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姑庵里怎么能养孩子?尼姑将三个月大的孩子绑在了一块小木板上,放入了平江河,让他自生自灭。
好巧不巧,时任苏州知府徐尚珍正在泛舟平江河,捡到了这个孩子。
徐尚珍是苏州的父母官,查清一个弃婴的身世易如反掌。
捕快们凭着孩子的长命锁,查到了尼姑庵,知晓了孩子的生父是谁。
徐尚珍却没有声张,也没有追究尼姑和商人。他将孩子取名为‘徐时行’,当作亲骨肉养育。
徐尚珍亲自教徐时行读书,一晃二十七年过去。
去年徐时行乡试得中。今年初会试、殿试连登一甲头名,成为了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状元郎。
徐时行回乡省亲,徐尚珍却告诉了他,他的生父是长汀县的申姓富商,让他去长汀县认祖归宗,并恢复本姓‘申’,改名申时行。
徐尚珍是一个无私的父亲。他默默养育了儿子,等到儿子功成名就之时,他却不求索取。
申时行听从养父徐尚珍的话,回到长汀,认了生父。并且表示,今后会孝顺两位父亲。
这就是申时行孝二父的故事。儿臣在宁波主持与弗朗机人贡赠时,听说了这个故事。”
嘉靖帝叹道:“唉,状元改姓是大事。申时行专门给朕写了一封奏折,禀明了自己的身世,请求朕允许他改姓。
朕当时看完奏折,知晓了这个父慈子孝的故事.......不知为何,更想远在浙江的你了!”
朱载圳言归正传:“父皇,儿臣打算将报纸命名为《大明七曰报》。《大明七曰报》设总编纂一员,职正五品。儿臣看就由申时行担任吧。
申时行人品贵重、孝名满天下、才华超群。最关键的是,他初入官场几个月,跟那些文官交往不深。
由他来做这个总编纂,再合适不过。”
嘉靖帝道:“好!申时行这个人朕很欣赏。就按你所说,让他做总编纂。”
朱载圳又道:“至于从五品副总编纂,儿臣看就由这一科的榜眼王锡爵担任。”
不得不说,嘉靖四十一年的殿试出人才!正史当中,状元申时行后来做到了首辅。后来榜眼王锡爵接任申时行,亦做了首辅。
这两人都是明中后期有名的贤相!
嘉靖帝点头:“嗯,照准。”
当日下晌,朱载圳来到了翰林院,找到了申时行和王锡爵,说明了来意。
为朱载圳效力,申时行、王锡爵一百个愿意!
一来朱载圳凭借东南平倭,树起了“英雄王”人设。天下谁人不敬仰?能为景川王效力,在青年官员们看来是一种荣耀。
二来,跟着朱载圳混,申时行能连升三级,王锡爵能升两级。这两个人都是有抱负的青年。要实现抱负,就要不断的升迁。
他们将朱载圳视作了帮助他们实现胸中远大抱负的人。
第127章 景川王上马杀贼、下马安民,进了厨房还能烧得一手好菜
用后世的话说,申时行、王锡爵是大明高考的第一、第二名,聪明人中的聪明人。
朱载圳大体给他们说了说设想,他们便基本明白了何谓“报纸”。办报纸的目的又是什么。
其实,更深层次的目的朱载圳没有明言——他想让报纸成为监督官员的一把利剑!
大明的印刷业很发达。铅活字印刷已经在全国普及。这是朱载圳创办报纸的物质基础。
然而,申时行则考虑到了另一层问题。
申时行道:“王爷,驿站运力始终有限。若将在京城印刷的报纸运往各省,譬如说广东。起码也要六个月以上。那新闻就都成了旧闻了。”
朱载圳点头:“这事我已经想到了。可以在南直隶和十三省设立《大明七曰报》的分社。在当地建立印刷馆。
用驿站的八百里加急,将报纸的‘样报’快马送到各地分社印刷馆,在当地印刷、发行。
即便是广东,也能在十日收到‘样报’开始印刷。百姓能够获知半月内在京城发生的新闻。”
申时行敬佩的说:“王爷果然思虑周全。对了王爷,报纸的内容由谁草拟?”
朱载圳解释:“报纸内容分为三类。
其一,是你和王锡爵写的文章,这些文章代表朝廷官方。遇军国大事,表明朝廷立场。譬如东南倭患前我写的那篇《平倭檄文》就可以印在报纸上。
其二,各地分社要招募举人、秀才为‘记者’。让他们将各地发生的大新闻,用驿站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你和王锡爵挑选其中大事,印在报纸上。
其三,官员、文人、甚至于普通百姓亦可以向报纸‘投稿’。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对国策、吏治、民生的见解,皆可发在报纸上。”
申时行道:“王爷,前两条臣能理解。这第三条......若连百姓都能议论国策,那不成了妄议朝政了嘛?朝野恐有非议。”
朱载圳微微一笑:“我这第三条,说白了就是广开言路!太祖爷登基后,下旨命朝野广开言路。广开言路即祖制也!我这是在维护祖制。”
朱载圳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徐阶、高拱那群文官不是时时刻刻将祖制挂在嘴边嘛?那我也借着祖制的由头行事。
朱载圳道:“申总编纂、王副总编纂。创办报纸是大事。既然由你们负责,我就得带你们去见见父皇,让父皇他老人家放心。”
申时行和王锡爵受宠若惊!除了放金榜后的传胪入殿,他们这种新入仕途的小官,想要面圣简直是天方夜谭!
别说他们了,自嘉靖帝深居永寿宫以来,那些二品三品的高官,都极少有机会面圣。
朱载圳领着申时行和王锡爵来到了永寿宫。
今日在永寿宫当值的是李芳和黄锦。
李芳在殿门口拦住了朱载圳:“王爷您这是?”
朱载圳道:“我领《大明七日报》的新任总编纂、副总编纂见父皇。”
李芳道:“王爷,按宫里的规矩,皇上召见臣子是要有明旨的......”
李芳的干儿子多了一句嘴:“干爹,那都是老黄历了。景川王带来面圣的臣子,皇上是一定会见的。”
李芳瞪了黄锦一眼:“规矩就是规矩,不分黄历。”
朱载圳敏感的察觉到,眼前的这位司礼监掌印似乎对自己很排斥。
怪哉,记忆中,我也没得罪过李芳啊。
恰好嘉靖帝走到了大殿门口仰头看蓝天白云“吸取天地精华之气”。他问:“圳儿,怎么了?”
朱载圳道:“父皇,儿臣带申时行和王锡爵前来面君。”
嘉靖帝笑道:“好,入殿说话。”
朱载圳领着申、王二人进得永寿宫大殿。
嘉靖帝赐了座。
申、王像是老实的小媳妇儿一般,规规矩矩的坐着。
嘉靖帝道:“上回见你们,还是放金榜后传胪入殿。申时行,你的文章朕很欣赏。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你还是一位大孝子。”
嘉靖帝顿了顿,颇为自豪的补了一句:“朕的圳儿也是个大孝子。”
申时行恭恭敬敬的回答:“皇上过誉了。”
朱载圳听到父亲夸他是大孝子,心里也美滋滋的。
嘉靖帝道:“朕听说,你对生父、养父,极尽孝道。朕有些好奇,你的生父抛弃了你,难道你不恨他嘛?”
申时行的回答让嘉靖帝动容:“回皇上。臣的养父对臣说过这样几句话。
人世间最重要的东西,一是血缘,二是亲情。我与生父有血缘在,与养父有亲情在。无论天各一方,无论沧海桑田,我都是他们的儿子。”
嘉靖帝感慨:“你的养父徐尚珍是个好人。唉,可惜他已年逾八旬,告老还乡了。朕就赐他领按察使官俸荣养吧。”
申时行跪地叩首:“臣代养父多谢皇上隆恩。”
嘉靖帝转头看了一眼王锡爵:“王锡爵,你的文章也很不错。会试时你是第一,申时行第二。殿试申时行第一、你是第二。你们二人的才华不分伯仲。”
嘉靖帝其实很喜欢跟年轻官员们聊天。他们身上没有那些老臣身上的死气沉沉,充满着朝气。
他跟申时行、王锡爵畅谈了关于《大明七曰报》的想法,一直聊到了午时。
朱载圳总结了一句:“申时行、王锡爵,你们记住了。自今日起,你们要做父皇的喉舌!你们肩上的责任很重。”
申、王二人叩首。
申时行道:“臣今后定勤于本职、结草衔环报答圣恩。”
话说到此,申时行心想:接下来我跟王锡爵该告退了。
然而朱载圳却提议:“父皇,已经午时了。不如您开恩,赏申时行、王锡爵与您共进午膳?儿臣亲自下厨。”
申时行跟王锡爵是大明的青年才俊。朱载圳一来有意拉拢。二来他希望这两个人今后能受到嘉靖帝的重用。
大家一起吃吃饭,促进下君臣感情,没什么不好的。
嘉靖帝笑道:“好啊!申时行,王锡爵,你们可能不晓得,你们的景川王是一位上马杀贼、下马安民,进了厨房还能烧得一手好菜的全才!”
申时行、王锡爵受宠若惊,激动的腿都在发抖。
能跟皇上共进午膳?还是景川王亲自下厨?
这事儿.......够跟同僚们吹一辈子的了!简直就是羡煞旁人!
第128章《大明七日报》改名《大明时报》
朱载圳做饭的手艺,那是得了葱省山师南门经十路某间廉租炮房的房东老奶奶真传。
软炸里脊、干贝虾仁汤、白菘芯拌虾米、疙瘩汤......五六道家常小菜做好,各自分为两份。
皇帝赐宴,一向是分为两桌。皇帝单独一桌,臣子们一桌。所以菜品一律分两份。
太监们先行将朱载圳做的菜端向了永寿宫。
朱载圳则忙着用面粉擦手,用水冲洗去手上的油渍。
刚刚升任厨头的山西厨子刘老西儿小心翼翼的问:“王爷,刚才小的只看见您放了半盅干贝,虾仁不知放了多少颗?”
朱载圳微微一笑:“刘老西儿,你是想偷师学艺是吧?”
刘老西儿“扑腾”一下跪倒:“王爷,小的该死。”
朱载圳笑道:“快起来吧。宫里的人膝盖怎么都这么软。动不动就跪。
得了,我一个郡王又不是开饭馆子的,还怕你跟我抢生意不成。
告诉你,一锅干贝虾仁汤,需半升水滚开,加干贝三两、虾仁二两。可记住了,这两样东西不能多放。
放多了鲜过了头,就成了齁。
至于火候更为关键。大火滚二十个数的功夫,汤要立马出锅。时辰长了,干贝会变得老,虾仁会变得柴。”
刘老西儿又跪下了。他“哐哐哐”给朱载圳磕了三个响头:“王爷,按照庖行的规矩。您教了我手艺,就是我师父。徒弟应该给师父磕头。”
旁边的御膳房管事牌子阴声阴气的骂:“刘老西儿,你也不看看自己是什么东西!敢自称王爷的徒弟!”
朱载圳却道:“他说的没错。我教了他手艺,就是他师父。有教无类嘛。有这么个亲传大弟子,以后我出京办差,父皇也能吃上顺口的饭菜。”
管事牌子道:“刘老西儿,还不快谢谢王爷?他封你为亲传大弟子啦。真不知道你是修了几辈子的福气!”
刘老西儿成了朱载圳在御膳房的亲传大弟子。
若干年后,刘老西儿靠着朱载圳教的那些现代家常菜,加上他从庖多年的经验改进,成为了名震京华的“抓炒王”。自然,这些都是后话。
且说朱载圳来到了永寿宫,与嘉靖帝、申时行、王锡爵一同享用午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