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是嘉靖 第23节

朱栽圳走了进去:“汝贞兄,怎么了?”

胡宗宪道:“王爷不在杭州这段时日,我巡查了沿海的七八个府、县。粗略统计,倭寇肆虐这半年,沿海府县被倭寇屠了三十多万百姓!

再这样下去,浙江沿海百姓恐怕会被倭寇杀尽!”

朱栽圳道:“新军至少要三个月才能成军。当务之急是保护沿海百姓。如果沿海百姓都死光了,那抗倭还有什么意义?”

胡宗宪道:“王爷高见,正是这样。我这几日茶饭不思,夜不能寐,也没能想出什么好法子。”

朱栽圳坐到椅子上冥思苦想。

朱栽圳暗道:保护沿海百姓,史书中有没有这方面的记载?

有了!清康熙年间,福建总督姚启圣为了对付郑家,在福建施行迁界之策。沿海三十里内的百姓,全部迁到内陆。

虽说姓姚的只是满人豢养的一条汉犬。可他的做法还是值得借鉴的。

想到此,朱栽圳道:“汝贞兄,能否将浙东沿海八十里内的百姓先内迁安置到浙西?”

胡宗宪道:“虽说卫所军不堪用。可如果集中到杭州、金华、丽水、衢州这几个墙高城坚的城池,应该能将倭寇挡在浙西之外。

百姓如果内迁安置到浙西,一定可以保住他们的性命。

可是,沿海八十里......总有上百万百姓。内迁所耗银两,将是天文数字!”

朱栽圳说了一句后世的社会嗑:“能花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没想到胡宗宪直接顶了一句:“可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没钱!您编练新军花了不少银子。现在还剩下多少?”

朱栽圳道:“剩下了两百万两。”

胡宗宪道:“百万百姓内迁,这笔银子远远不够。再说了,还要指望这笔银子当军饷平定倭患呢。总不能全花在百姓身上。”

朱栽圳道:“这样,你先估算清楚,将百万百姓内迁到浙西,安置半年,大约需要多少银两。差多少银子,我来想办法就是了。”

就在此时,一位老将走进了书房。

此人五十来岁,一身甲胄,虎背熊腰。

朱栽圳问:“你是?”

老将拱手:“末将广东总兵俞大猷。去年受调来杭州,协助胡部堂抗倭。”

俞大猷,正史中与戚继光并称嘉靖朝“明军双壁”。也是一位名将级别的人物。

朱栽圳连忙问:“你前几年平定两广匪患、倭患,靠得是广西狼兵。现在狼兵驻扎在哪里?”

俞大猷惊讶:“王爷竟然也知道广西狼兵?”

朱栽圳道:“广西狼兵战力超群。我怎会不知。可惜狼兵人数太少,总兵力不过六千人。”

俞大猷拱手:“狼兵如今驻守在两广交界处。”

朱栽圳道:“广东今年也有倭警,需要部分狼兵镇守。你能否去一趟广东,带一半儿狼兵——三千人来浙江?调令我会让兵部补给你。”

俞大猷一脸为难的神色:“王爷,狼兵不是一纸调令就调得来的。他们打仗狠,要饷银、赏钱更狠。

再者,他们世居岭南,有恋土之情,轻易不愿意到浙江来。”

朱栽圳道:“我给你五十万两,你能把他们带到浙江来嘛?”

俞大猷是个实诚人:“五十万两?有银子这事就能办。”

胡宗宪连忙提醒:“王爷,您手里就二百万两银子了。这一下子又要拿出去五十万。再说了,狼兵来了浙江,后续还是需要军饷的。”

朱栽圳道:“管不了那么多了!俞大猷,你只要将三千狼兵带到浙江,我给皇上递奏折,赏你一个俞家军的军号。只要他们来,银子不是问题!”

俞大猷拱手:“成。那五十万两银子......”

朱栽圳点头:“银子你现在去找王国光支取。拿了银子你就出发。”

俞大猷走后,朱栽圳在心里盘算:戚家军编练完成、狼兵入浙之时,就是一股一股收拾掉倭寇之日。我现在要做的,就是争取时间。

胡宗宪道:“王爷,我这就把手底下的钱粮师爷们都叫到书房来,算算内迁百姓大约需要多少银子。”

一众钱粮师爷来到了书房,噼里啪啦打着算盘。

过了许久,他们估算出了一个大体的数字:“从内迁到安置半年,大约需要白银三百八十万两以上!”

朱栽圳倒吸一口凉气:就算把手里剩下的一百五十万两全填进去,还短着两百三十万两。

胡宗宪苦笑一声:“王爷,此事还是做罢吧!咱们哪里有那么多银子。”

朱栽圳却道:“不!你现在立即召浙东沿海府县官员进杭州,筹划此事。银子的事情,我来想办法!”

第39章 今晚全场消费由本王买单

朱栽圳在后世是个穷人。本科毕业那天,因为穷跟女朋友和平分手。坐公交送女朋友最后一程,回来的时候兜里就剩下一块钱,还坐错了车。走了六站地才回到学校。

一块钱,按照购买力相当于此时一两银子的八百分之一。

而现在,他考虑的是几百万两银子的事情。且,他有许多种方法在杭州城弄到几百万两银子!

朱栽圳头一个想到的方法就是战争债券。

如果没记错,在今时今日的亚欧大陆之西,罗刹正在跟瑞典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尼德兰(荷兰前身)的银行家们帮罗、瑞双方发行战争债券,帮双方募集军费。

打仗没钱,发战争债券就是了。

战争债券需要有钱人购买。杭州城内谁最有钱?自然是不计其数的大小商人。

江南是大明的商业中心。杭州又是江南的商业中心。数不尽的盐商、茶商、丝绸商、瓷器商,每天都过着一掷千金的奢靡生活。

别看浙东已经是尸山血海。杭州城内却是纸醉金迷。

好吧,请你们这些巨富掏银子吧!

朱栽圳找到了黄锦。杭州城内的织造局、茶瓷监管衙门直接跟富商们打交道。这些衙门的管理者都是宫中派出的太监——黄锦的徒子徒孙。

朱栽圳笑道:“黄公公,帮我办件事。把杭州城里的所有富商都请到百花楼去。后日晚上我要在百花楼设宴款待他们。”

黄锦道:“是,王爷。这个不难办。您设的是鸿门宴吧?”

朱栽圳摇头:“错了,不是鸿门宴,是共同富裕宴。”

两天后的夜里,百花楼。

百花楼是每一个杭州男人都心向往之的地方,大明的天上人间。

百花楼今夜被“荒唐王爷”包下来了。五百多名佳丽,只招待朱栽圳邀请的客人。

百花楼的大厅已经设成了宴会厅,一百五十多位富商齐聚一堂。这些人每个人的身价都在十万两以上。

朱栽圳和胡宗宪、王国光坐在大厅的上首。

朱栽圳高声道:“今日百花楼的一切花销,都由小王出!咱们谈完了正事儿,诸位尽可以在百花楼好好乐一宿。”

杭州商会的会首于百万心中暗道:朝廷总把商人当猪养,养肥了就割肉。景川王今夜一准是要割我们的肉。

于会首是杭州城首富。这样的人自然有一堆高官做靠山。他跟严党的胡宗宪、鄢懋卿关系不错。跟裕王党的徐阶、高拱也有书信往来。

朱栽圳若强行让杭州商人们掏银子,他还真敢顶回去。

朱栽圳道:“诸位,先说正事儿。大家都知道,浙东倭寇肆虐。小王来东南抗倭,手里缺银子。”

于会首竟主动起身:“王爷,草民们来百花楼之前就商议了。杭州商会的两百多家商号,一共可以捐出三十万两银子来,给王爷抗倭用。

再多,我们实在是拿不出了。”

“啪”,朱栽圳狠狠的拍了一下桌子。

于会首心道:瞧,刚才还对我们笑呵呵的,现在图穷匕见了不是?

反正要银子我们就掏三十万两。多了一两不给。你要强夺,我就让徐次辅参你“迫害商人,肆意敛财”。

朱栽圳接下来的话,让于会首大为惊讶。

“于会首,你拿小王当什么人了?当强盗了嘛?你以为我今日是来敲你们的竹杠?

无功不受禄,何况是整整三十万两雪花银?

每逢遇到灾荒、战事,朝廷就找商人们强行摊派。这样的做法,与竭泽而渔何异?完全就是强盗行径!

商人们生意做的好,朝廷才能够不断收取税赋。下面的小民百姓给商人做工,也能取得丰厚的报酬。

隔三差五抽商人们的血,等于是在杀鸡取卵!”

于会首和一众商人目瞪口呆。朱栽圳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

于会首暗道:这位景川王,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糊涂、荒唐。他比寻常官员目光长远的多。

朱栽圳在后世的一篇烂鸡汤文里读过这样一段话:高情商的说话方式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说话。让别人舒服的程度决定你的高度。

他刚才的一席话正是如此。商人们心里都舒服的很。

朱栽圳又道:“你们捐赠的银子,我是绝对不会要的!那是你们的辛苦钱。我若拿了,就是对商人敲骨吸髓的奸王!

我今日找你们来,是让你们发财的!”

朱栽圳一说“发财”二字,商人们个个两眼放光。

朱栽圳拍了拍手,一群身穿肚兜,长得又勾勾又丢丢的粉头,手中拿着托盘走了进来。

托盘中是一堆类似于银票的纸张。

粉头们给每一个商人面前摆上了一张。

于会首拿起那张纸一看,只见上面印着

“大明浙江巡抚衙门战争债券。

面值十两。

年息四分五厘。一年内清偿。”

下面写着年号月份,盖着朱栽圳的钦差关防、胡宗宪的巡抚官印。

于会首问:“王爷,这是借据?”

朱栽圳笑道:“错了。这是战争债券!以前朝廷缺银子,直接让你们捐。

你们的银子也不是河里冲上来的,路上捡来的。这次本王不想让你们吃亏。

本王以浙江官府的名义,向你们发行债券。每一张都是十两面额。你们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认购。

认购一张我欢迎,认购几十万张我同样欢迎!

一年之后,你们可以拿着债券到巡抚衙门兑换银两。”

年息四分五厘,用后世的话说就是一年百分之四十五的利息。

已经属于是高利贷的范畴了。

商人重利。我许给你们高利,不怕你们不买债券。

朱栽圳忽略了一个问题。

战争债券,是要有抵押的。大部分以正攵府信誉做抵押。

可是,大明官府在这些商人面前哪里有信誉可言?

朝廷连国土都保不住,蕞尔小国的倭寇拿大明国土当自己家。说来就来,说抢就抢,说杀就杀。

首节 上一节 23/2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