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吧,朕支持你的想法……给你抽掉三千原来锦衣卫老兄弟,然后剩下的事你就看着办。”
听了朱棣的话,卓有为顿时大喜过望。
“不过……朕也有也有一个要求,那就是最迟一个月以后,朕要看到一支能够承担艰巨任务的锦衣卫,你能不能做到?”
“启禀陛下……末将一定能做到!如果做不到的话,末将就提头来见陛下!”
卓有为脸色一肃,立刻就站了起来向朱棣表态。
“那就这么吧,朕会交代诸亮,尽快给你把人送过来的。”
朱棣说完,就在卓有为等一众锦衣卫武官的恭送下,离开了锦衣卫衙门。
对于锦衣卫,朱棣是打算要好好使用一下的。
他相信只要用的好,锦衣卫绝对是自己手中一把锋利的尖刀,可以解决很多原本棘手的问题。
而且,锦衣卫也关系到他接下来的布局与计划,所以他今天才特地到这里来看了一下。
出了锦衣卫衙门,朱棣没有回皇宫,而是直接去了燕王府。
在燕王府,他命人叫来了诸亮和王仁。
经过了一天的舌战群儒,明显可以看到王仁的精神状态有些不是太好。
而当了一天只负责抄抄写写书吏的诸亮,反而是显得精神奕奕。
“朕准备动一动国子监!”
等到王仁和诸亮坐下,朱棣的第一句话就让两个人愣住了。
“国子监?国子监怎么动?”
诸亮开口问道。
他没想到朱棣颁布《永乐变革诏》后的第一个突破口,居然会找到国子监身上。
王仁虽然没有说话,但看向朱棣的眼神也明显有些疑惑。
“朕打算清退现在国子监中的所有监生,然后在全大明的生员中,重新遴选国子监监生……”
朱棣看着诸亮和王仁不解的眼神,便开始解释起自己的意图。
“而这些新入学的国子监监生,他们学习的内容将由朕来指定,等到他们毕业后就可以根据成绩直接授官而不用经过科举!”
朱棣把这话一说,王仁立刻就反应过来了,应该是因为今天的辩论,所以才让朱棣做出了改组国子监的决定。
至于为什么是国子监,王仁也能猜得到,因为国子监的监生理论上就是可以直接授官的,虽然这情况也不多见,但始终是有的。
“陛下此举,简直就是神来之笔,微臣佩服!”
王仁是什么人?脑子转的那也是一等一的快,朱棣只是开了个头,他就已经脑补出了无数细节,原本有些低迷的精神立刻就重新振作了起来。
“陛下的意思是……除了科举之外另开一条入仕途的捷径?”
诸亮的反应也不慢,他也立刻就明白了朱棣如此做的原因和目的。
“正是如此,经过今天的朝会,朕对经科举入世的官员的表现大失所望,如果只是依靠他们来辅佐朕,那大明将不会有任何将来!”
朱棣这话,说的就是他的肺腑之言,那些崇尚空谈,满口微言大义的官员,绝不是朱棣所需要的。
他想要的是务实的,勤奋的,而且要认同自己理念的官员。
“陛下是不是已经有了腹案?”
此刻的王仁已经变得兴致勃勃起来,他和朱棣一样,已经对朝堂上这种无休无止的争执感到深恶痛绝。
“具体的方案还没有,只是大体上有一个思路,今日找你们来,就是想让你们也给朕参详参详!”
朱棣现在在朝中真正能够商议机密大事的,也就是王仁诸亮他们了。
“陛下你就说吧,微臣一定尽力为陛下拾遗补缺!”
王仁也是一点不客气的表达了自己有能力为朱棣的方案提供优化和补充。
而对此,朱棣也没有任何不满。
他从来都不认为,自己凭借一个人的能力就可以把所有事情都办的百分百周全。
这也是今天他专门找来王仁和诸亮的原因。
“朕打算重新设立国子监的课程,不再以四书五经,子曰诗云等为主要内容……
“而是尽量教授一些真正能够经世济名的学问,争取让这些监生毕业之后稍加锻炼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官员!”
朱棣说出了自己的希望和打算。
“微臣以为,此事最大的两个难点就在于谁来教和教什么的问题!”
王仁立刻就抓住了这件事中最重要的两点。
“教授的话,前期可以由你们几个来担任,只要教材准备足够详细,我想先培训一批人出来应该问题不大!”
对这个问题,朱棣也有自己的考量。
一旦第一批人培训出来之后,这个体系基本上就可以自行循环下去了。
第397章 大明常备军的组建思路
“如果是这样的话,微臣认为可行,而且微臣还希望此事能够尽快进行……”
“再这么下去的话,微臣的精力基本上就全部都浪费在吵架上面了!”
王仁现在也是一肚子苦水。
原本在塞外当巡抚的时候,他的命令一出,都是令行禁止,做任何事情的效率都是十足。
而如今到了到了大明中枢,反而处处受到制肘,每一个决议的形成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妥协和争执。
“那行……这事就做定了,到时候旨意一下,王仁你就亲自负责这件事!”
朱棣见王仁也没有意见,便直接就做了决定。
“微臣倒是担心,此事会不会引起现有文官团体的抵制?”
诸亮突然插了一句话,他倒不是反对这件事,而是有些担心会引来文官团体的干扰。
“抵制?他们能怎么抵制?大不了就是又跑到皇宫面前跪着哭诉吧!”
王仁有些嘲讽的说道。
“王大人你可不要小看这些文官,一旦触及到他们的根本利益,他们也是没有什么底线的!”
执掌情报系统多年的诸亮,对于现在大明文官团体的下限,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
“诸亮这话说的在理,任何时候都不能小看对手,特别是抱成团的对手!”
朱棣也对诸亮的话也表示了赞同。
“行,微臣一定会多个心眼的,绝不会耽误了陛下的大事!”
王仁从善如流,立刻表示自己接受提醒。
“那这事儿就这么定了,接下来还要说的另一件事,就是关于常备军的事情!”
定下了国子监的事儿,朱棣紧接着又说起了另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那就是关于常备军的设立和管理。
关于常备军的设立,其实已经是一个相当紧急的事情了,因为根据暗卫收集的信息,整个大明边境现在其实已经非常的不稳定。
原本朱元璋在位的时候,发动了多次对外的征讨战争,基本上把周边邻国和割据势力已经打服了气。
再加上朱棣当年横扫塞外,解决了北方的主要边患,大明进入了一个暂时的和平期。
然而就在今年,因为朱棣起兵靖难,虽然说在这个过程中,朱棣已经尽量克制,但整个大明的军力还是受到了极为严重的损失。
至今西山大营还有着接近二十万俘虏在接受思想改造,要知道,这些俘虏原本可都是大明的主力兵马。
而且,当时朱标为了阻止燕军南下,基本上把各处精锐抽调一空,这也导致的大明如今的边境线上只留下了些老弱残兵,防线几乎形同虚设。
就这么短短几个月,大明周边的邻国,如安南,乌石藏以及西南地区的不少土司,都开始蠢蠢欲动起来。
甚至连留守塞外的瞿应行都发出了预警,草原上的鞑靼和瓦剌,似乎都有集结兵马的动静。
所以,眼下常备军的设立,已经成了绝对的当务之急。
“陛下,对于常备军的设置,是不是也需要征求一下徐达大将军他们的意见?”
诸亮看了看朱棣,然后有些迟疑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朱棣现在是大明的帝王,而不仅仅只是盘踞北平的藩王,考虑问题也就不可能仅仅只限于原来的燕军了。
所以诸亮才会提到徐达他们,从理论上讲,徐达和李文忠他们才是整个大明除了朱棣以外,职位最高的军事将领。
按常理说,设立常备军这事儿肯定不应该绕过他们。
“为什么要问他们意见?微臣认为,像徐达大将军他们就好好的管理好卫所军就足够了……”
“常备军要拥有自己的独立性,绝对不应该再接受大都督府的指挥了!”
王仁的意见也是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想法,他认为常备军必须百分之百控制在朱棣的手中才行。
“这也就是让我最为难的地方了,虽然不受控制的军队对一个国家来说绝对是灾难……”
“但是,被限制过多的军队,在战力和战斗意志上又都会受到压制,难以成为真正的强军!”
这个结论,都是朱棣自己总结出来的,最现实的例子就是靖难战役中燕军和明军的交锋。
明军数量庞大,而且也不乏数量庞大的百战精锐。
因为多头管理和事权不一,导致了战力严重受损,再加上因为对领军将领的猜疑,造成了兵不知将将不知兵,以至于整个明军的战斗意志变得极度萎靡。
而反观燕军这一方,就完全不一样了。
燕军实行的是主将负责制,主将在统领军队的时候拥有绝对的权力,整支军队令行禁止。
从而能够充分发挥是军队的战斗力,而且,由于燕军有着严密的条例和各种标准,让所有士卒都能感受到赏罚公正,这就让他们的战斗意志能够一直维持在高位。
所以,在实际交锋中,明明数量占优的明军却没有取得任何优势,在与燕军的交锋中,哪怕是精锐往往也是一触即溃。
“陛下的意思微臣明白,但微臣以为此事是很难做到平衡的,既要保证对军队的掌控又要保证军队的活力,这本身就是一个天然对立的问题!”
王仁老老实实的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现在虽然很少带兵,但对于军事却一直也有着自己比较独到的见解。
在他看来,朱棣理想中的军事制度在现实中几乎很难实现。
“陛下,对于此事微臣倒有一点想法……”
“其实放松对军队的掌控会造成的后果,就是兵为将私有而不从皇命,那么我们只要能够想办法扭转这种情况,其实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平衡了!”
很显然,诸亮平日也是在花费的心思去揣摩常备军的事,所以在此刻才能提出属于他的见解。
“咦?这话说的有点意思,具体说说吧,你觉得有什么办法可以杜绝这种兵为将有而不从皇命的方法!”
诸亮的话明显引起了朱棣的兴趣。
“微臣对此确实是有一些浅见,这第一就是要让所有的士卒都明白,养活他们的是朝廷是皇上,而不是他们的主将!”
瞬间进入羽扇纶巾状态的诸亮,开始侃侃而谈。
第398章 新粮食恐怖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