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人生:校园网红横扫娱乐圈 第66节

  “我还以为他当演员是玩呢,新电影就没听说他有参演。”

  小王心中狂喜,暗道“果然如此”!他立刻挤上前,脸上堆出热切笑容,声音也拔高了几分:“同学!打扰一下!刚听你们说陆哥?他亲口说的是考导演系?哎呀我是他铁粉!他的剧我一部不落!就是没想到他会考导演,太意外了!”

  被他搭话的女生皱着眉,上下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个蓬头垢面的男人,明显和周围精心准备的考生格格不入。她眼中闪过一丝警惕和厌烦,没接话,拉着同伴就往旁边挪了挪,继续自己的话题。

  小王脸上的笑容僵住,一丝尴尬闪过,但他厚着脸皮又凑近半步,语气带着刻意夸张的委屈和不解:“哎,别走啊同学!我真是粉丝!刚路过听你们一说,我这心都揪起来了!他那么好的条件,不去深造音乐,退一步也该是表演系啊?导演系?这跨度也太大了!你们不会是逗我玩的吧?”他试图用质疑激将对方。

  果然,被质疑的女生有些恼了,停下脚步,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谁有功夫骗你啊!不信你自己去问!他刚才就在安检口那儿,亲口对别人说的,考导演系!清清楚楚!”旁边的同伴也用力点头作证:“就是!”

  “导演系,好,好!谢谢啊同学!太感谢了!”小王脸上瞬间阴转晴,喜色几乎要溢出来,连声道谢,也顾不上对方的白眼,转身就像脚底抹了油,哧溜一下又钻回了人群,朝着老李的商务车方向疾步而去。

  他一头扎进车里,车门砰地关上,喘着气,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兴奋:“老李!没跑了!板上钉钉!他自己亲口承认的,考导演系!那几个学生听得真真儿的!快,咱们撤!这料太猛了,‘当红顶流弃乐从导,剑指北电导演系’,标题我都想好了!回去赶紧发,抢头条!”

  老李早就检查完了相机里陆士宁过安检、被围观的高清素材,确认无误。听到小王带回来的确切消息,他眼中精光一闪,嘴角咧开一个老狐狸般的笑容:“嘿,有意思!走!”

  引擎低吼一声,黑色商务车迅速驶离了喧闹的北电校门,汇入车流。

  走进校园,绿树成荫,空气中弥漫着艺术学府特有的气息。他按照指示牌的指引,走向笔试考场。

  路上,他注意到其他参加四试的考生,大多是和他一样的年轻人,脸上带着相似的凝重。

  考场门口,气氛更加紧张肃穆。陆士宁找到自己的座位号坐下,将准考证和文具摆放整齐。他环顾四周,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洒进来,监考老师开始宣读考场纪律,声音在安静的教室里回荡。

  试卷分发下来,纸张传递的沙沙声不绝于耳,在命题创作笔试环节,题目是围绕“我失去的”创作一篇命题散文。

  陆士宁没有立刻动笔。他微微后靠,闭上眼睛。考场里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旁边考生轻微的呼吸声,都渐渐模糊、远去。

  几秒钟后,他睁开眼,眼神沉静如水,带着一种洞悉的清明。

  他拿起笔,写下了第一段话:“我失去的人里,我最怀念我自己。”

  时间过得很快,陆士宁的笔尖再未停歇,洋洋洒洒,很快写满了2000字。

  他写下的每一个字,围绕着个人经历和心路历程来写的,只不过,他把前世的自己写了进去。

  当最后一个句号稳稳落下,陆士宁轻轻搁下笔。指尖因长时间的紧握而微微发白,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考完试,陆士宁离开前朝老师道了声谢,监考老师看了眼陆士宁,露出满意的笑容,作为北电的老师,像陆士宁这样有才华的年轻人,他们当然是很喜欢的。

  陆士宁开车回到家,只是简单的休息了一下,刚醒来白怡就给他连环Call。

  他刚按下接听,白怡那无奈的声音便在耳边响起:“醒了吗?又上热搜了你,我发现你应该有什么热搜体质,退网了还能上热搜。”

  陆士宁摸摸脑袋,“咋啦?发生啥啦?”

  白怡笑道:“你考北电导演系被人爆出来了。看角度,估计是星探吧。”

  陆士宁一听原来是这事,便有些无所谓,“圈里该知道的早知道了,这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白怡接着说道:“反正你也退网了,就让他们讨论吧,只要舆论不是什么负面都没啥。”

  陆士宁挂断电话后,给好友们都回了消息,让他们不必理会。

  当晚,#陆士宁北电导演系#引爆热搜。一张张照片随着热度的攀升不断放出。

  下面的评论也是五花八门。

  “歌手转演员转编剧转导演,还考北电?小说男主照进现实!”

  “据小道消息,《少年的你》实际上就是陆士宁在拍,因为他去考试,现在剧组都停工了”

  ···

  如果说笔试是个人与纸张的无声对话,那么第二天的群体面试,则是一场思辨的战场。地点换成了一个更小的阶梯教室,布置成环形。

  十几位通过第一天筛选的考生围坐,正前方是三位神情严肃、目光锐利的考官。空气凝重得能拧出水来,无形的压力比昨天更甚。

  陆士宁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再次成为目光的焦点。昨天关于他的舆论已经在考生中流传开,落在他身上的目光充满了探究、好奇,一个顶着巨大光环的强劲对手。

  主考官是一位头发花白、气质儒雅却眼神如鹰隼的老教授。他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抛出了今天讨论的核心议题,声音沉稳而极具穿透力:“各位考生,接下来我们会把你们分组,八人一组,每组观看的短片不同。”

  “随后我们会提问你们,包括但不限于镜头语言、片子细节、道具作用、主题等方面的问题,希望你们能好好想想再回答。”

第139章 低级表达

  第一组观看的短片是一个法国悬疑短片,名叫《过往》。

  整个环形区域瞬间被黑暗包裹,只有幕布上的光影闪烁。经典的钢琴旋律流淌出来,伴随着主角紧张的心跳声和旁白。

  陆士宁强迫自己摒除杂念,将全部心神投入到眼前的影像中。

  每一个刻意的镜头角度切换、每一处营造氛围的光线明暗对比、每一个看似随意却可能暗藏玄机的道具摆放,尤其是那个在多个关键场景出现的、样式古旧的壁炉时钟、以及主角因背负秘密而流露出的细微肢体语言和表情控制,都成为他敏锐捕捉和深度分析的对象。

  陆士宁大脑飞速运转,快速构建着影片的叙事逻辑、悬念的铺设手法、视听语言对悬疑感和人物内心压抑感的营造,以及那个略显仓促、象征意味大于叙事力量的结局所带来的关于时间、秘密与救赎的隐喻。

  短片结束,灯光亮起。环形空间内一片短暂的沉寂,每个人都还在消化着影片带来的冲击和思考。

  陆士宁内心却微微摇头。这部《过往》,在他这个拥有前世阅片量、尤其见识过《调音师》那样将悬疑、人性、隐喻和视听语言完美融合的神作的人看来,实在有些平庸。节奏拖沓,悬念的钩子埋得不够深,逻辑也经不起细推敲,结局的象征更是流于表面,缺乏《调音师》那种震撼和余味。

  老教授的目光如同精准的指针,缓缓扫过第一组的八位考生。那目光最终,不出所料地,停留在了陆士宁身上。没有多余的话语。

  第一个问题,如同试金石般抛向了他:“陆士宁同学,请你首先分析一下,短片中反复出现的时钟,它在不同场景下分别承载了哪些具体的叙事功能和象征意义?它对于塑造主角形象和推动剧情的关键转折,起到了怎样不可替代的作用?”

  环形区域里,所有的目光再次聚焦于陆士宁。

  陆士宁没有立刻回答,他微微后靠,右手下意识地摩挲着下巴,眼神低垂,仿佛在凝视着脑海中回放的时钟影像碎片。

  随后便抬起头,目光清亮,迎向考官锐利的视线,开口了。他的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沉稳:“教授,各位同学。关于《过往》中这个反复出现的壁炉时钟,我的分析如下。”

  “首先,从叙事功能上看,这个时钟绝不仅仅是背景道具,它是一个沉默的叙事者和关键的剧情触发器。”

  “影片开场不久,时钟出现在主角昏暗客厅的壁炉上方,特写镜头显示指针指向下午3点15分,伴随着清晰可闻的滴答声。这立刻为观众锚定了故事发生的具体室内空间,并利用听觉和视觉双重强化了时间的流逝感。”

  “在主角回忆关键事件,也就是导致他背负秘密的转折点的闪回片段中,时钟再次以特写出现,但此时它的滴答声被刻意放大、扭曲,甚至带有类似心跳加速的混响效果,而指针的移动在主观镜头里显得模糊不清、飞速旋转。”

  “巧妙地外化了主角回忆创伤时的心理状态,记忆碎片化,内心充满混乱。时钟是主角内心焦虑和恐惧的听觉与视觉放大器。”

  “全片最重要的转折点,当过往的秘密即将被来访者揭穿时,镜头再次给到壁炉时钟一个中景。此时,时钟的滴答声诡异地停止了。紧接着,画面切到主角惊愕的脸部特写,背景音效只剩下他粗重的呼吸声。”

  “时钟的停摆在此刻是一个强烈的叙事信号,象征着主角试图掩盖的行为被强行打断,秘密暴露的临界点已然到来,瞬间将悬念推向高潮。”

  “在影片略显仓促的结局,主角似乎获得了某种解脱或新生时,时钟最后一次出现在画面角落,指针恢复了正常走动,滴答声也回归平稳。”

  “这暗示着主角可能试图走出过去,时间对他而言重新开始运转。但其位置在角落且未给特写,也隐喻着过往的阴影并未完全消散,只是暂时退居幕后,为影片留下了一丝不确定的余味。”

  “最后,关于它对塑造主角形象和推动关键转折的不可替代作用,”陆士宁的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批判,“影片的意图是明显的,但效果上,我认为它过度依赖了单一意象,显得有些刻意和符号化,削弱了人物更深层次的心理挖掘。”

  陆士宁的发言结束了。环形区域内一片寂静,比刚才短片结束时更甚。他的分析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从视听细节到叙事功能,再到象征意义层层递进,只不过最后那带着批评的话,显然让大家有些吃惊。

  主考官,那位花白头发的老教授,镜片后的目光依旧锐利,但仔细看去,那锐利中似乎多了一丝几不可察的赞许和。

  他没有立刻点评陆士宁的回答,只是微微颔首,目光转向下一位考生:“很好。下一位同学,请你谈谈影片中光线明暗对比对营造悬疑氛围的作用。”

  讨论继续进行。但陆士宁这番专业、深入甚至略带锋芒的分析,无疑为这场群体面试定下了一个极高的起点。

  很快所有人回答完毕,一个中年男人问道:“我想问下陆士宁,刚才听你的话,你觉得这部片子其实并不是很出色嘛,如果让你来拍,你会怎么调整。”

  这个问题有些尖锐,不过陆士宁倒是实事求是,毕竟这是考试,只需要把自己的真才实学展示出来就好了,“我并不是觉得不够出色,主角对时钟状态变化的主观反应镜头,比如他听到异常滴答声时的皱眉、看到指针模糊时的恍惚,非常直观地外化了主角内心深处的焦虑和恐惧。没有这个具象的时钟,主角的内心状态将缺乏一个有力的、贯穿始终的视觉和听觉载体。”

  陆士宁话锋一转,语气依旧平稳,却透出更深的思辨:“但是,我认为这部短片存在一个核心的创作策略上的痛点,它过度依赖、甚至可以说过度放大了时钟这个单一符号的象征权重。”

  “符号化本身并非原罪,优秀的电影常常运用精妙的符号。问题在于,《过往》中时钟的‘符号感’过于直白、刻意,甚至有些粗暴。它在多个场景中被反复强调,有特写、有异常音效,其象征意义几乎是写在画面和声音里,迫不及待地要告诉观众‘看,这就是主题!’。”

  “这种处理方式,牺牲了叙事的流畅性和观众解读的参与感,显得有些低级,我指的是艺术表达手法层面上的低级,缺乏更含蓄、更富有层次感的隐喻构建能力。”

  “低级”二字一出,如同在平静的水面投下巨石!

  这话一出,旁边的考生们瞬间面面相觑,有人倒吸一口冷气,有人下意识地捂住了嘴。

  在北电导演系四试的考场上,当着考官和资深业内前辈的面,如此直白地批评一部作为考题的短片“手法低级”?这胆量也太惊人了!考场气氛瞬间变得极其微妙。

第140章 小品排演

  陆士宁并未理会周围的反应。他迎着那位提问高管略显惊讶但更多是探究的目光,以及主考官老教授深邃难辨的眼神,继续冷静地阐述他的改进思路。

  “如果让我来调整,弱化时钟的符号感,减少其刻意、突兀的特写和音效强调,我会考虑加入其他相关的辅助意象,比如墙上褪色的家庭合影,窗台上枯萎的植物。这些意象相互交织、呼应,形成一个更富有解读空间的象征系统,共同指向主题。”

  “主角的内心挣扎的秘密,应更多地通过他与环境的互动细节来展现。比如他对某些特定空间,像对阁楼的回避或异常关注,对某些物品,像是信件、或者旧衣物的异常处理方式。环境本身应成为承载心理和叙事的重要部分,而非仅靠一个核心道具。”

  那位提问的老师,脸上的严肃早已被浓厚的兴趣取代,他微微颔首,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什么。

  而主考官老教授,镜片后的目光锐利依旧,但嘴角那丝之前几乎看不见的弧度,似乎加深了些许。他没有评价陆士宁的“低级”之说是否妥当,只是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目光扫过全场。

  “关于艺术表达手法的高级与低级,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命题。陆士宁同学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提供了具体的创作思路,这很好。艺术创作,既需要严谨的技艺,也需要批判的勇气和独立的思考。今天的讨论环节到此结束。”

  他宣布散场,目光最后落在陆士宁身上,脸上写满了满意。

  陆士宁平静地收拾东西起身,和同组的其他成员告别后独自离开。

  教室内,待其他考生也陆续离开,只剩下三位考官时,那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端起保温杯,慢悠悠地呷了一口茶,目光却依然锐利,仿佛穿透了墙壁,追随着刚刚离去的背影。

  他转向身边那位面容严肃的中年男子,嘴角牵起一丝笑意:“启明,怎么样?陆士宁这小子?”

  赵启明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脸上严肃的表情褪去,露出一抹无奈又带着几分欣赏的笑意:“年纪是真不大,这口气,也是真不小。当着这么多人的面,直接点片子手法低级。”

  他顿了顿,眼神变得认真起来,“不过,徐老,您得承认,他说的句句戳在点子上,改进思路也清晰可行,不是空放炮。这小子肚子里,确实有货。”

  他重新戴上眼镜,看向老教授徐国璋的眼神带着调侃,“倒是辛苦您老,费这么大劲儿,特意搞来这么一部犄角旮旯、电影节都刷下来的冷门短片,就为了在这儿难为他一下?”

  徐国璋闻言,花白的眉毛一竖,两眼一瞪,带着点老小孩似的恼羞成怒:“哼!什么叫难为他?你以为我老头子闲得慌?要不是冯语那小丫头片子,三天两头打电话在我耳朵边嗡嗡嗡,把陆士宁夸得天上少有地上无双,说他怎么怎么有天分,怎么怎么有想法,在剧组里怎么怎么镇得住场子,你以为我愿意费这个心思?”

  他放下保温杯,手指敲了敲桌面,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和考校成功的满意:“你也不想想,赵启明!这小子,才多大?二十出头!一个电影剧组,从上到下,从制片人到老油条场工,还有冯语那心高气傲的丫头在旁边盯着,他能把这么一帮子人弄得心服口服,安安稳稳拍到现在,还能让冯语心甘情愿给他保驾护航、让整个剧组停工等他考试!”

  “你以为,像往年那样,随便找点经典老片或者大路货的获奖短片,能探得着他的底?”

  徐国璋哼了一声,带着点炫耀的意味:“这片子,法国一个新人导演的习作,在克莱蒙费朗短片节连初选都没进,几乎没人看过!我托了好几个老朋友才淘换来拷贝。要的就是这股子生劲儿!要的就是他没看过,没法靠知识储备取巧!就得让他凭真本事,靠现场那点时间,去抓、去剖、去判断!这才试得出斤两!”

  他看向赵启明,眼神精亮,“你瞧瞧,这不就试出来了?甭管他话说的扎不扎耳,这份眼力、这份思辨、这份敢下判断的胆气,是块好料子!”

  赵启明听着,脸上的笑意更深了,也带着深以为然。他掏出烟盒,递给徐国璋一支,自己也点上,烟雾缭绕中,他慢悠悠地说:“是块好料子不假。就是不知道,明天的小品排演,这生猛的小子,还能不能继续生猛下去?”

  徐国璋吸了口烟,眯着眼,半晌才吐出一句:“急什么?明天试试不就知道了?冯丫头把他夸成一朵花,是骡子是马,最后这一哆嗦,拉出来遛遛,全清楚。”

  他顿了顿,嘴角又勾起那丝老狐狸般的笑意,“不过,启明啊,你要是看上了就给他弄去你们班,尽快吧,我怕中戏那帮家伙早就盯上了。”

  两人相视一笑,袅袅的烟雾中,全是各自的算计。

  事实也确实如此,之前陆士宁报考北电的时候,其实中戏、上戏都已经得到消息了,而且和陆士宁说的很清楚,只要愿意报他们学校,会适当给他照顾,但陆士宁却是一门心思考北电。

  第三天,陆士宁和其他考生们散坐在教室里,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交谈。不同于前两日的笔试和思辨,今天将要面对的,是实打实的、需要瞬间爆发力、协作力和现场调度能力的表演创作。

  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种大战将至前的沉静,有人闭目养神,有人反复搓着手心,有人则盯着空白的笔记本,仿佛在预演即将到来的风暴。任务重,时间紧,成败在此一举,所有人都默默调整着自己的状态,积蓄着能量。

  教室门被推开,打破了沉寂。徐国璋教授和赵启明率先走了进来。与昨日不同的是,他们身后还跟着几位气质各异、但眼神都透着机敏和观察力的年轻女孩。

  徐国璋站定,目光如同探照灯般扫过全场,那股无形的压力感瞬间提升了几个量级。他没有任何多余的客套,声音洪亮而清晰地宣布规则,“各位考生,今天是四试的最后一关:表演即小品排演,规则如下。”

  “延续昨天的分组,每组八人。”

  “现在,每组派一位代表上来抽题。”他指了指讲台上一个不透明的纸箱。

  “抽到题目后,你们有独立排练室可以使用。整个上午,是你们的构思的时间。期间,”他指了指身后的几位女生,“这几位你们的师姐,会作为观察员,全程在场记录你们的创作过程、讨论状态和排练情况。同时老师会不定时地串屋观察。记住,你们在排练室的一举一动,都是考察的一部分。”

  “中午有一小时的吃饭和休息时间。这个时间段内,允许你们小组讨论、对词、完善构思,但绝对禁止进行任何形式的走位排练或表演模拟!”他强调的语气不容置疑。

  “下午两点整,所有人移步北电小剧场。按照抽签顺序,每组直接上台表演你们的小品。在其他组表演时,所有人必须保持绝对安静,认真观看。这是基本的尊重,也是学习的机会。”

  “最终评判,不仅看下午舞台上的呈现效果,也将综合考量你们上午排练过程中的组织协作、创意碰撞、问题解决能力,以及观察员的记录反馈。明白了吗?”

  “明白!”考生们齐声回答,声音里带着紧绷。

首节 上一节 66/1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