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大明的五星天皇 第181节

往日幕府把大量大名抓在江户,客观上还算有益于地方稳定。现在大名、旗本、御家人,各级武士纷纷就藩,跑回老家从农民身上直接吸血,这日本天下的柱石,不知多久会崩塌。

作者的话:感谢大家的支持。感谢大家!

第三百章 你没有棉花吗

69岁昏黄无光的老蚌珠有机会闪闪发亮吗?

如果是在德川幕府,那大概率是无了。最多就是出版他的《农业全书》后,死了被幕府追赠一个官职。

但是宫崎安贞在郑诛和这里,突然就被提拔到了最有实权的位置,他可以对二国宣抚司辖下所有的农田指手画脚,无论是棉花田、水稻田,还是玉米、小麦、红薯,抑或着路口种的树,只要他说的上话,他就可以命令当地的乡长村长过来听训示,按照他的农业规划来修改。

老头也特别有精力,一天只睡五个小时,然后就只用十五天,就把大龍镇守府的各个区域跑了一遍。按照他的计划,要在潜龙县、龙崎县、利根县等的河北侧区域开辟棉花田,在沿海区域重新修整水利工程,对于河堤还要种植树木养护,总之老头写了数十条修改建议,并且认为明国人对海边沼泽的开垦值得鼓励,但是用劲不对,事倍功半。对于沼泽,要修筑台田、垫土掺沙,排干多余水分后烧灰增肥,才能开始耕种。

在老头的催促下,许多已经差不多开垦的沼泽地又重新开始整理,挖渠排水、聚起台田、烧灰填土,把农民累得够呛。

下面人打小报告打不上来,甚至都找到朝鲜王后闵骊了。

闵骊也不懂,只以为郑诛和重新小人,在晚上主动侍寝,然后趁着事后劝谏:“很多人都来找我,说想让你听听他们的意见。不要让一个干瘦的...日本老头对他们指手画脚。”

郑诛和瞬间警觉。

娘希匹,怎么都这么灵通,还能找到闵骊这里。

郑诛和严肃的警告闵骊:“你个妇道人家懂什么。宫崎安贞是日本的农学大师,让他修整大龍府的耕田,那是为了以后的长远做打算。正所谓厚积薄发,树根扎的深才能长的高,现在都胡乱凑合的垦荒,万一过几年田地贫瘠无产出怎么办?他们胡闹你也胡闹?”

闵骊除了博爱宽仁也没有太多的政治敏感,她吓得浑身一颤,拿被子蒙着头不敢露出来。就像是一只受惊的小鹿。

为了安抚这傻女人,郑诛和饶有趣味的让她转过身趴着:“听信谗言,罚你趴着侍寝。”

“听话。”

在郑诛和的安抚下,闵骊才不情不愿的转身趴了下来。

如果是张玉贞的话,别说趴着,就是像小狗一样也没问题。但让闵骊做出这样的动作,却让人十分身心愉悦。

嗯,终于把闵骊解锁了新姿势。

次日,郑诛和宣布,赏赐宫崎安贞七品袍服,鞍马车驾,二十卫士,五十仆役,一座宅邸。

如此出乎意料的优宠,让下面的人终于绝望闭嘴。只能闷着头听宫崎安贞的农业建议,组织农民推翻重来。宫崎安贞的朋友贝原益轩也了解农学,俩人分头在大龍府调理农业,趁着农荒的时节赶紧整备,万一到春耕时就晚了。

至于郑诛和自己,则要忙着张玉贞的接生工作,所以闭门不见客,谁来打谁屁股。

张玉贞已经十月怀胎,目前家里随时都有三四个稳婆待命。

见状,黄百家、刘贵等也都大力支持宫崎安贞的新农业计划,狠抓春季的农业准备,可算是把大龍府的农业跌跌撞撞的推上正轨。去年遗留的各种农业问题,也都得到了相应的解决。可以说如果不是宫崎安贞偶然的被举荐到郑诛和这里,大龍府的农业肯定还要走几年弯路。

不多久,郑诛和在家里小憩时,突然听到张玉贞的哭喊。

他急忙起身,感到时,接生婆已经顺利的把孩子接出来的。张玉贞不是第一次生,再加上屁股大好生养,所以孩子生的十分顺利,没有受什么苦。

“大胖...姑娘,八斤重,好啊!肯定长成漂亮姑娘。”接生婆们嚷嚷着。

面对这女儿,张玉贞不禁失声痛哭。

完了,不带把。

如此一来,她朝鲜张家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在郑诛和这里混出头啊。

郑诛和当着张玉贞的面夸赞:“姑娘好,总算有个姑娘了。我就喜欢姑娘。”

小丫头还睁不开眼,才将喝了些乳娘的奶,突然鼻子一颤,吐了一堆在郑诛和身上。

郑诛和也不恼,就说:“这孩子还挺爱我,刚出生就让我挂彩。小名就叫彩儿吧。”

如此安抚,张玉贞黑着的脸才稍微好受了些。

家里的女人也稍稍安心了。这年头生女儿就是不受待见,但总会有概率生吧,而且越担心生的越是女儿,如果家主不待见女儿,

这家就很难过了。

这时,双喜临门的是,王缚蛟终于把那两万户军民中的一半送来了。

浩浩荡荡征用了几百艘商船,当然也不能亏待他们,郑诛和得收下他们运来的货物,再换成日本特产让他们带回去有利可图。

这一万户人临时在大龍堡下船,但他们不能久留,很快就要北上到苫小牧港,转移到札幌、千岁附近定居。

至于带兵的头领,那这位更是重量级。

迎头一个俏到看不出男女的小子,大概二十四五年纪,裹着西南少数民族的头巾,往哪一站不像是带兵打仗的将军,倒更像是青楼里买俏的贵公子。

这俊俏年轻人无奈的拱手:“标下昆明侯、龙虎将军,添任二国宣抚司的新总兵,大名龙保保,字凯旋。见过郑宣抚。”

“你是晋王的儿子?”郑诛和大惊。

妈耶,怎么把李定国的儿子送来了。

别看这小子一身彝族打扮,但是龙保保这个名字他还是稍微听说过的。再加上他是昆明侯,年纪轻轻就封侯,这身份已经不言而喻。

他妈就是李定国在云南抗战时,娶的马乃土司的彝族头领的女儿。那边的彝族全都姓龙,所以这个儿子长大之后过继回去继承家业,也改姓龙。因为是在兀尔特反正之后出生的,所以年纪很小,比起三十多的李润兴,差了十几岁。

李定国在云南抗战时,部下的士兵几乎都是少数民族兄弟。壮族、彝族、侗族、佬族、佤族、瑶族等不一而足,少数民族兄弟奉李定国为汉王,大家一起齐心协力抵抗清军入侵,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惜,可以说是真的亲如骨肉,一起打出来的。

现在南方各省中,就有许多姓龙、姓王、李的将军,都是云南、广西、贵州的少民将领。

所以李定国也收了不少各族妃子,安定人心。他甚至还有暹罗王国献上的王妃。

“是。”龙保保只能再唱个诺。

“那你来日本干什么?你要是磕着碰着,你家兄弟不得活撕了我。”郑诛和感觉自己接手了一个烫手大山芋。

龙保保绷不住了,把头巾一拽,用纯属的河东方言怒斥李海月无情:“贼他妈的,你以为我想来。我姐非把我算成投报的武进士,强送来的!”

“那你完了。”

郑诛和感慨的戏谑:“你一个云南人,哪受得了北海的苦寒。”

“你没有棉花吗?”龙保保大吃一惊。

“有,但过年前卖完了。”郑诛和实话实说。

作者的话:感谢大家的支持!龙保保是虚构的人物,但反映的是明末支持李定国抗清的云贵广西各族人民。当时已经到了军队里几乎没有汉兵的程度,但是依然精诚团结继续抗清,的确是可歌可泣的一段历史。

第三百零一章 北部大开发

大概就是在这一刻,郑诛和还没有意识到,为什么龙保保会被赶出来。

“好啊,我来跟你讲一讲打仗前储备棉花的要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龙保保一听棉花已经都卖给民间过冬了,立时两眼放光,好似找到了郑诛和的漏洞,马上开始跟郑诛和狂讲古兵书里关于战前预备的要点,还有他自己带兵研究的领悟。

郑诛和耐心听他讲了半个钟头。

“我再跟你讲一讲古兵书里关于耕战的要点啊!这个耕战要...”

不知道是不是得不到认可,龙保保一屁股坐到郑诛和旁边,拉着他的手又开始话痨轰炸,把郑诛和搞的头晕不已。

这时,郑诛和突然意识到,李海月应该要给自己龙保保的使用说明书啊。

没道理只送个人过来,把使用说明书藏手里。

“渤海王有信给我吗?”

“有啊。”龙保保交出了信。

拆开一看,李海月人也很直接,就十二个字“纸上赵括,善于辅佐,不能打仗”。

感情是送来个参谋。

听龙保保唠了一钟头,郑诛和真的不行了,急忙表示自己还有事。

“别走啊, 我跟你讲一讲如何管理耕战中的民兵,这可是兵家不传之秘。”

“撒开,你...撒开!”

郑诛和眼睛一转,马上开始把龙保保这口锅甩给别人:“咳咳,你姐在信里说你才高八斗,能比诸葛啊。既然这样,我任命你为二国宣抚司的副使,有参谋之权。你找...找这位小郑先生好好聊聊,他是宣抚司的典书,熟知各种事务,他也是才高八斗,黄梨洲先生的再传弟子,家传绝学,藏书万卷啊。”

小郑先生郑性,除了下午去书院里讲学之外,平常只专注于研究藏书之学,挺沉默的一个人。

让他去对付龙保保这种话痨再合适不过。

当然,这不意味着龙保保就不做事了。

郑诛和给他安排了一大堆的幕僚活。

虽然李海月说龙保保是纸上赵括,但毕竟是全宣抚司里唯一一个

真的有高等军事教育的人,龙保保在大棋局的研究上还颇有成果。他用两天时间,靠话痨把宣抚司的每个官员都轰的筋疲力尽之外,也调查到了目前宣抚司的战略困境和未来需求。

经过龙保保的一番调研,他给了郑诛和一个详细的未来方案。

“军中缺棉,将士都用兽皮、虾夷锦御寒,太奢侈了。不如从江淮高价进口棉布、棉花储存起来,以备今年冬日御敌之用。不管进攻苦兀岛,还是筑城海参崴,至少要坚持到秋冬。棉花棉布,无论是作战、御寒还是医治伤兵,都有大用。敌人在野我们在城,只要御寒跟得上,先冻鞑子个半死不活。”

由于缺乏冬日御寒衣物,郑诛和这边将士们冬天都穿皮草、虾夷锦的。阿依努人就用他们捕猎的兽皮、女人纺织的厚布,和明军贸易,很便宜,拿铁锅、铁针就能换。阿依努人要用黄金白银,数倍的价格,才能买到大米。现在他们也可以买明国人的咸鱼。所以明军士兵冬天的穿着,那是让龙保保都觉得奢侈。

妈的,一人一件大皮衣,狗皮帽子配小貂,这像话吗?

“第二,以千岁金山和札幌土地肥沃为由,号召民众一起北上开拓。趁着春天,让函馆之民在札幌、千岁附近安居。函馆人口数十万计,地僻狭窄终究不能承担大用。不如现在就斩钉截铁,建札幌大城。”

这里,龙保保提出了一个令郑诛和意外的观点。

狭窄的函馆平原附近已经塞满了人,不能不转移了。

以发现金山、良田为借口,蛊惑民众们一起前进拓荒。前者类似于美国西部大开发,后者好似清末的闯关东。两相结合,吸引还在松前半岛上生活几十万人口陆续北进。

恰好,进军库页岛,就是需要大力开发北海道的中北部,才能互为犄角。

同时还能吸引贫穷的日本人也一起去参与大开发。只要开发好了,怎么料理都不是问题。毕竟刀在明军手中。

可以称之为,北部大开发。

当然,这俩计划都属于那种看起来很美好,执行起来恐怕不怎么简单的想法。比如殖民运动,稍不注意,就会造成大面积的饥寒死伤。也足以看出,龙保保真的有点赵括的气质。

但无所谓,郑诛和不是赵王。

龙保保的计划,被郑诛和转给了黄百家。

黄百家也认同这份计划,他用了半个月的时间与上百个负责不同事务的官吏详细谈论后,才最终敲定了北部大开发的详细时间表。

“北进计划,要点就在于让百姓自愿北上开垦。而官府要及时控制局势,售卖开拓的工具和物资,只有这两项都能达到,我们才可以成功。我已经做了二十六道部署,请过目。”

熬的两眼通红的黄百家,给郑诛和送上一份厚厚的计划表,如卷轴一般,将造势、推波助澜、激发民众逆反心理、路上的安全护卫、工具贷款售卖等事项一一标明。

趁着三月气温转暖,整个三月份,就忙这一件事。

龙保保原先还自视甚高,看了黄百家的计划表,顿时哑口无言。

经过周密的计划,郑诛和、黄百家、龙保保与宫崎安贞都抵达了函馆。宫崎安贞负责在函馆地区调查和调理农业,其余三人组成谣言小组,来准备策动北部大开发的舆论。

数日之后,一则小道消息引爆了函馆周边的淘金村。

在河中金砂日渐枯竭,大量矿工只能下矿井挖金的前提下,北方刚刚征服的千岁堡附近的河流里竟然发现了纯度极高的金砂。

顿时,无数村落都爆炸般的四处打听。

于是,各种各样真真假假的消息都传出来了。

比如为什么千岁堡叫千岁?那是因为,明军在发现千岁山下的河里流淌着黄金时,大呼万岁,但因为犯忌讳,所以改为千岁,于是有了千岁堡。

再比如,室兰厅突然封锁了苫小牧港附近的山路。原本连移民都招募不满的札幌、千岁、苫小牧三地,突然停止了移民导入的工作,也不再给想到这里移民的民众发放补贴。官府的解释是要为新军户的到来让路。

还有,苫小牧港本身不是一个适合停船的港口,那边聚集了几百个渔民捞贝壳为生。但突然,这些渔民也被调往更东侧的贝壳湖畔建立新家。官府的解释是贝壳湖边更适合渔民居住打捞,苫小牧港要扩建。

然后,黄金矿工们当然不是傻子。大家纷纷四处询问。

他们就从南侧海对岸的南部家得到了几十年前日本人写的记录,证明那里的确有金矿,当时日本人叫千岁为‘支笏’。阿依努人则告诉他们,那附近的河流里的确能捞到纯度很高的金砂。以前的松前藩,就用大米跟他们换金子。

首节 上一节 181/46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