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棣,开局迎娶燕王妃 第253节

年轻时忙着造反,虽然有老婆儿子,但是每日朝不保夕,提着脑袋打江山,哪里有什么天伦之乐可言?

后来,得了江山建了国,也成了皇帝,一大家子人在一起的时候,他的感情之中又多了很多纯粹的东西。

所以,今日这个聚会对于朱元璋来说,可能是他这辈子最放松最愉快的一次。

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吃过饭之后,朱棣和徐妙云一家子才告辞离去,回到了布置一新的坤宁宫。

话说小别胜新婚,更何况自朱棣南征以来,已有大半年没有与徐妙云团聚过了。

所以青雅很主动了就承担了带孩子的责任,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了朱棣和徐妙云。

第二天,朱棣是在坤宁宫醒过来的,天色还没亮朱棣就得去上朝了。

对于这种天不亮就要去上朝的陋习,朱棣的内心实际上是深恶痛绝的。

不过暂时来讲,这早朝还得去上,哪怕是做做样子,他每天也得去太极殿上露个面,毕竟是新君登基,这天下和朝堂都需要每日看到他的存在。

今天的早朝只有一个议题,就是关于政务院和吏部联合提出的遴选官员的方案。

由于之前朱棣下狠手对朝堂进行了大清理,所以中枢官员缺员严重,政务院针对这种情况,就联合吏部制定了一个遴选中枢官员的方案。

这个方案朱棣实际上已经看过,但他并没有表达任何的意见,而是把这个方案放到了早朝上,让官员们讨论。

政务院和吏部提交了这个方案,其实按照朱棣的看法局限性还是太大,但是却是符合眼下的形势。

这个方案的核心,是在所吏部在册官员中进行遴选出优秀者,充实进朝堂中枢。

具体来说,就是针对各部用人的需求,遴选一批官员出来,然后由朱棣亲自考核,考核通过就直接重新授官。

方案的大体思路其实矛盾不大,但是在一些根本性的要求上,政务院与部之间就出现了明显的分歧。

政务院的观点是,遴选对象注重能力和品行,其他的条件都可以放宽。

而吏部官员们则认为,被遴选的官员首先应该是经科举入仕的正途官员,像什么荫官,征辟官,保举官这些所谓非正途官员,都不在被遴选的范围之内。

在这件事情上,吏部官员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坚持态度。

他们认为非正途官员做个地方官还勉为其难,但是要放到中枢就非常的不合适,他们的学识水平根本就得不到认可。

政务院和吏部各持己见,争执不下,所以最后才找到了朱棣,希望由朱棣来决定。

朱棣虽然也有自己的看法但却没有直接拍板,而是直接把这个方案放到了早朝上让所有的官员都参与讨论。

朱棣认为,所谓治国,肯定不是皇帝独自一个人,坐在皇宫里拍着脑门直接下各种决定就可以的。

虽然说,朱棣相信自己的智商,也相信自己的眼光。

但是,对治理一个国家来说,也许一个小小的失误就会在某种条件下被放大成一场巨大的人祸之灾。

而摆在眼前的例子,就是大明宝钞!

原本发行纸钞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但要是完全忽视了经济规律,只靠着朝廷强行推行的方式肯定是有问题的。

所以,这样的结果就是大明宝钗最后变成了一张废纸,彻底被天下人所唾弃。

由于要讨论这个官员遴选方案,所以这个早朝上争论显得的格外激烈。

一直到了下午,依旧没有讨论出一个最后的结果。

而所有上朝的官员,包括朱棣在内,已经全部都饿的前胸贴着后背了。

于是,朱棣命御膳房准备了一些小吃茶水,破天荒的在太极殿上,让所有的大臣吃了一顿下午茶。

第395章 快速堕落的锦衣卫

吃完下午茶,然后就接着继续讨论。

整个讨论的过程,朱棣全程没有发表任何自己的意见,直接开启着上帝视角在观察,在揣摩,还在思索……

做帝王,既不是做军事统领,也不是做地方官员,对于这个全天下独一无二的职业,朱棣其实还是缺乏经验的。

所以,现在对他来说实际上也是一个适应和学习的过程。

下午讨论依旧是各种引经据典,然而朱棣此时的心思,却已经没有放在这个讨论之上了。

到现在,他算是弄明白了这所谓的讨论,其实根本就不是在针对事情本身的利弊在进行。

真正的最根本问题,实际上还是既得利益阶层想要继续维持自己的利益而已。

吏部官员以及部分刑部的官员,他们都坚持被遴选的官员必须是科举出身。

而坚持只问能力和品行的一方代表,则是王仁为首的政务院官员。

至于以徐达为首的武将和勋贵,基本上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完全是一副看热闹的心态。

听了这么久,也观察了这么久,朱棣已经彻底弄明白了这些官员的立场和想法。

坚持被遴选官员必须科举出身的人,本身就全部是科举出身,按他们的说法是属于正途出身的官员。

他们坚持的论调,就是想要入中枢辅国政,就必须通过科举中进士才有这个资格。

换句话说,他们认为只有通过科举出身的官员才有资格来治理天下。

三年一次的科举,每次取的进士不过寥寥三百多人,大明立国十二年来,哪怕加上加上恩科,一共也才取了不到两千名进士。

而这不到两千人的群体现在把持着整个朝堂当中最重要的位置。

而这些人之间,又因为所谓同年,坐师,门师等各种各样复杂的关系形成了各种派系,而各个派系之间的关系更是盘根错节。

而这些派系之间,也有政见之争,学术之争和利益之争,但是在维持科举制度的利益上,他们的立场却是完全一致的。

这也让朱棣的心里敲响了警钟,对于动不动就抱成团的文官团体,朱棣的心里其实是十分反感,甚至是厌恶的。

这些人一个个辩论起来,滔滔不绝引经据典,唾沫横飞,但一旦问到具体的事情该怎么做的时候,又全部变成了闷口葫芦,一言不发。

不仅自己不干实事,还特别鄙视那些干实事的官员,直接称呼那些官员为“浊官”。

这场讨论,在朱棣的纵容下,一直持续到了晚上掌灯时分,才被朱棣给强行叫停。

耗时一整天的讨论,最后虽然是没有任何结果,但朱棣的收获却是不小。

经过观摩这一次的讨论,朱棣心里面原本有些模糊的思路已经开始逐渐成型。

所以散朝后,朱棣直接出了宫就去了锦衣卫指挥使衙门。

自朱棣入京以后,锦衣卫也迎来了从上到下的大换血。

所有百户以上的武将全部被就地解职接受调查,然后又从暗卫中抽调了精干力量来担任了各级武将。

由于朱棣事先并没有通知,当他来到锦衣卫衙门的时候,顿时引来了一阵鸡飞狗跳。

如今新任的锦衣卫指挥使,是朱棣的老熟人,也是朱棣统领锦衣卫的时候任命的南镇抚卓有为。

当年朱棣就藩,卓有为假死留在了京师,成为了暗卫在京师的大头目。

这几年,作为暗卫头目的卓有为,可以说为朱棣立下了汗马功劳。

正因为有他的存在,朱棣哪怕是在北平也对京师的每一点风吹草动,都知道的一清二楚。

朱棣到达锦衣卫衙门的时候,卓有为并没有在场,因为他去了锦衣卫的诏狱。

等到卓有为大汗淋漓的赶回来的时候,朱棣已经在锦衣卫衙门坐了有半个时辰。

“不知陛下驾到,未能迎驾,末将有罪!”

急匆匆赶回来的卓有为,一见到朱棣就立刻开始请罪。

“是朕没有事先通知,你何罪之有?来,坐下说话吧!“

朱棣对卓有为还是非常看好的,年轻聪明,性格坚毅果决,特别是头脑灵活,做事不循常规。

而这,也是他当年选择把卓有为留在京师的最主要原因。

卓有为有些拘谨的坐下,端正的坐好等待朱棣的训示。

“卓将军不要如此紧张,朕只是随意过来看看,要知道这地方当年可是朕的地盘来着!”

重临旧地,朱棣的语气显得格外的轻松。

“陛下不管有任何旨意,末将都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面对朱棣,平时显得有些天不怕地不怕的卓有为,却是表现的战战兢兢,小心翼翼。

他出身燕王三卫,当年跟在朱棣的身后经历了捕鱼儿海之战,从此就对朱棣敬若天神。

“朕没什么旨意给你,朕过来主要是想问一问,如今整个锦衣卫的整编到底进行到什么程度了?”

朱棣开口问道。

今天到锦衣卫这边来,他也是临时起意。

因为他下一步很可能会用到锦衣卫的力量,所以才提前来问问情况。

“启禀陛下,锦衣卫初步整编基本上已经完成,但是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让末将也感到格外的头疼!”

卓有为老老实实地回答道。

“都有什么问题,是你都觉得难以解决的!”

朱棣有些好奇,因为在他印象中,卓有为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现在居然有能让他的头疼的问题?

“主要是锦衣卫的腐败问题,让末将特别头疼,自接收锦衣卫以来,末将对各处都进行了暗访,掌握的情况简直让人触目惊心……”

卓有为的说起正事,脸色明显严肃了起来。

“整个锦衣卫的下层士卒贪腐成风,有些地方的千户所,已经从上到下全部烂透了……、

“敲诈勒索商家,草菅人命,飞扬跋扈,甚至威胁地方官府……”

卓有为说完之后,忍不住偷偷看了一眼朱棣的表情,却发现朱棣的脸上居然没有他意料中的愤怒。

他所不知道的是,实际上,朱棣对这种情况早就有所了解。

第396章 改组国子监

在当初他还没有进京师之前,就已经通过整个暗卫的体系,掌握了各地锦衣卫的情况。

自朱棣之后的两任锦衣卫指挥使,眼光都在上面,死死的贴着太子朱标,而对于下面的士卒,却基本上没有任何的关注。

而后来的锦衣卫士卒,几乎又全是从各军中直接抽调的,连系统的训练都没有接受,就直接摇身一变就成了锦衣卫。

原本什么权利都没有的大头兵,突然之间就被赋予了锦衣卫的权利,立刻就会本心失守。

所以,整个锦衣卫的腐败几乎是在瞬间就完成了,这几年以来,可以说锦衣卫的名声已经是臭大街了。

而且,这个臭大街还不仅仅是指在官员群体中,就连在普通民众的眼中,锦衣卫都已经成了邪恶的代名词。

“所以……卓将军你的意思是?”

朱棣看着卓有为,然后问道。

“末将的意思,是希望能够多抽调一些原来锦衣卫的老兄弟,重新回归锦衣卫中……”

“然后以他们为骨干,完全重新组建新的锦衣卫,末将真的对现在的这些人已经完全失望了……

“有时候简直都恨不得将所有的这些混账召集到一起,然后拿大炮全部轰死算了!”

估计卓有为是真的被气坏了,说着说着就有些咬牙切齿起来。

听了卓有为的话,朱棣沉默着思索了一会儿之后,便同意了卓有为的请求。

首节 上一节 253/31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