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留过学 第213节

  “就算他有一个进士出身,也不可任为边帅!”

  苗授已经是正任官了,距离节度使只差一步。

  放他回熙河,岂不是要出一个手握重兵重兵的正任节度武臣了?

  两宫都不敢担这个风险!

  须知,现在可不是国初了。

  一个在边地手握重兵的正任节度使,不是谁都可以驾驭的。

  赵煦在旁边保持着沉默。

  今天,他收获很大!

  见到了苗授,还和苗授建立了初步联系。

  有了这个联系,未来燕达致仕后,这殿帅就依旧还是他的人。

  汴京的禁军,特别是上四军和御龙诸直,就依然是听他号令的。

  ……

  苗授走出大内内东门,轻轻吁出一口气。

  他的儿子苗履迎上来,低声问道:“大人,今日陛见怎这么久?”

  这是礼仪性的陛见而已。

  常规在殿前拜两拜,报上名讳,两宫随口问两句就能出来。

  但苗授却在宫中停留了差不多一个时辰!

  不合常理!

  苗授轻声道:“陛下言及先师胡公,多有赞誉……两宫慈圣因此青眼有加,多问了些事情……“

  苗履顿时大喜不已,道:“如此,大人就算是简在帝心,也能得两宫看重了!”

  “来日必有大用!”

  他们父子虽然是武臣但也一直在留心着那位少主。

  对武臣来说,朝堂的动荡和他们无关。

  新旧两党的斗争,再怎么样也都不会波及武臣。

  但有一点,却是武臣的立命之本——天子的信任!

  因为,在严格意义上来说,武臣,在拜为正任官之前,都是天子的私人家臣。

  这从武臣的官阶来看,就可以知道。

  小使臣、大使臣、诸司正副使、横行五阶……

  统统是和皇室关系密切的官职。

  所以,对武臣来说,得到皇帝欢心和喜欢,才是他们做事的第一动力!

  别说那位少主,如今表现的不似孩子。

  就算他真的只是一个孩子,武臣在其面前,也得规规矩矩!

  原因?

  人家长大后,一句话就可以决定一个武臣家族的盛衰荣宠!

  苗授的心思,却完全不在苗履所说的什么必有大用上。

  他都已经是马步军副都指挥使了。

  再升,还能升到哪里去?

  他看向苗履,说道:“老夫想,让汝回熙河……”

  “今日御前,少主提及先师胡瑗绝非无的放矢……”

  “熙河必定有大战!”苗授低声呢喃着:“一定会有的!”

  这是直觉!

  一个老将在战场上磨砺出来的直觉。

  对危险对战机,对时机的敏锐察觉。

  多少次苗授都是靠着这直觉,果断进军或者撤军,从而让他的部下,一次次的找到西贼、吐蕃的软肋和弱点,或者从贼军的埋伏中安然脱身。

  苗履听着,顿时跃跃欲试。

  他早就想回到前线了!

  在汴京,他只能磨勘,但在沿边,到处都是军功!

  “过些时日,为父会和两宫求恩典,乞将汝外放知定西城或者为熙河某将副将……”

  苗履躬身道:“儿谨遵大人安排!”

  “汝记住,若能成行……”苗授语重心长的嘱托:“陛辞之时,切记切记,君前长拜!”

  这是要苗履表态——我们苗家永远是官家您的忠臣,您叫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这才是武臣的长久之道!

  武臣绝不能和天子唱反调!

188.第179章 经筵之地

  188.

  2023-08-19

  午睡醒来,赵煦喝了一碗冰镇好的莲子羹。

  冯景就在他面前,低声说道:“大家,今日汴京城里,似乎出了个新鲜事……”

  “好多人都在药店、熟药店里,抢购着胆石……都说要格物致知……”

  赵煦听着,微微点头。

  这个事情能在短时间内闹得这么大,自然是有石得一和石得一麾下的探事司逻卒们的功劳。

  这两个月来,探事司在赵煦遥控指挥下,越来越像是一个传媒机构,而非情报机构了。

  放风、泄密、鼓噪舆论……

  探事司的五百逻卒中的大部分人,现在都成了人型喇叭。

  平日里除了打探坊间流传的消息,就是负责在赵煦需要的时候,放大某些声音。

  从而微妙的影响舆论。

  现在来说,赵煦还是很谨慎的。

  他暂时也只会如此作为,并不会将那些现代学来的东西,就这么的用在汴京城里。

  太可怕,也太危险。

  那些东西,得等他再大三四岁,可以掌控局面的时候才能慢慢用上。

  冯景低着头,在赵煦身边,继续说着:“高家、向家,似乎都派了些人去了信州……曹家和刘家,则有人去了潭州……”

  大宋三大场,信州铅山(今江西铅山县)、潭州永兴场(大抵今湖南浏阳)、韶州岑水场(今广东韶关曲江)。

  信州最近,潭州次之,韶州……都到岭南了,外戚们大抵不敢去。

  赵煦在现代的时候,去过这三个地方。

  现场实地查看过出土的北宋遗址,也看过了当地地方县志和博物馆里的实物。

  所以,赵煦很清楚这些地方的矿藏条件,也知道它们的潜力还远远没有被完全发挥出来。

  须知,根据记载,这些地方,特别是韶州的岑水场在赵佶那个小子的时代和后来的南宋时代,用了胆水浸铜法后,年产铜加起来超过了六百多万公斤!

  仅仅是这一个地方,每年所产的铜,就足够铸造四百多万贯铜钱。

  此外,这三个大场还有着伴生的银矿和金矿矿脉。

  不过,这些都是小节了。

  所以,赵煦只是嗯了一声。

  冯景立刻闭上嘴巴,心道:“大家对外戚,还真是优容啊!”

  若是大行皇帝,高家、向家但凡敢向这些地方伸出一个指头,都会被立刻斩掉整条手臂!

  所以……

  冯景也能理解,为何现在几乎所有宗室、外戚,都在一起高声赞美着这位少主了。

  以至于两宫能听到的,全是赞歌,所有人都在说:官家仁孝,自古罕见,娘娘真是福气好!

  ……

  在福宁殿喝完莲子羹,赵煦就到了坤宁殿,给向太后问安。

  今天,政务不多,所以向太后也难得的休息了一个中午。

  见了赵煦来,她将手里的东西藏到了帷幕后的屏风中。

  然后坐在椅子上,等着赵煦到她面前。

  “儿给母后问安……”赵煦到了向太后面前,跪下来俯首一拜。

  向太后立刻就把他扶起来,慈爱的问道:“我儿睡得如何?”

  “儿午睡向来极好!”赵煦回答,然后问道:“母后为何没有午睡?”

  向太后笑了一声,摸着这个孩子的头,说道:“母后是大人,大人不需要午睡的!”

  “哦!”赵煦点点头,然后和向太后道:“儿听说,再过些时日,就要开经筵了?”

  向太后点点头,道:“髃臣们已经多次上奏,求开经筵了!”

  “太母和母后,也拗不过他们!只能答允!”

  经筵是士大夫对皇帝进行意识形态培养和塑造的最有效工具。

  自古以来,举凡文治之朝,经筵都是重中之重!

  因为事实证明,经筵确实可以影响皇帝本人!

  在大宋王朝,仁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所以,士大夫们有了路径依赖,自然是不会将赵煦的教育权,让两宫霸占。

  赵煦点点头,道:“儿听说,经筵是在弥英阁?”

  “儿还没见过弥英阁呢!”

  向太后顿时笑道:“那母后就带六哥去看看弥英阁!”

首节 上一节 213/10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