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437节

  用后世人常用的话来说:仓储粮发芽,那就是板上钉钉的储存不善,仓吏玩忽职守,洗都没法洗……

第346章 天不遂人愿

  “先去把故长安仓的老仓吏找来。”

  见身旁的老石奋面色惨澹,太仓令石建也是一副心如死灰的表情,刘荣经过短暂的考虑之后,终于还是拍了板。

  ——其实在得到消息,说太仓有库存宿麦发霉、发芽的时候,刘荣就隐约意识到了问题根结所在。

  但刘荣不能说;

  因为一旦事实从刘荣口中说出,那这件事的性质,就将变得极为恶劣。

  “喏。”

  天子发令,饶是再怎么绝望,老石奋也还是当即领命;

  不多时,一位白发苍苍,胡须斑白,却依旧身著官袍的老吏,在石奋的引领下出现在了刘荣面前。

  都不等刘荣发问——仅仅只是看了看粮仓内的存麦,老仓吏盒饭即皱紧了眉头。

  “怎这麦,是照著储粟的法子?”

  仅此一句话,便算是点破了这一突发事件的真正原因。

  ——麦与粟,除了都是农作物、都是粮食之外,几乎没有其他任何共同点。

  甚至就连播种、收获的时间,二者都是完全相反——粟春耕秋收,麦秋耕夏收。

  再者,便是二者无论是生长期,还是果实储存过程当中,对于温度、湿度的要求,都有著极大的诧异。

  这一切,也随著老仓吏接下来的解读,而展露在了众人面前。

  “禀陛下。”

  “——相较于粟、稻,宿麦最大的不同,便是不甚喜水、喜湿。”

  “农人种粟,除却雨水,还当另外引渠水灌溉,而且灌的还不能少。”

  “至于稻——尤其是南方的稻种,更是恨不能从播种到起苗,都直接泡在水里才能长起来。”

  “但宿麦却有所不同。”

  “播种时,宿麦最好的灌溉方式,是由农人一瓢一瓢往每一支宿麦根部灌水。”

  “灌的水不用多;”

  “若是雨水充沛,非但不需要灌溉,反而还要担心麦苗会被淹死。”

  “故而,在储麦时,也必须更加小心——绝不可使粮仓过于湿润,务必保证粮仓的干燥。”

  ···

  “除了储麦的粮仓,需要比粟仓更加干燥之外,温度也有所不同。”

  “——粟惧凉而喜热,所以储粟的粮仓,只需‘不温’,即通风凉爽即可;”

  “然宿麦种于秋而生长于冬、春,并不甚惧凉。”

  “所以储麦的粮仓,必须比粟仓还要更凉一些。”

  “若不然,一旦麦仓稍温,且稍有湿润,仓麦便极有可能发芽。”

  “便是温度够凉,单只是过于湿润,也会使得仓麦发霉……”

  老仓吏一番话说出口,在场众人面面相觑;

  还有这么多门道?

  老石奋、石建父子俩则是面露思虑之色,一副‘原来如此’的表情,实则暗地里,却是不约而同的长松了口气。

  ——万幸!

  虽然老仓吏这番话,让太仓存麦出现的问题,依旧可以归类为‘仓储不善’,但相比起单纯的仓储不善,却也是有很大差别的。

  如果是粟出问题,那没的说,石建保底也是免官,且大概率还要被追责定罪;

  作为父亲兼第一举荐人,老石奋也同样要受到牵连,就算刘荣给老臣留一份体面,老石奋也必须主动引咎辞官。

  但出问题的是麦,出问题的原因,又是先前大家伙——至少是绝大多数人都不了解的专业知识。

  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就轻了不止三五个档次。

  顶天了去,也就是刘荣夹枪带棒的批评石建几句‘好好学学专业知识,下不为例’之类,而后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在场众人心思各异,此时的刘荣心中,却尽是尴尬。

  而刘荣尴尬之所在,也恰恰是刘荣即便意识到了问题的关键,也绝对不能自己说出口,而是要借这么一位老仓吏之口,来指出问题关键的原因所在。

  ——少府内帑改储粟为储麦,以麦作为国家第一顺位仓储主粮,是刘荣早在太子监国之时,便定下来的国朝大政!

  虽然这件事当时,是借先孝景皇帝之手颁诏施行,但朝堂内外无人不知:这件事背后的真正推手,正是彼时的监国太子、如今的天子刘荣。

  将国家仓储主粮,从数百年来的粟改成麦,这件事本身没有问题;

  改了之后,发现麦不太好储存——至少是没有粟那么好储存、存不了粟那么长时间,也同样不是问题。

  摸索嘛;

  毕竟一开始,谁都没想到冬天都能种活的宿麦,居然‘娇气’到了仓储如此困难的地步。

  而且比起粟,麦制食品也确实更好吃、更有营养,尤其更有饱腹感。

  ——经过过去这几年的推广、普及,睿智的华夏民族早已经发现了麦,即面食的诸多好处。

  对于底层百姓而言,吃麦比吃粟更容易吃饱,麦也比粟更抗饿,吃完之后也更有劲;

  长期以面食为主粮,更是能对身体状况有显著改善!

  身体差的吃面食,身体慢慢就结实了;

  身体好的吃面食,更是力气越来越大、手脚越来越有劲儿。

  孩子吃面食,个头长的越来越快、越来越高;

  老人吃面食,也是小病小灾出现的频率大幅降低,简况状况明显好转。

  现如今,民间虽然还没到神话面食的程度,却也已经基本达成了社会共识:麦粉面食,就是比粟更好的细粮!

  考虑到经济因素,毫不夸张的说:面食,是底层百姓所能吃到、吃得起的粮食中做好的那个,且没有之一!

  底层百姓考虑的是饱腹感、营养、性价比,贵族考虑的,则更多的是口感。

  ——在过去,没有麦粉面食这么个主粮类目的时候,别说是贵族了,就连皇宫里的太后、天子,能吃到的美味珍馐都只有那几样。

  究其原因,不单是调味料、烹饪方式单一,也同样有主事单一的因素在其中。

  过去,贵族能吃的主粮是什么?

  不是高粱米,就是粟。

  二者的做法无一例外——要么蒸饭,要么煮粥。

  也就是说在面食问世之前,天下贵族的餐食,几乎都是固定的。

  ——面前要么摆著一碗饭,要么摆著一碗粥作为主食;

  像样点的菜肴,也就是炙肉(烤肉)、烹肉(水煮肉)、肉糜(肉羹)、烹菜(大杂烩),外加些咸菜之类。

  反观现在?

  嘿!

  面食问世,可不单单只是让贵族餐桌上,多出了一个‘面食’的主食类目!

  包子!

  饺子!

  馒头!

  饼子!

  汤面条!

  揪面片!

  肉酱拌面!

  还有以面包肉、面包菜为核心逻辑延伸出来的一系列吃食,可谓是极大的丰富了汉人的食谱。

  什么蒸饭肉羹煮菜——能比得上一盘饺子?

  什么米粥咸菜——能比得上两个包子?

  自打有了麦粉面食,长安城的贵族群体中,甚至开始涌现出一大批美食家!

  这些人过去,不是斗鸡走狗,就是欺男霸女、鱼肉百姓;

  现如今,却都把自己关在了宅邸之中,苦心思虑:面食,还能做出个什么新花样?

  有了点子,说干就干——赶紧做出来尝尝!

  由于这些纨绔子弟逐渐展露出转变为大馋丫头的倾向,就连长安城的民事、刑事案件,尤其是以贵族作为被告的诉讼案件,近几年也是肉眼可见的降低了不少。

  总结而言就是:在今天,闹出这出‘太仓储麦有变’的纰漏之前,刘荣推动宿麦为汉家第一主粮一事,还没有被哪怕一个人找出‘不如粟’或不如其他主粮的缺陷。

  明白了这些,再来说这件事儿只能借人之口,而不能由刘荣直接说出口,也就是很容易就能理解的了。

  ——借人之口,尤其是借专业人士之口,刘荣可以说:啊?是这样的吗?

  朕不知道啊!

  朕和大家都一样,还以为粮食都是一样的,粟能存十几二十年,麦肯定也可以!

  谁知道这麦这么特别——非但特别好吃,还特别难储存啊?

  可若是刘荣主动说:朕知道了,肯定是麦不好储存;

  那事情就大条了。

  ——你早干啥去了?

  ——知道不好存,你还推行以麦作为主粮?

  “嗨……”

  “也怪朕没早些想到这一桩……”

  直到今日,刘荣才从尘封的前世记忆中,隐隐约约摸索到了一部分片段。

  ——粟,作为华夏封建时代最为重要,同时也是唯一一个没有被后世新时代沿用的主粮,可谓是极为特殊。

  相比起稻,粟对于灌溉量并没有太大的要求;

  相较于麦,粟又对仓储没有过分精细的要求。

  只要有灌溉,粟就能长起来!

  至于施肥、除草、除虫之类,并不影响粟能否生长、结果,而是只会影响产量。

  可以说粟,是华夏农业史上,出现过的所有主粮级作物当中,种起来最省事儿、最省力气,同时又是种植成本最低、产量相对最高的那个。

首节 上一节 437/43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