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的封地变异了 第141节

杜荷看了看王阳明的脸色就明白了,自己这是问错话了,也是这样的机密消息,本来也不适合在宴会上说。

这次是自己喝了点酒,有些过于得意了。

王阳明看到一下子就打住了的杜荷,心里不由得有些感慨,陛下的说法是对的,一个人的成就不单单是看他自身的才能,还要看时代机遇。

要不是王阳明知道以往的历史,怎么可能想到历史上很是不堪造就的杜荷,居然能在李湛治下的大唐做事做的像模像样的,很有一番杜如晦的风采。

王阳明在接下来的时间认真考察了长江中下游处的各个地方,试图找到一个更为合适建立港口的城市。

这件事算是比较急切的,通过海路往江南送人,总比走陆路轻松多了。

特别是那些原来是出云国人的奴隶们,还有岭南和更偏远地方的奴隶,他们通过水路能够迅速到达江南一带,承接大量的工程工作。

虽然之前的时候,杜荷给王阳明提供了几个备选项,大概就是后世的嘉兴、宁波和昆山等地。

可王阳明看过之后,并不是很满意,他现在可不是一个工程小白,经过之前跟着他一起做事的那些工程师们的熏陶,他对这些事务还是比较清楚的了。

宁波等地现在看着确实不错,可离江口还是远了点,河道也比较狭窄,一旦海贸规模扩大,就很难承担起转运物资的重任。

其实港口选择,主要就是看港口处的水道是不是够深,最好还不能选在河流的出海口,要是真的放在这种位置,其实清淤的压力是很大的。

历史上是有过这样的经验教训的,当初宋朝时东南的泉州港盛极一时,可等到大明驱除鞑虏后,因为对这些色目人很是厌恶。

直接将泉州等港口的色目人干掉了,而后也并没有用心维护泉州港,结果就是泉州港逐渐淤积堵塞。

到了后来的时候,福建当地的外贸港就成了厦门,也只能用厦门了。

不过王阳明不清楚的是,就是厦门也没逃掉港口淤塞的魔爪,后来因为郑成功在台湾盘踞,反清复明。

清政府禁海,以期对抗郑成功,结果就是厦门港也渐渐被废弃了,直到近代才慢慢修复起来。

而这两个港口还只是晋江、和九龙江的入海口,按理说水量不算太大,泥沙的携带应该也比较小,可港口一旦维护的不及时,就很快要被废弃了。

在长江出海口直接建港,泥沙的冲积下,港口的淤塞问题只会更加严重。

至于大明繁盛一时的松江府,也即是后世的上海市,在这个时候,还有很多地方压根没有露出海面。

就是王阳明有心让松江府当这个港口,也找不到啊!

不过事实上,就算是现在有松江府,王阳明大概率也不会选择在这里建港,理由上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松江府这个位置,其实却是不错,只要大唐愿意每年耗费大量钱财用来疏通航道,完全可以让土地还比较小的松江府承担这个重任。

可这样开头轻松,后来维护特别难,耗资巨大的方案压根不在朝廷的考虑之中。

王阳明也不愿意给后人留下一个烂摊子,漕运的种种乱象,在大明的时候他看的是很清楚的。

现在既然轮到自己主政,有必要弄出来一个堪比漕运的吞金兽吗?

当初修建荆州到南阳、洛阳一带的运河,王阳明都依照那些工程师们的意见,尽量选择一开始耗费大,往后维护简单的方案。

他又怎么可能在这个时候选择开头耗资小,未来麻烦比较多的方案呢?

要知道,任何一个朝代在盛世的时候,对劳役、工程建设、钱粮支出上都是比较有承担能力的。

可若是到了百多年后,国家就成了一个四处漏风的屋子,哪哪都需要钱,哪来的那么多钱往港口维护里砸?

到时候恐怕连税都收不上来,要真想做这件事,只怕就只能依赖加小民的税了。

这样的后果,是王阳明想要极力避免的,就算后人可能不会拿这个事说自己,可王阳明自己的心里过不去。

其实真的要说起来,如今大唐的船不清淤的时候,能不能在长江航行?

是可以的,后世的时候,就连那些动辄几十万吨的大船都能在长江口自由航行,何况是大唐现在的这些船呢?

不过是王阳明不愿意把事情交给后人去做而已。

所以,为了不给后世的人们添麻烦,还是选择一个成本比较低一点的方案吧。

是的,成本更低。

从长期来看,其实一开始看似投入更高的方案,整体成本会更低。

原因无他,真正看过江口的地势之后,王阳明发现这里还有很多滩涂地,就算真的想把港口设立在江口,也压根靠不了岸。

因为现在这时候,虽然经过了两晋的乱世,南方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开发,可长江口这里还是有大片的滩涂地。

毕竟不会有谁那么缺心眼,直接大大咧咧的在长江岸边开垦荒地,江南的荒地多的是,何必冒着被洪水冲走的风险,把田地放在这里呢?

于是乎,长江口附近各处支流这里就全然是一片荒滩,若是真的想在这建港,还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把这些地方填平,再在上面修建港口。

这样一来,想要修建港口的造价实在太过高昂了,加上未来每年清淤的成本,建一个港口得不偿失。

这和王阳明印象中的松江府完全不一样,为此王阳明很是感慨的说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真是一点都没错啊!虽然一开始就知道这里可能不能设港,但没想到会是这个一个情况。”

一旁的工程师很是高兴的笑道。

“哼哼,不出所料。到了这一步,还是就按我们一开始建议,就把港口修建在舟山群岛上吧。”

今天特意跟着跑过来的杜荷听了以后大吃一惊,他完全没想到这些看起来风格有些古怪的人,居然会提出这样的建议。

这可真是他之前想都不敢想的操作啊!

毕竟不管是以前的秦汉还是后来的魏晋,中原大地上从来没有哪个政权试图在海岛上修建大型港口的。

何况就算造好了以后,现在的崇宁岛离长江出海口可还有十几里呢,这样一来,未来修整船只、货物集散岂不是还要多走这么长一道路。

而且要是这岛上未来人多了以后,吃的喝的不都要从陆地上运过去,这不也是一个成本?

这样的话,看起来不是会很不划算吗?

更何况,岛上能有多少适合造船的大木?

这还不说修建房屋需要的木材,这么一算下来,岛上的木材肯定是不够用的,那不还是要从江南转运过去?

零零总总的,这可都是成本啊!

难道这真的能比在长江口把这处土地平整以后的成本更低?

杜荷实在是想不通,顺势就把这个疑惑提了出来。

王阳明很难和他说清未来清淤的成本,毕竟杜荷他的本职又不是这个,对这些东西并没有很大的概念。

所以王阳明只是简单的解释了一点。

“岛上可能需要的木材,完全可以从半岛和出云国那里运送过来,走海运在船后拖着,成本没有那么高。”

只是王阳明的心里还是有些难以决断,毕竟在他看来,在岛上修建港口其实风险也不小,所以一开始他不愿意选择这个方案。

于是,王阳明有些迟疑的小声和一边的工程师说道。

“在zhoushan岛上修建港口,施工难度会不会大?木材的问题我不担心,我只担心这一点。”

“而且等到修建好港口以后,从长江到岛上还有段距离,要是遇到大雾天气,岂不是要船毁人亡?”

一边的工程师自信满满的说道。

“没事,咱们可以修建灯塔,专门用来指引方向!这样一来,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了,不过灯塔需要在陆地上也修建一座,这个也需要人来做。”

“只要这些修建好了,未来千年以内,都压根不用再考虑疏浚维护港口的事了,堪称一劳永逸!”

工程师说的话也是有依据的,从后世已知的水文条件来看,就是长江冲出来的泥沙想要把陆地和zhoushan群岛连起来,至少还需要一千年。

要知道,那说的可是21世纪的事啊!

也就意味着如果不是人为填沙造陆,想要发生这种事情,最早也要公元3000年了。

所以,工程师说的其实还是比较保守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zhoushan群岛修建港口,几乎两千年都不需要维护。

至于杜荷担心的岛上生活成本高的问题,在他看来压根不是事,只要zhoushan岛成为中国南北海运的贸易枢纽,未来往岛上送点吃喝难道很麻烦吗?

这样的生活成本,注定比现在在长江出海口直接修建港口划算的多。

他张开双臂豪气冲天的说道。

“你们看,这里未来就会是一座超级大城,还会有专门的灯塔,这样的景色难道不壮丽吗?”

这名工程师的眼里好像已经看到了未来,直接从zhoushan群岛建立港口,这是后世多少人想要做成的事啊!

若不是一开始的时候,长江附近的港口选择的是shanghai,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可能后世的时候,shanghai和zhoushan的发展早就掉了个过了。

只是后来的时候shanghai已经有了虹吸效应,虽然也开始建设了zhoushan港,可相比较而言,zhoushan的发展还是不怎么尽人意。

王阳明和杜荷看着这么有信心的工程师,心里也就放下了那一丝担忧,认真的和他聊起来未来的规划。

工程师毕竟来自后世,对于航海上的很多东西都知道一点,最少他明白灯塔应该怎么建设。

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其实是前所未有的事。

工程师直接铺开他们绘制的zhoushan群岛的地图,用木棍给王阳明他们指出各个岛之间的距离。

经过他的再次考虑,他发现压根不需要在陆地上再修建灯塔,只要出了长江口,能看到第一个灯塔,往后就不需要再做什么高深的导航了。

要是这样还能迷路,那些水手们就还是直接自杀得了。

他们一起又跑到zhoushan附近认真勘察了下地形,最后再聚到一起的时候,都发现了一点,这灯塔还是建在三孤山附近比较合适。

这算是从长江入海口到zhoushan群岛的第一个大岛,而且这里的地势足够的高,只要修建一个将近七十丈的灯塔,基本已经够用了。

这座灯塔修起来以后不单单是长江入海口能看到这里,他身后的各座岛屿也能看到。

到时候,白天可以烧狼烟,晚上可以烧鲸油,保证一百多里地都能看的清清楚楚。

若是真的遇到大雾天气,烧了火还是看不到,还可以在灯塔里加设一个大钟,遇到这样的恶劣天气,完全可以敲钟。

只是这么一算下来,杜荷的心里只打颤,七十丈的高塔,还要加设一个能保证十几里外都能听到声音的大钟。

这工程难度太高了!

别的不说,就这座塔就很难修建了,中国传统的塔明显在这不适用,需要造石头垒起来的大塔。

要不然,承重就能把这座塔压塌。

更不要说那么大的钟了,经过简单的测算,这样的钟足足需要差不多两百吨,当然换算成大唐的重量单位,差不多有百来万斤了。

这真是完全超出了杜荷的想象力极限了。

更何况,这样的一个大工程,主要是在他的辖区附近修造的,不管怎么说他都需要出钱出力的。

可这……扬州附近能出得起这么多钱粮吗?

更别说需要的人力了,江南的人口就这么多,为了修建这样的港口和灯塔,恐怕需要征召十来万的人手。

这样就真的成了一个悖论了。

修建港口是为了给江南输送人口,可修建的过程却又需要大量的人口,反而影响了江南本身人口的滋生。

可是看看兴致勃勃的工程师,还有一脸认真的王阳明,杜荷也只能咬咬牙应下来了。

像是看出了杜荷心中的忐忑和苦涩,王阳明赶紧宽慰道。

“不要担心,这次修建港口,主要用的会是国丈从出云国掠来的人口,那些人也有十来万了。”

“扬州等地主要提供一点钱粮就好了,朝廷也会对江南有所补贴,不会真的为难你们这些地方官员的。”

杜荷心里一下就松了口气,感慨道。

“实在不是下官故意做出这样的姿态,只是这造价……实在是吓住我了。”

首节 上一节 141/2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