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武:卧底大唐,扶持李秀宁登基 第120节

你以为他们真心崇佛?

真心崇佛,他们就该自己剃度出家、削发为尼。

那大肆建造庙宇的目的何在?

其一,无非是上行下效,碰上了需要宗庙加持维护统治的天子,他们不得跟着效仿,不然怎么和天子亲近?

嗯,没错。

这里的天子,代表人物就是武则天。

因为李家以道门立国,而群臣多出自儒门,这狠女人在历史上才会大肆宣扬佛教。至于她自己信不信佛,完全不重要。

其二,大肆建造庙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敛财,这两件看似矛盾的事情,其实合并在一起能发挥1+1大于2的效果。

毕竟有了寺庙,你就能名正言顺的吸纳周遭百姓的田产。

美其名曰,都是献给佛祖。

佛祖有没有收到没人知道,但百姓把纳税钱给了寺庙是真的。

这里不得不再把大唐的某位贵妃,拉出来鞭打一下。

历史上的杨贵妃,是真喜欢看安禄山跳舞?

可能其他朝代的妃子有不少恋爱脑,但大唐的皇后、妃子,说工于心计都是贬低她们,各个都是给把龙椅就能批阅奏章的角色。

昭武九姓出身的安禄山,能给杨贵妃带来的好处可太多了好嘛。

所以说,看问题得看本质。

治佛之难,其中九成都在特权。

李秀宁也听明白了李易要表达的意思,沉吟了好一会开口:“依你方才所说,归根结底还是律法有疏漏,可光是立下管束宗教的律法,能治理好宗教山门吗?”

“不试试,长公主怎么知道不行呢?”

李易这时露出笑意,随后轻飘飘开口:“只要长公主命人修订好相关唐律,我不介意为您跑一趟五台山。五台山是我大唐僧侣表率,我想他们能知道长公主的一番良苦用心。”

“若有冥顽不灵的?”

“我去了,就不会有。”

听着李易铿锵落地的短短数字,李秀宁不由点头:“你说的我信,就依你之言,既不灭佛也不放纵。明日我便召人修订武德律,至多一个月就能有结果。到时唐宋之事应该也处理的差不多了,若有必要,你再替我去一趟五台山和少林寺。”

李易失笑接话:“长公主不在朝议时再商讨一番?”

“就像你说的,刚正之人除了朝堂争吵,却不曾见他办成什么实事。而武姿们眼中,也只有拆除庙宇的眼前小利。”

李秀宁果断摇头,随后道:“此事有你定计,我便知道该怎么做。”

长公主这话说得,好像我李易在教你做事一样。

我就只是提点意见而已啊。

不过既然长公主这么信任自己,李易也不打算藏着掖着,带着试探开口:“既要修订律法,不如就税收之事写详细些,包括皇室、勋贵、百官以及天下百姓。我觉得只要身处大唐,觉得自己算是人,但凡还能喘口气的,就应该给我大唐纳税。”

“这,这是否太过大胆?”

李秀宁虽然很支持李易,但还是被他这一番言论给惊住了。

让皇室、勋贵、百官纳税?

这怎么可以?

“长公主勿慌,我所指纳税,是除了天子所封赏薪俸之外的收入,这些额外的收入要有据可查,自然也要向朝廷贡献一笔税收。”

提出这么一个爆炸性建议的李易,此刻却显得很淡然:“若不如此,如何能遏制官员私下经营商铺?如何能遏制朝堂上的雅贿?”

“当然,臣既然这么提议,自然也该做表率。臣不光在南市与人合伙开了家酒楼,同时在幻音坊商盟中地位也不低,此二者若要收重税,臣是没异议的。”

“毕竟我也不是那爱财之人。”

什么是狠人?

真正的狠人,就是狠起来连自己都收拾的那种。

李秀宁见李易毫不避讳的把他的‘产业’说出来,当下不由摇头:“你这哪是要收你自己的税,你是连我与天子的税也想收啊。”

听她这么说,李易却是正色点头:“天子,本就该为天下表率。”

“听上去有理,可真要实施,太过荒谬啊。”李秀宁这次没有直接赞同,轻叹一声后问道:“我倒是好奇,你为何会有这般想法?是因为知道了眼下大唐缺粮?”

“不完全是。”

李易先是摇头,随后道:“长公主也知道,我是被选入不良人,之后才在洛阳扎下根基的。相比朝堂诸公,我每天和市井打交道,能看到真正底层人的生活不易。可大唐如今百业俱进、天下昌盛,本不该有此现象。”

“所以我也在琢磨,本该让朝堂富足、百姓安康的钱粮都到哪去了。越往下琢磨,我就越觉得大唐税制应当有所调整。一味盘剥底层百姓,这不该是盛世所为。”

不是盛世所为!、

李易这一句话,让李秀宁颇为触动:“那你觉得,盛世是怎样的?”

对于这个问题,李易摇头没答:“我也不知道,但肯定不是当权者施舍一两匹红纱,就能买下一车炭的样子。”

李秀宁闻言道:“你说的没错,可凭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变法革新的。”

“所以今日来见长公主,我也有个不情之请。”

李易笑了笑,随即说道:“我想请长公主在朝堂上新设一个专管稽税的衙门,由我来主持。”

“独立在户部之外,稽查大唐所有人的收入,并惩治那些欺瞒、偷漏又或者牟取不正当利益者。”

“以此保证,凡是大唐子民皆向朝堂纳税。”

第180章 我不惧刀剑加身,你可愿随我与世为敌

“所以这才是你心中所愿?”

耳边回荡李易的请求,李秀宁眉头微挑:“你可知道,即便只是在税收上进行变革,朝堂中也会有很大的反对声音。”

李易闻言笑道:“我对长公主有信心。”

李秀宁没有盲从,轻声开口:“但我到目前为止,还不知你所设想的税收改革是何模样,你且说与我听听。”

“长公主,如今大唐的税制根本乃是租、庸、调制,也就是按人丁分地,并按土地来确定田税。”

先说出大唐眼下税制进行铺垫,李易随后道:“且不说田地从肥沃、灌溉上还分上下三等,各地容易出现的灾害也不一样。这些条件都会影响到最终田产收成。在不确定田产收成的情况下,收税标准却是恒定,这便是最大的弊端。”

“在我看来,大唐真正想要合理收税,其实应该从民众每季、每年个人所得收入进行统计。收入高则税高,收入低则税低,若是某地大灾,百姓颗粒无收,朝廷非但不该收税,还应该给予百姓最基本的补助。”

“以百姓个人所得收益为基准,同时罗列出各行各业的收益高低,例如某些一本万利的行业,不收重税实在说不过去,而那些本身收益极低的行业,便可以收低税甚至不收税。这么做朝堂能更清楚的看到,士、农、工、商几个阶层的财富分布。”

将后世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大致框架一一说出,李秀宁一会点头、一会蹙眉。

大致上,她都听明白了。

可正是因为听明白了,李秀宁才愈发感到不可思议。

和租佣调税制比起来,李易所提到的‘个人所得课税’,无疑更加灵活,并且更能让天下百姓受益。

与之相反,那些把持着高收益行业的大商家,和其背后勋贵、士族,在这种税制下会损失很大一笔财富。

“如此,岂不是要动摇国本?”

李秀宁虽然心动,可理智告诉她此事危险性极大。

见她问出这个问题,李易脸上很快浮出笑意。

能这么快就预见‘个人所得课税’对大唐的最大危害,无疑说明长公主是真的听懂了他刚才说的那些东西。

事实上,自穿越起李易就没低估过古人的智慧。

也就是这个世界的大汉,并没有一个叫王莽的人冒头,不然可能都轮不到他李易,提出对百姓征收个人所得税。

在原本的历史上,王莽的新朝变法内容很多。

其中一项,就是划时代的课税改革。

换句话说,古人不是不知道征收个人所得税,是更改为科学、先进的税制。

可正是因为知道,广大士族才会惧怕。

更别说王莽改革涉及的面远不止税收,面对他的新政,整个社会的中流砥柱无不胆寒,推翻新朝也就势在必行。

这个世界的李秀宁,虽然不知新朝故事,但她依旧能敏锐察觉到。

一旦用此税制,大唐将动摇国本。

说的严重点,洛阳城中那些支持他们李家的人会立刻翻脸,就像推翻杨家一样推翻李氏大唐。

只不过这些致命缺陷,在李易看来都不是事,脸上挂着淡笑开口:“长公主可知,何谓温水煮青蛙?”

“愿闻其详。”

“其实说白了,就是把步子迈小一点。一开始的税改,可以只针对宗教、宗门,这样虽然也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但不会把他们逼到要跳起来谋反的地步。”

李易笑呵呵开口,努嘴道:“如此可能会有一些波澜,但眼下我大唐对内有长公主您稳步登基、对外更是连胜突厥、大宋。眼下运势在唐,任何叛逆都不会得到多少响应。”

“当处理好了宗教、宗门,又有大宋送来岁币,朝廷便能摆脱缺粮缺钱的窘境。朝堂内四平八稳,天下州府的府兵连成一片可控外局,如此内外皆定的情况,再将新税制推向农、商。”

“税改发展到这,才会遇上真正的对手,那时不光是考验我,同样也是对您的考验。五姓七望也好,关中、河北、山东甚至江南的利益集团也罢,都会出手一搏。”

“最大的可能,就是在没法劝动您取消新税制的情况下,解决掉提出新税制的我,又或者鼎力支持新税制的您。毕竟解决不了问题,就去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对他们来说已经是见怪不怪的手段。”

随着李易将计划娓娓道来,李秀宁不禁哑然。

面前男子目光之远、布局之深,可以说是以天下苍生为棋。

“我现在终于明白,为何当初你只是小小不良人队率,就敢在谋算突厥的布局中,把天子也利用上。”

李秀宁红唇微动,缓缓开口:“当初我父皇没答应去演那出假刺杀的戏码,但我今日可以告诉你”

“我李秀宁,不惧刀剑加身。”

此言既出,李秀宁目光灼灼的望着李易:“那么你呢,可愿随我与世为敌?”

与世为敌!

向来喜欢谋定后动、用脑多过于动手的李易,这一刻不禁有些热血翻涌。

穿越自此的他,深知更加文明的社会是什么样子。

或许在这个世界,他一生都不会也没法将这里变成前世的样子。

但是,留下一点自己来过的印迹总是要的吧。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蒙长公主不弃,我愿倾囊相助。”李易重重点头,吐出了一句从不轻易向他人说出的承诺。

李秀宁可以选择不冒险,可以选择用妥协、利益置换的方式,让世家乃至士大夫阶层全都效忠于她。

这么做,少说能保李唐两百年江山不变。

可现在李秀宁选了一条,错一步就是万丈深渊的路。

这更坚定了李易内心中的念想。

念头通达,李易愈发轻松:“其实长公主不必太忐忑,我们又不是要把人逼上绝路。天下之大,有识之士何其多?说不准新税制一出,就能让大唐坐稳中原霸主的位置。”

李秀宁这时扬起嘴唇:“呵~你是说我大唐如今还不算霸主?”

首节 上一节 120/21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