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棣,开局迎娶燕王妃 第263节

如今摆在朱棣面前的还有一件大事,一直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

这件事情,就是之前朝廷发行大明宝钞所留下的满地鸡毛。

对于大明宝钞的问题,朱棣现在也是十分头疼,这已经不是下一道圣旨直接废除就能解决的了。

无数已经不值一文的宝钞捏在普通百姓的手里,却榨干了他们所有的积蓄。

而那些真正的巨富官绅,早早的就通过官府抛出了宝钞,换回了真金白银,不仅没受损失,反而还从中获利。

对于这样一个已成定局的事,朱棣也做不到强行对全大明的富户官绅抄家来补贴百姓的损失。

摆在朱棣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

直接宣布宝钞作废退出流通,和由朝廷买单,按宝钞面值的一定比例用真金白银全数兑换……

第413章 朱元璋监国

作为大明的皇帝,朱棣更倾向于第二种选择,由朝廷出面将宝钞回收。

但是这就有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朝廷根本没银子,哪怕把朱棣那点身家全都投进去,距离市面上需要兑换回来的宝钞数额依旧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同时朱棣也明白,无论出于哪个角度考虑,发行纸钞也是必须的,这关系到整个大明的经济发展上限。

只不过,现在有了大明宝钞在前,现在再去发行纸钞,绝对不会有任何人接受。

哪怕是先废除了宝钞再发行新纸钞,也依旧不会有人认可。

而唯一的办法,只有全盘承认宝钞的价值,并且准备足够的银铜,允许宝钞和银铜随意通兑……

只有这样,才能花时间重新盘活宝钞的信用,真正建立起大明的货币体系。

但问题就是,大明现在是既缺银又缺铜,一直都是在钱荒之中,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持续保持着低迷。

至于说为什么缺银缺铜,主要是现在大明的有钱人手中,掌握着整个大明超过一半以上的银和铜。

据暗卫调查,现在大明的富人挣到的银子根本就不会花用,全部会铸成银锭,银冬瓜之类的埋在自家地窖中。

而他们将银子埋进了地窖,这些银子等于就退出了市场流通,他们赚的越多,市面上的钱荒就会越发变得严重……

朱棣想来想去,要解决这个钱荒问题,只有想办法从大明外部去获得更多的黄金白银……

然后再以这些增加的金银作为宝钞的发行储备,而且支持随意兑换……

除此以外,还得想办法让整个市场活起来,刺激富人阶层的消费,让宝钞最大程度的流通起来。

而想要从外部获得金银,除了贸易就时候发动战争掠夺了。

朱棣的打算就是双管齐下,一边开海禁,鼓励海外贸易,另一边就得率领大军去掠夺了。

至于第一个掠夺的对象,就是之前居然胆敢主动入侵大明河西地区的鞑靼和瓦剌了。

别看鞑靼和瓦剌的战士人人都穷,但是他们的贵族可是一点都不穷,而且还富的不是一般……

真要能把他们彻底给灭了,这收获绝对不会少就是了。

不论是金银,还是牛羊马匹,这些都是大明现在奇缺无比的物资。

于是,朱棣登基后的第一次对外征伐的对象,就被确定为了鞑靼。

至于为什么选择鞑靼而不是瓦剌,理由也很简单,那就是鞑靼现在比瓦剌富裕的多。

毕竟,鞑靼继承的完全是北元的遗产……

相比于瓦剌,现在还是一个草台班子的状况,鞑靼明显是一个更值得动手的目标。

永乐元年二月初二龙抬头!

朱棣的《劝诫庸官离职诏》的最后时限已经到了,而原本上书以辞职为威胁的一百二十六位官员中,仅仅只有六人,在这个时间内选择了主动辞职……

而其他的官员全部依旧屁股稳稳的坐着自己的官位,就像从来没发生过任何事情一般。

这时候,朱棣又做了一件让满朝上下所有人都惊掉了下巴的事情。

他亲自入宫去请出了太上皇朱元璋,全权委托朱元璋主持对全大明所有地方官的外察!

这在任何一个朝代,这是绝对不可想象的事情。

已经退位的太上皇,居然还会被在位的皇帝请出来做事,而且还赋予了他巨大的权力。

要知道,这外察可不是小事,实际上就是一次对所有地方官员能否任职的评价,而评价标准非也是常的直观,结果一共只分四个档。

有罪者革职拿问,不合格者就地罢黜,合格者继续留任,而优秀者提拔……

可以说这个主持外察的人,就捏住了所有地方官员的官帽子。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实际上已经是皇帝手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权利。

但如今,朱棣却毫不犹豫的赋予给了朱元璋,让朱元璋来全权主持外察。

这事儿别说满朝文武觉得不可思议,就连当事人朱元璋都觉得朱棣的行为简直就是在胡来。

一开始朱元璋是坚决不同意这事,他认为此事史无前例,他反复告诉朱棣,他已经年纪大了,只想安稳的安享晚年……

但是朱棣用态度非常真诚的一番话,最后却说动了朱元璋。

朱棣告诉朱元璋,首先他现在手下并没有一个官员能够拥有足够的威望,主持这种全国范围内对官员的外察。

因为他信任度够的官员立足朝堂的时间太短,并没有建立起足够的威望,而有足够威望的人,他又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完全信任……

所以,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唯一能够帮他做好这件事情的,只有太上皇朱元璋了。

朱棣还告诉朱元璋,那就是这天下虽然已经是他朱棣的了,但他却是从朱元璋手中接过来的,归根到底,这个大明天下还是属于老朱家的。

朱棣说他完全相信朱元璋在这件事情上一定不会有太多的私心,因为这直接关乎到大明的江山社稷,换句话说就是关系到老朱家的基业传承。

听了朱棣的劝说之后,朱元璋犹豫了,但却依旧没有立刻表态。

于是朱棣再次加了一把火。

朱棣告诉朱元璋,他马上要发动对鞑靼的北伐,而且这一次的目的就是要彻底将鞑靼这个势力从草原上抹去。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将率军御驾亲征,如此一来,京师就需要一个定海神针来稳固整个大明后方,他才能心无旁骛征伐鞑靼。

然而,除了朱元璋他想不出还有任何人能干好这件事情。

朱元璋震惊了,他再一次被自己儿子的气度和胸襟所折服,同时他也感到了巨大的骄傲。

能够有子如此,朱元璋的激动之情绝对是外人所难以理解的。

于是,朱元璋最终同意了朱棣的请求,并向朱棣保证,他一定为朱棣看好这个家。

永历元年二月初十。

朱棣率领天枢,瑶光两营,一共三万兵马从京师出发御驾亲征。

而朱元璋则作为太上皇监国,并主持全国地方官员的外察!

第414章 朱棣御驾亲征

朱棣的这个决定,实际上原北平系的臣子们,都或多或少的向他委婉提出过意见。

在他们看来,朱棣辛辛苦苦以一隅之地发动靖难战争,好不容易才南征成功入主京师。

但是现在,居然又轻易的将京师交到了朱元璋的手中,他们都担心会发生一些变故。

对此朱棣没有解释什么,只是告诉自己的臣下放宽心,好好的在京师配合朱元璋,争取在他御驾亲征期间,能够让整个大明的朝堂焕然一新。

永历元年三月初,朱棣率军出了长城边塞到达了大宁城,他准备以大宁城为起点,开启永乐朝的第一次北伐。

对于此次北伐,朱棣定下的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整个鞑靼势力,将斡难河纳入大明的版图之中。

在大宁城,收到圣旨的霍去病和赵云以及阿鲁温沙也都全部率军赶到。

这一次朱棣的御驾亲征只动用了霍去病的狂风军府和赵云的雷鸣军府,再加上天枢和阳瑶光二营,共计十三万正军和两万负责后勤的辅军。

而这十三万正军,实际上也是朱棣目前预留的真正的主战兵团,他们存在的意义就是对外征战,而不是防守。

按照朱棣的计划,他的亲军会以北斗七星命名,虽然目前只有天枢和瑶光两营,但在未来就会有整整七营真正的精锐。

而阿鲁温沙率领的是守御军团,所以,这一次他并不会跟随朱棣进攻,唯一的任务就是负责为进攻军队打理好后勤和维护粮道。

当朱棣的大军进入大宁城驻扎的时候,大明京师对地方官的外察,也进行到了如火如荼的程度。

已经退位成为太上皇的朱元璋,再次向大明的朝臣们展示了什么叫做强硬,什么叫心如铁石……

有了暗卫和锦衣卫的全力配合,对地方官员的外察也就进行的十分顺利,每一天都有各地官员的消息被送到朱元璋的手中。

与以往不同的是,由于暗卫和锦衣卫的通力配合,朱元璋看到的东西远比以前他看到的更加真实。

原本他对朱棣所说大明朝堂的现状,还半信半疑,而到现在他才知道,原来自己一手缔造的大明,居然腐化堕落的如此迅速。

仅仅只是半个多月的时间,已经查实有罪的地方官员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两百。

而这些查实的罪名中,最多的就是贪腐,而且这些贪腐的手段更是千奇百怪,让朱元璋都觉得大开眼界。

对于这些查证清楚的官员,朱元璋没有丝毫手软,只要是证据确凿,锦衣卫就可以直接拿下解送京师。

这些罪官被送进京师以后,盛怒的朱元璋没有按照朱棣规划流程再进行刑部复核,而是直接就公布罪状,该斩首的斩首,该流放流放……

往往是罪官当天押解入京,第二天一早就会被推到菜市口去行刑。

而菜市口每天都会聚集无数的京师百姓观看,最多的时候,一天要砍掉二三十个脑袋,少的时候至少也有两三个……

对于朱元璋的所有旨意,王仁等朱棣的心腹都是完全配合,没有任何人提出哪怕一句异议。

虽然如此,但是王仁却依旧坚持每日将所有发生的事情详细地记录下来,然后快马送往朱棣的北伐军大营。

所以,虽然朱棣一路都在行军,但京师内的任何风吹草动,他都知道的一清二楚。

对于自己老爹朱元璋的杀伐决断,朱棣是打心眼儿里感到满意,而这也正是他邀请朱元璋重新出山的原因之一。

目前在他的手下里,还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做到像朱元璋这般行事果决,而朱棣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这种舍我其谁的霸气决断能力。

他从来不担心大明朝廷会没有官员可用,他需要的通过现在的血腥杀戮,来确立未来的规则。

现在杀的有多狠,未来的吏治就能够有多清明……

对于朱元璋没有按照他事先定下的,重刑需要刑部来复核的规矩,朱棣也并没有在意。

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

也许以后等到朝堂安顿下来之后重刑需要复合,会作为一个铁律固定下来,但是现在明显还并不太合适。

现在需要的就是从重从快,需要屠刀锋利需要杀的天下官员全部胆寒……

了解到朱元璋的外察进度之后,朱棣也就对京师的情况彻底的放了心。

在大宁休整了三日之后,朱棣的北伐大军正式拔营北上,目标直指鞑靼的老巢斡难河。

此次北伐,朱棣让霍去病的五万本部人马为先锋,赵云的五万本部人马,加上天枢瑶光二营为中军。

出了了大宁城后,目光所及几乎全都是一望无际的草原。

朱棣的十三万大军放在这广阔的草原上,也变得如同沙砾一般渺小。

大军行进的前几日,别说鞑靼的兵马,就连最小的草原部落都没有能看到一个。

这情况,让朱棣不禁觉得有些好奇。

直到他问过赵云之后才知道,原来随着大明塞外力量的增强,越来越多的草原人选择了归附大宁都司和努尔干都司。

首节 上一节 263/31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