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棣,开局迎娶燕王妃 第259节

除了假大空还是假大空,基本上一篇上千字的计划书中,真正有用的内容可能连一百个字都没有。

像眼前这郭宝泰写的计划书,已经算是官员中写的比较能够入目的了。

不管是王仁还是郭资,他们其实也知道,改变大明朝堂行事风气,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所以,政务院文书的审核上也并没有有严苛的标准,只要格式正确,能说清问题,一般都不会太过于计较。

郭资对郭宝泰的这份计划书虽然谈不上满意,但基本上还算是认可其的思路的,却没想到朱棣的反应却是如此激烈。

按照郭资和郭宝泰的想法,推广新作物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儿,既然是大好事,那我就直接要求官府强行推广就是了……

至于细节问题,完全可以交给地方官府自行把控也就是了。

但是偏偏朱棣似乎并不这样认为,他在看到郭宝泰计划书之后,就明白了政务院对推广新作物这事的思路。

简单点说,就是把所有的地方官员召集在一起,然后以中枢政务院的身份告诉他们,现在陛下下了一个圣旨,要求你们去推广种植这几种新作物……

标准是每个州县种植成活不少于一万亩,然后就要求地方官员回去后严格落实准备工作,时间一到朝廷的种子发下来就马上种进去,这就算完事了……

这样一来,就彻底避开了和直接种植新作物的农户打交道的环节,所有的责任就全部落到了地方官府的身上。

朱棣光看这份计划书,已经可以猜到接下来的流程了。

布政使司和知府一级的地方官府,在被政务院压下责任后,立刻会将责任全部转嫁到更下一级的知县知州官员的身上。

然后按照明朝大明官员通常的尿性,知县知州又会把责任转嫁到小吏身上,最后让小吏去完成摊派的任务。

而这些底层小吏接到压力之后,再没有地方转嫁,于是就只能蛮不讲理的用属于他们的做事方法,去威胁强制让农民种植新作物。

如果遇到那些奸滑的小吏,还会在这个过程中上下其手,为自己谋取好处……

这样一来,原本是利国利民的新作物的推广过程,就会沾染上许多原本不该沾染的血腥和暴力……

而最终,为这些血腥和暴力承担骂名的,却成了皇宫里的永乐皇帝朱棣。

所以说,朱棣对郭宝泰制定的推广计划是从骨子里深处感到不满意的。

“陛下,微臣还听到了一些风声,也是关于推广新作物的!”

郭资看到朱棣似乎已经平复了情绪,便说出了自己最近听到的一些传言。

“微臣听传言说,苏松嘉湖地区的官员打算联合抵制新作物……”

“他们放出话说,朝廷送多少种子过来他们就销毁多少,绝不让一粒新作物种子在苏松嘉湖地区的土地上发芽!”

郭资的话让朱棣非常吃惊,因为他完全理解不了这其中的逻辑。

苏松江湖地区的官员,为何要抵制新作物的推广,这是其一。

其二就是他们哪里来的勇气和胆量,用这种方式来对抗朝廷?

第三,他们究竟知不知道新作物?对大明意味着什么?会给大大明带来什么?

“此事可是属实?这其中的内情你可知晓?”

朱棣一时半会也想不明白,这其中到底隐藏着什么猫腻,便问郭资道。

“属实与否,微臣不敢断言,陛下可以召诸亮大人前来询问一下,微臣也只是听到了一些传言而已!”

郭资说的是实话,这件事他还是送计划书给朱棣之前才刚刚听说的。

第406章 又是苏松嘉湖

“微臣在政务院的下属中,有一个就是从苏松地区遴选选出的官员,这些都是他告诉微臣的……”

“他说苏松嘉湖地区的官员正京师中在四下串联,试图拉更多其他地方的官员们下水一起抵制新作物……”

郭资继续说道。

“按他的说法是,由于之前苏松嘉湖地区的民乱,已经导致了今年应缴税赋缺额达到了一半以上,他们担心朝廷会因为要推广新作物而继续加重他们的税负!”

“这是什么道理?推广新作物怎么还跟增加税赋扯到一起去了?”

以朱棣的智商,此刻都有些发懵,这两件事之间应该是完全没有任何关联的吧?

“这个……微臣也不清楚这其中有什么说道……”

郭资摇摇头,然后继续说自己听来的消息。

“他们表面上的理由,是说新作物只是在北方苦寒之地试种成功,并没有在南方种植过,能不能存活还存疑……”

“他们的意思是如果一旦事实证明新作物并不能在苏松嘉湖地区成活,那么就意味着万亩良田的产量就泡汤了,这会让原本就完不成的税赋任务更加艰难……”

郭资说到这,看了看朱棣,然后又继续说道。

“他们还认为,如果如朝廷所说新作物在苏松种植成功,产量也达到了预期,那么他们又会因为新作物高产,将会承担更加沉重的税赋!”

郭资说完后,便安静地看着朱棣。

这一套说辞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是朱棣却知道这完全就是狗屁不通的理由,专门说出来骗傻子的。

原因很简单。

且不说,这些理由是不是真的成立,只要知道一点就够了。

朱棣根本就不相信,那些苏松嘉湖地区的官员,会为了推广新作物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公事,来赌上自己的前途和官职。

以此为基础,只要倒推一下就能知道,能他们这样做的就只会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新作物的推广,会严重伤害到他们的私人利益。

有了这个判断之后,朱棣忍不住叹了口气,他现在终于明白历史上那个大明最终是如何走向毁灭的了。

就看现在,大明刚刚立国才十几年,文官团体就已经学会了为了私利抱团对抗朝廷的旨意。

而这种对抗,往往还要打着为民请命的高尚旗号,然后用这些来掩饰他们的私底下的龌龊行径。

“来人,召诸亮入宫!”

朱棣想看看,掌握着大明情报系统的诸亮对于此事是不是知道一些内情。

接着,朱棣暂时抛开苏松嘉湖官员抵制新作物的事,认真对政务院的推广新作物计划,给出自己的意见。

“你回去让这个郭宝泰再制作一份劝农书,这劝农书就别写什么微言大义了,用一些直白的话讲清楚新作物的优势,以及在种植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事项……”

“如果郭宝泰不懂,就让他去请教送种子过来的农技师,让那些农技师来告诉他,这新作物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朱棣没有让郭宝泰重新写计划书,而是新给他安排了一个新任务。

至于农技师,这是王仁在辽东进行新作物培育的时候发明的,是专门给那些为新作物培育立下了功勋的农夫的一种荣誉头衔。

有了这头衔,就可以享受九品官员待遇,每月还有俸禄领,这头衔也是王仁的首创,但目前只在辽东地区有用。

“还有……你让随船随种子而来的农技师开一个短期培训班,尽可能的多培训一些新人,要求不高,但至少要基本掌握新作物的特性和照料技巧……”

“到时候,培训出来的这些新农技师,直接分发到各州县,让他们手把手的教导农户种植新作物……”

“而这些农技师,就让他们直接从从现在开始就纳入农业司吧,让农技师也成为正式官职……”

“普通农技师定九品,高级农技师八品,总农技师七品,开一个先例让种田者也能为官!”

这想法,也是朱棣的临时起意,但是他觉得应该能起到不错的作用。

一旦有了农技师这个先例,那么以后各行各业的匠师都可参照此例获得官身,这也能无形中会提高匠师们创造发明的动力。

郭资听了朱棣的话,想了想之后,也觉得朱棣这主意是真的不错。

“微臣参见陛下!”

就在这时,诸亮急匆匆的赶到了乾清宫。

“免礼,站近点,有事问你!”

朱棣在私下里在自己的心腹面前,很少摆架子,都是有事说事。

“陛下可是想问苏松嘉湖官员串联抵制新作物的事?”

诸亮一见郭资也站在一旁,脑子一转就猜到了朱棣为啥叫自己入宫了。

“正是,看来你是早有准备了?”

朱棣对诸亮的反应很满意,干情报工作的,就应该有这份机敏过人才行。

“就算陛下不召见微臣,微臣也准备今日请求来觐见的,事情微臣也是刚刚才打探清楚!”

诸亮急忙解释道,他担心朱棣会以为自己知情不报,这可是负责情报工作之人的大忌。

“没人怪你隐瞒不报,快点说说,这群官员到底打的什么主意!”

朱棣听出了诸亮的担心,便直接把话说到了明处,免得诸亮乱想。

“陛下,是这样的……”

诸亮略微组织了一下语言,便开始汇报他通过暗卫调查到的情报。

“这事还得从如今苏松嘉湖地区税赋缴纳的方式说起……”

“如今的苏松嘉湖地区早就不是刚立国时的样子了,据微臣调查,现在整个苏松嘉湖地区的良田,还在继续种植粮食的田地,还占不到总数的一成……”

“嘶……”

郭资忍不住吸了口凉气,只有一成土地在种粮食,那每年的税赋是如何缴纳的?

要知道,之前因为朱元璋的的个人情绪,苏松嘉湖地区的税赋之重可是冠绝大明。

而在今年之前,郭资还从没听说过这些地方的税赋没有缴够过。

要知道,自立国以来,地方缴纳给朝廷的税赋,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实物粮食,这一成土地的产出是绝对不够缴税的!

第407章 有田不种买粮缴税

“此言当真?”

朱棣只是穿越者,他也不是神仙。

并不能完全了解整个大明所有的事情,所以此刻他也十分的吃惊。

“据微臣调查,自洪武三年开始,苏松嘉湖地区的粮食种植面积就越来越少……”

“从一开始的九成到了洪武十一年,就变成了只有一成土地在种植粮食了!”

诸亮表情严肃的回答道。

“那他们又是哪里来的粮食来缴纳税赋?难道说靠买的吗?”

这就是朱棣想不通的地方,自己不种粮食,反而花钱去买粮来缴税,怎么看这行为都很难理解。

“就是买粮缴税,每一年苏松嘉湖地区的负责收税的粮长,就会在湖广等地采购粮食用来交税……”

“而且,据微臣所知,他们每年购买粮食都是用的真金白银,哪怕朝廷强行使用宝钞的时候,他们依旧在使用白银购买粮食!”

诸亮说道。

“这还就奇怪了,自己不种粮,然后花高价去买粮食来交税,那他们的土地到底都干了什么?”

朱棣直接抓住了重点,像这种情况,只有他们不种植粮食反而能获得更大收益,才能解释这个矛盾的行为。

“还能种什么?全部种桑树,整个苏松嘉湖地区,良田几乎全部都被种上了桑树。”

诸亮当时才知道这个情况的时候,也是十分震惊的。

他也还是第一次知道居然有地方会把几乎全部的土地用来种桑树而不是种粮食。

首节 上一节 259/31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