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人生:校园网红横扫娱乐圈 第177节

  一种奇特的期待感在网络上弥漫开来。这是一种明知会被感动、甚至被“催泪”,却依然心甘情愿、甚至迫不及待想要体验的期待。

第322章 除夕夜

  央视一套的春晚预热直播信号切入后台。其中一路记者,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轻手轻脚地来到了陆士宁的独立化妆间门口。门虚掩着,记者敲了敲门,得到允许后,带着摄像师走了进去。

  镜头首先捕捉到的,是已经穿戴整齐、妆容打理完毕的陆士宁。他身着一套剪裁合体的深蓝色西装,没有系领带,衬衫领口随意地敞开一颗纽扣,少了几分舞台的隆重,多了几分符合他气质的随性与沉稳。他正坐在化妆镜前,低头看着手机,似乎在确认最后的流程,听到动静,他抬起头,脸上露出一抹温和而礼貌的笑容。

  “陆导,您好!我们是央视春晚预热采访组的,打扰您几分钟,方便吗?”记者热情地打招呼。

  “没问题,你们好。”陆士宁站起身,十分配合地走到沙发旁,与记者相对而坐,姿态放松。

  记者面带微笑问道:“陆导,首先再次欢迎您回到春晚的舞台!这是您第二次登上春晚,和第一次相比,现在的心情有什么不同吗?”

  她为了争取到采访陆士宁的机会,做了不少工作,看着眼前的陆士宁,女记者心里一遍遍暗自感叹,这样的人真的是理想男友,才貌俱佳,而且还很有钱。

  不过她也只是心里想想,陆士宁专一和安甜感情稳定,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陆士宁略作思考,语气平和:“第一次更多的是新鲜和紧张,感觉责任重大。这一次,紧张感还在,但更多了一份……嗯,亲切感吧。毕竟也算是再次来到咱们春晚的舞台过年,希望今年能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感觉吧。”

  记者顺势追问道:“我们知道您每一次的作品都能引发大家非常强烈的情感共鸣。上次的《无名的人》就感动了无数人。今年网上也有很多观众在猜测,说您准备的节目是不是又准备了一枚‘催泪弹’,要让大家在除夕夜抱着纸巾盒过年。您怎么看这种说法?”

  陆士宁闻言,不由得轻笑了一下,带着点无奈的调侃:“大家对我的‘误解’好像越来越深了。”他收敛笑容,神情变得认真了些,“音乐的力量在于共情,能触动人心是好事。但我更希望我的表演,能在这个特殊的夜晚,给大家带来的不光是某一种情绪,而是一种……温暖的陪伴,一种停下来回望和珍惜的契机。至于具体是什么感觉,等会儿大家听了就知道啦。”他既回应了观众的期待,又巧妙地卖了个关子,保留了节目的神秘感和悬念。

  记者心领神会,不再深挖节目细节,转向更轻松的话题:“看来陆导是准备充分,成竹在胸了。那在这个阖家团圆的时刻,有什么想对电视机前,正在准备年夜饭、或者已经在电视机前守候的观众朋友们说的吗?”

  陆士宁面向主镜头,眼神真诚,语气温和:“就是想祝大家除夕快乐,辞暮尔尔,烟火年年。希望今晚的节目,我们所有人的努力,能陪大家度过一个愉快、温暖的夜晚。也别忘了,多陪陪身边的家人。”最后一句,他特意放慢了语速,话语中蕴含的情感,与他今晚即将演唱的歌曲主题隐隐呼应。

  “谢谢陆导!也预祝您今晚演出圆满成功!”

  “谢谢。”

  这段采访播出后,无疑更加吊足了观众的胃口。“温暖的陪伴”——这些词语让人们对《时间都去哪了》这首歌的期待值达到了顶点。

  除夕,下午近六点。当城市的霓虹渐次亮起,千家万户飘出年夜饭的浓香时,央视一套的屏幕画面悄然切换,一段没有华丽开场、却瞬间抓住无数人目光的采访合集正式开始播放。它不是明星拜年,而是将镜头对准了这片土地上最真实、最动人的身影。

  画面首先切入一家三甲医院的急诊抢救室外。穿着手术服的医生刚完成一名突发心梗患者的紧急处理,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镜头转向一旁,一位年轻的护士正小跑着为另一张病床更换药液。

  记者轻声问道:“医生,今天是除夕,你想不想家?”

  那位主刀医生声音透过口罩有些发闷,却异常坚定:“哪天都一样,这里没节日。”他顿了顿,补充道,“不过,还是希望今晚大家都能平安健康,让我们也闲一点。”

  镜头捕捉到他护目镜后那双疲惫却专注的眼睛。随后画面切到护士站,一位刚换下班的护士正看着手机上家人发来的满桌年夜饭照片,悄悄揉了揉发酸的鼻尖。

  紧接着,画面转为一片苍茫的雪原,狂风卷着雪粒呼啸。一座边防哨所矗立在皑皑白雪中,镜头拉近,一名年轻的战士笔直地站立在哨位上,睫毛和帽檐上都结了一层白霜,他手持钢枪,目光如炬地注视着远方。

  记者问道:“同志,除夕快乐!想家吗?”

  战士的脸上被严寒冻得有些发红,他裂开一个朴实的笑容,呵出的白气瞬间被风吹散:“想!但这里就是我的家!”他的声音在风中有力,“请祖国和人民放心,我们守着,大家安心过年!”

  背景是连绵的雪山和飘扬的五星红旗,构成一幅沉重而伟岸的画面。

  画面再转,来到一个布满巨大电子屏幕的公安局指挥中心。电话铃声和对讲机的指令声此起彼伏。一位身着警服的中年民警紧盯着监控大屏,上面实时显示着城市各交通枢纽和繁华路段的画面。

  记者说道:“警官,除夕夜还要盯着,辛苦你们了。”

  民警回过头,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我们的年夜饭啊,就是和这些屏幕一起吃的。大家平安,就是我们最好的下酒菜。”他指着屏幕上一条畅通无阻的城市主干道,语气里带着欣慰,“你看,路上车少了,大家都赶着回家团圆呢,挺好。”

  与此同时,镜头的另一端,对准了人潮涌动的火车站。

  喧闹的候车大厅里,弥漫着泡面、消毒水和一种急切期盼混杂的气息。人们拎着、背着、拖着各式各样的大包小包。有扛着巨大编织袋、里面似乎塞满了年货的务工大哥,脸上带着憨厚而满足的笑容。有抱着孩子、身边还放着行李箱的年轻母亲,正轻声哄着有些哭闹的孩子。有几个结伴而行的年轻人,兴奋地讨论着家乡的变化和即将见到的老朋友。

  一位大爷手里紧紧攥着一张略显褶皱的车票,脚边放着一个竹篮,里面是精心包装的北京烤鸭礼盒,他时不时低头看看,脸上是掩饰不住的、要带给老家孙子的喜悦。

  一位大姐的行李格外醒目,几个鼓鼓囊囊的塑料袋里装着山东煎饼和德州扒鸡,她正用家乡话大声打着电话:“妈!我上车了!带了您爱吃的扒鸡,明儿一早就能到!”

  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旅途的疲惫,但眼神里闪烁的,却是即将到家的兴奋和光亮。嘈杂的人声、广播里列车到站的信息、行李箱轮子滚过地面的轰鸣……所有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曲名为“归家”的盛大交响乐。

  最后,画面在车站熙攘的人流、医院忙碌的身影、哨所战士坚毅的面庞之间快速切换,背景音乐是悠扬而充满希望的交响乐章。

  “总有身影,守护团圆;总有脚步,奔赴温暖。无论身在何方,心之所向,便是家的方向。央视新闻,致敬每一位坚守者,祝福每一位归家人。除夕夜,平安,团圆。”

  就在那段感人至深的采访合集画面缓缓暗下,屏幕尚未完全变黑之际,一段熟悉而略带沙哑伤感的旋律,如同涓涓溪流,悄然浸润了除夕夜的喧嚣。

  “我是这路上,没名字的人……”

  是《无名的人》!陆士宁第一次登上春晚时唱的那首歌!

  歌声一起,立刻唤醒了许多人的记忆。正在享用丰盛年夜饭的家庭里,不少人都下意识地停下了手中的筷子或酒杯,目光被电视吸引过去。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大爷眯着眼,仔细听着,忍不住点头称赞,对身边的老伴儿说:“这歌儿写得好啊,唱到人心里去了。词儿写得真透亮,我怎么没啥印象了?前几年春晚唱过?”

  坐在他旁边的孙子,一个二十出头的大学生,立刻接过话头,语气带着点小得意:“爷爷,这是陆士宁的歌!他第一次上春晚唱的,当时可火了!您忘了?那年您喝高兴了,还跟着哼了两句呢,非说这歌写的就是您年轻时候的事儿。”

  老爷子被孙子一说,有些不好意思地摸摸头,呵呵笑道:“是吗?喝多了,记不清喽。不过这歌是真不错。”

  这样类似的一幕,在无数张年夜饭桌旁上演着。《无名的人》的旋律仿佛一把钥匙,打开了记忆的闸门,也成为了一个绝佳的话题引子。家中的年轻一辈,自然而然地承担起了“科普”和“预告”的角色,他们带着几分与有荣焉的兴奋,向长辈们介绍着陆士宁,并隆重预告着他即将登场的新节目。

  “妈!这就是我跟你说过的陆士宁!他写的歌都这样,特别能打动人!今晚他还有节目呢,还是一首歌,待会儿你们可要仔细听!”

  电视机里,《无名的人》的旋律在客厅回荡,陆家今年格外热闹。陆爸陆妈,加上大伯一家和小叔一家,将不算太大的客厅挤得满满当当,茶几上堆满了瓜果零食,空气中弥漫着年夜饭的余香和浓浓的年味。

  看着电视里播放着儿子曾经演唱的歌曲,陆妈妈脸上既有骄傲,也有一丝难以掩饰的失落和牵挂。她轻轻叹了口气,对着身边的陆爸和大伯母感慨道:“今年士宁又不能回来吃团圆饭了,甜甜今年也在广东陪她爸妈过年。这孩子,现在是越来越忙,这家里啊,感觉越来越冷清了。”

  陆爸正在给大伯斟酒,听到这话,忍不住笑着吐槽:“你啊,就是贪心。儿子有出息还不好?再说了,人家甜甜还没过门呢,怎么可能年年都来咱家过年?你这未来婆婆当得,比我这当爹的还着急。”

  这话引得满屋子的人都善意地笑了起来,连正在夹菜的两个小辈也抬头跟着乐。陆妈也被逗笑了,轻轻拍了陆爸一下:“去你的!我这不是看着电视想孩子了嘛。”她顿了顿,眼神里带着期盼,声音柔和下来,“我就是想着,他们俩感情这么好,啥时候能把事儿定了,赶紧把婚结了,我也好早点抱孙子孙女,这家里不就又热闹起来了?”

  这话头一起,立刻引发了家庭讨论。

  “您这也太着急了!”陆丹丹立刻乐不可支地接话,“士宁和甜甜还在读书呢!甜甜还在清华读大三呢,那可是正儿八经要上课、写论文的,怎么可能这么早结婚?您当是村里相亲看对眼就办事儿啊?”

  大伯母也笑着帮腔:“就是,弟妹,孩子们现在正是拼事业、拼学业的时候。士宁现在管着那么大公司,甜甜也是顶级大学的学生,结婚这事啊,水到渠成,急不得。”

  小叔抿了口酒,语气里满是赞赏:“士宁这孩子,是真给我们老陆家长脸。你看这春晚,多少人家看着呢!他能在上面唱歌,那是多大的荣耀。忙点好,忙点说明有出息!”

  陆爸虽然刚才吐槽,但心里其实和陆妈一样惦记,他摆摆手,做了总结陈词:“行了行了,都别瞎操心了。儿子有自己的规划,咱们啊,把身体照顾好,不给他添乱,就是最大的支持。来,看电视看电视,春晚也快开始了!”

  家人的笑声和谈话声,与电视里的节目声交织在一起,冲淡了那一点点因陆士宁缺席而产生的遗憾。虽然陆士宁此刻即将登上万众瞩目的舞台,但在家人心中,他永远是那个需要被惦记、被关心的孩子。

第323章 《时间都去哪儿了》

  广东少了北方的凛冽,多了几分湿软的暖意。安家宽敞的客厅里,灯火通明,年花馥郁。安甜一家四口刚享用完厨师准备的年夜饭,此刻正围坐在沙发上,看着央视的春晚预热节目,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着。

  安胜抿了一口茶,很自然地将话题引向了未到场的陆士宁。

  “士宁今年又上春晚了,影响力是越来越大了。”安胜语气带着长辈的赞许,“我最近留意到一些财经新闻,他那个零号影视,动作不小啊。控股集团架构、业务分拆、还控股了核心技术公司……这盘棋,下得挺大。”

  他看向安甜,眼神是纯粹的讨论和交流,没有丝毫审视的意味。因为陆士宁来过家里多次,能力、品性都深受认可,早已被他们视作家人,聊起这些来毫无隔阂。

  安甜闻言,脸上浮现出笑意。她调整了一下坐姿,面对父亲,语气清晰而从容,显然对公司的战略了如指掌。

  安甜轻笑道:“士宁的规划确实很清晰。现在的集团化,是为了把权责理顺,把电影、剧集、特效这几个核心发动机独立出来,每个板块都能更灵活地发展,未来引入战略投资或者独立融资也方便。”

  她顿了顿,继续深入:“控股幻影视效,是为了把最核心的技术命脉抓在自己手里,尤其是接下来要启动的《星际穿越》,没有顶尖的特效支撑根本玩不转。而且,他还通过股权置换,把原大股东徐晓蕾变成了电影公司的股东,算是深度绑定了。”

  安胜听得频频点头,插话道:“用内容公司的股权换技术公司的控制权,既拿到了想要的,又给了对方更诱人的前景,这一步棋走的好。不过对方也不是傻子,这就是实力强带来的好处,那位大股东明知道特效公司前景好,但是相比陆士宁能给她的来说,压根算不得什么,选择和小陆绑在一起,这人还是聪明的。”

  “还不止呢,”安甜眼中闪过一丝光彩,压低了些声音,透露着更核心的布局,“他在北美收购了一家具备好莱坞完整制作能力的公司,叫极光影业。这步棋,是为了给《星际穿越》这类超大体量项目搭建一个国际化的桥头堡,从开发、制作到未来的全球发行,都能无缝对接好莱坞的工业体系。”

  听到“好莱坞收购”和“全球化发行”,安胜端着茶杯的手微微一顿,眼中闪过一丝真正的惊讶。他放下茶杯,身体不自觉地微微前倾:“收购好莱坞公司?这可不是小打小闹了。投入有多大?”

  “具体的收购金额也差不多4亿美元,不过是分阶段支付,士宁现在还拿不出那么多,公司现在大头都在新电影的预算上。”安甜坦言,“而且,《星际穿越》的初步预算,制作加全球宣发,预计不会低于三亿美元。”

  “三亿?美元?”饶是见惯大风大浪的安胜,也被这个数字震了一下。他靠在沙发背上,沉默了片刻,才缓缓吐出一口气,语气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感慨:“这才几年时间……他从一个学生,走到今天这一步……布局之深,手笔之大,真是后生可畏啊!”

  他回想起几年前第一次见陆士宁,虽然看出此子绝非池中物,但也绝没想到,对方的崛起速度会如此恐怖,而且每一步都走得如此扎实且富有远见。

  一直在旁边安静听着,偶尔给孩子们递个水果的母亲马琳,此时笑着打断了他们“沉重”的话题:“行了行了,大过年的,就别讨论你们那些生意经了。士宁这孩子有本事,我们甜甜眼光也好。我现在就盼着啊,他忙完这阵,你们俩的事儿也该定一定了。”

  安甜被妈妈说得有些不好意思,娇嗔道:“妈——!”

  正在刷手机的妹妹安风也抬起头,笑嘻嘻地补刀:“就是就是,姐,我说我未来姐夫是陆士宁!我同学都可羡慕我了,你们赶紧的,我还等着当小姨呢!”

  一家人顿时都笑了起来,安胜也恢复了轻松的神态,看着电视屏幕上即将开始的春晚,眼中带着欣慰,真没想到,当时女儿独自跑去滇省读书,这个决定现在看来是如此的正确。

  虽然安家不缺钱,但是安甜能遇到一个能力、品性都远超同龄人的男朋友,自己作为父母的也就没那么担心了。

  晚上八点整,伴随着熟悉的《春节序曲》和绚烂夺目的舞台灯光,春晚正式拉开帷幕。安胜一家也暂时停止了闲聊,将目光投向巨大的电视屏幕。

  开场是惯例的大型歌舞,人海战术,色彩斑斓,热闹非凡。主持人团队身着盛装,用字正腔圆、饱含激情的语调念出精心雕琢的开场白,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新时代的礼赞和对全国人民的祝福。

  大家还看得挺新鲜。马琳点评了一句:“今年这灯光舞美是真不错,看着挺大气。”

  然而,随着节目一个接一个地进行,客厅里的气氛开始变得有些……微妙。

  一个小品节目上演,试图用半年前甚至更早就在网络上被玩烂的梗来逗乐观众。演员卖力地表演着,台词里生硬地塞进了诸如“芭比Q了”、“绝绝子”之类的词语。

  安风,作为紧跟潮流的年轻人,第一个忍不住,嘴角抽搐了一下,低声对安甜吐槽:“姐,他们是从哪个考古现场挖出来的梗啊?我脚趾头都快抠出三室一厅了。”

  安甜无奈地笑了笑,没说话。安胜则微微蹙眉,他虽不混迹网络,但也本能地感觉到有些没那么有趣。

  马琳看了一会儿,轻轻打了个哈欠,起身去给大家添茶水,嘴里念叨着:“咱们南方还是很少看春晚,明年问问小陆,来不来咱们这过年,带他感受下咱们这边的文化。”

  安甜点点头:“本来士宁今年就想来的,但今年没办法拒绝春晚那边。”

  安胜靠在沙发上,手指无意识地在膝盖上轻轻敲击。他轻声对安甜说:“小陆这几年不都拒绝了,怎么今年还有不能拒绝的吗?”

  安甜解释道:“今年总导演换了人,请士宁的时候,说某个领导提了他的名字,上次来春晚反响挺不错的。”

  安胜轻笑了一下:“估计也是唬人的,还偏偏小陆没办法拒绝。”

  紧接着,下一个节目,几个当红的演员被安排在一起合唱一首旋律简单的祝福歌。穿的挺喜庆以外,其表演本身毫无记忆点,更像是一场精致的人形背景板展示。

  安风已经彻底放弃观看,低头专注地刷着手机,只在明星特写镜头时偶尔抬头瞥一眼。

  客厅里的谈话声渐渐又大了起来,大家对电视节目的关注度明显下降。电视的背景音仿佛成了家人们聊天的配乐,只有在主持人串场或者偶尔出现一个稍微有点新意的杂技、魔术节目时,大家才会暂时停下话头,看上一两眼。

  时间临近晚上九点三十分,春晚的节目在一片喧闹的歌舞中推进。无论是安家略显安静的客厅,还是热闹依旧但注意力已然分散喝酒聊天的陆家,电视更多是作为背景音存在着。

  直到那位台风沉稳的资深主持人再次走上舞台,他的神情比之前报幕时多了几分郑重,声音也愈发浑厚而富有感染力:“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里,家永远是最温暖的词汇,时间则承载着最深沉的情感。”

  主持人继续着他的铺垫,每一个字都敲在观众的心坎上:“当我们为了梦想打拼,为了生活奔波,是否有一天会蓦然发现,父亲的背影不再挺拔,母亲的双鬓已染霜华?”

  “总有一些歌声,能叩响我们心中最柔软的那根弦。”主持人的声音充满了情感的温度,“接下来,请您欣赏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

  他刻意放缓了语速,清晰而有力地报出了那个万众期待的名字:“演唱者——陆、士、宁!”

  这句话一出,仿佛带有某种魔力,让原本有些嘈杂的陆家瞬间安静下来,陆妈妈下意识地坐直了身体,目光紧紧锁住屏幕,忙着喝酒吹牛的陆爸和大伯小叔也坐了过来。广东的安家,安胜也停止了与女儿的交谈,全家人的视线都汇聚到电视上。

  舞台上,陆士宁没有华丽的服饰,依旧穿着那身深蓝色西装,简约而沉静。他先是微微侧身,面向观众席和镜头,深深地鞠了一躬。

  随着舒缓而略带伤感的钢琴声缓缓流淌,舞台背景大屏亮起,没有华丽的特效,只有最质朴的生活影像,如同在翻阅一本泛黄的家庭相册。

  视频里,产房的门“唰”地一下被拉开,一位年轻的、头发凌乱的父亲,从护士手中近乎虔诚地接过那个襁褓。他双臂僵硬,低头看着那团小小的生命,脸上是一种混合着巨大喜悦、不知所措和小心翼翼的神情,仿佛捧着全世界最易碎的珍宝。

  画面一换,跌跌撞撞的宝宝迈着不稳的步子,张开双臂,咯咯笑着扑向蹲在前方、同样张开双臂、满脸鼓励和紧张的母亲怀中。那一刻的拥抱,充满了全然的依赖与爱。

  幼儿园亲子运动会,一声哨响,一位身材微胖的父亲毫不犹豫地单膝跪地,让儿子骑在自己的脖子上,然后在一片欢笑声和加油声中,奋力向前冲去,父子俩一起冲过终点线时,脸上是同样灿烂、毫无杂质的笑容。

  这些视频全都是抖音上曾经感动无数网友的片段,观众们再次看的时候,还是被感动到了。

  陆士宁的歌声低沉、温暖,带着叙事般的质感,仿佛在轻声诉说:“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

  画面切换,十八岁的少年,拖着崭新的行李箱,准备离家求学。父母围着他,不停地往已经塞得鼓鼓囊囊的行李箱里塞着水果、零食,父亲沉默地用力拉着拉链,母亲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外面冷,多穿点”、“记得按时吃饭”。

  “半生存了好多话,藏进了满头白发……”

  火车站外,少年拖着行李箱和爸妈挥手告别,母亲笑着回应,却在转身的瞬间,眼泪夺眶而出,赶紧用手背去擦。一直沉默的父亲,伸出宽厚的手掌,轻轻将母亲搂进怀里,拍了拍她的肩膀,目光却始终追随着渐行渐远的背影。

  “一生把爱交给他,只为那一声爸妈……”

首节 上一节 177/1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