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大明的五星天皇 第67节

砖-肉食-鱼-稻米-布匹,以物易物的原始方式在这个村镇快速的成熟,大家很快就进化到了砖本位。

砖变成了钱一样的一般等价物。

是的,以盖房子的砖石来计算大家想要换到的资源。

但砖本位的问题在于,人口不是无线增长的,砖总有用到大家都有房子的那一天。

刘贵看到这十几骑,赶紧跑过来报告最近的问题。

郑诛和瞅了瞅正在兴建的房屋,赶紧近一两年内,砖本位的问题不大。

他安抚刘贵:“没事。我正在从南京往这里运生丝,之前的织机你们做好了吗?附近的桑树也要种上,以后自己缫丝。等这一系列的工序齐全了,就改成铜钱和布来以物易物。”

刘贵思忖再三觉得应该可以,于是带着郑诛和到了一座砖石结构的大房间。

房间里陈设着一架织机。

这架提花织机占地三四平,高近两米,其中复杂的丝线、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机构,看得郑诛和眼睛发直,有种在工厂里看到精密车床的奇特错觉。

事实也如此。

这是一架在江南村镇里常见的提花织机,只有心灵手巧的妇女才能使用,可

以按照既定的图案,纺织出带有纹路的丝绢布匹。每一匹带纹路的丝绢,在日本可以卖出4到10两不等。

像这样一人控制的提花织机,汉代就出现了,一直改进到今天,已经几乎到了手工业的巅峰。再进一步,就是花楼机那样的大型多人织机,是手工纺织机的最高艺术。

“倭人一匹不到一丈,臣妾一日可以纺一匹。经过挑选,有臣妾这样手艺的一共二十多个呢。”李二娘出现在门口,自豪的夸起来。

一架织机,一日一匹。

两千斤生丝,可就得纺两个多月。

还是需要更多的织机。

纺织业是近现代商业最庞大的贸易之一,流转着巨量的资金与人员技术。

只要把这里的纺织业做强,郑诛和确信自己可以控制一个一年流转几十万两银子的大生意。

“继续安排,继续制造。织机越多越好,织娘越多越好。”

郑诛和很肯定的告诉刘贵:“缺什么就找小六,缺钱我来补。务必在下一批移民和生丝之前,造出十架织机,组织织娘们开工。”

作者的话:感谢大家的支持,这一章也是定时发布

第一百一十章 红天王,洪天王

当郑诛和回到行人司的时候,却看到一艘大船光明正大的停靠在吉川町的小码头上。

路过的李准喊了他一嗓子,说他的猪仔到了。

行人司里的人们最不理解的,就是郑诛和明明有个做生意的脑子,却喜欢从国内带人过来种地。种地可是个高投入,低产出的活计。

码头上一个大络腮胡男人正指挥人们下船,看到郑诛和来了,热情的拥抱上来。

“听说江户闹粮荒,不但米没了,官府都跑了,河口上根本没有人检查,我就直接进来了。”马千户哈哈大笑,招呼着船上的人搬起生丝光明正大的向行人司的仓库里搬运。

还有船里下来的移民,也都是光明正大的下来,反正附近的日本人一个个面黄肌瘦。那些偷偷观察行人司的冈引们连公家饭都吃不上,也各自回家了。

当头一姑娘,头上缠着红巾丝巾,手里拿着杆红缨枪。样貌俊俏清秀,有着柔顺细长的眉头,圆圆一双水润的桃花眼,看起来有英气与俊美共有,柔媚和恬静皆备的美。她穿着一身干练的贴身衣裤,腰上缠着红绳,一幅江湖卖艺人的打扮。

她就是这群北方移民的领袖了。她冒称为红娘子,但其实真正的红娘子几十年前就已经战死了。

随后下船的一群北方汉子,则纷纷缠着白头巾,样貌上很标准的北方模样,比南方移民要高壮粗大,五官也更粗犷。

一下船,这些全都缠着头巾的移民,就用跟随红娘子向郑诛和下拜。

“臣等见过红天王!”

郑诛和无语了。

他看了看马千户,马千户尴尬的捂着脸:“俺跟他们说了,你爹你爷是红娘子的部下,然后逃到太行山里躲了二十年才出来。他们就当你是红娘子的儿子。”

旁边的人纷纷肯定的相信,还有人用中原乡音指着郑诛和喊:“肯定是红娘子的儿子,长得又高又俊。”

这就是民众朴素向善的美好期待在起作用了。明末乱世,河南红娘子起义在北方流传很广,也是这个教派里少有的女性,更是抗清武装里极罕见的女将军。自从随李自成抗清战殒失踪后,民众都相信红娘子已经遁逃山林,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恰好和郑诛和他爹的过往产生了重合。

“算了,红天王就红天王吧。洪天王也算是个伟男子。”郑诛和拍拍胸口,给自己压压惊。

后一个洪天王,指的是洪秀全。

然后曹红向郑诛和介绍了他弟弟,曹斌,也是卖艺人,个头足有两米高,专精胸口碎大石、枪挑喉咙等表演,本身也是曹州大枪的传承人。

这憨厚的汉子,才是队伍里的武艺担当。

“其实臣妾是山东曹州府濮州人,自幼学杂艺拳脚大枪,艺名红娘,真名...曹红。”曹红趁着部下们不注意,突然给郑诛和道出真情,“俺家流落在运河上卖艺,被他们尊为红娘子,可不是俺想沾光,沽名钓鸟啊!”

原来她是山东人。

郑诛和略微推算,曹州就是菏泽,濮州早没了,那个地方是范县。新中国建国以后,山东河南互换了东明县与范县。所以四舍五入,曹红还是变成了河南红娘子。

历史的巧合,如此奇妙。

“那个念沽名钓誉。我奶奶也是曹州人,说起来也是老乡。我不恼,你在这边不要胡乱开坛做法,别把教给漏出来,这边的和尚势大。”郑诛和顺带敲打了曹红姑娘,不让她暴露出信仰。

其实郑诛和已经理解了一切。

这群河南流民,其实和其他人一样,都是在大运河上讨生活。曹红和真正的红娘子一样,都是杂技团出身,就被当做红娘

子供奉。运河有旺季淡季,淡季的时候一边讨饭一边卖艺,顺着运河一路往南跑,自然而然就去到南京东边的码头。

马千户的官船和其他商船不同。其他人都在浙江的乍浦、宁波等港停靠,只有他会在南京这个诸色荟萃的地方停靠,才能接到这么多天南海北汇聚的移民。

既然人已经到了,正好把她们送到我孙子镇。

那边已经废弃了不少木房子,还没拆,正好让他们住进去。

社会的发展对普通人的好处就在这里。刘贵他们刚来的时候只能捕鱼摘果,而现在温尚贵的砖窑、铁器作坊都已经小有雏形。

“你们还能走吗?现在跟我走,咱们那边还有半荒的熟田没下种。你们跟我走,正好跟得上第一次分田,都是水浇地。”郑诛和询问曹红、曹斌等人,得到了很肯定的回复。

农民们太想要上好的水田了。

于是大家再次转道出城。

路上,曹红还表演了一把花枪,戳死几个路边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出现的土匪。按照曹红的说法,她觉得姬骑士们用的薙刀不适合上马,还不如换成大枪。

当然,也遇到必经之地的吉原游郭。

马千户看着没有往日繁华的吉原游郭不禁奇怪:“不就是缺粮吗?过一俩月各地的粮食不就都送过来了。”

他还不知道这一个多月,江户都闹起什么风波。

“眼看他起高楼,看他楼塌了。”郑诛和幽默的调侃着。

马千户当然不懂得红楼梦,这本书已经基本不存在了。他摸摸后脑勺:“这话听着像路边勾栏里唱戏的。不过我只听过‘老大娘日没小西瓜’。”

“文明点,有姑娘呢。”郑诛和踢了他一脚。

这句可不是啥好词。

现在阿部正武站在哪呢?

他还真在楼上。

他站在侧门的望楼上。

望楼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望楼都是给女主人修的,目的是在武家越高层越严苛的人身束缚中,让寂寞的女主人在望楼上看看街景散心。譬如横姬夫人,她只出过一次远门,还是为了救灾。

一个大男人,站在女人的位置上躲藏。

还要被自己所治理的百姓们在门口唾骂追杀,阿部正武不禁垂泪啜泣,和他的家臣们一起嚎啕大哭。

“阿部贼!阿部贼!”

外面反对他的人如潮如水,汹涌的咆哮着,宛如暴风雨吹荡在阿部正武的忍城城墙一般。

终于,不知何时,人们推倒阿部正武的的大门,蜂拥着冲入其中,到处追打忍城藩的藩士,阿部正武实在无奈,只能带着妻女和藩士们匆匆逃出江户城。

忍城藩的上屋敷,燃烧起了冲天的狼烟。

连江户本丸的德川纲吉都看到了。

他震惊不已的急忙喊人:“快,快请大久保大老回江户平定局势!”

“别忘了还有郑行人一起过来。”

作者的话:开始调整后续大纲和剧情,感觉给主角留出的空间还不够。

第一百一十一章 潜龙勿用第一镇

我孙子镇。

郑诛和去而复返,不但回来,还又带了二百多口裹白巾的人。

刘贵、温尚贵等初见还很紧张,差点误以为是官军追索过来了,因为九边官兵大多都裹白巾,或者缠头巾。跑了两步才想起来,自己现在也有官方身份,不算罪民了。

再回头,看到那十几个女骑士,以及新来的移民,两相对比,还是裹头巾的汉人看起来顺眼。

郑诛和下马,提了提腰带,告诉这哼哈二将:“正好新民也到了,时间也到该种晚稻的时候。都准备准备,把居民都喊过来。该把湖边、河边的水浇地分一下了,不止如此,咱们这里的规矩、人丁户籍等,都要立一立规矩,要在这里搞起我们的法。以后你们都有大用。”

别的不好说,这句以后都有大用,反而让刘贵、温尚贵和李二娘都浮想联翩。而刚来这里,还不敢表现出自己身份的曹红、曹斌,则是好奇的看着这片湖水荡漾的土地。

安置过温尚贵这批人,刘贵轻车熟路的给红娘子她们分派住所和工作,正好不少人搬出去,让新移民夹杂的住在老移民之间,防止他们各自分离。

而郑诛和则带着姬武士们,坐在镇公所里查看各种账目。

郑诛和则看起了刘贵临时写的账簿,上面记录到,目前已经在稀稀疏疏复垦了几百亩地。

由于这些地是大水患时抛荒的耕地,因此复耕起来难度不大。不过也因此,郑诛和在文书旁边批注:“务必扩挖泄洪渠,把利根川的河水引入孝湖,防止水患。”

这附近的大河正是利根川,是日本流域最广、第二长的大型河流,也是水患泛滥的源泉之一。村镇旁边的孝湖,是最好用的泄洪池。

郑诛和敢在河流中下游盖镇子,就已经有了心理准备,要大力维持水利工程。

分田,首先当然要考虑到人丁的税赋和实际亩产。

正巧,郑诛和看过武藏国的田产税赋账目,把日本关东地区的水浇地亩产摸了个七七八八。

在关东地区,平均来说,每亩地的产量逼近一石。大体上,约在190-210斤左右。日本人用反来表示亩,1反约等于1.5亩。在这边,好地、坏地各种产量平均起来,1反能有1.2石的粮食产出。

水浇地产稻米多,但旱田只要有牛马耕,产量也不会差。日本的自然禀赋真的不错,有季风、有火山灰、有温润降雨,一年两熟。一个拥有十五亩地的五口之家,每年可以收约三十石的大米,算得上村子里的中产阶级。

当然,尽管如此,沉重的税收压在肩膀上,这样的中农一年八成还是剩不下什么。

郑诛和思忖再三,决定以壮丁每人七亩水浇地,健妇五亩、老人和男孩三亩、女孩两亩的高标准去授田。壮丁耕一年可以收近三千斤粮食,养活好几口人。

这样他们就有多余的粮食,来进行自我繁衍。可能过几年,这里的中国人口就能翻倍。

郑诛和需要他们生的足够多,就下最多的福利。

当然,这只是预期。已经开垦的熟田郑诛和全都交给开垦者,分的都是半撂荒的荒田。

等刘贵他们准备好,把全镇的人都喊到校场上,准备开全体大会。

广场上,郑诛和坐在最高处,左右两侧竖起了四面牌子。

左起写着‘大明行人司司正’、次一个写着‘苦兀招讨使行经略事’、再次一个写着‘举人功名’、最后则写着‘官居七品’。

这是刘贵准备的。官吏出行要举官牌,写清楚自己的官职、地位。在这边展现郑诛和的权威,有助于小镇的稳定。

郑诛和站起来,看着乌泱泱几百号人,大声道:“今日,就是造册登记之日。除已有耕地之外,每有一人,授田数亩!假如有人不来,那可就都错过了。谁家里藏了人,藏了倭人的小娘子,藏了人家的老婆,今日概不追究,一律登记在册!明日再发现,可就要吃挂落了。”

首节 上一节 67/46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