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乡村小状元,老朱贼稀罕我 第16节

但在明面上,他自然不敢承认,反而十分谦虚:“这都是诸位大人的抬爱,微臣实在是愧不敢当,微臣在外任上之所以能够取得些许成绩,全靠皇上圣明烛照,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是皇上定的大方针好,微臣才能循规蹈矩,一一落实。”

朱元璋出身农家,从一个吃不起饭的小乞丐一路做到一国皇帝,见多了各种各样的人物,黄育才是何等人,为何这样说话,朱元璋心里岂能不清楚?

但是嘛,朱元璋也清楚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

在他看来,黄育才属实不是太有能力的官员,相反的,黄育才能力平平,胆小的很,做事瞻前顾后,爱惜名声,还连家务事都处理的乱七八糟,只是个庸庸碌碌的臣子。

但是,相较于那些或贪财、或暴虐、或害民、或欺上瞒下、或结党营私、或图谋不轨的官员来说,黄育才又属实难得,为官多年一直谨小慎微,并不热衷于和官员深交,多年来始终就靠着那点俸禄和家里的补贴过日子,没什么大毛病。

外面的人都说朱元璋没有容人之量,这属实是冤枉他了,像黄育才这样的人,碰到一个眼睛里容不得沙子的皇帝,怕是早就贬官了,可在朱元璋这里,倒也值得一用。

“知道这次调你回来是让你担任何等官职吗?”神色平静的瞥了黄育才一眼,朱元璋淡淡询问着。

第24章 肃贪奉俭治国邦

黄育才点点头:“知道,说是让我回京担任应天府府尹。”

朱元璋将批复的折子递给了随侍太监,太监又把折子递给了黄育才,这项任命便算是正式落成了。

黄育才心中暗喜,面上越发恭敬:“承蒙皇上看重,微臣万分惶恐,今后一定兢兢业业,必不辜负皇上的看中。”

朱元璋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好,咱记住你这句话了。你一路舟车劳顿,就先回家休息吧,休息好了再去应天府衙门交接。”

“是。”

等黄育才走后,朱元璋挥退了太监,只留下一旁站立听政的朱标。

“标儿,这黄育才做事瞻前顾后,在外任上一向能力平平,属于推一下就动一下的庸才,跟头驴似的,你说咱为何要让他做这应天府尹?”示意朱标近前来,朱元璋和蔼一笑,询问着。

朱标这个太子当了十年有余,参与政务的时间不算短了,微微思索后:“父皇可是看中了他不结党、不营私、不贪污的品性?”

朱元璋哈哈一笑:“标儿果然很有长进!你说得对,咱就是看中了他的这些品质,这应天府是天下核心,各地进京的人都受他管辖,府尹有承接各地诉状、接纳各地流民的职责,跟其他那些知府区别很大,很多事务上甚至跟三省六部都有重合,可以说相当于咱的大管家,这样的职务,决不能用任何人的门生故旧,否则咱就有被人蒙蔽的可能。”

朱标接话道:“而黄育才虽然能力平平,却不是任何一个人的党羽,也从来不跟那些人瞎混,跟个泥鳅似得,这样的人嘛,最合适这个位置了,至于能力方面,他只是平庸,但还不至于无能,该做的事情也都做的还行,又有父皇盯着他,管着他,逼着他,想来他能做得更好。”

朱元璋老怀安慰:“标儿说得好,正中咱的心思啊,但是京城富贵之人太多,一块砖头丢下去都能砸死几个大富大贵的人,黄育才是否能在这些人的掣肘、威胁、诱惑之下保持本心,这还很难说,所以咱会让锦衣卫秘密盯着他,如果他辜负了咱的期望,咱可不会心慈手软。”

朱标点点头:“父皇英明。”

忽然,朱标的目光被下方的一本书吸引住了。

那本书郝然就在黄育才之前站立的位置。

莫非黄育才是有什么话不好当面直言,所以故意留下了这个东西?

朱标上前将书捡了起来,翻看一瞧,直接笑出了声。

“没想到这黄大人还有这样的雅致,官服里居然藏着这样的东西。”

朱元璋好奇的说道:“拿给咱看看。”

朱标将书递给朱元璋,朱元璋翻开一瞧,也笑了。

“这不是民间的话本吗?黄育才居然爱看这种东西,还随身携带,估计是他刚才行礼的时候,从他的袖子里掉出来的吧。”

“应该是了。”

朱元璋也是个爱看书的,说笑过后,下意识的仔细瞧了瞧。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

看了好一会儿,朱元璋才凭借着出色的自制能力,强行让自己从小说中挣脱出来。

“真是一本好书啊,虽然大部分都对不上史书上的记载,但情节、用意、格调等都比干巴巴的史书记载来的有趣得多,咱喜欢这本书。”

朱标眼巴巴的看着朱元璋:“父皇,我也想看这本书。”

朱元璋哈哈一笑:“这个简单,让人抄一份给你就是了。”

“谢父皇。”

是夜,朱元璋和朱标父子各自处理完政务,全都没有急着休息,而是各自拿着三国演义的摘抄本废寝忘食的看了起来。

而黄育才呢,本来也是这么打算的。

可是当他回到家一掏袖子,什么都没掏到。

“呀,我的书呢。”

“我记得我放在袖子里了啊。”

“难道是我记错了?”

黄育才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中。

转过天,朱元璋朱标父子的一天从早朝开始。

然而,令大臣们讶异的是,往常一向精神饱满的陛下和太子居然全都顶着个熊猫眼,一副没睡好的样子,还时不时打个哈欠。

这也就是当今陛下刚愎雄猜,杀人如麻,要是赶上唐太宗那会儿,李世民但凡敢在朝堂上乱动一下,非得被魏征连参几本不可。

好不容易熬到下朝,朱元璋将朱标叫了过来。

“标儿啊,年轻人身体好,但也要知道节制,房中之事嘛……咳咳,你懂的呀。”

朱标苦笑不已:“父皇你想到哪里去了,儿臣只是昨夜手不释卷,没睡够时间,所以才困倦而已。”

“手不释卷?你都看啥书了?”

“就是昨日黄大人遗落的那卷书。”

朱元璋哈哈大笑:“原来如此,咱跟你一样,也是看那书看了半夜,然后没睡到一个时辰,就起来上朝了。”

朱标笑了笑:“父皇看到哪里了?”

“已经看完了,可是那书还没写完,咱这心里啊,跟猫挠似得。”

朱标还没看完摘抄本,所以不清楚书没写完:“啊?没写完?那可得把黄大人喊来,让他把剩下的书稿借给我们。”

朱元璋摇了摇头:“为了这点事喊来应天府尹,未免小题大做,咱已经让太监去宫外采买了,除非这书不是黄育才买的,否则没道理太监买不来。”

“父皇言之有理。”

朱标本打算回去补补觉,想到待会太监就把书的后续买来了,索性也不急着走,就在朱元璋的书房坐等。

没有让两位爷久等,宫中负责采买的太监便回来了。

只不过嘛,这太监手里连根毛都没有,更别提书了。

朱元璋皱了皱眉:“怎么回事?”

太监回话道:“启禀皇上,奴婢拿着摘抄的几页书稿跑遍了城内大小书店,全都没有找到同样的书籍,只找到了一些其它三国话本。”

朱元璋追问道:“你有没有问过掌柜的?是没有这本书卖,还是已经卖断货了?”

“奴婢问过了,他们都说压根就没见过这种书,还有掌柜的看过书稿后,觉得这书不错,反问我是从哪里搞来的,想进点货在自己店里卖。”

朱元璋笑骂道:“这些狗东西倒是嗅觉灵敏。”

第25章 谁曰书墨无用处

朱标笑了笑:“父皇,民间交通不便,就算是好书,没有流传来京城也实属正常,要不还是把黄大人喊来问一下吧。”

朱元璋再次否决了这个想法:“不用了,不值当,若是事情传出去,别人还以为咱们特喜欢话本,到时候有些善于钻营的官员保管大包小包的话本往宫里送,看着就烦。”

让随侍太监去把锦衣卫指挥使毛镶喊了过来,朱元璋问道:“黄育才袖子里的那本书稿是哪里买来的?”

毛镶稍稍思索了一下,即刻给出了答案。

“回皇上的话,据潜藏在黄家的密探来报,那书稿是黄育才的女儿给他的,他女儿名叫黄月英,再有几个月就五岁了,至于那黄月英是从哪里得来的书稿,微臣需要一些时间详查。”

朱标闻言,心中暗惊。

黄育才不过是一个应天府尹,调任之前更只是个正四品知府而已,父皇居然连他的府里都安插了锦衣卫!

锦衣卫还连他从女儿那里拿了本书稿都知道,这也太……恐怖了。

朱元璋对于毛镶的回答却不甚满意:“连这点小事都需要另外花时间去查?咱养着你们到底有什么用?”

毛镶吓得一哆嗦,连忙解释:“回陛下的话,黄育才跟夫人黄王氏关系不好,黄王氏一直带着女儿黄月英住在溧水县大河村的老家,那个村子人口不多,也没有什么特产,因此微臣并未特意安插人手过去。”

朱元璋当然清楚自己在吹毛求疵,但他是皇帝,一直刻意营造着刚愎自用、杀人如麻、深不可测等等人设,有这种呵斥、敲打毛镶的机会,他自然不会错过。

闻言,他并未再继续这个话题,反而骂了起来:“这个没良心的黄育才,他的脑袋是被狗屎塞满了吗?居然抛弃糟糠之妻,朕早晚要把他贬谪掉,让他去当正七品的知县,不,看门的杂吏!”

毛镶不清楚朱元璋是单纯看不惯黄育才,还是在指桑骂槐,吓得身子再次哆嗦了一下,头埋的更低了。

接着他便听见朱元璋命令道:“黄月英这么小,这书不可能是她写的,一定另有作者,你去查一查这书到底是谁写的,此人虽然过于臆想,但文采斐然,思维天马行空,不拘一格,倒是个人才,查清楚后,咱要让他来当官。”

毛镶松了口气:“是,微臣马上去办。”

……

锦衣卫因为一本三国演义而出动大量人马在全国各地查证一事,朱七牛自然是不清楚的。

他更料不到不过是一本书稿而已,居然能惹得皇帝关注。

就挺……突然的。

端午休沐后,朱七牛的生活还是跟之前一样,一天一天的过,毫无波澜。

李先生一直没再教他新的知识,反倒是他出于好奇,早就开始翻看诸葛明送的四书五经了。

一来二去的,他看懂了不少,也记下了许多。

白天在学堂里,朱七牛照旧练字、抄书,每天抄个几千字,距离抄到完本还要好久。

转眼间,又到了放常假的日子。

临放学时,李先生单独将朱七牛留下了。

“七牛啊,自从端午休沐结束,又过了十天,这十天你一直在练字,有没有怪先生不教你东西啊?”满意的看着朱七牛,李先生不禁起了挑逗之心,故意问道。

朱七牛摇了摇头,憨厚的笑着:“先生说的这是哪里话,做学生的,哪里能怪先生。”

李先生摸了摸朱七牛的头:“你能这样想很好,先生都是为了你好啊。你今天下午写的字我看过了,比起乙室的孩子尚有不如,但比起丙室的孩子却要强不少,也是时候让你去乙室读书了。”

一听可以去乙室了,朱七牛还蛮兴奋,但想到黄月英还在丙室,又高兴不起来了。

“那小姐姐呢?”

李先生笑道:“月英也是个读书苗子,而且比你还早启蒙,差不多也可以去乙室了。”

“那太好了,我们又可以当同桌了。”

“嗯,那我问你,你家有笔墨纸砚对吧?”

“对。”

“那我把我珍藏的四书五经借给你,你自己抽时间抄一下,到时候课堂上用得着,省的花那么多钱去买。”

朱七牛多少有点明白诸葛明为啥送自己四书五经了。

原来这九本书这么通用啊!

“先生,先生,上次端午休沐的时候,我跟爹娘去了县城,在卧云斋已经获得过四书五经了,不用借您的书抄了。”

李先生作为读书人,以前也是经常待在县城里的,对卧云斋的大名自然是如雷贯耳。

首节 上一节 16/53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