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嘉靖,成功修仙 第578节

  “既然吕公公喜欢这茶,不妨下来后,我派人给您送一点过去?”

  “嗯,那就劳烦英国公了!”

  对于张溶的好意,吕芳并未推辞,而是笑着接受了,毕竟,能够与英国公攀上关系,可是十分难得的。

  在这之后,双方又寒暄了几句,最终,张溶率先步入正题,只见其看向吕芳所在的方向,出言询问道。

  “吕公公,陛下这次派你过来,究竟是所为何事?”

  “实不相瞒,英国公,咱家此番便是奉了陛下的旨意,请您去一趟乾清宫!”

  “陛下似乎是打算让先前那些被列入名单的宗室、勋贵子弟,在近期出发,去往播州一地任职!”

  张溶听闻吕芳此话,脸上闪过一丝难以自制的兴奋之色,只见其轻抚胡须,自顾自地说道:“好,好啊,总算等到这一天了!”

  吕方将张溶脸上的表情尽收眼底,轻笑一声,紧跟着提议道:“英国公,事不宜迟,咱们现在就出发吧?”

  对于吕芳的提议,张溶自然没有拒绝的意思,只见其从座椅上起身,沉声应道:“嗯,走吧!”

  在临出发前,吕芳仿佛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似的,猛地顿住脚步,转过身来,压低声音道:“英国公,想必您应该知道,朝廷打算接下来在播州一地,施行改土归流的这个消息吧?”

  张溶听闻吕芳此话,不由得感到一头雾水,颇为疑惑地开口道:“嗯,这是自然,不过按理来说,这个消息不是满朝皆知吗?”

  吕芳似乎是猜出了张溶心中所想,笑着解释道:“英国公不必担心,咱家的意思是,朝廷接下来在播州一地施行改土归流,会容易很多!”

  “眼下播州当地剩余的那七家异姓小土司,已经被陛下彻底铲除,再也构不成任何威胁,到时候,世子殿下过去,只需要按章程办事即可!”

  张溶听闻吕芳此话,瞳孔骤然收缩,令张溶没有想到的是,皇帝居然会如此果决,说动手就动手!

  随后,只见其反应过来,脸上满是感激之色,向吕芳拱了拱手,恭敬道:“多谢吕公公提点!”

  “嗯,英国公,咱们这就出发去面见陛下吧!”

  “嗯。”

  ……

  紫禁城,乾清宫。

  在吕芳的带领之下,张溶迈步踏上了乾清宫的阶梯,此刻的他,心情无比雀跃。

  “看来我英国公府,不必再继续没落下去了!”

  在进入乾清宫以后,只见张溶将目光转向,此刻正坐于龙椅之上的嘉靖,沉声道:“微臣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嘉靖闻言,微不可查地点了点头,只见其将目光从张溶的身上扫视而过,出言吩咐道:“嗯,起来吧!”

第679章 大计将至!

  在得到嘉靖的允许后,张溶方才从地上缓缓起身。

  随后,只见嘉靖摆了摆手,向等候在一旁的太监,吩咐道:“来人,替英国公赐座!”

  话音落下,很快便有太监上前,替张溶备好了座椅,并贴心地在座椅上,铺上了软垫。

  “微臣多谢陛下!”

  张溶见此情形,也不作推辞,径直在座椅上坐下。

  嘉靖看着张溶一副正襟危坐的样子,点了点头,紧跟着开口道:“英国公,想必在来之前,吕芳已经跟你说过大致情况了吧?”

  “是、是的陛下!”

  在得到张溶肯定的回答后,只见嘉靖将目光收回,选择直入主题:“嗯,既然如此,那朕就长话短说了!”

  “朕先前不是说过,等皇贵妃沈氏肚子里的孩子出生以后,就让那些被列入名单的宗室、勋贵子弟,正式出发,去往西南一地的播州任职吗?”

  “眼下,朕觉得是时候了!”

  尽管在来之前,张溶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当他真正从嘉靖的口中听到这番话时,还是难掩心中的激动。

  毕竟,大明的宗室、勋贵已经落寞太久了,眼下好不容易有一个崛起的机会,必须得想方设法地将其抓住。

  要是错过了这次,下一次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

  随后,只见张溶回过神来,猛地从座椅上起身,看向嘉靖所在的方向,沉声道:“我等世卿世禄,与国同休,自然也应该为君分忧,陛下您尽管吩咐便是!”

  嘉靖闻言,脸上也不由得生起一丝感慨之色。

  随后,只见其点了点头,朗声道:“嗯,好,你们此番不仅仅是在为我大明朝的宗室、勋贵们做表率,更是在为天下人做表率,日后的史书上,必将留有你们的名字!”

  张溶闻言,脸上满是激动之色,‘扑通’一声跪伏于地,沉声道:“陛下圣明!”

  “嗯,起来吧!”

  “是,陛下!”

  在张溶重新落座以后,只见嘉靖又重新看向张溶所在的方向,继续道:“英国公觉得,什么时候出发比较合适?”

  张溶闻言,在沉吟片刻后,给出了回应:“陛下,微臣觉得眼下播州初定,正是人心浮动的时候,不妨早点派人前去,您觉得呢?”

  对于张溶提出的这个建议,嘉靖只是略作思考,便同意了,因为嘉靖知道,宗室、勋贵们等这个机会,已经等了太久。

  在这之后,双方又就细节问题商讨了许久,随后,张溶便告辞离去。

  待走出乾清宫后,只见张溶贪婪地呼吸了一口空气,攥紧拳头,脸上满是期盼之色。

  ……

  离开紫禁城后,张溶便马不停蹄地将成国公、定国公,等一众大明的宗室勋贵,悉数召集至英国公府。

  不一会儿的功夫,那些收到消息的宗室、勋贵纷纷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英国公府。

  因为他们知道,张溶选择在这个时候召集大家,肯定是有异常要紧的事情要宣布。

  此刻,英国公府用以待客的大厅内,早已是人声鼎沸。

  众人都在你一言我一语地,猜测张溶召集大家的目的,看向张溶的目光中,也满是期待。

  张溶见人已经来得差不多了,在轻咳两声后,方才面向众人,沉声道:“咳咳,诸位,实不相瞒,不久前我去了一趟乾清宫!”

  一旁的成国公朱希忠听闻张溶此话,脸上闪过一丝急切之色,出言催促道:“英国公,不要卖关子了,陛下找你过去是不是为了那件事?”

  待成国公朱希忠的话音落下,众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落到了张溶的身上,等待着他的回应。

  迎着众人那满是期盼的目光,只见张溶点了点头,朗声道:“嗯,没错,陛下那边已经决定了,三天后,那些先前被选派进名单的宗室、勋贵子弟就将正式出发,去往西南一地的播州任职!”

  由于这个消息对于在场的这些宗室、勋贵们来说,太具有冲击力。

  因此,他们在怔楞许久后,方才反应过来,脸上满是不可置信的神色。

  但紧随其后的,便是一阵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随后,只见成国公朱希忠一脸严肃地站了出来,面向众人,又重复了一遍自己的态度:“咱们都是大明的宗室勋贵,是同气连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存在,理应互相帮助……”

  ……

  在商议完毕后,成国公、定国公、武清候、新城候等一大批宗室勋贵,便陆续离开了英国公府。

  在这之后,张溶便命人将自己的儿子张元功叫到书房。

  “父亲,您找孩儿有什么事吗?”

  书房内,张元功看着背对着自己,一言不发的张溶,忐忑不安地询问道。

  张溶闻言,转过身来,在上下打量了张元功一番后,方才指向一旁的空位,冷声吩咐道:“坐!”

  张元功听闻此话,没有丝毫犹豫,当即便在张溶所指的空椅上坐下,整个人正襟危坐,不敢有任何动作。

  在这之后,只见张溶收回目光,缓缓道:“知道爹这次找你来,是因为什么事吗?”

  面对张溶的问询,张元功的脸上不禁流露出疑惑之色。

  紧接着,张元功在脑海中仔细搜罗了一下,在确认自己近期没有犯任何错误后,摇了摇头,给出了回应:“回父亲,孩儿不知!”

  张溶将张元功脸上的表情尽收眼底,只见其微不可查地摇了摇头,缓缓道:“你爹我今天去了一趟乾清宫,面见了陛下!”

  张元功闻言,脸上闪过一丝犹疑之色,鼓起勇气,向张溶确认道:“父亲,您的意思是,孩儿很快就要去播州一地任职了?”

  张溶闻言,瞥了张元功一眼,点了点头:“嗯,没错,你们这些被陛下列入名单的宗室、勋贵子弟,将在三天后出发!”

  张溶在说到这里的时候,不等张元功做出回应,又继续道:“爹今天把你叫过来,便是有些话要对你说!”

  “播州这个地方不仅往来民族众多,而且山高林密、地势险峻、遍布瘴气!”

  “那个地方环境恶劣,稍不注意就容易患病,在那个地方患病,基本无药可治,你一定要多注意身体,别让你娘担心!”

  “另外,朝廷此番是为了在播州一地施行改土归流的政策,那里不比京城,凡事一定要多留个心眼,都听明白了吗?”

  张元功听闻张溶此话,心中不由得淌过一丝暖意,自他有记忆以来,还从未见过张溶如此说话。

  随后,只见张元功的脸上满是感激之色,俯下身体,沉声应道:“多谢父亲提醒,孩儿明白!”

  ……

  距离赵贞吉亲自带兵包围织造局,已经过去了好几天的时间。

  眼下的织造局,虽然暂时由布政使司代管,倒也运转正常,并未出什么太大的差池。

  浙江,浙直总督府。

  今天,郑泌昌、何茂才、戚继光、俞大猷等一行人齐聚总督府议事大厅,向赵贞吉汇报近些天来的成果。

  “禀巡抚大人,自从您命人张贴告示以后,那些百姓踊跃举报,官府这边顺藤摸瓜,抓住了不少商贾!”

  “眼下,没有多少商贾,敢冒着风险,以低价收购百姓手中的生丝!”

  郑泌昌如此说着,眼中闪过一丝庆幸之色。

  倘若没有赵贞吉当机立断的行动的话,那么百姓手中的生丝,多半是保不住了。

  到那时,为了给朝廷一个交代,他郑泌昌必定会被当成替罪羊丢出去,落得个跟马宁远一样的下场。

  赵贞吉在从郑泌昌的口中得知这一消息后,脸上并未浮现出太多惊讶之色,只是点了点头,吩咐道:“嗯,干得不错,抓紧审讯那些商贾,尽量从他们口中,拿到一些有价值的口供!”

  郑泌昌闻言,当即神色一凛,低下头,沉声应道:“是,巡抚大人!”

  在郑泌昌之后,一旁的戚继光和俞大猷也陆续从座椅上起身,向赵贞吉叙述了近些天来的收获。

  “看来,浙江百姓手中的生丝总算是保住了!”

  正当赵贞吉如此感慨之际,只见一旁的何茂才站了出来,挠了挠头,小心翼翼地开口道:“巡……巡抚大人,这眼看着朝廷三年一度的大计马上就要来了,您看……”

  赵贞吉将何茂才脸上的表情尽收眼底,挑了挑眉,出言吩咐道:“本官待会儿下来后,便给你写考语!”

  明朝的大计始于洪武十一年,当时明太祖朱元璋命令吏部考评觐见的官员“殿最”,上等为最,下等为殿。

  吏部奉旨在内廷设宴,官员按照考核成绩入席。

  称职无过错者,为上等,赐座而食,有过错而尚能称职者,为中等,站立而食,有过错且不称职者,为下等,于门外列队罚站,看着别人吃,待宴席散尽后,方可离去。

  自那以后,三年一度的大计,便成为了朝廷针对外官的考核,外官主要包括军政、民政、司法等主官。

  至于中央以及六部九卿的京官,则另有一套考核制度,针对京官的考核制度,名为京察,京察每六年一次,四品以上京官,只需要自己撰写述职报告,交由吏部考核,其升降去留均由皇帝定夺。

  而每逢三年一度的大计来临,一省督抚,都需要对本省所辖官员,按照才学、政绩、年龄、以及履职状况做出评判,因此,由督抚做出的评判,也被称为考语。

  每到这个时候,那些主管军政、民政、司法的官员,无不战战兢兢,祈求上级能够给自己一个好的评语。

  而何茂才更是如此,其身为浙江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除此之外,还肩负着监督提学、兵备、抚民、清军、驿传、巡海、监军、水利、屯垦等职责。

  这些差事,稍不注意,就容易出问题,而一旦在这个节骨眼上出问题,那么何茂才身为浙江按察使,将难辞其咎,轻则丢官弃职,重则发配充军。

首节 上一节 578/6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