宋。因为海都强而伪宋弱,先易后难,吞并宋土人口,我方愈强,而海都背后是术赤诸王和窝阔台诸王,不能并吞他们的领地。

  我愈强,则海都便愈弱。愈强打愈弱,才可以一战成擒,将海都彻底打死。

  现在咱们虽然比海都强,可海都惯会打游击,发一路兵数万骑去追他,只会被他溜著跑。灭了宋,财力足,可以发数路铁骑去追他。打他一个上天无路,下地无门,最后必定割了他的耳朵,把他捆送到大都来给陛下献降。

  唔..—

  伯颜说得有道理,海都惯会使用骑兵,和个苍蝇似的绕来绕去,拍又拍不到。但如果能发好几路铁骑去追,海都就算长了八条腿,也跳不出包围圈了吧。

  如此大的决定,当然不可能三言两句就拍板的。忽必烈表示自己知道了,容他三思。伯颜且在大都休憩几日,南方潮湿闷热,远不如大都宜人。

  知道这种事是绝对急不得的伯颜和安童告退下去,两人也不心急,反正南宋就剩一口气了,况且阿术不是还带了不少兵马在南方留镇嘛,不可能出事的。

  嗯,然后出事了。

  阿术的急报从建康跨越山河,用了十三天的时间,就奇迹般地送到了大都。

  须知这可是穿越还在南宋控制下的淮南的速度,绝对是神速一般。

  怎么一回事?元军三万五千众于丹徒往攻南兵十余万众,战不力,绕城别走,转保建康。

  宋军主师为文天祥,副师为张巡,军前诸将可知有王安节和张世杰等众。兵马众多,颇有战意。下面还附上了将帅等人的简介,阿术在建康收集消息比较容易,忽必烈在北方就只能全靠猜。

  一个状元?一个孝子?带著一帮败军之将,在丹徒和大元天兵交战,居然不胜不败?

  元军还把润州让了出来,集中兵力保障江南岸的建康。使得宋军的舟师重新沟通了长江和大运河的航线,开始探望扬州的情势?

  不必说,这一前一后,伯颜和阿术的奏报大相迳庭,不是说南宋马上就要死了嘛。怎么还能拉十几万大军出来,重点是能够和元军野战。

  急匆匆赶到大宁宫的伯颜也愣住了,常州起兵没问题,带头的是王安节啊。

  可在丹徒和阿术交战的宋军,凭啥能够不胜不败?

  真的就是超出了佰颜的认知,以往的宋军就没有这种气相,他没办法给出解释。

  送信的人呢?面对大汗宰相们,信使不仅不怯场,还侃侃而谈呢。这人出身宿卫,搁以前叫怯薛军,是给忽必烈站过班的。

  丹徒之战这人参加了,直言宋军大变,因为这一次的宋军救队友,非常卖力的救队友。即便是没有遭遇元军攻击,完全可以自行撤退的宋军,也毫不犹豫的投入作战,拼死去救队友。

  队友是谁?

  当时被包围在阵中的,一个是王安节,一个宋军的副师张巡,

  要说救王安节吧,不像,因为此前援襄作战,还有鄂州之战,也没人去救王安节。那极大可能是去救张巡。

  从未听说过的南朝人士,忽必烈复又拿起军报,上面只写张巡是晋陵张氏出身,名动两江的大孝子,有义名,还非常勇敢。没了,事发突然,也就能搜集到这点信息。

  嘶—···

  一个不熟悉,从未打过交道的对手。

  突生反复,伯颜也不知道该如何向忽必烈解释了。倒是他的大舅哥安童立刻表态,现在南方事有缓急,应该立刻让伯颜南下居中统御,免得再生事端。

  至于北平王那木罕处,安童愿意亲自带领部分兵力去支援阿力麻里,等一切情况明晰,再由忽必烈作出决断。

第119章 119.扬州城外大交兵

  刘师勇以水军精兵三千人开道,率先冲击瓜洲水寨。南宋末期的扬州城防御极其坚固,最北面是宝佑城,中间是两城夹河而立的夹城,南面是区别于后周小城的宋大城。

  三城周围全都是宽阔的运河、沟渠、水塘,在城外东西北三面是小江水道、

  子湖、新塘、句城塘、陈公塘等大面积的水域。阿术包打扬州三个月,甚至没有攻过杨子桥。

  因为扬州城东西两厢的大规模集市民居,现在居然还完完整整的立在原地,

  也即元军甚至没有突破唐代扬州旧护城河一一故城河的防御,连城东面的清流寨和清流巡检司都未打破。

  难怪历史上的李庭芝守城数年而不失,元军直接放弃攻城,采取筑垒二百里以上的长期围困措施,最后还是李庭芝走泰州,扬州才献城投降。

  宋军大队渡江,镇守瓜洲的董文炳见偏师为刘师能水军击溃,终于坐之不住,在没有阿术的命令下,率领一万多水军出营阻拦宋军。

  来的正好,刘师能正准备报一报丁家洲之战蒋玉的仇呢。

  二万宋军舟师在江上会战董文炳一万多蒙古水军,帖木儿不花的元军水军原驻西津渡,现在撤去了秦淮河,一时间也赶不过来。

  有刘师能水军遮蔽,宋军安然渡江。当然仅仅是渡江,还得夺取瓜洲的元军水寨,才能够顺利上岸,并进入江北运河水道,驰援扬州。

  令所有人,包括张巡在内,都没有料想到的一件事发生了。泰州都统制孙虎臣率五千兵,兼程赶来,会攻瓜洲元军水寨。

  是的,张巡根本就没想过去通知被贬泰州的孙虎臣,但是这人居然赶了过来。那肯定是张逞或者王效节通知他的。

  管谁通知的,这个逃跑将军居然舍得出兵作战,那总归是好事。况且他是陆师,张巡等人还在船上,就算他跑,也牵连不到张巡。(焦山之战,仅孙虎臣一军实际到场,来驰援张世杰、刘师勇军)

  扬州城上,遥遥见得南岸宋军出兵会攻瓜洲,城内人心振奋,官军大至,正是好男儿立功之时。淮东兵马钞辖阮克已率舟师五千人直出瓮城,奔运河水道,

  南下攻打元军瓜洲水寨。扬州统制王效节率马步兵二万,出杨子桥,猛攻博罗欢及忽剌出等元军。

  张逞得知是自己弟弟张巡亲自率兵前来驰援,登上瓮城城楼,为王效节擂鼓助战。城内官军呼声雷动,高呼死战。

  四面受敌的董文炳,急忙向忽剌出和博罗欢求援,可惜二人正同王效节所率淮东兵力战,须臾间根本分不开人手来救董文炳。

  受到刘师勇、孙虎臣和阮克己三路会攻的瓜洲元军水寨,不肖三刻,便叫瓦解。同刘师能在江上会战的董文炳遥见战况不利,立刻收拢从水寨溃出的元军水军,选择先走真州,等待阿术和帖木儿不花的援军。

  董文炳一走,瓜洲门户大开,江南宋军得以进入江北运河。舟师千群,舶蔽江,宋军人马旗帜如云卷来,骇的出马哨探的元军纷纷惊走。

  也怪阿术,阿术南下迎战张巡时,抽走了江北四千骑。偏偏南征元军最精华的六万骑,又被伯颜带走。两次抽人,江北的元军只剩下三万六千陆师,骑兵还大部分被抽调,现下里不过只有万余骑,其余步众虽然会骑马,却非精骑。

  没有大股的骑众,如何冲滩骇众,击走宋军?

  更重要的是你有骑兵,我带宋也有骑兵,王效节统二万众出城力战。宋军阵中就有三千骑,杀不过元军铁骑,但是立在那儿,就够唬人的了。

  至于你问扬州凭啥有骑兵,因为淮南地方,是宋朝重要的马政施行地区。这一地区一直到元代,还是全国最重要的马场,比如庐州马场,就是元朝廷设置在南方最大的牧场。

  朱元璋就是在起兵之后,夺得了庐州马场,进而凑出了超过十万骑的马军,

  一路北上同王保保、李思齐他们争锋。

  扬子桥左近,宋元两军剿杀在一起,虽然宋军战斗力一般,可是得闻援军十余万众大至,士气极高。且城内粮饷充厚,倍给赏赐,诸军用命。

  忽刺出和博罗欢,一时半刻,还真没办法脱身走开。

  等张巡两脚踩上江北的土地时,阿术也收到了宋军大举渡江,解围扬州的奏报。还没多久,又接到了董文炳传来自己已经调派偏师阻拦迟滞宋军渡江的消息。

  军情十万火急,根本就容不得阿术犹豫迟疑。别的且不管,先命帖木儿不花率领水军前去驰援董文炳,建康城内的两万余元军陆师到底动不动?

  不管动不动,先披甲整鞍,支援的话立刻走,不支援的话无非是费点劲罢了。

  画面调转到不久前,一支从广西庆远府(广西河池宜州区)前往杭州勤王的宋军义勇,历经千辛万苦,好容易抵达了徽州。

  统兵的是庆远知府仇子真,这位是广东南雄人。在接到朝命之后,仇子真在任所广西募集了四千多土兵,然后千里迢迢赶回老家南雄,又募了千余人,并且在家乡得到了补给和装备。

  南雄过梅关,就可以进入江西境内,走章水到赣州,走赣水到南昌。北面不能去了,因为吕师夔带著江州和南康投了元军。主持江西事务的谢枋得想要把仇子真拦住,守备江西。仇子真不肯,既然不能走长江,那就渡过鄱阳湖,去饶州。

  借助婺水,前往徽州。等抵达徽州之后,就有办法走新安江、富春江,赶到杭州。

  可惜夏秋之交新安江发了大洪水,沿途还有泥石流冲垮道路,根本无法成行。急于勤王的仇子真便选择北上,走青弋江,经过太平、泾县、宣城,转道广德或者溧水,去往两浙。

  由于朝廷的消息断绝,仇子真对许多情况都一知半解,地方上宋元势力犬牙交错,今日元,明日宋,也很难辨认。

  历经千辛万苦,仇子真和他的五千多两广兵,抵达溧水。溧水此时已经降元,仇子真二话不说,打破只有几百伪军驻守的溧水,进城补给。

  等到这儿,仇子真才知道宋军正在大反攻,文元帅和张留后丹徒大捷,杀了数万鞑子,马上就要围攻建康,光复全江啦

第120章 120.虏骑已为我调动

  为什么会出现需要三万五千元军进攻十余万宋军的局面?是因为现在我攻敌守,我方战线极长,兵力摊薄。而伪宋五个指头捏成拳,只管守住大运河要道即可。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坐视不管,先前投入到灭宋战场的天量人力财力,都将化为乌有。必须立刻再起大军,雷霆一击。

  伯颜向忽必烈极言进谏,希望忽必烈千万不要改变心思,继续灭宋方略。

  尽管伯颜这么说,但是看著南方来的奏报,忽必烈还是有自己的想法。他要从伯颜魔下,挑选最精锐的两万汉军铁骑,进驻上都,从侧方威胁海都,保障大都的安全。

  至于为什么不要蒙古军户?懂得都懂。

  不仅不给人,还要抽走人?伯颜和安童心下大紧。

  此时元朝的摊子确实铺开的太大了,东道诸王、辽东路的人马要威高丽王氏,四川的征南帅府要围攻钓鱼城。云南的军力不仅无法支援四川战事,还要应对云南蛮夷的起义,疲于奔命。

  上都和甘肃的人马要应对西面的海都,中原的人马则再三抽调,发往南方作战。襄阳绞肉机,宋军损失了数十万大军,元军也不好受啊,战死的军户数以万计,要不然忽必烈会把斡罗思、阿速、回等乱七八糟的军户都一概推上前线嘛。

  现在海都是大事,灭宋也是大事,怎么办?

  发乞台旧地刑徒出征!

  乞台就是指被金国灭亡的契丹的旧领地(一说燕云十六州),其实在东欧那边还是叫契丹,但是在元代已经改称为乞台。发气台汉儿、女直和契丹刑徒二方余人充军,编入伯颜的南征军中。

  能骑善射的给与马匹和弓箭,不会骑马的给与刀枪,一律从征。立功的免去刑罚,还授予赏赐官爵。没有立下战功,只是从征的,回来也一概发还为民户。

  不是,这种刑徒—·

  伯颜还想争辩几句,忽必烈直接摆手。作为东亚大陆上最强大的汗王,忽必烈一摆手,安童就拉伯颜,别争了,回家再想办法。

  很显然忽必烈也知道伯颜手中的兵力在经过鄂州的阿里海牙分兵之后,是不充足的,必须再行添派,可是从哪里再抓点人来呢。

  各处的人马事实上都已经抽发到了极致,这里确实得多说一句,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元朝统治者才切身的感受到,我不能再杀了。

  再杀杀得抽军役都抽不出来了,全都变成牧场是很好,但是牧场上只长草,

首节 上一节 47/15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