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留过学 第912节

  这是朝堂上下对吕惠卿的打压!

  不信,河东帅但凡不是吕惠卿,随便换其他任何人,如今还不得被人吹上天?

  怕是诸葛武侯的标签都有人敢打!

  正因为河东是吕惠卿,才有这么多非议、质疑和攻击。

  无论是新党,还是旧党,都有一大堆人讨厌、畏惧和害怕吕惠卿这个新党的‘护法善神’。

  生怕他回朝!

  也是经过此事,这位太皇太后,对吕惠卿的态度悄然改观。

  没别的原因。

  纯粹是血脉天赋,悄然发动了!

  吕惠卿被满朝文武所攻击、非议,却没有一个人给他说好话,帮他辩解。

  这说明什么?

  他没有朋友,全是敌人!

  这样的人,在大宋属于皇室眼中最好用的人。

  赵官家们,最喜欢用的就是这样的大臣。

  有能力,没朋友,满朝皆敌。

  这就是最好的棋子!

  大小相制,异论相搅的最佳人选!

  想到这里,太皇太后就深深的看了一眼,如今已经渐渐从稚气走向成熟的孙子。

  这皇帝孙子,用人确实强。

  也不知他是怎么做到的?他怎知道,吕惠卿是新党里的异类?

  当然了,在这位太皇太后眼中,这个皇帝孙子用人用的最妙的还是熙河方面。

  虽然说,熙河方面迄今依然在上报,与贼对峙与定西。

  可,熙河无论是文武官员,还是安插的走马承受,都是信心满满上报朝堂的文字里,充满着自信与乐观。

  他们不仅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证据就是,熙河方面,不仅仅在定西城方向,堵住了西贼国相梁乙逋倾国而来的猛攻。

  他们甚至还有余力,派兵去廓州援助溪巴温,遣军去邈川支援温溪心!

  并在这两个方向,也都顶住了吐蕃与西贼的攻势!

  这说明什么?

  说明熙河准备充足,也说明熙河的文武将帅们,有足够的信心!

  而这一战后,只要不出岔子。

  熙河论功行赏,她的宝贝侄子高公纪,必将立下大功,高家将再出大将!

  光宗耀祖之余,更将给她狠狠长脸。

  想起去年高公纪、向宗回被官家亲除熙河差遣时。

  这朝野内外的风言风语。

  特别是司马光曾经说过的那些!

  太皇太后就格外开心,也深感颜面有光。

  唯一可惜的就是司马光已死!

  这就让太皇太后多少有些遗憾。

  心里面想着这些事情,就听赵煦道:“都是太母、母后保佑拥护之功!”

  太皇太后的心情顿时就更美丽了。

  此时,她也终于是下定了某种决心一般,就拉着赵煦的小手说道:“老身和太后,不过妇道人家,不懂什么军国社稷……”

  “如今,垂帘听政,也只是因为官家还未成年。”

  “待官家成年,老身和太后都是要退居这后庭,归政于官家的。”

  赵煦正要说话,她握着赵煦的手,继续道:“官家也不必将功劳都给老身和太后。”

  “官家是孝子,也是贤孙,孝顺老身,奉养太后,这都是好的。”

  “但是,该是官家的文治武功,老身和太后也绝不敢据为己有!”

  “此战后,老身和太后都会晓瑜群臣,布告天下,将诸路文武大臣任用,皆官家亲除之,相关部署皆官家圣意的事情,与天下明言!”

  这既是她想开了,认清楚了现实——人家母子连心朝臣、武臣、外戚们也都早就只认这个孙子了。

  她若要恋栈不去,最后恐怕只会落得和慈圣光献一样的下场——被宰相带着文武百官,逼着撤帘。

  这就没有体面了。

  而她一辈子最要脸面,是万万不愿如此的。

  既然如此,早早说清楚,对她和高家是最好的选择。

  赵煦一听,连忙起身,在床榻上跪着磕头感谢:“自皇考不幸,奄弃天下,臣得太母、母后保佑拥护,可谓受尽太母、母后慈爱、保佑……”

  “若无太母、母后保佑拥护,主持大局,安定社稷,臣安能安心读书、成长、学习?”

  “臣愿长大后,奉养太母、母后,尽享天伦!”

  “好孩子!”太皇太后微笑着,抱住了这个孩子。

  向太后也是流出高兴的眼泪,加入其中,对赵煦道:“六哥要记住今日所说的话,将来好好孝顺太母。”

  她很清楚,能让姑后主动开口许诺,只要六哥成年,既行归政,对这位姑后来说到底有多难?

  要知道,她这些日子可一直在姑后面前旁敲侧击反复暗示,却从未得到过明确答复。

  如今,姑后既答允了,那么归政之日,就可以提上日程。

  “嗯!”赵煦认真的点头:“儿知道的。”

  经历了上上辈子的那诸般之事,又在现代留学十年。

  赵煦早已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政治生物。

  而政治生物的眼中和心里,没有爱恨,只有权力。

  同时,突出一个言而无信,翻脸不认人。

  最典型的莫过于那鞑子皇帝弘历了。

  当然,赵煦的性格,做不到弘历那般无情。

  同时,大宋的社会环境和体制,也不允许有弘历的生存空间——弘历这样的君主,也只有鞑子的体制才能孕育、诞生。

  放其他任何朝代,都必然逼反天下!

  尤其是大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可不仅仅是说说而已!

  而是确确实实的现实!

  王安石为什么和他父皇闹翻?

  别人不知道,赵煦还不清楚?

  相权和皇权发生了冲突!

  而且是不可调和的冲突!

  那个拗相公,见事不可为,就索性撂挑子跑路,乘桴浮于海去了。

  正因为知道这个现实,赵煦才会在大多数时候,把自己打扮成一个仁厚、宽和、好说话、肯听劝的形象。

  只偶尔用一下霹雳手段,震慑大臣,告诉别人——他既有慈悲心肠,也能做怒目金刚!

  ……

  祖孙三人互相抱着,依偎了一会。

  太皇太后似乎想起了什么事情,放开赵煦,问道:“官家,老身听说绫锦院的官吏,都在退赃,如今已退了各种绢布一万余匹?”

  “嗯!”赵煦点头:“昨日户部的章衡和孙臣报告了。”

  “小小的一个绫锦院,不过两三日,就退赃一万多匹绢布。”

  “可想而知,其他诸司是个什么情况了!”

  “这弊病太深,好多大臣都上书,想要穷治诸司之弊!”

  这样想着,赵煦就看向太皇太后,还有向太后:“太母、母后以为呢?”

  两宫互相看了看,然后就都坚决的摇头。

  “六哥,诸司固然有弊!”

  “可倘若没有诸司,这天下事恐也难以维系了!”向太后轻声劝道。

  这是事实!

  赵煦在现代,看过一个电视剧,剧中的万寿帝君曾发出灵魂拷问——朕的钱,他们拿两百万,分朕一百万,还要朕感谢他们吗?!

  而根据赵煦的了解,万寿帝君能分一百万,其实还是严党公忠体国。

  换清流的徐阶一党去怕不是三百万自己拿两百五十万,剩下五十万飘没三十万,最后到万寿帝君手里能剩下二十万就算对得起他了!

  至少,徐阶们的徒子徒孙后来就是这么干的。

  而大宋就没有这个问题。

  诸司场务、州郡监当,都是赵官家们的钱袋子。

  而且,这些家伙为了争宠,也为了磨勘升官,会想方设法的完成自己的KPI。

  如此,皇帝的钱,就总能落到皇帝的小金库里。

  赵煦的父皇那三十二个封桩库里的六七千万的财帛,就是这么来的。

  老实说,赵煦要没有去过现代留学,开了眼界,是绝不会动诸司的。

  诸司贪归贪,但从未少过给皇帝的那一份。

  而且,他们常常会超额完成任务。

  典型的就是绫锦院了。

  不要看赵煦拿着绫锦院做文章,就以为绫锦院贪了他多少钱?

  其实,绫锦院从未贪过他的钱。

  绫锦院这些人退的赃,都是趴在那些织工身上吸血吸出来的。

  而织工们则反过来,压榨剥削女工、工匠。

  同样的事情,在州郡也一直在发生。

首节 上一节 912/10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