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379节

  而汉室的南方,不同于北境的军事战略压力——更准确的说,汉室的南方,也就是岭南百越,更像是政治问题,而非军事问题。

  北墙外,是纯粹的外部游牧民族,而南方岭南,则是早就被纳入华夏文明怀抱,却在秦末乱世意外割据的南越赵佗。

  如果汉家没有北方的战略防守压力,只有南方一个心腹大患,那根本无需讨论岭南是否需要武统——在成为汉家唯一战略敌人的瞬间,赵佗那只老乌龟,就会迅速决定内附!

  舍得下老脸,就做汉家的承恩侯、归义王之类,以在长安颐养天年;

  舍不下,也不过是毗邻岭南的长沙、荆吴一代,顶著个荣誉性质的虚爵,以归养乡野。

  所以,汉家对于岭南的态度,一直都很明确。

  ——打,不值当。

  得不偿失不说,现实条件也不允许汉家——不允许仍旧处于匈奴人战略威胁之下的汉家,分出精力在岭南动武。

  故而,在不动武的基础上,汉家愿意通过任何方式,来保证岭南名义上归属于汉家。

  一如过往这些年,岭南以南越赵佗政权为主,闽越、东越等国为辅,皆奉汉天子为‘君’,奉汉家为宗主,接受汉家的册封,以及名义上的从属关系。

  然而实际上,汉家实际掌控的版图,却是以南方五岭为界。

  过了五岭,踏上百越之地,还能受到汉家律法、刘汉社稷庇护的,便只有长安派去的使节。

  而长沙国作为五岭以北,或者说是岭南百越之地,与神州中原之间的缓冲区域,肩负的政治责任不可谓不重。

  从汉家的利益考虑,长沙王治长沙,基本全权负责对岭南百越的监视,绝不能太软弱;

  但从汉家战略重心集中在北方,分不出精力到岭南的事实出发,以‘不可动武’为先决条件,长沙王对待岭南百越,又不能过度强硬。

  一边,是为了不动武能忍则忍;

  同时,又要处于宗主国、天朝上国的自尊,而不能太过于予取予求。

  这个度如何把握,显然是个技术活。

  在孝景皇帝之前,长沙这块地界,一直都是由汉家在太祖皇帝白马誓盟:非刘氏不得王后,唯一一家合法存在的异姓诸侯:长沙王吴氏去头疼的。

  汉室初代长沙王吴芮,早在秦时,便是秦属番县的县令,为当地百姓尊敬的称呼为:番君,享有极高的名望。

  再加上‘吴王夫差后裔’的血脉加成,使得吴芮此人,在荆吴百姓心中,占据著极其特殊的位置。

  考虑到这两点,太祖刘邦在即皇帝位,立汉国祚之后,便第一时间加封原衡山王吴芮(项羽所封)为长沙王。

  后来,其他各家异姓诸侯或主动举兵,或被动谋逆,都被太祖高皇帝逐个击破,长沙王吴芮一脉却得保宗庙,一直到太宗孝文皇帝驾崩。

  太宗孝文皇帝后元七年,四世长沙王吴著薨,无嗣,长沙国除。

  而吴氏长沙国享国四十余年,顶著异姓诸侯的身份,却依旧能传延四世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吴芮一脉‘吴王夫差后裔’的血脉加成。

  ——在荆吴之地,人们并不称呼吴芮,以及其子孙为长沙王,而是遵循祖制,称之为:吴公芮。

  在当地人看来,古吴国还未灭亡,先王夫差的后裔吴芮,依旧在以吴国掌舵人的身份,引领著他们。

  反观五岭的另一侧,曾经对吴人犯下滔天罪孽的越人,却在一个暴秦余孽的率领下,毁涧绝道,割据一方。

  这,也恰恰是吴芮一脉在长沙的存在,对汉家的政治意义。

  吴芮这一脉的血脉,能保证荆吴一代的民众,发自内心的追随自己的君王,并对岭南百越保持‘自古以来’的敌视!

  而在四世长沙王吴著绝嗣而薨,吴氏长沙国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之后,长沙国,就成了汉家头疼不已的大难。

  有血脉加成的老吴家,已经绝后了;

  岭南的赵佗,却仍旧跟个老龟似的活蹦乱跳。

  非但活蹦乱跳,甚至还有力气上蹿下跳!

  ——太宗孝文皇帝后元七年,太宗皇帝驾崩,先孝景皇帝即立;

  当年九月,岭南密报:南越王赵佗暗复帝制,出入称警,行文用制,再制黄屋左纛!

  孝景皇帝元年,匈奴遣使和亲,同年季夏,南越来使,请汉外嫁宗室女,以安南越!

  孝景皇帝二年,吴楚之乱爆发在即,南越国上下群情激愤,军队整装待发,兵峰直指长沙!

  孝景皇帝三年,吴楚之乱爆发,南越王赵佗分兵八千,为吴王刘濞助力;

  南越国相吕嘉率军一万五千,兵临长沙南境!

  同年,吴楚乱平,还没来得及动手的国相吕嘉自长沙退兵,同一时间,南越王赵佗上表长安,以示忠心。

  孝景皇帝四年,时太子刘荣监国,南越遣使来朝,言南越王赵佗病重弥留,请归留质长安的南越王太孙:赵胡归国,以主持大局。

  孝景皇帝五年,南越与闽越相互征战,闽越求援于长安,南越上书:岭南之事,非疏奏一封所能言明,望上国切莫干涉,许百越之民自决其事。

  孝景皇帝六年,孝景皇帝驾崩,太子刘荣未冠而立,南越再度传回密报:南越王赵佗制天子剑,戴十二硫冠,欲效秦王政之宏图,北上以全神州故土……

  一桩桩,一件件,几乎无不在说南越王赵佗——这个出生于秦王政七年,先为秦卒统一天下,后任秦将率军南下,攻略岭南百越,并在秦末战火中,选择割据自立的枭雄,没有哪怕一天是安分的。

  没有哪怕一天,赵佗想的是本本分分做汉家的南越王,而非华夏的南越武帝……

  单是帝号,赵佗都已经去了三次!

  至于私底下,在南越国都的王宫之内,是否还在书为诏,言为谕,那就只有南越君臣上下自己清楚了。

  这么一个老而弥坚的枭雄,偏偏又不能通过武力来铲除;

  这对于不具备血脉加成——甚至都还没成年的长沙王刘发,堪称是地狱级别的政治副本。

  好在过去三年,刘发勉强顶住了。

  那赵佗虽然也还隔三差五找存在感,但终归没敢真的发兵北上,图谋长沙。

  虽然嘴炮响彻天地,但并没有对汉家南方、对后世两广地区造成实质性的威胁。

  此番,刘荣必定要好好夸一下这个六弟:好小子!

  有点东西!

  老四鲁王刘余、老六长沙王刘发,都是带著政治人物就藩,又都还算合格的完成了肩负的任务;

  夹在这二人中间的江都王刘非,又被刘荣预定为了汉家第一代蒙王,或者说是河南王、河套王;

  那刘非移封河套之后,空出来的江都国,刘荣自然也要考虑考虑,是直接化为郡县,还是换一个人去做王。

  刘荣比较偏向于前者;

  但考虑到实际尚未成熟,长安朝堂也没多余的经历,在一块才刚被废为郡县的‘新土’搞建设,刘荣最后,大概率还是会遗憾的选择后者。

  那这个人选,便又成了刘荣需要头疼得了。

  江都地广,虽然物产不算丰富,但也总好过刘荣绝大多数弟弟们,获封的一郡,乃至半郡之地。

  究竟要把这块好地方给哪个弟弟,才能不让其他弟弟们不爽、不闹,需要刘荣好生琢磨琢磨。

  再往下,便是老七、老九兄弟俩,分别为常山王、中山王,共同享有一郡之土。

  哥儿俩,尤其还是其母:孝景皇帝贾夫人唯二的子嗣,却挤在同一个郡,以山为界各为王,多少有些委屈了。

  说出去,刘荣脸上也不好看。

  所以这哥儿俩,大概率要有一人移封出去,剩下那人则将原本的常山、中山合二为一,来作为自己的新国土。

  如此一来,就又多出一个‘待封新王’,需要刘荣给找一块儿好地方,来作为封王之土。

  偏偏这块国土还不能太小、太差……

  老八胶西王刘端倒好说——毕竟是先帝程夫人的幼子;

  上面的两个哥哥,一个做了鲁王,另一个更是先为江都王,如今又移封河套在即;

  两个哥哥都没受委屈,作为小的,稍微委屈委屈倒也没什么了。

  若不然,谁都不能受委屈,凡是个好地方,就都被历代先皇的儿子们一大片一大片占去作为国土,长安朝堂还活不活了?

  可小十胶东王刘彘,刘荣确实不能不管了。

  ——作为先帝大王美人:王娡唯一的儿子,即便是先帝诸子中,最年幼的几人之一,刘彘的封国胶东,也多少有些委屈人了。

  当然,刘荣大可以‘无法顾全所有人’的名义,放著这个十弟不管。

  朝堂内外或许会有流言蜚语,却也根本伤不到刘荣分毫。

  但怕就怕有人,将刘彘‘地小国狭而不得移封’的待遇,与先帝年间,绮兰殿与刘荣争储夺嫡的事联系在一起。

  固然不会有人说,刘彘与长兄争储夺嫡理所应当,刘荣不该怪罪。

  但总有人会说:毕竟是幼弟,争储夺嫡又并非刘彘所念,而乃其母为子所谋求;

  陛下如此肚量,实无容人之量——连血脉相连的弟弟都容不得,又如何能容得下吾等外臣?

  如果在意这一点,在意外朝的看法,以及自己在外朝的形象,刘荣最好的选择,是也为这个十弟找个新地方。

  不必太好——比胶东大些、富庶些,气候也不必胶东差即可;

  主要是表露出‘朕知道这个弟弟过得不好,所以试著把他移封到了更好的地方’这一态度,便足矣。

  再往下,便是先帝在位年间降生的小十一、小十二,以及前不久刚出生的先帝遗腹子——同样是小王美人王儿姁所生的小十三:刘乘。

  在原本的历史上,王儿姁共为孝景皇帝诞下四子,且皆在孝景皇帝九年获封为王。

  但在这个时间在线,孝景皇帝刘启,并没能撑到为这四个小儿子封王的那一年;

  小王美人王儿姁,也没能像原本的历史时间线那样,为孝景皇帝诞下四子,而是先诞下二子,而后遗腹一子。

  这三个幼弟,刘荣也得考虑。

  再不济,也得封一个稍微像样点的王,再把至今都还住在桂宫的小王美人,送去做某王太后。

  这,就又多出一个‘不能太差’的国,外加两个无论差不差,至少得是‘国’的新土……

第298章 靡靡之赵

  “赵国……”

  “嗯……”

  未央宫宣室正殿,清凉侧殿,演武堂。

  站在那张悬挂于半空,足有丈余高,近两丈长的巨大堪舆前,刘荣的眉头不由紧紧皱在了一起。

  赵国的战略位置,以及在汉家军事、政治方面的战略地位,都无疑是极为特殊的。

  从初代异姓诸侯:赵王张耳,到之后,凭借尚鲁元公主软著陆,得以废王为侯的二世赵王、宣平侯张敖;

  再到被吕太后先后阴谋害死的赵隐王刘如意、赵幽王刘友、赵恭王刘恢,以及吕太后所封的吕氏赵王:吕禄。

  及至太宗孝文皇帝入继大统,再封赵幽王刘友之子:刘遂为赵王。

  待先孝景皇帝即立,以晁错一纸《削藩策》为刀,削夺赵国常山郡,以至于赵王遂怀恨在心,于吴楚之乱爆发之后起兵响应,并最终兵败身亡。

  ——自有汉至今,不过五十余年,汉家历经张、吕、刘三姓,共七位赵王。

  除了最开始张耳、张敖父子,其余五人,无一善终。

  有人说,赵国风水不好,无论是谁,只要被封去了赵国,就必定不得好死。

  但想想就知道:如果真的有这么邪门,那汉家的历代宗亲皇子们,也就不会削尖了脑袋,图谋被封去赵国,好见识一下燕赵歌姬的风韵了。

  事实是:作为诸侯封国,赵国,几乎是仅次于梁国,以及完整体齐国的优质封土!

  虽然赵国多山丘,耕地稀少,但幅员辽阔之下,也终归不算太差;

首节 上一节 379/43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