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第21节

  赵祯一年到头,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调解臣子间的矛盾。

  他向来喜欢将大事化小。

  他最后的处理结果是:双方皆有过错,各自回家自省即可。

  丁度和孙甫率先离开了垂拱殿。

  二人一边走,一边争论,吐沫横飞,吵得不可开交。

  孙甫是个急性子。

  在怒火之下忍不住推了丁度一下子。

  哪曾想后者没有站稳,滚下了台阶,当即脑门见血,昏厥了过去。

  走在后面的参知政事陈执中,刚好看到了这一幕。

  ……

  很快。

  一大堆奏疏便堆满了御案,全都是弹劾孙甫和首相杜衍的。

  知谏院孙甫在禁中殴打朝廷重臣,有大不敬之罪;首相杜衍涉嫌包庇孙甫,且扣压丁度奏疏,有专权之罪。

  丁度苏醒后,继续写奏疏,弹劾杜衍和孙甫,要求二人向其道歉。

  副相陈执中紧随其后。

  称孙甫之恶行有损朝堂颜面,应当重惩。

  枢密使贾昌朝则是称首相杜衍私自压下多道奏疏,专权霸道。

  随后,王拱辰、钱明逸等人也陆续上疏,弹劾杜衍和孙甫。

  紧接着。

  枢密副使韩琦、监察御史包拯也纷纷上奏,为杜衍和孙甫说话。

  事情越闹越大,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

  腊月的朝堂,骤然变得热闹起来。

  苏良很快就看明白了。

  这已经不单单是一件斗殴事件。

  而是守旧派在新政落幕后,要对在京革新派的一次彻底清除事件。

  杜衍是支持新政的,孙甫也是支持新政的。

  这一次。

  孙甫输理,杜衍确实有包庇之嫌。

  若杜衍被罢去相位,孙甫离开知谏院,那朝堂便是贾昌朝、陈执中、王拱辰等人的天下了。

  韩琦和包拯正是看明白了此事,才纷纷上奏为杜衍和孙甫说话。

  苏良也是微微皱眉。

  若中书没了杜衍、台谏没了孙甫,那朝堂以后恐怕又是死气沉沉一片了。

  所有事情都将按照大宋的祖宗之法、条文律令进行,顽固不化。

  那样的朝堂,会将整个大宋带垮的。

  孙甫作为台谏官,怎会容忍别人这样拿捏自己。

  当即,他也上疏了。

  孙甫一口气写了一篇三千余字的弹劾奏疏。

  骂丁度迂腐贪清誉。

  骂陈执中圆滑市侩。

  骂贾昌朝窥觊首相之位。

  骂王拱辰、钱明逸二人甘做中书走狗,毫无台谏官担当。

  ……

  在当下的大宋朝堂,有时比的不是谁有道理,而是谁喊的声音大。

  对于台谏官呈上这种奏疏,官家一般不会责罚的。

  更难听的,赵祯也看到过。

  如果仅仅都是这些骂人的话,孙甫或许可以为自己找回一些脸面。

  但是,孙甫的最后一段话却犯了大忌讳。

  孙甫认为,中书首相、副相能力一般,皆擅于阴谋算计,范仲淹守边无法归来,但富弼并非居于要职,应让其入中书,做宰执。”

  此话换作非台谏官员来讲,一点问题都没有。

  但是台谏官,是禁止举荐宰执的。

  此话一出,便已注定孙甫是不可能再待在谏院了。

  孙甫是救不起来了,必然会被外放。

  但杜衍仍可救。

  苏良可不想着朝堂被一群擅于权谋,却不通治国之策的官员把持着。

  就在他正准备撰写奏疏为杜衍说话时,周元递给他了一张纸条。

  苏良认真一看,不由得傻眼了。

  “杜衍多次扣留官家为宗戚近幸发出的内降诏书,为官家所不喜,相位难留。”

  苏良紧皱眉头,喃喃道:“这事儿难办了!”

第24章 以退为进,拯救杜衍的相位

  所谓内降诏书。

  即皇帝赵祯绕开中书直接批示的诏书。

  这种做法其实是有违大宋祖制的。

  但自真宗起,这种内降诏书却逐渐增多。

  因为这是皇帝权力的体现。

  皇帝私下对一些臣子外戚进行褒奖、体桖、甚至降低惩罚,以显圣恩。

  赵祯十三岁继位,但二十三岁才亲政。

  期间章献太后(刘娥)垂帘亲政,甚是强势。

  这种原生家庭的压迫感,导致赵祯亲政后,多次内降诏书,彰显皇恩浩荡。

  尤其是对宗室贵戚,尤为恩宠。

  这种类型的诏书,其实对朝政影响不大。

  赵祯做的也很有分寸感。

  前丞相吕夷简、章得象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

  但是首相杜衍却认真了!

  他从银台司拦截这些诏书,还给了赵祯,让其走正规程序。

  这种做法,表面上彰显了杜衍的贤相之风,但其实打了皇帝赵祯的脸。

  相权过重,且有专政之嫌。

  苏良不由得一脸无奈。

  这算是什么事儿啊!

  知谏院孙甫揍了翰林学士承旨丁度,又逾矩举荐宰执,定然是要被外放了。

  而今,杜衍扣押丁度的奏疏,自身又有专政之嫌。

  官家本就对他不满,在王拱辰那些人的弹劾下,杜衍极有可能丢了相位。

  杜衍一旦失势。

  像韩琦、包拯、苏良等与贾昌朝、陈执中等人不和的官员,日子定然就不好过了。

  苏良本欲写奏疏替杜衍、孙甫求情,突然不知该如何写了。

  ……

  翌日。

  孙甫因打人和逾矩举荐宰执直接被勒令停职。

  垂拱殿变成了一个辩论场。

  杜衍称自己乃是行相公职权,无任何逾越之举。

  王拱辰、钱明逸质问他私扣丁度奏疏该作何解释,杜衍称如此小事,不值得惊动官家。

  二人来了一句:奏疏无小事。

  贾昌朝、陈执中、包拯、韩琦等人全都参与到了此事中,纷纷上疏。

  不过大家都有一个底线:闭口不谈官家内降诏书。

  因为此事确实不合规矩。

  若在朝堂放大处理,整不好官家都要写罪己诏了。

  ……

  近午时。

  苏良抬头看向窗外,见包拯正拿着一道奏疏大步向外走去。

  显然又要去上疏了。

  苏良想了想,快步追了出去。

  “希仁兄,留步,请留步!”苏良喊道。

  包拯顿时停下脚步,看向苏良。

  “希仁兄,可是去为杜相公说情?”

  包拯点了点头。

  “景明,你也快写奏疏,孙谏院定然是要外放了,若官家再将杜相公罢相,中书可就再无贤臣了!”

  “敢问希仁兄,为杜相公说情的理由是什么?”

首节 上一节 21/6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