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乡村小状元,老朱贼稀罕我 第390节

又两日后。

清晨。

朱七牛等文武百官再次齐聚一堂,与皇帝共商国事。

然而,让谁也没想到的是,早朝才开到一半呢,外面忽然传来了震耳欲聋的鼓声。

自大明开国以来,或者说自从有朝会这东西以来,可极少发生这样的打断事件。

就连皇帝朱标都有些惊讶了:“这是登闻鼓吧?我大明开国二十五年,朕本以为一向政治清明,不想这登闻鼓声竟然在奉天殿外响起了。

来呀,速召敲鼓之人殿前问话,朕倒要瞧瞧是哪里的官员作奸犯科,以至于让人告状告到朕这里来了。”

所谓登闻鼓,本意为朝堂、官衙外的悬鼓,一旦敲响,声音震天,必使得人群聚集围观。

则皇帝也好,主官也罢,必须召见敲鼓之人询问,帮助其解决问题,否则难以服众,容易丧失民心。

使人听见鼓声,即是‘闻’。

让击鼓之人得以面君或面见当地主官,即是‘登’。

登闻鼓最早见史于晋朝时期,《晋书·武帝纪》中有‘伐登闻鼓’的记载。

后历朝历代多有效仿,至于效果如何嘛,见仁见智。

而在当朝,因为太上皇出身微末,太明白老百姓的苦楚了,因此格外注重登闻鼓的作用,愿意给老百姓一个申冤告状的途径。

太上皇不仅设立了登闻鼓制度,并设有专人管理,一有冤民申诉,皇帝将会亲自受理,地方官员如有从中阻拦者,一律重判。

第257章 若有文理存于心

登闻鼓被敲响,在大明治下可不是个小事儿,尤其这面登闻鼓还是设立在皇宫大门外的那面。

就连皇帝都不敢怠慢。

众官员亦是纷纷暗暗揣测。

有那做贼心虚的,汗都要下来了。

太监得了皇令,匆匆去传召那击鼓之人。

不多时,太监领着一个穿着富贵、容貌雍容、约莫五六十岁的妇人来到了奉天殿外。

得知人到了,皇帝连忙召见。

而随着这妇人进殿,朱七牛、黄日高、黄育才直接有点懵了。

怎会是她?

妇人在大殿中心停下,十分从容的跪下磕头行礼:“臣妇叩见吾皇,吾皇万岁金安。”

“臣妇?你是哪位爱卿之妇?”朱标好奇的问道。

那妇人正要答话,一阵脚步声匆匆传来,打断了他。

敢在这么郑重的场合匆匆跑来这里的,整个大明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太上皇朱元璋。

一进殿,朱元璋立刻嚷嚷起来了。

“是谁敲的登闻鼓?你有何冤情,只管说来,咱的标儿舍不得杀人株连,咱可不怕,今天咱不杀个人头滚滚,誓不罢休。”

众官员不禁觉得脖子一凉,齐刷刷缩了缩头。

“臣妇并无冤情。”妇人平静答道。

朱元璋在龙椅上坐下了,好奇问道:“没有冤情,那你敲登闻鼓干啥?等会儿,你自称臣妇,你是哪个官员的妇人?”

“臣妇乃应天府尹黄育才之妻,刑部尚书黄日高之母。”妇人继续平静答道。

此话一出,大家不由得都将目光投向了黄育才和黄日高,若有所思。

就连朱七牛都受到了大家的额外视线关照。

哈哈一笑,朱元璋问道:“你是为了七牛和琉球公主的婚事而来吧?咱知道你家闺女跟七牛青梅竹马,都要谈婚论嫁了,这事儿吧,且缓缓,咱到时候会给你们一个交代的。”

在座的哪个不是沾了毛比猴儿还精啊,一听这话,马上明白了太上皇的言外之意。

难不成太上皇有意撮合斌国公和黄育才的那个小女儿?让他享受齐人之福?

一时间,不少勋贵官员都老酸了。

虽然他们都有妾室,也都享受着齐人之福,可比起朱七牛来那又是两说了。

毕竟皇帝给他钦定的正妻可是一位公主啊!

娶了公主的驸马,还能再娶一位姑娘,这事儿就是汉朝、唐朝时,那也是罕见的。

更别提这事儿还是太上皇首肯的。

什么叫恩宠?

这就是啊!

这一刻,群臣仿佛回到了那个斌国公还没有功高震主的时候。

那时候跟斌国公君臣相得的可不是的当今皇上,而是一手把他提拔起来的太上皇。

这一次,朱七牛、黄日高的第一反应依旧和群臣不同。

群臣是震惊加心酸,只有少数替朱七牛高兴的,而他俩嘛,震惊过后只剩高兴。

而令人奇怪的是,黄育才的反应也跟大家不同,甚至跟朱七牛和黄日高不同。

他既不震惊,也不高兴,反而有点担心,有点感慨。

之前那批想看他笑话的官员见到他这幅表情,再次被他搞错愕了。

上次得知皇帝赐婚斌国公于琉球公主,你的反应就慢了半拍,怎么这次更诡异了?

得知女儿有可能嫁给斌国公,你不该是高兴吗?担心什么?

难不成是怕以后女儿嫁到斌国公府后,会受公主的欺负?

不能吧?听说这位琉球公主性情疏阔,广读诗书,知书达理,不输男儿,应该不至于跟那些小肚鸡肠的寻常妇人一样整天忙着勾心斗角、争风吃醋。

再次感受到同僚们的错愕,黄育才尴尬一笑,连忙再次变起脸来,片刻后表情就跟黄日高一模一样了,再加上两人容貌也很相似,竟有种莫名的违和感。

周光和万三重微微皱眉,不禁用眼神交流了一下。

老黄有点不对劲儿啊。

是挺不对劲儿的。

朝臣们的小动作并未影响到黄王氏。

面对不怒自威的太上皇对此事下的定义,若换了一般臣子,肯定是唯唯诺诺的应承下来,黄王氏却不,她虽然眼眸低垂,脑袋微微低下,语气却依旧不卑不亢:

“早朝者,国之大事;奉天殿,天下听政之所。若只是为了小女的婚事,臣妇岂敢敲响登闻鼓,惊动圣驾?民妇此来,一为皇室血脉存续,二为匡正圣行,三为皇室颜面。”

朱元璋笑了笑,扫了黄育才一眼,暗暗想道:“这老小子虽然自己不咋地,但运气是真好。

咱以前只当他生的儿子忠贞不屈,是个人才,生的女儿秀外慧中,宜家宜室,没想到就连他的夫人都如此贞洁博学,面对咱这个太上皇都能淡然处之,有问有答。

也难怪,若不是这样的女人,岂能生出那样的子女?可惜了,要是早几十年被咱遇到她,一准给娶进后宫,让她为咱生儿育女。”

“行,既然你把事情说的这么严重,那你就详情说来吧,咱跟皇帝、百官一起听听。”

黄王氏应了声‘是’,随即开始侃侃而谈。

“臣妇虽然是个女子,幼年时却也爱读书,尤其好看诸朝史书。

洪武初年时,太上皇追封皇室历代先祖后,臣妇虽然不曾现场陪祭,却也有所耳闻,亦曾得知皇室历代先祖之名讳。

后斌国公朱秉文想要科举入仕,却因其太祖父与太祖母英年早逝,大河村诸多先人又因前元残暴而四散逃离,竟使得无人知其确切名字,后来是臣妇翻遍黄家家谱及各种书文,这才得知其太祖父姓朱名初七。

当时臣妇却也没有太将此事放在心上,毕竟前元治下我汉人百姓的名字多粗浅重复,哪个村儿不是有一堆初一初二初三初四?

那之后,时光匆匆,一晃眼已是建文九年,就在数日前,臣妇无意中又耳闻了皇室列位先祖之名,惊觉斌国公之太祖父与我大明懿祖恒皇帝之子、即我大明熙祖裕皇帝之名讳颇有相似之处。

偏偏斌国公之太祖父乃是国姓,熙祖裕皇帝原又是句容人,而句容距离溧水不过百里,臣妇不由得怀疑二人可能有血缘之亲。

但事关皇家血脉,臣妇也不敢胡言乱语,于是回到黄家老宅,四处寻找,最终……。”

第258章 岁月从不败美人

当年太上皇朱元璋称帝开国后,曾追封过自己的祖上为皇帝。

这事儿也不止他干过,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都干过。

为了笼络人心,他们甚至会大肆追封功臣的祖上,比如徐达、汤和的祖上,就都被追封为国公、柱国、光禄大夫等勋爵官职。

所谓光宗耀祖,便是这个意思了。

而黄王氏口中的熙祖裕皇帝,便是太上皇朱元璋的亲爷爷朱初一。

懿祖恒皇帝则是太上皇的曾爷爷,也就是朱初一的亲爹,大名朱四九。

老朱家祖上或许也曾经发达过。毕竟炎黄子孙往上追溯的话,谁家都有过厉害人物。

只不过有的人的祖上可能是在几千年前挺厉害,其光芒并不能照耀几千年后的子孙。

因此,华夏人是不讲血统的,只有华夏的猫猫狗狗才讲究这个。

简而言之,朱元璋往上倒几辈儿的老朱家的人都混的挺惨,各种穷困潦倒、英年早逝。

原先呢,朱四九居住在句容,也就是溧水县隔壁的县。

后来朱四九的儿子朱初一在老家实在过不下去了,就搬到了盱眙县,这地方如今属凤阳府管辖。

再再后来,朱初一的儿子朱士珍在盱眙也过不下去了,便迁移到了钟离县太平乡孤庄村,如今这地方也是属于凤阳府版图。

鉴于太上皇的祖辈们到处搬家,成员四下逃难,有关其祖居何地、都有些什么人嘛,实在不好定论,也没有太多可查的,查来查去查了个寂寞不说,还容易查到一些不堪的往事。

太上皇当年也好,官员们也好,试着查了一下后,索性就把这些事儿含糊过去了,并未留下太多记载。

也就是黄王氏是现在说这事儿,太上皇还在世,若是后面的皇帝,可能压根就捋不清这中间的关系,甚至都不太听得懂黄王氏的话。

可也正因为听懂了,太上皇朱元璋的脸色变得非常难看。

眼神阴鹜的死死盯着黄王氏,朱元璋冷声道:“你知道你自己在说什么吗?”

随着他这一开口,整个奉天殿的气温都好像降下去了一半似得。

不少胆子小的官员直接两腿都软了,恨不得当场给太上皇磕一个。

黄育才、黄日高、朱七牛不免替黄王氏捏一把汗。

你可别胡说啊!

不然今天难以善了了!

黄王氏自然也是有点被吓到了,但她还是稳住了心神:“臣妇自然清楚。”

“很好。你知道咱太爷爷、爷爷、父亲的名讳?”

“听人说起过。”

“你知道他们以前住在哪里?”

“也听人提起过。”

首节 上一节 390/53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