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话事人 第746节

  本来相处时一直很冷静的周应秋忽然变得有点狂热,“什么叫草率?九元公乃天仙下凡,自有神异之处!”

  沈一贯愕然,好端端的怎么越说越玄幻了?

  而后又听到周应秋说:“九元公双目如炬,洞察之术有如神明,仿佛就是直接窥测天机!

  所以九元公不需要与沈前辈有太多交流,也不用对沈前辈进行考察,他只需看你一眼就足够了!”

  沈一贯:“.”

  这不是迷信吗?你周应秋这嘴脸,与那些乡下土嗨教派的信徒有何区别?

  一直以为你们林党是一个理智严密的政治团体,原来氛围也是这么狂热宗教化的。

  周应秋仿佛知道沈一贯在想什么,又补充说:“沈前辈别不信,你仔细想想,九元公身边是不是人才辈出?

  而且你甚至可以去打听,这些年来,九元公愿意去结交和笼络的人,哪一个发展的差了?”

  沈一贯既然打算靠近林泰来,自然对林泰来以及林党很是下过功夫研究。

  此时他顺着周应秋的话想了想,好像确实是这么一回事,林泰来身边的人确实都发展的不错,似乎冥冥之中真有什么运数。

  即便离不开林泰来的扶持,但也不能排除他们自身的气运。

  最后周应秋一击必杀:“你再看看你的同年赵首辅,万历十三年以前,你能想得到他能当首辅吗?

  但九元公去南京参加武科乡试时,一眼就能看出赵公的气运!”

  沈一贯不由得陷入了沉思,难道林泰来确实很重视自己,并不是随口应付?

  与周应秋分开后,不知不觉走到了首辅赵志皋的家门前。

  都是隆庆二年的同年,还都是浙江人,又没什么利益勾连需要避嫌,所以不用太见外,沈一贯干脆就直接去赵府登门拜访。

  面对不提前打招呼就登门的沈一贯,赵首辅还挺奇怪的,问道:“今日为何突然登门?”

  沈一贯答话说:“今日路过太常寺,观林九元教导乐舞生凯歌,又交谈了几句。

  最后林九元对我说‘汝当自勉’,我不得其解。”

  赵志皋闻言,便意味深长的说:“这是好事,要恭喜了!”

  “好在何处?”沈一贯反问道。

  赵志皋说:“三四年前我还是吏部侍郎时,林九元劝我为入阁做准备,也对我说过同样的话。”

  沈一贯灵魂巨震!原来那句话的份量这么重!

  随即沈一贯摸了摸白发,叹道:“我已经年过花甲,怕是没多少时间了,若能早遇林九元几年就好了。”

  赵志皋笑道:“不晚!我也是年过六十才遇到林九元。”

  沈一贯开始觉得,周应秋说的可能都是对的.林九元身上确实有一点神性。

  面对这样的人,稍稍产生一点偶像崇拜也是可以理解的,怎能说是迷信?

第761章 封侯和献俘之后

  又过得几日,皇帝颁布诰书,封东征功臣林泰来为带方侯,并且按惯例赐予丹书铁券。

  从此时起,理论上“与大明同休”的勋贵又多了一家。

  虽然林泰来之前一直很低调,但接受了册封之后的几天就不能太低调了,需要把这种兴奋表现出来,不然皇帝怎么想?

  所以林府匾额换成了带方侯府,林泰来成了“君侯”后,便大摆三日筵席,广邀宾朋庆贺,好一派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场面!

  当然能去林府赴宴其实也不算什么,赴宴之后还能进内院喝茶聚会的,才是核心圈人士。

  基本上就是更新社一帮子人坐在这里,也是林泰来回到朝廷后首次召集开会。

  这次尤其特殊的是,吏部尚书王世贞也坐在这里。严格意义上,王天官并不是更新社社员。

  结果王天官的嫡长子王士骐就很不自在了,和老父亲坐在一起开会的感觉,谁开谁知道。

  更新社坐馆林泰来喝了几口醒酒汤之后,开口道:“我这一生如履薄冰,如今又到了一个最关键的时刻。”

  众人:“.”

  “如履薄冰”这个词和坐馆你能有什么关联吗?

  以武入道,从文坛打到科举、从江南打到京师、从西陲打到东国的人是谁?

  林泰来又说:“所以我决定,等献俘典礼结束后,我就辞去除了词林之外的所有官职!

  毕竟这些年来东征西讨实在太累了,回苏州休息几年。”

  林坐馆这个决定,宛如一声炸雷,震得更新社众人脑中嗡嗡响。

  又听到林泰来叹道:“功名到了我这个程度,在朝廷的一举一动都必定会饱受非议。

  与其坐看猜疑嫌隙日积月累,不如暂且归去。

  何况从近一两年的情况表明,即便我不在京师,你们也能维持住局面。

  这说明,我们的组织建设已经非常完善了,不再是完全依赖我的状况。”

  别人还在发愣,周应秋问道:“君侯何时回来?”

  林泰来很自信的答道:“等到非我不可的时候。”

  朝臣可能都认为,万历皇帝已经彻底摆烂了。但万历皇帝总能用事实告诉大家,他还能更摆烂,现在才到哪?

  正好可以利用皇帝摆烂的时机,先去苏州苦心经营几年,掌控住经济命脉,以及构建面对皇权也能自保的势力。

  表明了自己的未来想法后,林泰来又道:“其实你们也可能会奇怪,为什么我一直身兼数职。除了词林官之外,还有太常寺少卿加三部郎中四个官职。

  今天我就告诉你们,其实我不惜冒着种种非议、屡屡被讥讽为贪恋权势也要身兼数职,都是为了你们好啊。”

  众人一时没明白,这也能“为了你好”?

  林泰来转头看向王天官,“等我辞职以后的事情,就劳烦天官安排了。”

  王天官身体不大好,只言简意赅的说了一个字:“是。”

  然后林泰来对申用懋说:“等我辞职后,你就接替升为正四品太常寺少卿。”

  对陈允坚说:“你接替我,升为吏部考功司郎中。”

  对沈珫说:“你接替我,升为礼部主客司郎中。”

  对王士骐说:“柯挺将接替我升为兵部通信司本司郎中,而你则可以升为员外郎。”

  听到这里,众人似乎才理解,林泰来一直身兼数职,原来是为了帮他们占住坑位,等他们熬够资历接班!

  感动,实在太感动了,不敢不感动!有这样的领袖,真乃全体社员之福气也!

  最后林泰来说:“当然我也不是彻底辞职,我将仍旧保留翰林院侍读的职务,并且准备出任兵部通信司江南行司的郎中。”

  王天官淡淡的说:“知道了。”

  众人也才明白,今日王天官为何列席。这样大范围的人事布局,必须要天官全力配合。

  十月底,京城的天气已经寒冷了,但是依然举行了献俘大典。

  有了前年的经验,这次朝廷准备献俘礼就从容娴熟了许多。

  甚至连主角都没变,还是万历皇帝,不会有人以为献俘礼的主角是林泰来吧?

  在数百乐舞生的凯歌声中,文武百官在午门下列班,万历皇帝登上午门五凤楼,接受朝贺。

  时隔两年后,文武百官又一次看到皇帝了。

  林泰来又一次打破了惯例,站在午门下高声向皇帝奏报战果,按制度这本该是兵部尚书的工作。

  然后象征性的一百名倭寇俘虏被带到午门前,接受大明的审判。

  当然这一百名俘虏也不是随便选的,都是足轻组头之类的角色,算是最低级武将。

  普通足轻倭兵上不了台面,而高级点的倭将又都拿去换银子了,所以只能挑选这种“足轻组头”级别的倭寇来充场面了。

  刑部尚书陈于陛上前,代表朝廷宣布了对这批属于“最穷凶极恶死硬分子”倭寇的判罚结果——立即处斩,并且请求皇帝批准。

  献俘礼就是这样的,这些象征性被拉到午门的俘虏,统统都要杀掉,以震慑四方。

  不过午门上的万历皇帝这次面对处斩请求,却稍稍犹豫了片刻,没有像上次献俘那样痛快响应。

  每个俘虏送去铜山,平均每年可以给自己创造四两白银利润,一百人一年就是四百两

  最后万历皇帝既牙疼也心疼的下旨道:“拿去!”

  两侧的锦衣卫官一个接一个的传话,传到午门下,继续由上千站班的大汉将军喊话。

  随即这一百名倭寇被推出皇城,经由长安右门游街示众后押往西市,斩首示众。

  献俘礼结束后,朝臣开始为今年工作收尾。

  反正皇帝不上朝不祭祀,各种岁尾年初的典礼大加简化,大家全都轻松。

  再加上林泰来这次回朝后也不惹是生非,朝廷乱象起码能少一半。

  当朝臣以为朝廷将会太平无事一段时间时,新贵林泰来突然上疏,请求辞去所有兼职,并且告假回乡探亲。

  朝堂为之震动,没人想到以林泰来之权力欲,这次突然就“退让”了。

  在大部分人看起来,林泰来此举似乎有种“隐退”的意味。莫非功高之后,就想急流勇退了吗?

第762章 反常和机会

  在皇帝懈怠、懒得一切事务都亲历亲为的时候,司礼监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每日对奏疏进行“筛查”。

  大珰们认为需要让皇帝知道并亲自处理的事情,都会直接送到御前,比如今天林泰来的辞职奏疏就属于此类。

  万历皇帝也对此感到意外,愕然道:“近年来朝廷及四方多事,幸赖林泰来镇压,何至于此?”

  在万历皇帝心里,林泰来的好处很多,主要有三点。

  一是在各种时候都很能长脸,关键时刻都能办成事,非常满足皇帝这天下共主的虚荣。

  二是林泰来并不讳于谈搞钱,而且还能做到积极搞钱,和皇帝很有共同话题。

  三是林泰来和清流党人是死对头,并且近些年能把清流党人牢牢的压制住,让皇帝耳根清净了不少。

  比如清流党人最近一年疲于自保,连国本议题都不敢挑起了。

  总而言之,虽然林泰来嚣张跋扈,虽然林泰来总是逾越规矩,虽然林泰来和郑家过不去,但林泰来还是个好大臣。

  此时掌印太监张诚表态说:“这林泰来好生不晓事!只怕他心中以为,皇爷心胸狭隘容不下功臣,所以才会做出这等隐退自保的姿态。”

  其余众大珰吃惊的看向张诚,今天掌印太监吃错药了不成?

  他们这批大珰吃了前人的教训,对外朝人物基本都是中立态度,过去张诚也不外乎如是。

  却没想到,今天张诚居然恶意出言诋毁林泰来,挑起皇帝的不满情绪。

  放在文臣眼里,这种行为可以称之为“进谗言”。

  秉笔太监陈矩的疑惑尤甚,他不禁想起去通州犒劳林泰来时,林泰来说过“你的机会就要来了”。

  而今天张诚突然这么反常,肯定不是无缘无故的,莫非与林泰来所说的“机会”有关联?

  万历皇帝看着老伙伴张诚,疑惑的说:“林泰来向来侍奉赤诚,不是心中常戚戚的人。

首节 上一节 746/7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