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第549节

  ……

  “即使朕年年派遣台谏外巡,派遣百人、千人去地方巡视,这些相似的问题还是会出现,而从根本上减少问题出现的方式,朕以为,是重法治而轻情理,让刑罚归刑罚,人道归人道,不可含混处之。”

  “朕准备结合当下时事,大修《宋刑统》,完善法令!”

  “有些罪责应加重,比如拐卖人口、贪赃枉法、滥杀家奴等,有些罪责应减轻,比如:为治母病而偷窃,因受欺压而伤人……”

  “我大宋之法,不应该是束缚百姓的工具,而应该是让他们活得更幸福,惟有此,大宋才能创造真正的盛世!”

  赵祯讲完后,垂拱殿寂静一片。

  谁都没想到官家竟然能讲出此等惊人之语。

  大修《宋刑统》,强如苏良、王安石都不敢提出此等建议。

  这比裁减官员、缩减荫恩之官更严重。

  这是在动大宋的根基。

  历朝历代之法令,体现的都是统治者的意志,维护的都是统治者的根本利益,是防百姓造反,是控制百姓的工具。

  《宋刑统》自然是不公平的。

  大宋开国之时。

  丞相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开启了大宋以儒术治国的新篇章。

  自此后,历代皇帝都是以儒术之国,儒道为先,法令次之。

  但赵祯此次,将法提到了最前方。

  他认为,儒术重于教化,法治才能彰显公正。

  赵祯此举。

  才是从根上做到了:逆祖宗之法。

  这时,苏良突然笑了。

  他想起了王安石的那句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官家这一刻,变成了王安石。

  不!

  比王安石更大胆!

  两府三司的相公们都愣住了。

  《宋刑统·序》曰:终宋之势,用之不改。

  官家逆祖宗而行,欲大修法令,若改不好,会遭天下人辱骂的。

  还未待众相公开口,赵祯又道:“众卿,朕召你们来,是要你们帮朕说服群臣,做好这件事的,若有人反对,不必讲理由,可立即退出去,朕不会追究他的过错!”

  赵祯的态度非常强硬,想来他已仔细分析过此策的利弊。

  而此刻。

  坐在最后一排的王安石,牙花子都笑了出来。

  他早就想动一动尽是昨日之法的《宋刑统》了。

  王安石站起身,立马表态:“官家,臣以为,此举甚好。”

  “若将我们理想中的大宋盛世比作一席盛宴,朝堂百官皆为烈火,各项法策皆是薪柴,而大修过后的《宋刑统》将是一道热油,能使得薪柴燃烧得更旺更猛,使得盛世更快呈现!”

  一旁,中书诸相公都皱起眉头。

  若真大修《宋刑统》,那大宋就真的是改天换地,要换一副样貌了。

  文彦博站起身,拱手道:“官家,此举玆事体大,大修《宋刑统》,则诸多事物情理都有可能发生改变,臣等需要认真想一想,思考一番利弊。”

  “朕不急,你们慢慢想,今日想好了,说明白了,我们再出垂拱殿!”赵祯面带微笑,成竹在胸。

第439章 君臣一心!再不疯狂,我们便老了(2合1)

  垂拱殿内。

  安静得能听到群臣的呼吸声。

  赵祯的意思很明显。

  “朕欲大修《宋刑统》,你们不但不能反对,还要助朕顺利完成此事。”

  法令,乃是一个国家的精气神。

  大修法令,意味着要调整全宋之秩序。

  从赵祯那句“我大宋之法,不应是束缚百姓的工具,而应是让他们活得更幸福”可以看出。

  他认为当下的大宋之法太松垮,对一些“特权之人”起不到震慑作用。

  故而,此次大修《宋刑统》的方向是——

  “重法治,弱情理。”

  这与大宋一直奉行的“宽仁之治”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众臣思索了片刻。

  纷纷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起来。

  介于刚刚赵祯称“反对此事者,立即退出垂拱殿”。

  官员们都压低声音,不愿让赵祯听清自己说什么。

  赵祯也知需给众臣一些思考讨论的时间,当即道:“朕有些疲乏,先小憩一番,你们好好想一想!”

  当即,赵祯便去偏殿休息了。

  众臣都长舒一口气。

  大家都知晓。

  在没有达成共识前,官家是不可能回来的。

  坐在首排最左侧的宋庠目送官家走远,侧殿的的房门缓缓闭合,不由得立即站起身来。

  “诸位,《宋刑统》绝对不可动啊!”

  “依照官家之意,大修《宋刑统》,必然一改‘宽仁慎刑’之祖制,重法治而轻情理。如此大修将会造成三大不可逆的坏处!”

  “其一,违逆祖宗之制,使得我大宋原有律法崩坏,若修而不当,引起诸多问题,不但会使得当朝君臣皆背骂名,还会危及地方稳定,使得内乱丛生!”

  “其二,影响士大夫官员群体稳定。此次大修,无疑将会削弱士大夫官员之权,动其权益,若地方官皆持反对意见,则朝堂难以安宁!”

  “其三,我思之又思,《宋刑统》只有一个益处,那就是进一步提升皇权。当今官家,仁善爱民,一心兴国,若后世遇到暴虐的君主,因新的《宋刑统》而更加专制,极易培养出亡国之君啊!”

  宋庠说完后,张方平立即站了出来。

  “我赞成宋相公的说法,大修《宋刑统》,伤筋动骨,后患严重,绝对不能大动!我们完全可以像往昔那般,依靠‘编敕’,对《宋刑统》进行微调,敕律并行或以敕破律,没必要大修!”

  编敕,即皇帝对特定的事与人,颁行的特殊条例。

  有时是对《宋刑统》的补充,有时则是更改《宋刑统》的内容。

  敕不如法。

  但若皇帝权重,却可以令敕代替法,行之。

  张方平看向宋庠,道:“宋相公,你理由充足,为何不当着官家的面儿说?”

  宋庠白了他一眼。

  “依照官家刚才的态度,我若直言,恐怕已经被赶出去了。”

  文彦博点了点头。

  “我赞同二位相公的意见,官家乃是被此次外巡之事气到了,故而生出大修《宋刑统》的想法,我们现在要考虑的是,如何劝官家收回这个想法。”

  “我不同意!”

  首相文彦博话音刚落,便有四道声音同时响起。

  分别来自:参知政事吴育、知开封府包拯、侍御史兼知杂事范镇和左司谏何郯。

  论通晓法令。

  众人之中,这四人乃是当之无愧的前四名。

  “我也不同意!”

  枢密使狄青、右司谏苏良、三司盐铁推官王安石也同时站了起来。

  一旁的富弼、曾公亮、梁适、司马光等官员面带犹豫,还未曾想好应该站在哪一方。

  王安石最是激动。

  他率先开口道:“宋相,下官觉得你所言的三个理由皆有失偏颇。”

  “其一,我大宋为何要变法,就是祖宗之法已难以维系当下大宋的发展,所以我们才要变。”

  “大修《宋刑统》乃是为了使得法令更加完善,我们认真修,不可能修而不当,至于会不会背负骂名,乃是杞人忧天,还未做便担心失败造成的后果,没有任何意义!”

  “其二,大修《宋刑统》的方向确实是削弱士大夫官员之权,但下官认为应该削弱。”

  “下官举個例子,若让您知开封府,您与包学士的判罚结果绝对不一样。但若是修缮了《宋刑统》,法令将更加严苛细致,一些傍着特权的人情消失了,判案的偏差便会减少许多,法不是不讲情,而是我们现在的法太讲情了!”

  “其三,下官不认为会造成皇权专制,法令是无情的,您所言的会造成皇权专制,后续造成麻烦,只是因士大夫官员权力的减弱!”

  “恕下官直言,当下,各地主官的权力过大,很多事情都根据情理臆断,早已失了分寸。”

  “我朝开国之初,不断提高士大夫官员的地位,不是因士大夫们足够优秀,擅于治国,而是为了防止武将专权,但现在是文官的权力高于法令,该是减弱的时候了!”

  “大修《宋刑统》,实乃全宋变法过程中最有意义的一步。”

  “在近五年的变法进程中,我们发现了诸多问题,也都知晓我们的法令存在问题,为什么就不能大动?我们不能将法归于官之权,而要将法归于法,大修《宋刑统》实乃是让我大宋朝着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式前行,何错之有?”

  “但凡反对者,皆是有私心,是为了自身之权力!”

  王安石的一席话。

  再次让整个垂拱殿都安静下来。

  他太敢说了,且理由甚是扎实。

  张方平和宋庠张了数次嘴,都没能想到该如何辩解。

  幸亏王安石还年轻。

  若现在有四十岁,中书省政事堂绝对有他的一席之地。

  当下,都已经无人能压制住他了。

  “咳咳……”

  这时,富弼开口了。

  “介甫,就事论事,莫有人身攻击,人皆有私心,不可以圣人之德梏之。老夫认为,你说的虽没有错,但是太理想化了!”

首节 上一节 549/6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