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话事人 第609节

  再想到林泰来如今掌握的强大话语权,刘虞夔更慌了。

  林泰来却发起愁来,对众人说:“左堂刘公为人谦逊,竟然说自己不配。

  可要另找一个同时比左堂刘公声望更高、资历更深的词臣,也不容易啊。

  我想了又想,也没想出人选,不然刘公亲自推荐一个?

  毕竟刘公久在词林二十余年,比我这个两年新人更为了解情况,还请畅所欲言啊!”

  但刘虞夔不情不愿,这种时候去推荐别人去当礼部尚书,那不就是结仇吗?

  在“冬至立东宫”问题过去之前,当礼部尚书就等于是坐在火坑上。

  随即林泰来又补充了一句,“如果刘公也想不出更好的人选,那就只能提名刘公了。”

  众人十分同情的看向左侍郎刘虞夔,仿佛在看逼良为娼的现场。

  那些有资格当礼部尚书的人,谁不是潜力股?甚至可以说,个个都具备入阁资质,林泰来这就是逼着刘虞夔去得罪潜力股。

  刚才刘左侍郎被王天官敲打就该认命,偏生还要阴阳怪气,这下换成被林泰来敲打了。

  被王天官敲打只涉及脸面,被林泰来敲打可是要触及灵魂的!

  被挤兑的无奈,刘虞夔愤然道:“难道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掌事陈于陛不行吗?”

  林泰来答话道:“当年你先做翰林掌院,再去詹事府为詹事,然后陈于陛才在你后面接替了掌院,如今陈于陛的职位也在你之下。

  所以按照词臣讲究前后次序的规矩,有升为礼部尚书的机会,陈于陛优先级在你后面,除非天子另行特简。

  所以刘公还是放开思路畅所欲言,另外推荐一个吧,不然最终还是只能提名刘公你了。”

  刘虞夔万般无奈,又推荐说:“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黄凤翔如何?这是隆庆二年的榜眼!”

  林泰来还是不太满意,“黄凤翔职位比陈于陛都差了一截,更不要说与刘公你比了!”

  众人对左侍郎刘虞夔的同情,又增加了几倍,“畅所欲言”这四个字忽然重如千斤啊。

  如果刘虞夔再这么推荐下去,不知道要得罪多少人。

  那些被刘虞夔推荐过的人,就算没被推荐成功,心里能不记恨?

  此时林泰来仿佛化身循循善诱的导师,“刘公仔细再想想,还有没有与你职位相当,资历不亚于你,声望也非常强的人?

  如果实在想不出这样的人,那就没法子了,只能提名刘公你去当礼部尚书了。”

  仿佛有强大的压力让刘虞夔喘不过气来,难道真要去当礼部尚书祭天了?

  他急促的呼吸了几次后,顺着林泰来的话,终于又想到一个人,近乎嘶喊的说:“南京吏部左侍郎罗万化!”

  罗万化乃是隆庆二年的状元,与赵志皋同科,声望和资历绝对够!现在正当着南京吏部左侍郎,与刘虞夔算得上职位相当!

  如果非要找一个各方面都不次于刘虞夔的人,也就罗万化了。

  林泰来拍案道:“刘公提名的这个人选不错!我赞同,有人反对么?”

  众人:“.”

  真难为你林九元了,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把远在南京的罗万化推出来祭天了。

  听说罗万化与内阁一直不和,还是被申首辅打发到南京去的。

  这样一个人选,想必内阁那边也会乐见其成吧?

  刘左侍郎身上大汗淋漓,瘫坐在位置上。不知为何,他此刻竟然产生了一种死里逃生的感觉。

  先前一直在翰林院和詹事府这样的词林为官,事务清闲压力也没那么大。

  可是直到今天,才切身体会到了官场的凶险。

  刚才如果不是自己终于反应过来,那林泰来就真敢送自己去礼部祭天!

  林泰来笑眯眯的、和蔼可亲的对众人问道:“在右堂王公、左堂刘公的畅所欲言之下,终于敲定了户部、礼部两尚书的提名。

  下面关于工部尚书提名,还有人想畅所欲言吗?”

  众人纷纷低头喝茶,不想被点名。

  只有王天官迎上了林泰来的目光,毫无畏惧的说:“几经波折后,多人提名被作废,有资格的人选已经不多了。

  我看须得从另外途径寻找人选,可以提名礼部右侍郎兼翰林掌院陈于陛升为工部尚书。”

  前阵子,林泰来曾经向王天官透露过,陈于陛想去工部的消息,所以王天官就说了出来。

  众人都被惊到了,把词臣弄到工部,虽然是升级,但这操作委实有点少见。

  王天官的想象力应该没这么丰富,肯定又是出自林泰来的授意吧?

  可是林泰来皱着眉头思考了一会儿后,却说:“从另外途径寻找人选的想法是对的,但是陈于陛身为顶级词臣,怎能去工部?”

  王天官:“.”

  不是你林泰来说过,运作陈于陛去工部吗?怎么又反悔了?

  反悔也不要紧,但能不能提前跟他这吏部尚书说一下,免得跟不上最新形势?

  其他人纷纷感到讶异,林泰来发起狠连自己人都打?这样的无差别攻击,实在太可怕了。

  估计别人猜不到自己的心意,林泰来只好先造势,引导着思路说:

  “朝堂里已经没有合适候选人了,所以应该从别处寻找。

  我看可以让最近立过功劳的督抚入选,彰示朝廷对功臣的恩德。”

  王天官迅速抢答说:“陕西巡抚、讨逆总督叶梦熊?”

  林泰来这才点了头,“以叶梦熊总督平叛之功,升为工部尚书也是理所当然吧?”

  深思熟虑之后,林泰来决定还是先紧着安插自己人!

  王司徒如果不丁忧,工部尚书是谁无所谓;王司徒丁忧后,比较安全的工部尚书最好放个自己人,这样在部院高层有人可以呼应王天官。

  至于对陈学士的一诺千金,就再往后拖拖,反正当初又没承诺时间

  六部六尚书品级一样,但工部尚书的门槛其实是最低的,不像其他尚书的任职资格多少都有特殊要求。

  比如吏部和户部,要么从其他尚书迁转过来,要么本部资深侍郎升迁。

  吏部最好还要是词臣出身,户部则最好在钱粮方面督抚任上干过。

  礼部尚书更不用说了,必须词臣出身;兵部尚书资格一般限定在宣大或者蓟辽总督;刑部尚书最好是从司法官员任上升迁而来,不过也有很多例外。

  唯有工部尚书不设这种门槛,任何三品及以上巡抚升为工部尚书,都不存在资格问题。

  林泰来不满的看着众人,发问道:“陕西巡抚、讨逆总督叶梦熊是否合适,诸位都畅所欲言的说说!

  关于工部尚书的提名,近期已经是第三次了!我们吏部不能再出错,不然就成笑话了!”

  众人无语,为什么先前提名总是“出错”和作废,你林泰来心里没点数吗?

  连王天官都觉得林泰来过分了,咳嗽一声翻过工部尚书,继续往下进行:“下面就是大理寺卿。”

  众人却下意识的齐齐看向林泰来,想听听花样百出的林泰来还能怎么“定调子”。

  林泰来愣了愣后,表情极为诧异,“你们为何看我?不会想提名我吧?

  虽然我现在是正四品,但想升为三品大理寺卿实在太勉强了啊,这中间差着很多资历!”

  众人:“.”

  这会还能不能好好开了?

  而后林泰来又说:“如果没有别的人选,那就提名应天巡抚周继迁为大理寺卿。”

  众人想了想也就理解了,这是申首辅的人,算是给首辅一点面子。

  同时周继和林泰来关系也不错,称得上两边都能接受的人选。

  如此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工部尚书、大理寺卿几个九卿级别的位置,都有了人选。

  众人细细回想,发现各个人选都非常妥当,而且都是那种道理充分、很难让人挑理的安排。

  一般不是浸淫朝堂多年的老官僚,很难有这种超强的掌控能力和平衡功力。

  外边人谁又能想到,林泰来这样以武服人的外表之下,心思竟然可以如此细腻老练,当真恐怖如斯!

第628章 无题(上)

  说完大理寺卿,今天所有正职的提名工作,只剩下了一个最不重要的太仆寺卿。

  这个更是毫无悬念,按照林泰来的意思,还是提名太仆寺少卿赵卿。

  如此林泰来也算是完成了一个“千金一诺”,当初为了干掉原太仆寺卿,答应过和赵卿合作。

  最后林泰来环顾堂中,警告说:“鉴于前几次的提名屡屡提前泄露并引发事故,故而我希望这次诸君管好自家的嘴巴,不要将提名情况外泄!”

  虽然这种警告大概率没卵用,但扩散范围能减少一点是一点。

  想要尽可能保证提名在廷推通过,就要尽可能减少麻烦因素,缩减扩散范围也算是一个措施。

  部议结束后,林泰来留下来与王天官单独谈话,嘱咐说:“正所谓兵贵神速,要趁胜追击!

  所以下一步廷推不要拖延了,趁着如今形势大好时尽快召开,免得夜长梦多。”

  王天官应下来说:“今天就通知到九卿,后天就在东朝房廷推!”

  然后林泰来又说起另外的事情,对王天官问道:“我奉旨组建兵部通信司,欲调令郎来通信司如何?”

  更新社骨干里,申用懋大爷在兵部本部,王天官嫡长子王士骐也在兵部本部。

  林泰来觉得这样太浪费人力资源,故而想着调王士骐到通信司当主事。

  王天官当然没意见,表态说:“吾儿尚还浅薄,到通信司受九元你照应,自然是大好。”

  随即又好奇的问道:“通信司众官员可是已经有了人选?”

  官员调配也需要吏部天官配合,林泰来就如实答道:“酝酿了一段时间,员外郎就用石敢当,主事除了令郎,就从参加文坛大会的监生里选拔。”

  王天官虽然不是权术精熟的人,但也看出了这样安排的好处。

  当初齐保山齐世臣、石敢当柯廷这两人通过赵志皋,去投靠林泰来。

  后来齐保山又被首辅拉拢回去,还被提名为大理寺卿候选人,但石敢当柯廷态度比较端正,还参加了文坛大会。

  所以这次将柯廷从资深御史升为通信司员外郎,也算是一种能做给别人看的奖赏了。

  至于选用参加文坛大会的监生来当主事,既是论功行赏,又可保证忠心度。

  除了林泰来,谁还会提携你们这些监生当六部主事?这些监生能不成为林泰来的死忠党羽么?

  王天官不由得赞道:“真乃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周公吐脯,天下归心。”

  林泰来:“.”

  好歹也是文坛盟主,连正确称赞别人的方式都不会吗?

  回到家里,林泰来就琢磨,赶紧把京师这边的事情都收拾停当,然后就速速返乡。

  时间还是挺紧张的,毕竟明年春天又要爆发战争,自己要在京师与江南之间跑个来回。

  于是把门客顾秉谦召来,吩咐说:“现在做好离京准备,预计早则一月,迟则两月,就要返回苏州。”

  然后又说:“这次南下,不从运河走了,先从陆路取道直隶、河南、湖广。

首节 上一节 609/7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