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个位于利根川出海口的大龍镇守府,与位于中下游转折口的潜龙县,似乎也算一种冥冥之中的对应。
作者的话:大龍这个地名是日本海山潮路图里记载的,在现在日文公开资料里都已经找不到了,应该属于学院里才会研究的生僻地方。我一开始写潜龙县的时候也不知道,直到后来找到海山潮路图的高清图才发现这么个地方。潜龙与大龍对应,大概的确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第二百六十六章 钢筋混凝土战士
天苍苍,野茫茫,沼泽遍地,野草连天长,湖泊连成洋。
站在大龍城的天守阁楼顶,郑诛和俯瞰着一片荒芜的大地,不禁啧啧摇头。
这鬼地方,难怪幕府没精力开发了。如果不是被逼到绝处,谁乐意来这里开垦。
开发沿海区域,最大的问题就是,人类无法改变老天爷的想法。随便来一个大台风,或者利根川洪水泛滥一次,马上就能摧毁掉人类数年的开拓努力,将一切化为乌有,于是只能重新从零开始。
脆弱的小农经济当然扛不住这样的天灾,所以极少有人会把城市建设在河流入海口,也很少有人开垦河口三角洲。
得知讯息,与刘贵、李二娘赶过来,在大龍城汇合的黄百家就直言不讳的批评郑诛和:“听闻日本大将军将这一大片的土地都赠给了你。我还以为是他脑袋坏了,没想到是你脑袋坏了。这样的土地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就像松江府的上海县,位在大海边,一旦有难立刻遭灾。”
刘贵与李二娘汗颜,但他们的确觉得,郑诛和肯定是脑袋短路,才会接这么一块地。
对于黄百家的批评,郑诛和也不否认。
这地方的确不行。
至少开发风险大。
“主一批评的对。但主一看事情的角度错了。”郑诛和转过身,眺望着不远处的利根川入海口,此处是一个绝佳的天然避风港,南侧有探入大海的小山,可以树立灯塔。
郑诛和进一步阐述自己的看法:“虽然以农业的眼光看,这里,至少是大龍城不适合耕种。但若从商业来看呢?这里是利根川入海口,向北可以前往仙台藩的仙台、南部藩的八户,最后抵达函馆与室兰。向西可以前往伊豆大岛、湖女家的鸟羽藩、大阪南岛,然后连接济州岛与长崎港,和山东与北直隶,浙江与苏南连为一体。兼容四面八方的商客,可以为我部下的商港、移民转运港、军队转运港。”
如果说地势危险,那荷兰才是真的不适宜居住。
但荷兰人硬顶着天灾人祸,把自己的船开遍大海,成为海上马车夫。
与之相比,开发大龍城的风险确实不算什么。
但如果开发成功,就能激活北向和西向的贸易通路,成为一个关键的贸易、人口转输港。
黄百家早已经不是在书院里纸上谈兵的书生,他在皇帝身边干了十几年,对政务和国家局势已经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他稍微转换视角,顿时心中一惊。
济州、长崎、大阪、鸟羽、伊豆大岛、大龍、仙台、八户、函馆、室兰,这一长串的贸易链条,就真的如同一条昂首挺胸的龍一般,从中国向东,飞翔着探入太平洋。
不生不息之间,郑诛和已经盘活了这条龙。
“围棋上说,龙活能胜,龙死则输。你画龙点睛,让这条大龙活起来,也要小心被那日本幕府将军屠龙啊。”黄百家放弃再劝说郑诛和了,他只是转过头来,给郑诛和查漏补缺。
“没事。就怕他牙都崩掉了。”
郑诛和自信的坐下来,道:“这个日本人留的大龍城全拆了吧。直接在入海口南侧修一座大棱堡,我心里已经有想法了。主一,你听没听说过,有一种建造技术,叫钢筋混凝土?”
黄百家愕然。
这是什么东西?
其实钢筋混凝土本身并没有什么理念上的超越。
自从古代开始,在泥墙里加木桩,就是经典
的补强结构。古代智氏围攻晋阳城的时候,赵氏就破开墙壁,把里面的木棍拿出来制作兵器御敌,说明古人很懂得这一套。
而郑诛和的想法,就是把室兰港已经逐渐堆积的铁制作成铁筋,再用火山灰水泥浇灌,制作出原始版本的钢筋混凝土,直接在大海边立起风雨也无法摧毁的大型要塞。
如此一来,幕府想从地面上进攻也没这能力,海面上更是郑诛和的天下。
可以说就在幕府的心脏位置插上一刀,令幕府无可奈何。
虽然火山灰水泥需要一段时间的自我增生才能强韧,而且所造出的建筑往往比较潮,但总比台风一吹就坏的木城堡强吧。
听了郑诛和的描述,黄百家瞬间感慨的无以复加。
他看过天工开物,也研究过所谓的殖产兴业学说,但郑诛和的大脑里好像藏着无数的奇思妙想,总能出奇不意的破开寻常人眼前的迷障,完成那不可完成的事。
黄百家惊叹:“如果照你这样说,以钢铁筋骨插入地基,浇筑火山灰水泥,层层立起要塞,这岂非不可陷落之永固坚城?只要在日本修筑几座这样的坚城,则日本如同被打断筋骨的恶蛟,尽在我们掌握。”
这是儒家文化里从没出现过的情况,作为入侵者,要如何通过非文化胜利的方式去控制一个已经小有自主意识的国家?
明朝的一贯做法,是先杀戮再移军户,强行将其吞并,最后让儒生去教化。
在西南成功了,但在越南却失败了。
不过西南也并非全都成功。
曾经的大明国云南省,可是能一直划线到缅甸与印度洋,后来随着缅甸的独立,硬是让历史书都默契的改掉了云南的地图。
可见这种强上的方式并不巧妙,纯靠着力大砖飞,硬推才能成功。
可以称之为强暴流。
而郑诛和却选择以商业入手,侵夺他们的经济血脉,软硬兼施的试图合二为一,吞并他。
可以称之为调情流。
如同一个情场高手,一边软硬兼施,一边上下其手,嘴上说着爱她,实际上却不断的榨干她,最后让她神魂颠倒,落入怀中。
郑诛和果然走了。
明国大将军接受了幕府任命的镇守府将军官职,去了海边荒凉的大龍城,这自然让幕府将军的威望进一步高涨。
德川纲吉轻而易举的把郑诛和骗到荒田野地里搞建设,也就让幕府高层倍感压力。
从下总国回来的老中户田忠昌,就直接去见大久保忠朝,入门第一句话便是:“大老!将军骗走了河南武略,怎么办?”
日本人称呼人用氏,所以户田忠昌没有喊姓,而是用了郑诛和的祖籍,再加上他的名和字都有些冒犯日本人,所以改成他的散官武略将军,合起来就是河南武略。这是儒家文化圈里的常见现象。
但也足以证明,此时的老中们很需要郑诛和的帮助,才能稳住阵脚。
“是啊,他也知道这样对我们不利,特意写信免除了去年的欠款。”大久保忠朝咳嗽一声,将一张信纸折起来放在怀中。
但这不解决问题,接下来怎么办?
一年二十万的巨额资金可以办很多事,难道就这样让狗将军拿去盖佛寺,都花给和尚们?
面对此情此景,次辅阿部正武震怒的捶桌:“要我看,就让北陆道的三松平们继续闹吧。”
这当然是一句气话,一个由老阴比、疯子和基佬组成的谋反团队,不是搞笑吗?
但大久保忠朝却赞同阿部正武的想法。
“没错。就让那三个松平氏狠狠地闹吧。闹到最后,丢人的终究是将军本人!”
作者的话:感谢大家的投票投币支持!
第二百六十七章 实业建国的男人和
在大龍城拉胯的小天守阁上,郑诛和与刘贵和李二娘也开了一个小会。
郑诛和举杯,赞许道:“我在外征战一年,你们照顾潜龙县费心尽力了。这杯酒先敬刘主事,以后就是刘县令了,庄重点。”
刘贵一听,不禁老泪纵横,总算是彻底把身上的罪户身份取消掉了。
郑诛和又举起酒杯,向李二娘祝寿。
但李二娘把酒杯一方,大气而智慧的跟郑诛和拍胸脯开始谈经营:“喝酒之前,我有话要说。光卖些贵绸缎,能挣多少钱?眼看价格已经下跌两成了。要我说,咱们该转型了!”
作为江户织造公司的总经理,李二娘放下酒杯,和郑诛和掏心窝子的开始讲她在经营纺织场上遇到的困难。
刘贵吓了一跳,他一向喜欢李二娘,赶紧想劝李二娘别发酒疯,但李二娘却一巴掌推开刘贵,雷厉风行的走到郑诛和前面...扑通一下给跪了。
这举动真吓了郑诛和一跳。
还以为李二娘准备捅自己腰子一刀呢。
虽然人跪着,但李二娘掐着腰,全没有跪着的卑微,反而数落
起郑诛和的不是:
“你人在江户城,你随手一张条子,就从仓库里不停的调走丝绸绢帛。是,你撒一把订单就好了,给钱也痛快,可货是几百上千姐妹手把手纺织出来的。以后她们也还这样吃你的订单,走一笔是一笔?没活就直接停?所有的生丝,质量好的都要从浙江乍浦运来,本地的劣质丝只能卖些零碎做补贴。纺织场开开停停,不能这么经营啊,别看账簿今年盈利六万两,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其实都是你出的钱,左手倒右手罢了。我们净算是亏的!”
言下之意,李二娘想改变纺织公司的经营策略。
郑诛和吃惊,底下的人...这么快就开始走上实业扩张的快车道了吗?
而且还是个寡妇。
“你...你想怎么办?”郑诛和急忙询问。
李二娘拿起酒壶狠狠地干了一壶,壮起胆子道:“这日本武藏国别的没有,但特别多农民种棉花。我们就赌这棉花!让姐妹们分出一部分,开始收棉花,做棉衣。”
这是李二娘观察总结了一年的教训。
如果再这么光纺织丝绸绢帛,其实根本卷不过江南同行。无非是进口生丝织出丝绸,从中赚一笔手续费。纺织场最后会变成满足郑诛和自己一个人需要的工具。
工场想要发展壮大,需要另辟蹊径的经营策略。
而日本的关东平原恰恰种植着大量的棉花。在棉花这个另类车道上,或许是个好路径。
当然,即便是卷棉花路线,江户织造公司也卷不过江南同行。
但是基于武藏国的大量棉花农产品,可以省掉运输的路费节省成本,同时有大量日本平民作为市场,又有日本国进出口的限制,相当于一个独立不开放的小市场当新手村,就能摆脱过去的僵硬经营,把工场经营成有活力,可以自我增长的棉衣公司。
不像丝绸,那只有江户城里的贵族们才会购买。
对于这个计划,李二娘也酝酿了很久。
郑诛和大喜过望,全面同意了李二娘的计划,甚至感慨万千的赏赐李二娘一栋宅院,让她的儿子到明国书院去读书。
“这就是实业资本的开始吧。”
另一边,室兰的冶铁业也在转变。
事实证明,钢筋混凝土也没那么好造。
首先就是钢筋,生铁太脆无韧性、熟铁柔软不够硬,选择用钢的话,室兰港的钢产量其实不高。
温尚贵接到了大龍城棱堡的建造订单,其中对铁筋的需求,虽然没有明标数目,但也说了至少需要二十万斤铁。这对于年产铁八十万斤的室兰冶铁公司来说,是走出发展的第二步。
之前的大炮订单和火枪订单除了千斤炮还在大批量生产外,其他产品都在逐渐减产,避免仓库积压。火枪订单倒是一直有,但主要是制造简易的燧发枪卖给各种猎户和村舍,消化的铁产不算多。
既然是室兰冶铁公司,那公司就有自己的账目和掌柜,有大师傅和小工,该给郑诛和这个大股东的分红不能少,自己挣钱解决几万口人的生活问题,就算郑诛和会不断撒大订单,也得自己想办法弥补。
不然三万矿工、几百铁匠师傅、三个大高炉怎么维持?
除此之外,造各种铁锅、铁勺、铁针、铁钉等民用产品,这些民用产品线也随着公司账目的发红而紧急被推上马。
会场上大家争吵不休,一个个都焦头烂额。
除了民间艺人温尚贵,正规老匠铁老四,在场还有一个人,那就是郑诛和从朝鲜带回来的,世袭管理朝鲜弘文馆辖下印书作坊的校书郎,李光书。
他是个脑子灵活的管理者,最善于拆东墙补西墙的凑合着过日子。识字、读过圣贤书,也能讲一些汉话。
原先的印书作坊就是在他这样的惨淡经营中,勉勉强强的活了下来。
提议造民用的铁锅、铁钉补充资金缺口,就是李光书提出的主意。
这就是郑诛和的想法,催动着整个冶铁业向市场导向转变。不能光吃郑诛和的政府和军方订单,也要向民间里积极获取收益。广东佛山镇的铁市场就是这样市场驱动的典型。
温尚贵一拍大腿开始强推:“生铁不行,熟铁不行。我看还得炒钢,这都是老祖宗用了许多年的好办法,只要再加一道工序,多招工人,柳木棍搅拌炒钢池,炒钢完直接放进模子。”
铁老四眉眼温顺但却不减威风,跟温尚贵这个老人顶起嘴来:“那不成。还得是灌钢法,生铁熟铁配方我可都还记得。要用熟铁做料,生铁煎到淋汁滴上去,这才是真本事。”
目前室兰冶铁公司只有两个大师傅,那就是温尚贵和铁老四。二人都是表演了自己的拿手本事,评选上的大师傅。
因此,双方在如何冶炼钢筋的技术问题上开始争吵起来。
“你那灌钢还得再新盖一座炉子,我们哪有那么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