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是功成名就,便生了懈怠之意,失去进取之心,想着安享富贵罢了。”
张诚还想说什么,万历皇帝又问道:“内阁对此如何奏议?”
另一个秉笔太监田义奏道:“首揆赵志皋提议,可以保留林泰来馆职,并任命为兵部通信司江南行司郎中,如此可避免朝廷不能容人之嫌。”
提到兵部通信司,万历皇帝就想到了林泰来之前的构想,在兵部通信司框架下,用商人去搜集境外情报。
那么肩负间谍职责的商人具体应该怎么做?当然需要通过走私啊不,贩运货物为掩护。
于是万历皇帝便点头道:“赵先生乃是老成之言,甚好!林泰来之馆职仍旧保留,并升为侍读学士,也算是另一种酬功。
他懈怠了想要安享富贵,朕也不是不通人情,但他也不能太闲情了,就将通信司江南行司的担子挑起来。”
其实对已经封侯的林泰来而言,品级已经不重要了,升不升也就是那么回事,重要的是职掌和身份资格。
通信司江南行司就是职掌,翰林院侍读学士就是身份资格。
诸大珰散去后,田义去内阁传诏,陈矩有意和掌印张诚走在一处。
然后似做关心的说:“张公今日不该如此说话,没必要去歪曲林泰来啊。”
张诚无奈的叹口气,不想为自己的低级表现辩解,只苦笑着说了三个字:“不得已。”
陈矩陷入了深思,什么叫“不得已”?
张诚身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权柄之重无需多言,除了皇帝还有谁能让他“不得已”?
回到外宅后,陈矩将最亲信的“义子”都叫了过来,吩咐道:
“距离年底不远了,各种聚会很多,你们用心打探消息,特别是关于武清侯家的事情。”
当今万历皇帝的生母是李太后,李太后的父亲李伟被封为武清伯,后又升为武清侯。
李伟去世后,由嫡长子李文全承嗣爵位,这也是李太后的弟弟。
众亲信义子们接受了陈太监“打听与武清侯有关消息”这道指令,并没有任何疑惑,他们很自然而然的认为义父陈太监准备讨好李太后娘家。
一个太监想去巴结皇帝亲妈,这完全不值得稀奇。
没过几天,就有消息传进了陈太监的耳中。
说这武清侯家一直靠做生意赚钱,去年兴兵东征时,武清侯接了五万件棉衣的大单子。
但是第一批一万件棉衣送到辽东时,因为偷工减料质量低劣,全部被经略大臣林泰来退回去了。
闹到最后,林经略直接取消了武清侯拿到的五万件棉衣订单。
但是有很多劣质棉衣已经制作了出来,武清侯又想把这些劣质棉衣就近处理,让宣府镇边军吃下,然后又被宣府镇巡抚王象乾拒绝了。
所以武清侯八成对林泰来有怨恨,但目前也无可奈何。
不过这事不是什么光彩事,又涉及太后娘家和林泰来这样的敏感人物,故而没有大张旗鼓的传播过,只在一些知情人小圈子流传。
陈太监若有所悟,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背后果然有幺蛾子事情发生。
但陈太监还是迷惑不解,这和司礼监掌印张诚有什么关系?
以张诚这种升无可升的地位,也犯不上去巴结武清侯,或者为了太后就去进林泰来的谗言。
于是陈太监就嘱咐义子们,继续用心打听新消息。
不过一直过了几个月才收到风声,说掌印张诚的弟弟张勋准备与武清侯结为亲家。
听到这个消息后,陈太监人都麻了,有种利令智昏的即视感,难以理解精明了一辈子的张诚怎么会有这种骚操作?
武清侯是皇帝的长辈亲舅舅,你张诚让弟弟和武清侯结亲,以后从亲戚伦理上叙起,是不是也成了皇帝的长辈?
可你张诚的本质身份是皇帝家奴啊,家奴悄摸摸的变成了亲戚长辈,你考虑过皇帝的心情吗?
于是陈太监终于理解,林泰来说的“机会”是什么了,如果这都不是自己进步的机会,那什么才是机会?
但是陈太监却更加感受到了林泰来的可怕之处!
不知不觉间,他这个司礼监秉笔太监仿佛就成了林泰来的信手布下的棋子!
当然以上都是后话,陈太监恍然大悟的时候,林泰来早已经回到苏州了。
第763章 多子多福
万历皇帝下诏对林泰来的职务做出安排后,林泰来就收拾行李,准备尽快南下了。
此时北方运河已经开始上冻,但林泰来和家丁们对于走陆路并没有任何不适应。
现在就出发,在腊月的时候就能抵达苏州,然后安心过年。
不过在临走之前,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宣府镇巡抚王象乾派亲信转送来一封密信。
不用拆开就知道,除了三娘子,谁还能让王象乾如此谨慎的转送密信?
左右护法张文张武恰好都在旁边,看到这封来自大草原的密信,张文问出了一个触及灵魂的问题:“咱们还能回家过年么?”
刚刚过去的十月份是边市每年开放时间的最后一个月,三娘子肯定听说了林大帅凯旋回京的消息,然后才有密信送来。
如果又是召唤自家坐馆去边地为国捐躯,那想回苏州过年就难了。
林泰来无奈的说:“我也不清楚,先看信中如何说的。”
拆开密信后迅速浏览了几眼,林泰来很明显的松了一口气,对左右护法说:“不用去边地了,直接南下!”
原来信中第一项内容就是报喜,北虏顺义王王后、忠顺夫人三娘子今年喜生贵子!
算了算时间,林泰来很欣慰,去年自己东征之前往宣府边地跑了两趟,辛苦耕耘十来日没有白费力气。
同时又松了一口气,总算完成了一项大任务,不然总要记挂着也麻烦。
这个孩子在理论上,也是年方十三岁的当代顺义王卜失兔的嫡长子。
念及此处,林泰来不禁又想起了十二岁的大明乐浪公。
都是十二三岁的同龄人,有的人还是靠母亲扶持的温室花朵,而有的人却已经有了嫡长子,真是同人不同命。
继续往下看密信内容,却见三娘子在信中写道,已经给这个王子起名为林丹巴图尔。
没别的原因,就是这个名字音译为汉语后,第一个字可以写成林。
而在北虏语言中,林丹就是天之骄子的意思,也挺符合顺义王嫡长子的身份。
“啊这.”熟知历史的林泰来对这个名字有很多槽点,又不知从何说起。
算了算了,反正北虏那些首领们重名现象比比皆是,多一个林丹也无所谓。
按下了北虏这条支线任务,林泰来继续收拾行李。
却不料到了第二天,又有一条北虏消息从官方渠道传到京师!
第三任顺义王卜失兔突然发急病身亡,享年十三岁。
正在打包百年老人参的林泰来听到这个消息后,愕然良久。
这三娘子行事也太急切狠辣了吧?林丹巴图尔这才半周,就不能再稳妥的等几年?
说句难听的,万一“天之骄子”夭折了怎么办?还是说,再不动手那卜失兔就要成年了?
唉,同样是十二三岁的少年,有的人还在享受母亲的关爱,有的人却已经被残酷的宫廷政治送去投胎了,真是同人不同命。
随之而来就是忠顺夫人三娘子向朝廷上表,请求大明继续册封年方半周岁的林丹巴图尔为顺义王。
在理论上,这个继承问题是毫无争议的,因为急病身亡的卜失兔只有林丹巴图尔这么一个儿子。
这场充满阴谋色彩的北虏王廷宫廷变故,让大明朝廷吃了个大瓜。
还有很多人将疑惑的目光投向带方侯府,揣测着林君侯在其中的作用,关于“大明韩德让”的八卦绯闻又一次被传播的飞起。
林泰来受不了这种凝视,带着行囊和二百家丁,也不等别人送行,迅速离开了京师。
主要是不排除他被指定为使节,派往北虏进行册封的可能性,所以早走早好。
至于为什么只带了二百家丁回老家,那是因为还有一百家丁留在了京师林府镇场子。万一更新社众人遇到事了,还能有点武力依靠。
而后二百人队伍宛如行军一般,一路南下,十一月下旬时抵达了扬州。
逗留数日后,常年不相见的汪氏和田氏都舍不得放林泰来离去。
于是林泰来就干脆换了船只,带着汪氏、田氏,以及田氏所生、汪氏抚养的儿子,还有幼年版的吴襄一起回苏州过年。
看着眼前的幼年版吴襄,又想起了在朝鲜国见过的祖承训,作为穿越者再次感到历史的奇妙。
十二月初,林泰来抵达依旧忠诚的苏州城。
城外十里枫桥附近的河道两边,又一次出现了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的景象。
林泰来看着岸上前来迎接自己的人群,忽然心生感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等到近些,林泰来忽然吃了一惊,因为他看到了前首辅申时行的身影。
等座船靠岸后,林泰来急忙下船,对申时行问候道:“怎敢劳动前辈大驾出迎,我怎么当得起?”
以申时行的地位,就算圣旨来了,也可以只在堂前迎接。
就算林泰来私底下如何不讲究礼数,但在成千上万的家乡人面前,还是要装一下的。
申时行笑呵呵的说:“余非为迎接君侯,而是迎接国家功臣也。”
主要是林泰来这次封侯终于把徐有贞封爵那段黑历史顶替了,所以让苏州人很舒心。
岸上人群里还有几个特殊身影,也是之前的迎接仪式中从未出现过的。
乃是五岁的带方侯府嫡长子林双喜,以及八岁的林九一和林九五。
等回到家中,林泰来又看到了四个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出生的儿女。
都是万历二十年上半年,去京师接任经略大臣职务之前,在家里鼓捣出来的。
王、范、黄、白每人生了一个,其中正妻王十五这次所生的是女儿,范娘子和黄五娘较劲似的又各自生了一个儿子,白秘书最想要儿子但却生了女儿。
看着一堆娃娃,林泰来心里就默默算了一下数目。
目前正室一子一女,木渎范氏二子、横塘黄氏二子、秘书白氏一女,扬州分家汪氏和田氏合力一子。
如果再加上北虏的那个,一共有九个亲生的儿女了。其中七个儿子,二个女儿。
如果自己有个多子多福之类的系统,现在系统就该到升级时候了吧?
第764章 这就是分封?
当晚除了婴童之外,连林父林国忠、林母林宋氏在内,全家大大小小十几口一起吃饭。
大厅内一片欢声笑语,因为林泰来说了,这次大概会在苏州住很久,这让近年来聚少离多的家人都很高兴。
林父想起什么,对林泰来说:“你说的那什么双季稻,今年终于种出来了。”
林泰来大为惊讶,“父亲还真折腾出来了?”
林父有点不满意的说:“不过插秧时间把握不好,产量略稀少。”
林泰来就鼓励说:“不要紧,父亲可以继续!若能培育成了,那就是大功德。”
说起来距离小冰河期也不远了,也该未雨绸缪了,任何有可能缓解问题的手段都要试试看。
等林泰来和家人聚完后,按惯例又是大规模的接受拜见,林府又出现了各路人马“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