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棣,开局迎娶燕王妃 第311节

进入永乐六年的七月,朱棣的后宫再次传出喜讯。

四位嫔妃中的两位,在一个月内先后有了身孕,这就意味着,朱棣的后宫中明年又会添上两位皇子或者公主。

然而,后宫中的喜讯还不是朱棣最开心的,让他最开心的是,位于西山新城的蒸汽机研究所再次给了他一个巨大的惊喜。

自从蒸汽战船研发中心搬去南方之后,留在西山新城这边的蒸汽机研发中心,就把精力全部投入了蒸汽机车的研究中。

一群工匠,居然就凭着朱棣画出的草图和大概的说明,硬是花了两年时间,就成功制造出了第一台蒸汽机车。

按照朱棣一开始就给出的设定,这蒸汽机车实际上就是后世的蒸汽火车。

朱棣在检验了第一台蒸汽机车的成果以后,当即下令政务院的交通司,开始营建从顺天府到北通州之间的铁路。

顺天府到北通州,实际上走官道也只需要数十里,但是这数十里却成了南北货运中最繁忙的一段路程。

从南方顺着运河运来的大宗货物,全部都要在北通州上岸,然后从陆路运往京师。

可以说,这短短的几十里距离,却是整个大明运输压力最大的地方。

哪怕是前两年用水泥重新铺设了这一段官道,但依旧在无数装载重物马车的碾压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道路破损的情况。

所以,朱棣将大明的第一条铁路就选在了北平和北通州之间的这一段路上。

以如今西山新城的钢材产量,已经足以支撑一条几十里长的铁路的建设了。

而且,因为需求暴涨,如今大明的民间钢铁产量也是在不停增加的。

于是,只用了短短数月时间,在大明就出现了第一条铁路。

而经过改良后的第二代蒸汽机车,从此就担负起了北平与北通州之间的运输重任。

短短一条几十里的铁路,蒸汽火车每日可以来回十数次,每一次都可以运输数十万斤的货物。

有了这一条铁路的成功,让朱棣信心大增,于是,很快整个大明境内就掀起了一股建设铁路的热潮。

为了缩短南方北方之间的差距,朱棣规划的铁路建设,从一开始就是奔着北平和南都之间的联系而去的。

整条铁路从北平到山东济南府,然后又从山东济南府修到凤阳府,最后再从凤阳府修到南都。

如此一来,南都和北平之间,通过铁路的连接,原本走运河都需要大半个月的时间,在铁路建成后这个时间将会缩短到两日之内。

而看到了铁路好处的南方海商们也开始蠢蠢欲动。

经过与朝廷协商后,他们拿下了从泉州和宁波两处港口直入南都的铁路建设经营权。

海商们集资修建了这两条铁路并拥有十五年的经营权,在十五年后,这两条铁路就会收归朝廷所有。

随着蒸汽机车的问世,蒸汽机的应用也被彻底开发了出来。

到了永乐七年的四月,分处大明南北两处的武器制作工坊,都已经完成了升级。

从原来的纯手工作坊变成了,用蒸汽机作为动力驱动机床的半自动化武器工厂。

如此一来,整个大明的武器生产效率就被提高了无数倍。

而那些被从繁琐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的资深匠师们,又把精力投入到了武器的更新换代上。

短短一年时间,大明的武器装备也再次发生了质的改变。

首先是火炮。

在大明永乐七年八月份的时候,前装滑膛火炮,就彻底退出了大明常备军的装备列表。

取而代之的是后装弹加农炮。

这其中最重的战舰用千斤加农炮,如今的射程已经可以远及三千余步,而且准确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至于常备军中装备的野战炮,自重五百斤左右,射程也超过了两千步。

更重要的是,现在的火炮炮弹因为火炮有了膛线,所以已经全部改成了锥体弹。

锥体弹不论从射程还是威力,都远超原来的圆球状炮弹。

除了火炮以外,火枪也更新到了第四代。

最大的改变也是也和火炮一样,枪管内有了膛线,子弹变成了锥体弹。

这样的改变,让第四代的火枪射程和精准度都得到了质的提升。

唯一让朱棣觉得遗憾的是,他最希望看到的马克芯重机枪的研发,却一直没有任何进展。

而由于火器的普及,重型盔甲已经开始逐渐从明军的装备中淡出,取而代之的则是只护住要害的轻型战甲。

现在大明的军中除了西山重骑和镇山卫重甲步卒之外,其余的所有常备军中,已经都完全不再装备任何重量超过三十斤的重甲了。

除了负责维持地方秩序的各地兵马司依旧是以冷兵器为主以外,其余的各支大明常备军中,火器的比例都超过了六成。

也就是说,如今的大明常备军,距离近代军队的标准,已经非常接近了。

……

大家记得去支持下作者的新书哈,不要养书,一次性看完再点个催更。点击我的笔名就可以看到重生朱柏那本新书了。

第500章 西洋远征军(大结局下,本书完)

转眼间,时间就到了永乐十年的三月。

距离朱棣迁都顺天府,都已经过去了四年。

在这四年中,整个大明的变化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

从顺天府到南都的铁路已经在永乐十年的元月正式通车。

如今,从顺天到南都只需要十几个时辰就能到达。

也就是说如果南都出现军情,顺天府的军队在十几个时辰后就能及时赶到。

从某种意义上讲,铁路的出现,让大明的版图拥有了更进一步扩张的基础。

当年大唐拓地十万里,却因为最远的疆域实在过于遥远,让大唐中央政府根本不能进行有效的统治。

所以才会在极盛之后,很快就失去了那些将士们浴血奋战才获得的领土。

而这种情况,对于大明来说却即将成为历史。

在朱棣接下来的规划中,大明的铁路将形成蜘蛛网一样的格局,完全覆盖整个大明的版图。

除了铁路之外,当初的和平覆灭计划也取得了喜人的成就。

大明周边的一些小国如占城,暹罗,真腊,爪哇等小国都已经彻底灭亡,完全被纳入了大明的版图。

在原本这几个国家的位置上,朱棣新设置了两个布政使司。

一个是南洋布政使司,还有一个是西岭布政使司。

除了和平覆灭计划的成功,这四年以来,大明的殖民计划也同样取得了惊人的成果。

继勃泥国之后,整个苏门答剌岛也于永乐七年被纳入大明的海外领土。

接着,在永乐八年的时候,锡兰岛也被殖民军征服,如今,殖民军的足迹已经踏上了德里苏丹国的土地。

而永乐九年出发的殖民军,也已经在满刺加国的海岸线上建立了前进基地,他们的计划是用一年时间将满刺加全部拿下。

除了这些事,在永乐十年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件足以成为大明历史里程碑的重大事件。

那就是,三年前下西洋的马和,已经顺利返回了大明。

马和是在朱棣迁都之后的当年,也就是永乐六年年底的时候,率领着六百多艘战舰直下西洋。

而他下西洋的目的,就是为大明探索未知的土地,并制作成详细的海图。

而马和的顺利回归,就标志着大明的触角已经伸向了西洋。

也意味着朱棣下一步要征服的方向,就是遥远的西洋。

马和出海时的六百多艘战船,回到泉州港的时候,已经只剩下了不到三百艘。

可想而知,这三年时间,马和的团队在大洋之上经历了何等的险况。

当马和赶到顺天府皇宫的时候,朱棣几乎差点没认出来是他。

原本皮肤白净,身材高大的马和,现在却瘦的如同一个骷髅一般,而且皮肤也变成了黑色,连腰背都变得有些佝偻……

君臣相见,一番唏嘘之后,马和才开始汇报他此次下西洋的收获。

马和这一趟下西洋最远处已经到了古埃及一带,差不多就是红海的位置。

朱棣将马和一路绘制的海图与脑海中的记忆相印证,基本上就能确认接下来远征西洋的航线了。

没错,下一步朱棣的计划就是远征西洋或者说是远征欧洲。

朱棣的这次远征计划并没有采用从陆路推进的方式,那样距离实在太远。

而是直接从海路运送兵马在欧洲登陆。

如今的欧洲,也才刚刚开启对海洋的探索,海上力量比起大明要远远不如。

朱棣之所以选择现在远征欧洲,就是想将欧洲伸向大海的手脚彻底折断,从而阻止他们进入大航海时代。

朱棣相信,只要能够阻止欧洲国家进入大航海时代,那么在未来,世界上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挑战大明的制海权。

只有掌握了制海权之后,才有可能达到朱棣制霸全球的终极理想。

永乐十一年七月。

在被朱棣命名为天津的港口,大明的西洋远征舰队正整装待发。

这次西洋远征舰队规模并不算大,一共只有大型战舰五十艘和中型战舰两百艘。

比起动辄上千艘的大明其他水师来说,数量实在有些少的可怜。

但是,这支西洋远征舰队的战舰,却和普通水师战舰完全不一样。

首先,这些战舰是蒸汽战舰,根本没有船帆,甚至现在连明轮都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深藏在水线之下的螺旋桨。

这些战舰都有宽大的甲板和两到三根巨大的烟囱。

更为神奇的是,在这些战舰外面包裹着一层厚厚的钢板,如果不知道内情的话,还会以为整艘战舰都是完全由钢铁做成。

而在这些战舰上,全部都配备了数量不菲的最新一代的战舰加农炮。

从千斤重炮到两百斤的速射小炮应有尽有,可以说每一艘战舰都是一座移动的超级炮台。

在被命名为“永乐号”的旗舰甲板上,西洋远征舰队的总督马和,正一身笔挺的新式军装遥遥的向朱棣行礼。

在马和的身后,还站立着他此行的副将,同时也是负责陆上战争的陆军提督,朱雄英!

如今的朱雄英,已经成长为了一名英俊的青年。

自从十六岁加入军队,历经了数次海外战争,战功赫赫,早已成长为了一名优秀的武将。

原本朱棣是不同意朱雄英参加西洋远征军的,但出海心切的朱雄英搬出了太上皇朱元璋一起来劝说朱棣,最终朱棣才不得不同意了他的请求。

看着永乐号甲板上一群军官高举手臂向自己行礼告别。

心如铁石般坚硬的朱棣,此刻也忍不住眼眶有些发酸。

下一刻,他也郑重的抬起手,向着永乐号上的马和等人行了一个标准的明军军礼!

永乐号上的汽笛一声长鸣,然后数百艘铁甲蒸汽战舰的烟囱就开始冒出了阵阵黑烟。

半刻钟后,这支西洋远征舰队在永乐号的率领下,缓缓的驶出了天津港。

首节 上一节 311/31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