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棣,开局迎娶燕王妃 第310节

那些信誓旦旦绝不迁都的朝臣中,居然有绝大部分都选择了愿意跟随朱棣迁都北平。

对于这些官员所表现出来的操守,朱棣甚至都懒得吐槽,直接下旨,让整个京师都开始行动了起来,准备迁都各项事宜。

对于迁都这件事情,朱棣实际上也征询过朱元璋的意见。

朱元璋的意见很明确,他同意也支持朱棣迁都,但是他自己却不希望去北平,而是想留在京师养老。

朱棣也知道,朱元璋这是年纪大了不想折腾了,同时也开始害怕面对陌生的环境了,所以,他更愿意选择待在他已经十分熟悉的京师皇宫。

对此,朱棣也表示理解,但同时也想对朱元璋留在京师的事,作出了妥善的安置。

虽然说大明的京师以后就定在北平,但是现在京师的地理位置也十分的重要。

所以,朱棣就以现在的京师为中心,将绝大部分南方最富庶的区域全部划归京师直管。

然后,被京师直管的这一大片区域,被他划成了南直隶。

同时,他还在京师留下了一套单独的政务体系和军事体系,用来负责处置整个南直隶的军民事。

而在南直隶所有要管辖的事情当中,最重要的就要属大明商关和殖民都督府。

可以说,自朱棣迁都北平开始,现在的京师就得承担起整个大明的海商税的收取,和殖民计划的执行。

南直隶管辖的范围跨越了数个布政使司,全部都是大明的精华之地,人杰地灵,商业发达。

在朱棣的心目中,设置南直隶的目的更像是划出一块地来作为特区,实验一些其他地方不具备条件实行的政策。

而这些政策,又主要是体现商业和金融上。

朱棣的计划是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将整个南直隶打造成大明的金融,商业以及文化核心。

而北平,则成为最纯粹的大明政治核心。

朱棣特意抽了个时间把自己的这个规划和打算,仔仔细细的给朱元璋讲解了一番。

因为,他希望在迁都之后,朱元璋能够先帮他把南直隶给管理起来。

有朱元璋坐镇,朱棣相信,南直隶一定能按照他的规划高速发展起来。

至于为什么朱棣非得要朱元璋出面,是因为经过这几次朱元璋监国之后,朱棣惊讶的发现了一个秘密。

那就是,当朱元璋彻底抛开皇帝的身份之后,居然是一个非常完美的执行者。

只要朱棣把事情给朱元璋说清楚,那么朱元璋执行起来绝对就会一丝不苟,完成度往往可以达到十成十。

这让朱棣在惊讶之余,也就更愿意让朱元璋来帮助他承担一部分工作内容。

反而是朱元璋却经常以年老体衰,不想折腾,只想静养为理由,各种拒发,于,群!9;8"02!0?5,8?5。6绝朱棣安排的工作。

这一次,朱棣缠着朱元璋反复给他讲道理。

朱棣劝说朱元璋,老年人需要适度的进行体力和脑力活动,才能够保持活力,延缓衰老。

最后被朱棣缠的没办法的朱元璋,终于还是松了口,答应在未来五年之内替他守好南直隶。

第498章《官绅一体纳粮诏》「大结局上」

大明永乐六年三月初一。

朱棣正式颁布了《迁都诏》。

在《迁都诏》中,朱棣明确了大明新的都城为北平城,而现在的京师降格为南都。

同时,改北平府为顺天府,任命金幼孜为首任顺天府尹。

明确即日起,大明朝廷中枢将全部将搬迁至顺天府,仅在南都设置南直隶留守府,由太上皇朱元璋统管南直隶军民事。

三月初五,朱棣率第一批文武官员,沿运河北上顺天府,正式开始了迁都。

大明永乐六年,四月初一。

朱棣在北平城新皇宫,召集了迁都后第一次大朝会。

就是在这次大朝会上,朱棣抛出了他迁都的第一个重磅炸弹。

《官绅一体纳粮诏》

在这封诏书中,朱棣宣布收回大明立国之初,为了优待士人而给予他们的田亩免税特权。

也就是说,原来只要中了举人进士,就会获得一定数量的田亩免税的待遇,如今被朱棣彻底给废止了。

无论官员士绅,将全部与普通百姓一样,不管名下有多少亩田地,每一亩都需要向朝廷缴纳税赋。

同时,在这封诏书中,朱棣还变更了以前的税额计算方式。

不再以丁口作为征税的对象,而是直接以田亩数来征税。

也就是说,不管你全家多少口人,一律以你拥有多少亩田地作为标准来征收税赋。

这封诏书一出,朝野一片哗然。

南方沿海富庶地区的官绅士族反应要平淡一些。

因为他们这几年已经经历了清丈田亩,早就预见到了如今的这个结果,所以他们几乎都早早的做了打算。

而他们应对的方式,就是将精力和财力都从从田地上抽出,然后投入到日益蓬勃的商业活动中去。

在朝廷开海之后,这些官绅士族从商贸中获得的利润,已经远远超过从田地中获得的收益无数倍。

对他们来说,只是增加一部分田亩税,九牛一毛罢了,实际上并不是那么难以接受。

然而,这封诏书对于北方的官绅士族来说,却成了灭顶之灾。

相比于南方的商业氛围,北方的商业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绝大部分官绅士族的收益都还是来自于自己所拥有的田产。

而且,在收益中最大的一部分,其实就是他们拥有的免税特权免除的税赋。

如果一旦没有了免税的特权,他们的收益就会直接被腰斩甚至被减少大部分。

更别说,还有无数原本投献到他们名下的田地,会因为没有了免税的特权而被原来的田主给索要回去。

如此一来,许多北方的大地主拥有的田产总数就会瞬间缩水,这对于视土地如命的北方官绅士族来说,绝对是不能接受的。

此诏书一出,大明南北表现各异,南方一片风平浪静,北方却是群情激愤。

无数北方的地方官,收到的当地士绅请愿书,都已经在用箩筐来装了。

至于朱棣的案头,那更是每日都有奏折不断,堆积如山。

而这些奏折中的说辞,几乎都是一模一样。

无非就是,圣君当以士人为重,不可与民争利,如果继续坚持官绅一体纳粮,恐有不忍言之事会发生。

这意思大概就是谴责朱棣在掠夺官绅士们族的财产,同时还威胁朱棣,如果一意孤行的话,可能会引发民间的动乱。

对于官绅一体纳粮这事,朱棣并不是头脑发热,而是经过了数年时间的酝酿和准备。

这也是他打破大明旧有格局中,最重要的一步,所以,他绝对不会在此事上做出任何让步。

无数奏折入宫,朱棣完全置之不理,根本不给任何反应。

永乐六年五月初。

山东乐安州突然发生了民变。

因不满官府胡乱征税,数千被蛊惑的乱民冲进州府,攻占了州府衙门,并将州官给活活打死。

而就在民乱发生后的第三日,朱棣手中就已经拿到了暗卫和锦衣卫对此次民乱的调查结果。

据锦衣卫的调查,引发此次民乱的罪魁祸首,乃是乐安州当地的士绅刘孟武。

因为不满朱棣的官绅一体纳粮,所以他编造了谎言,煽动民众冲进了乐安州府。

而他煽动民众的方法非常粗暴,就是花钱买通了官府下乡征税的数个小吏。

他让这些小吏告诉百姓,为了庆祝新皇迁都,所以朝廷从今以后会翻倍征收田税。

而且这些小吏还威胁民众,告诉他们如果不按时缴纳税赋,就会被抓进官府打板子。

因为是收税的小吏亲口说出的话,普通的百姓也无从分辨其真假,纷纷信以为真。

再经过刘孟武派人暗中煽动一番,满腔怒火的百姓就丧失了理智,结伙冲进了乐安州城。

而暗卫除了锦衣卫查到的消息,还查到了一些隐秘的东西。

那就是煽动民众暴乱的士绅刘孟武,与朝中刑部主事刘正武乃是堂兄弟关系。

暗卫通过蛛丝马迹的摸排,怀疑刘孟武的行为是受到了刘正武的暗中指使。

民乱被平息的很快,朝廷本还没有调动常备军,这民乱就被附近府城赶来的五百兵马司官兵给剿灭了。

但是,这件事情却引发了朝堂上更加汹涌的上书潮。

许多中枢官员和地方官员都以此事作为警示,向朱棣劝诫,恳请朱棣以天下万民为念,收回官绅一体纳粮的决定。

对于这些上书,朱棣没有选择使用温和的手段,而是毫不犹豫的直接举起了屠刀。

首先,朱棣让锦衣卫缉拿了乐安州士绅刘孟武。

一番审讯后,真相大白,主谋果然就是刑部主事刘正武。

于是,刘孟武和刘正武二人,三族中所有男性全部斩首示众,女性也被流放勃泥国。

其余所有参与此事的官府小吏,通通斩首示众,明正典刑!

与此同时,朱棣还让政务院抽调了国子监在读的学员,奔赴大明北方的各个州县。

他们要做的事,就是向当地的百姓宣讲官绅一体纳粮政策的好处。

而对于朝堂上的官员,朱棣也没有手软。

对于那些频繁上书,态度极端恶劣的部分官员,朱棣直接让锦衣卫出手,有罪者入狱,无罪者也全部罢官。

……

看完之后就可以支持作者的新书去了哈,感谢大家对朱棣这书一路以来的陪伴,我们新书见。

第499章 蒸汽火车与铁路「大结局中」

一番雷霆手段下来,整个北方的官绅士族顿时就全部都安静了。

他们没有办法不安静,因为作为他们利益的代言人在这一次的风潮中,几乎被朱棣给一网打尽了。

剩下的还在位的官员,要么就与他们的利益无关,要么就选择了明哲保身一言不发。

没有了朝堂官员的呼应,地方上的士绅也就等于失去了发声的喉舌。

再加上政务院派出的国子监学子直接进入各州府乡间地头,向百姓宣传解释政策,又让他们没有了煽动民众的机会。

如此一来,地方官绅,再也无力反抗朝廷推行的官绅一体纳粮之策。

解决了官绅一体纳粮之后,大明的税赋再次猛增。

据政务院统计司预估,永乐六年的大明全国税赋收入,应该能突破五千万两白银的大关。

国库的充实对朱棣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因为大明现在需要花银子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仅仅是设在西山新城的大明科技研发中心,如今每年都要投入超过千万两的白银。

当然,这些投入也没有白费,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和新成果,让朱棣觉得这银子花的十分有价值。

首节 上一节 310/31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