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第22节

  包拯胸膛一挺,道:“我朝大臣,当以杜相公为法,中书不能失去这么一位朝堂柱石!”

  大臣当以杜衍为法?

  苏良不由得哭笑不得。

  “希仁兄,此话没毛病,但这样上疏,只会让杜相公罢相来得更快一些!”

  “为何?”

  苏良环顾四周,然后与包拯走到前方的槐树下。

  “官家以仁德著称,其仁德宽厚之名,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来自内降诏书,这点你是否同意?”

  包拯微微点头。

  “官家为一些宗戚近幸减免罪责,私下恩赏可影响朝政?”

  “几乎不影响。”

  “既然不影响,为何要死揪着官家行展现仁德之名的事情呢?”苏良反问道。

  包拯微微摇头,道:“但这种做法坏了规矩,杜相无错,其扣压丁度的奏疏也不算有错,此非专权,而是尽职尽责!”

  “我知杜相无错,章相公、王中丞等人也知道杜相不算有错,但他们还疯狂地弹劾,源于一点:杜相阻碍了官家成为仁君的路!”

  包拯面带疑惑。

  “官家已年近不惑,自亲政以来,我们与西夏三战全输,被迫增加岁币求平安,军事上毫无建树;而今新政又以失败告终,朝堂上亦无建树;且官家还没有儿子,这可是顶着不孝的名头,令天下百姓都说不出口!”

  “如今他好不容易博得一个‘仁’的名头,习惯于宽仁待人,私下恩赏减罪,以得人心,还要被臣子掐断,他能不生气吗?”

  “官家虽仁善,但不是圣人,咱们想着青史留名,官家何曾不想?这种内降诏书的小事,既然不影响朝政,让官家做了又如何,何必要较真呢?”

  包拯听得苏良这么一说,才突然意识到官家竟然过得这么可怜!

  被朝臣监管。

  被后宫催生。

  天下百姓过得不如意了骂他反他。

  西夏辽国缺钱了便想方设法从他的口袋里挤钱……

  苏良已经说得很委婉了。

  简言之:

  赵祯亲政十余载一事无成,好不容易博得一个“仁”的名头,杜衍还阻止他行仁善之举。

  包拯无奈地揉了揉脑袋。

  顿时明白苏良为何说他手里的奏疏将加速杜衍罢相了。

  赵祯是个顺毛驴。

  包拯挺杜衍,就相当于助杜衍干涉赵祯的那一点点皇权自由。

  这是赵祯绝对不能接受的。

  “那……该如何是好?就眼看着杜相被排挤出朝堂?”

  苏良想了想,道:“我有一法,可以一试。”

  “快快道来!”

  “咱们稍后便去寻杜相,让其向官家上疏认错,承认扣压丁度的奏疏有错,但绝对不承认是为了包庇孙甫,如此一来,大错就变成了小错。”

  “内降诏书的事情,官家自然不会公开来说。杜相一旦表态认错,官家便知杜相以后不会再扣压他那些对朝政没什么影响的诏书了。”

  “接下来,我们保持沉默,让王拱辰那些人使劲弹劾,然后杜相还可用出你教我的那招装悲苦。官家仁善,必生怜悯之心,再考虑朝堂情况,没准儿不会罢相!”

  包拯点了点头。

  “不过……不过……杜相认死理,一旦认定的事情,恐怕十头牛都拉不回来?此事关系着他的贤相之名,恐怕不会妥协。”

  “个人名声还能比我大宋的江山社稷重要?孰重孰轻,杜相心里必然有一杆秤,我们道明情况,谋事在人,成事只能看天了!”

  这是目前苏良能想到的,唯一可保住杜衍相位的办法。

  此外,苏良拦下包拯去上疏还有一个理由。

  孙甫外放,谏院主官的位子应是包拯的,但包拯要硬挺杜衍,惹得官家不悦,可就不一定了。

第25章 斗士欧阳修,人未到而奏疏先行(求追读)

  2023-10-23

  放衙后。

  包拯和苏良寻到杜衍,三人聚坐在一座茶楼的包间内。

  起初,杜衍相当硬气。

  声称:宁愿在大庆殿撞柱而亡也不愿认错妥协。

  苏良与包拯劝说了半个时辰后,站起身来,弯腰拱手,道:“杜公,当下的中书不能没有你,就像西北不能失去范希文。”

  此话,一下子打动杜衍了。

  杜衍心知,当下朝堂,最适合总领中书的其实是范仲淹和富弼。

  但二人外放,短期根本不可能归来。

  唯有他,才能遏制贾昌朝、王拱辰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阴谋家。

  翌日一大早,杜衍便去面圣了。

  认错。

  痛哭流涕。

  承认扣压诏书有错,但绝不承认为相专权。

  紧接着。

  赵祯便将贾昌朝、陈执中、丁度、孙甫这四人也都叫到了垂拱殿。

  令杜衍和孙甫向丁度道了个歉。

  丁度也算大气,得了脸面,便也不再说什么。

  很快,中书下达诏令。

  杜衍处理章疏有缺失,罚俸三个月,以儆效尤。

  至于孙甫,殴打同僚在先,违规举荐宰执在后,被外放到了邓州,年后赴任。

  包拯则得以高升,以天章阁待制,知谏院。

  苏良看到这条诏令后,心情甚是愉悦。

  王拱辰、钱明逸等人则是很不开心,继续弹劾,但奏疏都被官家留中不发。

  就在苏良以为接下来能平平安安地迎接新年时。

  诏令下达的第二日。

  韩琦一纸奏疏,突然将杜衍弹劾了。

  不仅包拯、苏良等人傻眼,就连王拱辰、钱明逸都傻眼了。

  要知,韩琦可是一直都在力挺杜衍。

  当苏良看到韩琦的奏疏内容后,不由得哭笑不得。

  “杜衍无骨,降颜屈体,乞怜求和,不堪为相,琦不愿与之为伍,请求外放!”

  韩琦见杜衍服软认错,认为杜衍丢失了耿臣气节,是在与他人同流合污。

  若苏良初到大宋,一定会对韩琦这种行为万分不解。

  但现在他已经完全理解了这种士大夫官员为官风气。

  在大宋。

  大多数有志于匡扶社稷的文官,都是这个尿性。

  不论得失,只分对错;做官为人,气节为上。

  认死理!

  天子皇权都无法与他们心中的道义相提并论。

  即使那些所谓的“道义”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有失偏颇的。

  韩琦力挺杜衍。

  是因杜衍刚正,扣压皇帝赵祯的内降奏疏没有过错。

  韩琦弹劾杜衍。

  是因为杜衍无错而认错,为相位低头,故而他感到不耻。

  并且,在韩琦上奏后,还有数名官员跟风弹劾。

  这些官员也都是新政遗留下来的勤政官员。

  苏良一脸无奈。

  韩琦根本不知杜衍是为了朝堂稳定而舍去了个人脸面。

  包拯、苏良与韩琦关系一般,自是无法私下告知这种计策。

  这一次,苏良和包拯已经不准备再去救韩琦了。

  韩琦在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人离朝时,一直很萎靡,心中早就想着外放了。

  此刻,心情最烦闷的还是赵祯。

  今年下半年来,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蔡襄、再加上即将离朝的孙甫,已经够他糟心的了。

  如今又多了一个韩琦。

  他也知民间所称的“众贤离朝”对他也是一种讽刺。

  但他也无可奈何。

  此事闹腾了三日后,赵祯与韩琦单聊了半日,而后宣布:免去韩琦枢副使之职,外放扬州,年后赴任。

  从外放的地方看,赵祯还是非常看重韩琦的。

  扬州乃江南富裕之地,比孙甫所去的邓州要强多了。

  ……

  腊月二十三,小年。

  唐宛眉和小桃已开始忙着置办年货。

  净庭户、换门神、钉桃符、买新历、置新衣……

首节 上一节 22/6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