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第550节

  “天下哪有绝对的公平公正?《宋刑统》无论如何改都有瑕疵,严法可惩天下之恶,但慎刑亦能收四海民心,官家的这个想法,我觉得还是太冒失了!”

  就在这时。

  向来不爱发言的枢密使狄青开了口。

  “诸位,我觉得没那么严重,《宋刑统》不修,全宋变法依然会很顺利,只是慢一些而已;《宋刑统》大修,也不会导致我朝内部大乱,后世出现亡国之君。”

  “这些都是大家的臆测之言。”

  “我赞成大修《宋刑统》,是因我觉得不修《宋刑统》,数年之后的大宋会变富变强,但依然难超盛唐之世。若大修《宋刑统》,反而会有更多的可能。”

  “在台谏外巡期间,官家找了我数次,都在谈论一件事情:收复汉唐旧土。”

  “官家本想着派遣台谏外巡,带回来的定然是傲然的成果,然后便可倾尽全力将重心放在收复汉唐旧土之上,但没想到出了这么多事情。”

  “官家之所以提出要大修《宋刑统》,是因官家欲让大宋向前大迈一步,完成祖宗之志,留给我们的时间其实不多了,如果我们这一代完不成,下一代定然会比我们强吗?”

  违逆祖宗执法,大修《宋刑统》,是为了完成祖宗之志。

  这个解释甚是巧妙。

  王安石的话语没有引得所有人点头,但狄青之言却让殿内群臣纷纷点头。

  大修《宋刑统》。

  或许不是完美之策,但却能在更短的时间内整肃大宋内部。

  若出了问题。

  后知后觉,亡羊补牢,依靠“编敕”解决问题。

  那大宋内部的问题,恐怕要处理数年。

  当下,大宋正在走上坡路,君贤臣强,而下一代还充满着各种未知。

  并且。

  西夏小皇帝正在长大,辽国皇太弟与皇太子的争端也很快落入尾声,西夏和辽国都可能变强。

  到那时,大宋会更加被动。

  这一刻。

  众臣争论的问题已演变成了:是稳稳当当地做一名中兴之朝的贤良之臣,还是要冒大风险做一名大宋盛世的千古名臣。

  宋庠站起来道:“我赞同,大修《宋刑统》!”

  张方平也道:“我也赞同,大修《宋刑统》!”

  “附议!”

  “附议!”

  “附议!”

  ……

  转眼间。

  殿内群臣便达成了一致意见,皆赞同大修《宋刑统》。

  苏良顿时笑了。

  他起初便赞同,但若讲理由说服反对者,他与王安石的话语几乎相同。

  而狄青却另辟蹊径,讲出了一套“逆祖宗之法乃是为了完成祖宗之志”的理论。

  这也确实是当下官家心中所想。

  自亲政起,他便已做起了御驾亲征梦。

  起初是无权不能出,然后是无子不能出,而今若再熬上十年,恐怕就是年老而不能出了。

  而今,他的铠甲、兵器,都已做了好几套,全在城南军营军器监放着呢。

  这时。

  首相文彦博又道:“诸位,虽然我们达成了一致意见,然还要说服所有士大夫官员,这也是个难题啊!”

  大宋在一些事情上的论辩,有时能持续两三年之久。

  苏良胸膛一挺,道:“诸位,我认为,既然咱们都要逆祖宗之法,重塑大宋秩序了,不妨就简单粗暴一些!”

  “京中有反对者,便让其前往中书或变法司论辩;地方有反对者,我们便撰写奏疏与之论辩,整个大宋朝,谁能辨得过我们这群人!”

  “此事,官家同意了,两府三司、台谏、变法司的官员们都同意了,还有谁能翻起浪花来!”

  “当下,是我们这群人扛着大宋朝在走,无须考虑太多人的意见,我们觉得是对的,就绝不回头,历史会给予我们一个公平的评价!”

  随即。

  苏良提高了声音,道:“创大宋之盛世,收汉唐之旧土,一定要在我们这一代完成,诸位,再不疯狂,我们便老了!”

  苏良不愧是大宋最佳的心灵鸡汤大师。

  最后那句“再不疯狂,我们便老了”,一下子将所有人的情绪都调动起来,人人都在心中发誓要将此事做成。

  而此刻,偏殿之内。

  赵祯靠在墙壁上,拿着一个长长的纸筒,将垂拱殿里的话语听得清清楚楚。

  此等偷听的技巧,来自于苏良的儿子苏子慕。

  当下的赵祯,早已不是那个老实忠厚的官家了,群臣议论,他唯有知晓所有观点,才能对症下药。

  当皇帝,也是需要奸滑一些的,不然许多事情都会被蒙在鼓里。

  ……

  片刻后。

  赵祯故作什么也不知道,来到了御座前。

  “众卿可想好了?”

  首相文彦博立即道:“官家,想好了,我们皆赞成大修《宋刑统》,中书与变法司会合力说服反对者,同时征求地方官员关于修缮《宋刑统》的意见,臣举荐吴副相、包学士二人为主修官,初步计划是用一年的时间,完成《宋刑统》的大修计划……”

  “可行。”赵祯满意地点了点头。

  ……

  六月二十日。

  中书省颁行《宋刑统修缮征集条例》,向全天下的官员咨询意见。

  进奏院邸报、开封府府报,都纷纷发文纷纷告知天下为何要大修《宋刑统》。

  当官员们知晓朝廷的修改意图后,反对者甚多。

  奏疏如雪花们涌入禁中,理由也是五花八门。

  更有甚者,嚷着若官家不废弃此策,便去为太祖太宗守陵。

  面对此等类似的要求,赵祯都是直接同意。

  此举。

  在民间街头也是讨论激烈,很多人都道出了自己的观点。

  包拯、欧阳修、苏良、王安石等官员也都纷纷撰写文章,分析大修《宋刑统》的利弊。

  与此同时。

  变法司的官员们也开始回复外地官员呈递的反对奏疏,向他们讲明大修《宋刑统》的利好。

  ……

  七月初三,变法司。

  富弼抱着一摞奏疏来到苏良和王安石的面前。

  “二位,看看这七份奏疏该如何回复,我必须要避嫌了!”

  “避嫌?”

  苏良和王安石都是一愣。

  王安石翻开奏疏一看,道:“晏公?晏公连上七份奏疏反对大修《宋刑统》?”

  当世能被称为晏公的,当世只有晏殊。

  晏殊是富弼的岳丈,自庆历四年被外放后,他一直做地方官,对朝廷新法没有提过任何意见,好坏皆无。

  他处事向来中庸谨慎。

  他提出反对意见,苏良并不意外,但他呈递七份奏疏反对,必然会增官员们的反对之势。

  要说服这位曾经的天子之师,有些难度。

第440章 父子!富贵闲人晏同叔,苏良铁粉晏几道(2合1)

  午后,变法司内。

  苏良翻阅着晏殊呈递上来的七封奏疏。

  看完之后,他朝着面前的王安石道:“晏公还是曾经的晏公,但他不知,朝堂早已不是曾经的朝堂了!”

  晏殊的七封奏疏其实表达了一个意思。

  “生乱易,太平难,大修《宋刑统》,国则无根可依!”

  这位曾经的太平宰相、帝王之师,在百官心中,褒贬不一。

  有人称他谨慎缜密,有人称他内敛圆滑。

  有人认为他擅于稳定朝局,实乃太平期之良相。

  有人认为他在小事上,事事可为典范,遭逢大事,却总是明哲保身。

  早年,刘太后与赵祯争权。

  晏殊为稳固朝堂,平衡二人之权,倾尽心力。

  而后,庆历新政时。

  晏殊本是范仲淹的后盾,但变法出现问题时,他却隔岸观火,明哲保身,遭到一众台谏官弹劾。

  纵观晏殊这大半生的仕途,一词可概括:求稳。

  当下,晏殊已六十三岁高龄。

  他自全宋变法以来,贯彻落实变法政策,从未上奏言说过一句变法的利弊。

  在众官眼中,他已经是一位“富贵闲人”。

  而今,晏殊突然连上七份奏疏反对大修《宋刑统》,乃是他觉得法令大修,大宋可能就不太平了。

  他希望大宋的发展也能求稳。

  心是好心。

首节 上一节 550/6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