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种桑树?难道说是养蚕抽丝?”
朱棣忍不住问道。
在他印象中,大规模种植桑树,就只有这一个目的,那就是用来养蚕抽丝。
“正是如此……他们将田里种满了桑树,然后大量的养蚕抽丝之后纺成丝绸,然后再用出售丝绸获取的暴利,反过来买粮交税。”
诸亮两句话就解释清楚了苏松嘉湖地区出现这种情况根本的原因。
“不过……这好像也不太对吧?如果如此大的规模种植桑树养蚕,那么制造出来的丝绸的数量恐怕是个天文数字,大明每年能消耗这么多丝绸?”
这时候,一旁的郭资忍不住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就是为了查清这个问题才多耽搁了几天时间,否则微臣早就在向陛下禀报了!”
诸亮抓紧时间再次给自己解释一下。
“好了,继续说……这些丝绸最后都卖到哪里去了?”
朱棣听懂了诸亮的话,但是却没有多说,而是催促他继续说下去。
“据微臣调查,这些丝绸大部分通过海上渠道销往了倭奴国,高丽和吕宋一带……”
“还有另外一部分,走运河到北方,然后出塞卖到了东察合台汗国一带。”
诸亮的调查工作还是做的十分仔细的。
“大部分从海上走了吗?可是据我所知,马和每年经手的丝绸数量,绝对达不到你说的这个规模!
朱棣可以肯定,号称垄断了大明走私生意的马和绝对吃不下如此数量的丝绸。
他原本以为马和每年走私出去的丝绸就已经是全部的份额了,没想到却并非如此。
仿佛知道朱棣所想。诸葛亮下一刻就说到了这个问题。
“据微臣现在掌握的情况,马和每年经手的丝绸,只占了全部份额其中的两层左右……”
“其余八成的丝绸交易,应该是都被沿海的各大海商给垄断了!”
诸亮的话,却让朱棣显得更加的疑惑起来。
“据我所知,从洪武四年开始就实施了禁海,基本上就已经没有正规海商的存在了,那这些沿海的海商到底是怎么存活下来的?”
朱棣问道。
“这事儿说起来还起因还在陛下身上了……”
诸葛亮说到这里,忍不住给了朱棣一个怪异的眼神。
“当年陛下让马和到海外去搜罗海盗然后垄断海上贸易,在这个过程中,马和为了行事方便,就用了大把的银子喂饱了大明沿海的水师将领……”
“这样做的好处是立竿见影的,很快,整个海上走私就被马和给垄断了,其他海商也就没了生路……”
“然而,这些海商并不甘心,便也学着马和用银子开路,找上了沿海水师将领……”
“正面对抗不了马和,海商们就想出了新的主意,那就是直接和水师将领合作发财……”
“然后,这些海商只要出海交易,就有大明水师护航,或者甚至直接就使用大明水师的舰船来走私……”
“如此一来,就连马和他们也不知道,通过这种方式走私出去的丝绸到底有多少了”
“而且,这种情况近一年来愈发的猖獗,可以说整个沿海一带完全成了海商的天下……”
“他们从大明装着丝绸瓷器出海,然后去到倭奴国拉回来铜,去吕宋拉回来香料……”
“一船货出海一趟来回,就是接近十倍的利润,特别是丝绸既好销售重量又轻,这是他们走私的首选货品……”
“如此一来,也就导致了丝绸供应的不足,然后就有更多的土地被用来种植桑树养蚕……”
“所以,才会出现苏松嘉湖地区十成土地只有一成种粮食的状况出现!”
诸亮的话,让朱棣也觉得有些啼笑皆非,他是万万没想到,这事儿最后居然还与自己产生了关系。
“原来是这样……不过,这又与苏松嘉湖地区的官员们有什么关系呢?他们抵制新作物又和此事有什么关联吗?”
朱棣又把话题转回了最先的那个问题,苏松嘉湖地区官员抵制新作物的真正原因。
“这原因其实也很简单,现在整个苏松嘉湖地区,不论是官员还是乡绅,都非常害怕陛下的新作物能够种植成功……”
“因为他们知道,一旦新作物种植成功之后,紧接着的必然就是丈量田亩!”
诸亮这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一旦新作物种植成功,那么必然朝廷就需要根据新作物的产量,来重新核定苏松嘉湖地区的税赋标准。
而核定税赋标准,又绕不过去整个地区的田亩数量。
按照大明的规矩,一旦某地需要重新核定税赋标准,就需要对该地的田亩数量重新丈量。
第408章 诸亮的双管齐下之策
也就是说,一旦新作物种子成功,那么朝廷就会重新丈量苏松嘉湖地区所有的田亩数量。
然后,才会根据这个田亩数量,再加上新作物的产量,最后来重新核定新的税赋标准。
“丈量田亩?原来是这样?”
朱棣这一下才算是真的明白了这其中的原因,原来根源就是在这个丈量田亩之上。
自大明立国以来,朱元璋为了优待读书人,给读书人提供了许多的福利,比如名下田产免税,全家免除徭役等等……
然而,到了后来,这些读书人也开始利用朝廷给予的福利,大肆接受投献田产。
所谓投献就是指原来的田主将名下田产,过户到拥有免税资格的读书人名下,然后这田产虽然还是由原田主在耕种,但是变成了免税田。
而那份本来需要交给朝廷的税赋,就落在了被投献的读书人怀里,这就是典型的挖朝廷墙角。
而这种状况又以苏松嘉湖地区为重,因为朝廷核定的税赋越重,投献越是有利可图。
同时,这地方的读书人数量也确实很多,中举的,中进士的,还有当官的,致仕的……
于是,在他们的名下,实际上就占有了至少所有地总数的一半田地。
也就是说,苏松嘉湖地区有一半土地的税赋就落到了这些人口袋里。
而如今又有丝绸之利的刺激,这些田地产生的收益就更加可观了,只不过,这些利益都和朝廷没有任何关系。
即便是这样,这些拥有众多土地的人,依旧不会满足,他们还会勾连官府,使用各种方法将一些良田以荒地或者是其他名义变成他们所有。
而这一部分土地根本就不会在当地官府的黄册上出现,也就是说,在朝廷的记录中,这部分土地是不存在的。
而这一部分田地,又被称为隐田。
如果朝廷一旦重新丈量土地,那么这些隐田和投献的田地都会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这些真实的数据一旦被曝光之后,这些拥有田产的官绅和读书人,就不得不面临要么清退田产,要么从此为超出免税部分土地缴税的结果。
这个年代的人都视土地为命根子,你要让他们将吞进去的土地再吐出来,这就是在要他们的命。
所以才会出现现在这种情况,整个苏松嘉湖地区的乡绅和官员全部沆瀣一气,一同抵制新作物的种植。
“海商,乡绅,官员,隐田,有意思……”
朱棣伸手在桌案上用手指直接轻轻敲打着,他在思考该如何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问题。
然而,这个问题绝不是查处一两个官员,或者是抄没一家乡绅就能解决的。
“诸亮,你对这件事有没有什么想法?”
朱棣想了一会儿,然后又看向诸亮,打算问问他的意见。
在他的印象中,和王仁偏重于阳谋不同,诸亮对于偏阴谋的策略是比较有天分的。
“说起来微臣倒是有一些想法,只是不知道对不对……”
诸葛亮回答道。
“哦?写出来听听!”
朱棣一听就知道,诸亮应该对此早已有所谋划。
“微臣以为,要彻底解决这事就得双管齐下……”
诸亮一边斟酌着语言,一边继续说道。
“一个是将苏松嘉湖地区的官员,全部换掉,不仅如此,就连最底层的吏员也都一个不能留……”
“而且,最好还是搜集足够证据将全部送进大牢,然后才是大力推广新作物的种子!”
诸亮的脸上露出了一丝自信的笑容。
“而另外一个,就是彻底斩断他们的出货渠道,至少要保证不让他们能有一匹丝绸出海……”
“如此双管齐下的话,大事可成矣!”
诸亮的一番话,虽然说的其实很简洁,但是落在朱棣的耳中,只是略加思索就基本上明白了他要表达的意思。
朱棣是听明白,但是郭资却没有听明白,所以本着不懂就问的原则,他就开口请教了。
“诸大人说的第一条我倒是知道能理解几分,但这第二条,斩断他们的丝绸销售渠道和在苏松嘉湖地区推广新作物有关联吗?”
郭资实际上更多的是一个事务性官员,对于十分需要悟性和头脑的策略,他的反应都会慢上一些。
“郭大人明鉴,其实是这样的,只要斩断了他们的丝绸销售渠道,就会让他们无利可图……”
“而一旦无利可图,那他们继续种植桑树就成了亏本买卖,桑树占了良田却不能产生收益……”
“如此一来,他们偷偷占有的土地就变成了无用之物,再也不能给他们带来任何收益……”
“到了这个时候,只要陛下再开出条件,以接受丈量田亩为前提,然后允许他们将手上的丝绸出货给马和或者是自行出海销售……”
“这个时候,我相信所有的乡绅官员,都一定会踊跃而主动的接受丈量田亩的……”
“而一旦接受了丈量田亩之后,那么推广新作物的最大障碍就没有了,到时候,土地爱种桑树种桑树,爱种新作物就种新作物……”
“反正这地方的乡绅海商全都富得流油,愿意高价买粮缴税那也只能由着他们了,不是吗?”
“只要他们,从今以后把吞了朝廷的那部分田税吐出来,也不干涉普通百姓种植新作物,这样也算是彻底解决了隐患!”
听了诸亮的解释,郭资恍然大悟之余,又有些沮丧,他开始有些怀疑自己的智商和能力了。
“你的意思是说……为了推广新作物,有限度的开放海禁?”
朱棣准确的抓到了诸亮这番话的重点。
“微臣正有此意,根据微臣的调查,其实哪怕一直在禁海,但实际上只是禁止了普通民众出海的机会,而那些官员乡绅海商反而获利更大……”
“微臣以为,开放海禁倒不仅仅是只为了推广新作物,其实对于提高整个大明朝廷的收入也是有着极大作用的……”
“微臣听王仁说过,如今的大明朝廷,官库官仓全都已经空的可以跑马了……”
第409章 被掏空的大明朝廷
“据说,现在的朝廷全靠着陛下北平的老底子在支撑,但微臣在这里要说一句,以一隅之地支撑如此大一个国度,肯定迟早都要出问题!”
诸亮这话,也是根据他的调查结果得出来的结论,以他的看法,开海禁绝对是利大于弊。
而且,正如诸亮所说,大明朝廷的现在是真的很穷,今年的税赋由于朱棣的靖难,而导致了入不敷出。
在登基以前,朱棣还觉得自己还是挺富有的。
靠着西山特产的销售,海外马和集团的走私以及河西的矿山支撑,朱棣能动用的财富甚至一度超过了京师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