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武:卧底大唐,扶持李秀宁登基 第119节

“哈哈~开个玩笑,我本来也没想一直呆在襄阳城。”李易打了个哈哈,随即道:“长公主登基的事我心底有数,你还有什么事要说的?”

武子行┟缓闷的接话:“另一件事更棘手,大唐现在被你折腾的,已经快没粮没钱了。”

李易一脸问号:“什么叫被我折腾的?”

“不是你,大唐哪会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接连打几次大仗?”

武锥偈狈次剩然后给李易算账:“你以为打突厥向五台山借的粮不用还?另外给你提供南下兵马的粮饷辎重不要钱?而且你小子越打越凶,长公主为了替你善后,前后数次往与大汉、大明交界边关处派兵。若非兵马调派及时,没让汉、明钻了空子,那几次试探进攻,可就真要变成大战了。”

“因为你,大唐先后调动兵马高达15万。这两年大唐虽说没有大旱和大水,但也算不上大丰收,几处大仓囤积粮草都要被调空了。”

什么叫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就是了。

李易捏了捏拳头,低声道:“既然如此,长公主为何没让我撤兵?”

“我问了,长公主只说‘于国有利’。”

武滓а劳鲁鲆痪浠埃随即道:“所以赶紧把议和这事定下来,只要大宋不想打,就让府兵都回家去,朝廷接下来可没粮草支援你。”

“偌大一个大唐,缺粮到这种地步?”

“你以为呢,一千将士一个月就能消耗粮草800石,若是骑兵还要翻倍。最近一个月大唐因为用兵,前前后后已经用掉了不下10万石粮草。眼下又没到秋收时节,正是存粮最少的时候。”

被武渍饷匆凰担李易不由摇头。

还是不合理啊。

这个世界的大唐,要说面积也是有数百万平方公里,全国百姓至少有两千万。

两千万人的大国,才用了这么点存粮就要告急。

这很不可思议。

“这天下百姓种的粮食,都到哪去了?”

一个问号在脑海中不断盘旋,李易想了想开口道:“大将军所说,我都记下了,看来等议和达成,我得先从大宋求购一批粮食先。”

武锥源嗣环⒈硪饧:“议和所得岁币怎么用,你去和长公主商量。我只是想提醒你,凡事多顾虑全局,这次你能取胜倒还好,万一不能胜,即便是平手对我大唐也没好处。”

李易笑道:“多谢大将军指点。”

武兹词瞧沧欤骸拔铱刹皇侵傅隳悖现在你与我平级,爵位还比我高,日后在长公主面前,我还要仰仗你才是。行了,我找你就这两件事,其他事长公主会和你说,你自己去吧,我就不一块去了。”

“那我先告辞了。”

李易当即起身,略微拱手走出内卫府。

出了内卫,调转方向前往长公主所居宫殿。

李易自然不能像进内卫一样直闯,在殿外止步开口道:“下官李易,拜见长公主。”

殿门‘嘎吱’一声被人推开,一名小宫女轻声道:“长公主在后园亭中,李郡公请随我来。”

跟着宫女绕过前殿,沿着弯弯绕绕的长廊走了大半圈。李易总算看到了,坐在池塘边凉亭中的宫装女子。

“下官李易”

“进来吧。”

没等李易上前行礼,李秀宁就颔首示意:“郡公一路辛苦,我们坐下说。”

“多谢长公主。”

李易答谢一声,坐到了李秀宁对面:“不知长公主唤我来,是为了何事?”

“事情有些多,先说说议和吧。”

李秀宁柔声开口,看向李易说道:“我也见过那大宋使臣包拯,也算是铁骨铮铮之辈,大宋既有如此良臣,这议和能信几分?”

听到李秀宁此问,李易就知道对方肯定不了解大宋的朝堂格局,当下打趣道:“不知长公主是否听过一句话?”

“什么话?”

“这话叫‘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噗嗤~”

李秀宁被李易的‘比喻’给逗乐了:“你如此妄议大宋天子,可别被他们的议和大臣听见。”

“听见也无妨,我说的是事实,他们大宋朝堂也都清楚。”

李易无所谓耸肩,随后道:“对于议和一事,长公主尽管放心。如今大宋朝堂并非铁板一块,且天子多仁德、少锐取,只要能用钱买平安,他们是不会轻易毁约的。”

“这一点,大宋与我大唐不同。”

第178章 灭佛?李易的治佛论

城下之盟这种事,大唐立国之初也遇到过。

当时的颉利如日中天,李渊在他面前必须低头。

然而和如今大宋一心破财免灾不同的想法不同,大唐从没忘记这份耻辱,并且现在也确实做到了,将颉利‘请’来洛阳,搭个帐篷日夜奏乐日夜舞。

城下之盟不可怕,甚至认贼作父也未必会遭唾弃。

关键是,你得笑到最后。

最起码,也得比‘贼’笑的更久。

就如此刻大唐和突厥的关系,眼下突厥是死是活,全要仰仗大唐鼻息,如此谁还会整天把李在颉利面前低头的事拿出来说?

就算说,当初也是卧薪尝胆。

这就是李易所说,大唐和大宋的根本区别。

李秀宁听罢缓缓点头:“大宋若真心罢兵,暂且先放过他们便无妨,我们大唐地处中原北疆,眼下最该提防的还是大汉。”

对于这点,李易是认同的:“长公主所说不假,若不彻底平定北方,就算能胜宋、明一时,也无力派遣大军南下。若不是大宋来犯且贼心不死,臣也不会主动进犯襄阳。”

“好在你指挥有方,一眼便看出襄阳城破绽,这份战场才情,在大唐也只有我那巧夺洛阳的二弟能比。”

李秀宁开口赞叹,随即说道:“接着说第二件事情吧,前些日子有大臣上疏‘除释’,此事朝堂有人赞同、有人反对,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除释,换个更通俗的说法。

就是,灭佛。

见李秀宁要说是这事,李易不禁笑了:“不知是朝堂上哪位儒家或者道家门徒,列数了佛门多少罪状?”

李秀宁直言道:“有人说佛教所倡导的思想,对君不忠,对父不孝;游手游食,不事生产;剃发易服,逃避赋役;剥削百姓,割截国贮;宣讲邪法,恐吓愚夫。”

“看来这罪状不小啊。”李易闻言点头,从李秀宁口述的这番话可以看出,上疏灭佛的人绝对是个才子。

基本上把能从佛门挑的刺,都给挑了出来。

见李易是这种反应,李秀宁轻声道:“你觉得,不该灭佛?”

“不是不该,是长公主您觉得这现实吗?”

李易挑眉反问了一句,随后道:“诚然,以大唐朝廷之威、兵马之壮,想让大唐无寺庙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可‘除释’这种事,是现在推平了寺庙就行的吗?”

“要真这么简单,从上古时天竺阿育王遣佛门拜访中原至今,华夏大地经历过多次‘灭佛’,可五台山不还是有数十万僧侣?”

李易的几句反问,其实正好问在了李秀宁的顾虑上。灭佛两个字说出来容易,但她身为执国者,不能为了灭佛而灭佛。

见李秀宁没说话,李易索性开口:“刚才来时我去见了武大将军,她和我说咱们大唐几处大仓里的存粮都快耗光了。我想除释一事,也与此有关吧。”

“嗯。”

李秀宁颔首,开口道:“包括裴寂、罗士信、武椎热硕荚尥灭佛,但也有一部分以萧r为首的大臣坚决反对。”

“萧r?”

乍然听到这个名字,李易一下子都没反应过来是谁。

但很快,脑海中就有一首诗飘过。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

这可能是李世民这个菜而不自知、越菜越爱作诗的天子,唯一一首在后世颇具知名度的赠诗了。

李世民说的忠臣,正是这位萧r萧大人。

但李世民写这首诗的原因,不是萧r有多大的治国才能,而是因为萧r坚定的支持他上位,仅此而已。

也多亏这首诗,李易才对此人有些印象,当下笑道:“萧r此人,在臣看来就和某些大和尚一样,表面慈悲内心狭隘,他说的话其实长公主无需放心上。”

“你这话,和武姿档囊谎。”

李秀宁闻言浅笑,随后道:“你们为何都不喜萧r,此人素有才名,为人刚正、淡财,这难道不好?”

见李秀宁是真心询问,李易想了想开口:“长公主说他刚正、淡财,可在我看来,他的刚正其实是听不见他人意见,在他眼里只有他是对的,但凡与他意见相左的,都是他要抨击的对象。这种刚正除了平添争吵之外,要之何用?”

“至于淡泊钱财,这就更没什么好说的了,他们萧家人能看得上天子给的俸禄?能看上天子偶尔赏赐的物件?他入朝为官为的本就不是财,要是为财,以他们萧家的财富,可比长公主您的私房钱多太多了。”

“一个不缺钱的人说自己不爱财,这不很正常吗?毕竟他都快穷的只剩下钱了。相比之下,反倒是魏征那种人说自己不爱财,臣倒是觉得不错。”

李易一番话说完,李秀宁不禁若有所思。按照李易的这一套言论,恐怕这朝堂之上不少人都要被划归‘虚伪、狭隘’之列。

偏偏李易说的挺有道理,想想萧r入朝以来数次与人争吵。

最后事情怎么解决的?

反正不是萧r。

想到这,李秀宁莞尔一笑,揭过此事回到正题:“李易你不赞同萧r的言论,也不赞同武姿们的提议,那你觉得朝堂应该如何对待佛门?”

“无他,守法、纳税即可。”

李易吐出两个词汇,同时解释:“所谓守法,便是要针对包括释、道在内的所有宗教甚至是江湖宗门,制定更详细、更具体的法则法规。例如成为僧人的条件、宗门的收徒的原则,也包括成为佛门僧侣、宗门弟子后应有的义务与责任。”

“推倒寺庙,把佛教融了去铸钱、让僧人还俗增长人口,这些事做起来简单,可始终不是‘治佛之策’。如果没有一个足够完善的‘治佛’之策,今日大唐能灭佛,五十年后大唐也能遍地僧侣。”

“和灭佛比,治佛会很难。可就是因为难,所以才要在我们这一代把事给办了。何况眼下大唐初立,正是立规矩的时候,唐律本就该修订的更加完善。”

李易这一番话,可谓发自肺腑。

李秀宁听着连连点头,美目流转,望着李易的目光满满都是赞赏。

果然,将此事说给李易听是对的。

朝堂众多大臣,有几个能比他看的更远?

当下,抿唇道:“守法你已经说了,纳税呢?”

第179章 李易:凡大唐子民,都得纳税

“纳税?”

李易摸了摸下巴,开口道:“这就涉及到诸多宗教所拥有的特权了,如果长公主认为宗教、山门的田地完全归属他们所有,无需为朝廷贡献一粒粮食,那就当我没说。”

“只是宗教一日拥有这些特权,那大唐就不可能阻止百姓将田地投献给山门,更不可能阻止世家甚至是皇室自行建造庙宇收揽田地。”

“那偷税漏税的恶果,只能是大唐自行承担。”

这话,李易是说的很直白的。

就像很多朝代的皇子、公主、王爷之类的,都喜欢建造寺庙道观。

首节 上一节 119/21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