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大清 第134节

  “再有,就是要宋庆、马玉昆、董福祥等人率军驻防娘子关,拱卫太原,一旦洋人来犯,要坚决抵御,严令不得后退一步,否则杀无赦。”

  载漪说这话时,语气中,带着浓浓的杀意。

第320章 权谋与制衡

  虽然王文韶已经很清楚,慈禧、荣禄、载漪都已经决心支持滕毓藻打下去,可他还是有些不甘心地说。

  “京城怎可随意丢失,再者说,滕兴甫即便退出京城,他又能躲到哪里去,他到哪,洋人还不是就会追到哪,一旦他将兵祸引入其它省份,那岂不是会导致糜烂更多地方。”

  王文韶虽没明说,可意思大家都已经听明白了,他还是想要前锋军在京城同洋人大干一场,甚至还可能,王文韶就是希望前锋军同洋人在京城同洋人火拼一场,如果能将洋人打怕了,即便牺牲掉包括滕毓藻在内的全部前锋军,他都在所不惜。

  即便王文韶未必就是想要将前锋军在京城消耗殆尽,可他不愿滕毓藻将战火引到它处,这确是真的。

  连朝廷都已经认为京城守不住,而且慈禧都带着皇帝跑出来了,却要让前锋军死守,这岂不是要将前锋军全部断送在京城吗!

  在朝廷几乎将宝全部押在滕兴甫身上时,这老匹夫此时如此,岂不就是包藏祸心,要至他载漪于死地!

  气得载漪又要开口痛斥王文韶,不想荣禄已经笑吟吟地开口说道。

  “王大人,滕兴甫不会将兵祸引到其它省份,最多也就是山西罢了。”

  说完这句话,荣禄也不再理会王文韶,而是转向慈禧说道。

  “太后,滕兴甫在折子上说,要把他的营务处迁到潞州府,就说明他最多只会退进太行山同洋人周旋,绝对再不会退往他处,糜烂更多地方。”

  慈禧疑惑地追问道,“仲华的意思是说,你认为滕兴甫在这大山里,就能挡住洋人?”

  荣禄点点头,“太后,这一次同洋人开战,臣也找过武卫军中《北洋水师学堂》出身的人,了解过洋人的战法,他们互相攻伐时,很少在山区作战,他们只是坚守城镇,一旦主要城市失陷,这仗也就算打完了。”

  “洋人没有多少在山区作战的经验不说,太行山区,莽莽群山中,道路崎岖难行,不要说军需给养运输困难,就是大军通行都不易。”

  “一旦滕兴甫率军退入山区,洋人就算有重兵,也无法一拥而上围住滕兴甫,反倒是给善于打巧仗的滕兴甫机会了,那时他就可以从容和洋人周旋。”

  “可如果洋人不追进山区,只是占住直隶,这又怎么办?”王文韶忍不住说道。

  荣禄摇头说,“不会,只要太后在山西,洋人就一定会来,如果他们不来,那就是要和咱们议和了。”

  “至于他们占住直隶,这不太可能,他们国内离咱们大清太远了,和咱们耗不起。”

  “倒是俄国人和东洋人就有心思赖在直隶不走,不过其它列强估计都不会赞同,从上次三国干涉还辽,到上月,英法等国逼迫东洋人退出福建就可看出,洋人的心思,就是他们自己得不到,也不愿见到别人得到。”

  “所以说,他们不会赖在直隶不走的。”

  有了载漪和荣禄的一番话,慈禧情绪好了很多,“好!你们刚刚所说,全部照准。”

  荣禄有些为难地对慈禧说道,“太后明鉴,当时划分武卫前军时,寿山是将芦台部队划给宋祝三和马荆山的,这一次臣在保定收容的芦台溃军,宋祝三和马荆山也向臣讨要过,只是没请示太后,臣还没答应他们,如今.”

  慈禧轻叹一声说道,“宋代吕愿中在《环珠洞》诗中有云,‘五岭类观东,一览众山小’,没有滕兴甫和他的前锋军时,哀家还很认可宋祝三、马荆山和他们的军队,可现在,有滕兴甫和他的前锋军在,其它军队就都不足一看了。”

  “就拿护驾一事来说,若非滕兴甫派军救驾及时,哀家和皇上恐怕此时已是洋人的阶下之囚了。”

  “所以,这些芦台溃军,还交给滕兴甫来调教要好一些。”

  慈禧的意思很明确,这些人要交给能打的人,如果交给宋庆和马玉昆,依然还是不足和洋人一战,起不到什么作用。

  慈禧的话,让荣禄不由哑然。

  武卫军是他一手整编出来的,如今这样不堪的情形,他实在拖不了干系,不由有些尴尬地闭住嘴。

  看出荣禄的异样,慈禧又说道,“仲华,你也不要自责,如今看来,使用洋枪洋炮打仗,还得启用熟悉洋人战法的人来指挥,依靠那些老将是不成的。”

  “就如同滕兴甫,不仅出身于《北洋武备学堂》,还去德国留过洋,他在军中又专一重用《北洋武备学堂》和武卫前军随营学堂的学生,大小军官都熟知洋人战法,打起仗来自然知己知彼。”

  “这一点上,袁慰亭倒是和滕兴甫如出一辙,袁慰亭虽然自身不懂西洋战法,可他早已看的明白,他在武卫右军中,就一味重用《北洋武备学堂》以及留过洋的人”

  慈禧似乎意犹未尽,只是忽然停住口,不再说袁世凯和他的武卫右军,而是接着对荣禄说道。

  “武卫军基本都是从各军中划拨出来的,当年伱就是有心如滕兴甫一般做法,空也难以做到,至少这些老将们就无处安置,皇上也绝难答应,这一切都怪不到你头上。”

  “吕蒙正有云,时也势也,命也运也,此之谓也,不要说你,就是李中堂当年,也不得不违背他创立《北洋武备学堂》的初衷,拿这些老将们没有办法!”

  “看来,日后咱们大清,还是要大力创建这样的新式军事学堂,组建前锋军和武卫右军这样的新军。”

  慈禧已经两次提到袁世凯和武卫右军,这让载漪心中不由暗生警觉,这点权谋手段载漪还是懂得的,只不过没有慈禧玩得纯熟罢了。

  载漪明白,慈禧这是担心日后滕毓藻做大,准备使用制衡之术了。

  载漪暗暗在心中感叹,想不到,值此国难当头之时,在山东作壁上观的袁世凯,竟然会因滕毓藻而得福。

  慈禧看着荣禄又道,“李中堂不是已经挑选了一些《北洋武备学堂》的人,准备送往滕兴甫军中吗。”

第321章 都要送人

  慈禧所说的这些话,虽然是有话题引起,可花厅里,除了依旧双目无神、神情懵懂的刚毅和老迈的王文韶外,载漪和荣禄两人,都在心中隐隐生出一丝警觉。

  只不过,这二人的警觉之心,又有所不同。

  载漪是想着日后要如何帮助滕毓藻,以及如何想办法,让慈禧打消这样的念头,还有如何抵挡、甚至打击袁世凯这个慈禧有可能会落下的制衡棋子。

  帮助滕毓藻,就是在帮助他自己,这一点,载漪现在的心中是最清楚不过的。

  这一次,滕毓藻在奏折中提出战犯一说,载漪现在已经想明白了,这恐怕就是滕毓藻在兑现他对自己承诺的一部分。

  滕毓藻已经提前就在考虑,如何应对洋人日后追究所谓战争祸首这件事,从这里就可看出,滕兴甫是守信之人,此人大可以给予足够信任。

  要知道,流传出来的洋人关于追究的祸首名单,他载漪可是首当其冲,是排在第一位的。

  而荣禄的心思就不同了,在他看来,一向睿智得甚至都让他敬佩有加的慈禧,在此时突然拿出与直隶近在咫尺,但却无视洋人入侵,置朝廷危难于不顾,甚至还在东南互保协议上署名,又一直在山东作壁上观的袁世凯和他的武卫右军来说事。

  显然,绝对不会是就事论事,也不会如慈禧说得那么简单的。

  在荣禄看来,慈禧对滕毓藻和他的前锋军的制衡之意,现在已经跃然而出了。

  制衡朝臣,这向来就是帝王之术,原本无可厚非。

  只是,在此危难之时,慈禧现在就开始着手想着制衡滕兴甫和他的前锋军,多有不妥之处,搞不好甚至还会弄巧成拙,就是适得其反,也为未可知。

  滕兴甫和袁慰亭两人的发迹和兴起,应该说都和他荣禄有莫大关系,虽然滕兴甫现在似乎和载漪联系的更密切一些,可荣禄并不很以为意。

  载漪毕竟是当朝军机首辅大臣,现在又正是在和洋人开战,同载漪联系密切一些,是很正常的事情。

  虽然自己是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可失去了天津,他这个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实在是帮不上滕毓藻什么忙了,联系少一些也很正常。

  况且,以他对滕兴甫的了解,这个人还是很重恩请的。

  至于袁世凯,就让荣禄的心情多少有些纠结了。

  袁世凯在朝廷危难之际,竟然同那些督抚们沆瀣一气,同洋人签署什么互保协议,已经并不把他昔日的提拔放在心上,并不是什么好东西。

  荣禄甚至已经考虑过,日后要想办法削减他的兵权了。

  以这一次的情形来看,如果袁世凯日后势力再大,恐怕野心就会更加膨胀,比之滕兴甫,其危害一定会更大。

  而且,现在滕兴甫可是以慈禧为首的这个朝廷的中流砥柱,此时万万不可寒了此人的心,如果此人也加入那个什么互保协议,这近三百年的大清,不用洋人再打,立刻就会分崩离析。

  正在荣禄一边揣摩慈禧话中含义,一边想着如何劝说阻止慈禧,不要在此时将制衡滕兴甫的事情做的过于明显时,忽然听到慈禧已经转换话题,问起李鸿章的事,荣禄急忙振作起精神。

  由于山西义和团闹得厉害,电报线路大都被毁,现在,山西太原和外界的电报大都已经不通了,唯一还保留的是太原到西安,以及太原至保定的线路。”

  所以,慈禧要想联系外地督抚,只能通过这两地中转,保定是直隶首府,直隶总督的所在之地,一些机密事情,更不能让外人知,慈禧只能通过荣禄来做。

  “慈禧和李鸿章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关于同洋人议和一事,都是通过荣禄来做,相关内容,荣禄都会第一时间向慈禧汇报,关于两广给滕兴甫输送《北洋武备学堂》出身人员的事情,他早已向慈禧汇报过了。

  慈禧此时如此说,明显就是想要他做哪个捧哏的,荣禄躬身说道。

  “是,李中堂送去的人,现在正在赶往汉口,他们准备取道湖广去京师。”

  荣禄稍微迟疑了一下,有些不敢肯定地说,“据裕长所说,似乎,张香涛也有意选送一些懂得西洋战法的人,去滕兴甫军中助战。”

  裕长地位显赫,虽然是巡抚可却官居一品,因此他不同于其他巡抚,不仅是湖北巡抚,同时还兼着河南巡抚。

  慈禧点点头说道,“李中堂和张香涛到底还是忠于朝廷的老臣,其心可嘉。”

  “虽然他们签署东南互保协议,可他们也是有苦衷的,现在暗中支持滕兴甫抗敌,这总归还是站在朝廷一边的。”

  慈禧语气一缓,笑吟吟地说道,“仲华,既然说到朝廷要全力支持滕兴甫,咱们也不能落到李中堂和张香涛的后面。”

  “你也在各部军中寻找一番,不止护驾各军,其它省份的绿营军中,只要是出身《北洋武备学堂》的,也要从中挑选一些精干之人,送到滕兴甫军中,助他尽快整军,以便再战。”

  “还有,给张香涛去电,要他将所有送至前锋军的人,都先送至山西,你要亲自见一见。”

  “所有去前锋军的人,都是在此国难之际愿为朝廷出力的,不能寒了这些人的心,你要好生慰勉一番,然后再送至滕兴甫军中。”

  “另外,为了让这些人安心在前锋军中作战,伱可资助这些人一些银钱,让他们寄到家中养家,免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慈禧目光看向载漪和王文韶,“有件事情也还要同你们商议,李中堂也支持同洋人继续打下去,甚至他现在也已经答应,在洋人愿意议和时,他愿做同洋人议和的和谈代表。”

  慈禧这话,不仅荣禄是明白的,就是载漪也听得懂,这是让荣禄代表朝廷要笼络这些即将加入前锋军的人,说的直白一些,慈禧,甚至李鸿章,都想要向前锋军中掺沙子,在这一点上,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

第322章 此事万万不可

  慈禧,现在应该看得很明白了。

  李鸿章既然答应出任朝廷的议和代表,他就不会再有其它心思,至少什么大总统的心思是不会再有了。

  所以,李鸿章现在举的举动,就并不是为了他的一己私利,李鸿章这是在为朝廷着想。

  对于前锋军犹如长虹贯日一般的飞速窜起,在面对列强联军时,不仅应对有余,而且还连战连捷,这让李鸿章又看到了他在北洋多年辛苦追求的那一丝希望,心中那一团对大清行将熄灭的余烬,应该重又燃烧起来了。

  当然,滕毓藻和他的前锋军给朝廷带来的好处还不仅仅局限在李鸿章身上,应该还影响到了湖广总督张之洞,甚至让其它一些督抚们的态度也发生某种转变,都是完全有可能的。

  同时,李鸿章这样老谋深算的朝廷重臣,也在其中预见到了某种危机,李鸿章应该是在未雨绸缪,目的就是不想要前锋军变成铁板一块,趁现在滕毓藻和他的前锋军,还没达到无法撼动之时,急躁参与到其中。

  总之一句话,在前锋军里面,还是要有忠于朝廷的人存在的。

  李鸿章的行为,让慈禧既高兴,也产生了一丝担忧。

  虽然慈禧和李鸿章都不会认为,滕兴甫现在就有不臣之心,或者说滕毓藻日后会有这样的心思,可防患于未然这个道理,他们这些老谋深算的人又怎么会不懂得呢。

  慈禧是一个果敢的行动派,自从咸丰薨毙,慈禧的本性中,强势的一面就显露无余,现在既然想到了,她就不会毫无作为。

  似乎说得有些口干,慈禧放下最近须臾不肯离手的青铜降魔杵,端起案几上的茶盏,轻轻抿了一口茶。

  放下茶盏后,慈禧目光不再盯着荣禄,而是在王文韶和载漪脸上扫过,缓缓说道。

  “现在滕兴甫身为北洋直隶军务总办,虽然只是负责军事,可难免要涉及诸多民政事务,诸如督促、筹措粮饷等诸般繁杂事务。”

  “为了能让滕兴甫心无旁骛,安心指挥作战,李中堂建言,让周馥和杨士骧前去滕兴甫军中,协助其办理相关事宜。”

  “周馥这个人,你们都应该很了解,这是个办事稳重,对大清忠贞不二的能员干吏。”

  “他不仅早年间,曾做过津海关道兼天津兵备道,甲午年间,还担任过北洋前敌营务处总理,不仅熟悉直隶诸般民政,在军事上也颇有建树。”

  “至于杨士骧,你们这些老臣也不应该陌生,此人进士出身,翰林编修,素以干练著称,李中堂甚至还建议,在同洋人议和时,要杨士骧协助其和洋人谈判,这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有这两人相助,民事以及涉及洋人的诸般相关事宜,他们都可帮滕兴甫处理妥当,可以让滕兴甫减轻很大负担,他们会成为滕兴甫的强大助力,对滕兴甫统率前锋军抗击洋人,会大有好处。”

  慈禧缓了口气,语气和缓地问道,“李中堂的这些建言,你们认为是否妥当?”

  “还有,李中堂还说,现在实质上,并不是整个大清在抗击洋人,只是直隶一省在同洋人作战周旋。”

  “而且,还是以滕兴甫一人一军之力,在独自同洋人作战,其余人等,都无从插手。”

  “鉴于此等情形,李中堂以为,必须集直隶全省之力,方可御敌。”

  慈禧重新拿起她的降魔杵在手中摩挲着,斟酌着词句接着说道。

  “只是这样一来,滕兴甫这个北洋直隶军务总办,就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了,所以李中堂建言朝廷,应任命滕兴甫为直隶总督,统领直隶全省军民迎战列强联军,方可持久立于不败之地。”

首节 上一节 134/22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