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留过学 第843节

  罗江犬和这种叫熙河犬的犬种,大小搭配。

  在熙河路编织成大网。

  只要进来的,想跑出去,就是千难万难。

  很有效的保护了各大棉庄的利益。

  如今,熙河各地的棉庄的雇工逃亡的成功概率,直接下降了百分之九十。

  而所有被抓回来的逃工,都会被官府重重惩处——因为违反契约,所以,他们必须为雇主无偿劳动一年到三年,以弥补损失。

  在此期间,雇主有权,给他们戴上枷锁、镣铐,以防止他们继续逃跑。

  在这样的铁拳下,熙河官府根本就不怕西贼探子、细作。

  甚至巴不得,他们多来一点。于是,直接将边疆敞开,根本不对逃人做分辨。

  免费的劳动力,谁不喜欢?!

  在这样的情况下,现在的熙河有关方面,对西贼的动静,虽做不到了如指掌,但却也能大概猜出来。

  而西贼却对大宋这边,不说一无所知,至少也是浑浑噩噩。

  而早在上个月的时候,赵卨就已经得到了确切的情报,知道了西贼国相梁乙甫已经率领着西贼的绝对精锐主力铁鹞子,到了天都山下的皋兰行宫。

  梁乙甫和铁鹞子都来了。

  西贼大举进攻还会远吗?

  至于目标?

  想都不用想,必须是兰州!

  除了兰州,现阶段,熙河路没有第二个能让西贼如此大动干戈的地方。

  “如今,西贼国相梁乙甫,在天都山一带,集结了其卓罗和南、右厢朝顺两大监军司的三万精锐!”

  卓罗和南,右厢朝顺,皆是兰州直面的两个西夏监军司。

  其以唐代的凉州为核心,是西贼的核心领土之一。

  当年元昊立国,以其国为十二监军司。

  当时,卓罗和南与右厢朝顺,还是大后方。

  是西贼最重要的经济区和产粮区。

  但现在,随着熙宁开边,大宋拥有熙河兰会。

  曾经的后方,变成了前线。

  兰州因此成为西贼的眼中钉,肉中刺,欲拔之而快!

  “以贼之制,一旦发动,三万精锐,足可裹胁三十万丁壮,击我兰州!”赵卨轻声说道。

  这是没有疑问的。

  党项人的制度就是如此。

  以少数两三万精锐为核心,裹胁数十万的丁壮甚至老幼妇孺,对着大宋开始一波流。

  讲究的就是一个一力降十会。

  而且,他们根本不在乎丁壮甚至妇孺的损失。

  所以,过去历次宋夏战争,大宋方面总是容易被西贼庞大的军队所震撼。

  继而不敢轻举妄动,又或者因为击溃、击败几支西贼的弱军,得意洋洋,于是轻敌冒进。

  然后就被人切断后路,包围在狭小的地域,分割围歼。

  从三川口,到好水川,莫不如此。

  但大宋很快就吸取了经验教训。

  从范文正公、韩忠献公开始,就在边境开始筑垒。

  一个个堡垒,开始拔地而起。

  西贼在这些堡垒前,经常被撞的头破血流。

  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庙时代的广顺城之战,以及去年结束的定西城之战及五次兰州会战。

  有了这么多成功经验,赵卨自然不会抄错答案。

  他对向宗回道:“老夫意在兰州依托坚城要塞,固守兰州及其外围数十堡,与西贼相抗。”

  “使其不得寸进!”

  “待其粮尽,再以精骑掩杀,溃其主力,不求歼灭,只求击散!”

  “届时……”他舔了舔嘴唇:“西贼所裹胁的数十万无辜丁壮妇孺,便皆可解救。”

  “至于鬼章……”赵卨道:“老夫意将之放进来……”

  “然后择机包围,将之主力围歼!”

  自从被种谊赶出溪哥城后,青宜结鬼章,就带着他的部族,一直在高原上打转。

  甚至还吃掉过一支深入高原太远的宋军轻骑。

  这是青宜结鬼章,或者说青唐吐蕃的作战特点。

  根本不在乎一城一地得失。

  你想要,那就给你!

  但你若一旦深入太远,补给线拉的太长。

  那就不好意思了。

  直接切你后路,断你粮道。

  然后逼着你的大军,在高原上饿肚子,吃沙子。

  最终,兵力再多,也只能含恨而退。

  可这个时候,他们就会杀出来。

  无论是大宋,还是党项人,都吃过吐蕃人的这个亏。

  而且是大亏!

  尤其是党项人,在这方面都已经有些PTSD了。

  赵卨这样的老将,是很善于总结经验的。

  所以,他坚决拒绝了深入高原的作战计划。

  只是让河州和溪哥城,加大对青宜结鬼章麾下各部的拉拢、招诱。

  如今看来,效果显著!

  可靠情报显示,青宜结鬼章,正在打着迁徙的名义,带着他的主力,从高原上下来。

  只要他下来了,进入到大宋控制的区域。

  他再想走?

  可就由不得他了!

  这不止是赵卨的个人意见,也是熙河诸将,多日来的商议的结果。

  向宗回听着赵卨的话,点点头:“经略相公的计议甚好,未知吾能做些什么?”

  赵卨和熙河诸将一听,所有人的眼中,都放出光来。

  “老夫,只想请公事,再确认一次《元祐军赏令》,是否适用于熙河诸州?”

  向宗回认真的点头:“请相公以及诸位明公放心!”

  “朝廷旨意已下!”

  “当今官家,金口玉言,一字不改。”

  “军赏令中诸般赏格,绝不会短将士们半文!”

  这赏钱,即使朝廷不给,向宗回也会带着其他棉庄庄主包底兑现的。

  不是他们觉悟有多高。

  更不是他们有多么爱大宋。

  而是,他们都知道,这一战关乎到他们能不能安安稳稳的在熙河这里种棉花,发大财。

  同时也关乎着,他们的棉庄庄园里,能不能有源源不断,取之不竭的廉价雇工。

  要知道,开荒可是个耗费极大的事情。

  没有足够的人手,就根本开垦不了多少荒地。

  如今熙河路各州,还有七成以上的土地,默默的在原地,任由野草生长,任由山风吹拂。

  这些地里面,起码有四成,都是平地。

  很多荒地甚至就在黄河边上!

  每每想到这里,向宗回都是心如刀割。

  他还能在这熙河路待多久?

  一年?还是两年?

  不会超过三年的!

  他必须尽快的开垦出足够的土地,并将这些土地,变成他向宗回的产业。

  所以,向宗回比谁都希望官军大胜。

  他也比谁都舍得出钱!

  何况,向宗回其实并不需要真的自己掏腰包。

  朝廷通过永兴军和陕西路、成都路,转运来熙河的明年经费,早在八月初就已经在陆续押运送抵了。

  到今年十月,就可以全部到位。

  那可是足足四百万贯的军费!

  而且,小官家也兑现了他的承诺,命陕西转运司,送来了价值一百万贯的盐钞,作为收购熙河棉花的前期费用。

  旨意已经说得明白,余款会在棉花入京后,以交子的形式,送来熙河。

  手里有钱,向宗回自然敢承诺,也敢保证!

  听到向宗回的再次保证,在场的熙河诸将,都是兴奋无比。

  尤其是蕃将们,都在舔着舌头,在心中发誓,这次不把赵官家的羊毛薅秃,就对不住自己,更对不住自己的妻儿!

  没办法!

  过去,大宋对熙河这边的赏赐,经常不准确,不及时。

  就连他们这些蕃将的赏赐,也常常会拖欠。

首节 上一节 843/10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