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人生:校园网红横扫娱乐圈 第172节

  “陆士宁确实有才华,但隔行如隔山。他擅长的是现实题材和情感刻画,科幻需要的是完全不同的思维体系和庞大的知识储备,我不认为他做好了准备。”

  他们的悲观,源于一次次被伤害的经历。许多备受推崇的国产科幻小说,在影视化后无一例外地让原著粉失望透顶。要么是特效经费不足,呈现出的视觉效果宛如儿戏。要么就是编剧能力有限,无法在有限的电影时长内,处理好科幻设定的引入和复杂故事的讲述,最终成品不伦不类。

  因此,尽管陆士宁过往战绩辉煌,但在科幻这块华语电影的“百慕大三角”面前,绝大多数人都不看好他能创造奇迹。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一步险棋,更可能是一步臭棋。《无间道2》的难产和《星际穿越》的突袭,让很多人觉得陆士宁有些好高骛远,放弃了稳稳的幸福,去追逐一个大概率会摔得粉身碎骨的幻梦。

  ···

  十一月底的京城,秋意已深,校园里的梧桐叶落了一地。尽管外界关于《星际穿越》的争论沸反盈天,身处舆论漩涡中心的陆士宁,没有受到丝毫的影响。

  他的生活轨迹也十分简单。每周固定时间回北电上课,像个最普通的学生一样听课、记笔记,与周围的年轻面孔并无二致。

  其余时间,他会去幻影视效转转,看看《白日梦想家》后期制作的进展,与崔河允等技术骨干交流一下视觉风格的细化。除此之外,便是回家看书、逗猫,日子规律得近乎平淡。

  十一月二十七日中午,陆士宁刚在北电食堂打了份简单的饭菜,找了个角落坐下,手机便震动起来。来电显示是“冯语导演”。

  他按下接听键,冯语那带着些许疲惫,但更多是兴奋和如释重负的声音便传了过来:“士宁,没打扰你吧?告诉你个好消息,《人世间》……全部剪辑完成了!”

  陆士宁握着筷子的手微微一顿,眼神瞬间亮了起来。尽管他对这部前世被誉为“现象级”的史诗剧集抱有极大信心,但最终的成片效果如何,始终是他心底的一个悬念。此刻听到这个消息,一股难以抑制的期待感涌上心头。

  “太好了,冯导!辛苦了!”陆士宁的声音带着明显的急切,“我这就过去!”

  他匆忙扒拉了几口已经有些凉了的饭菜,便立刻起身,将餐盘送到回收处,步履匆匆地离开了食堂,驾车径直驶向零号影视。

  对于《人世间》,陆士宁倾注了不同于其他项目的情感。以前他觉得要等自己导演功底差不多才敢去碰,可计划有变,为了吸引冯导加入,也不得不拿出这部剧作为筹码。

  这不仅是零号剧场继全球爆款《鱿鱼游戏》之后推出的第二部重磅剧集,肩负着巩固零号剧场品牌声誉的重任。也正是凭借《人世间》这个堪称完美的剧本和项目,他才成功说服了当时已功成名就的冯语,将她签入了零号影视,使她成为了公司剧集领域的定海神针。

  赶到公司,陆士宁直奔后期剪辑室。推开门,只见冯语正坐在调色台前,眼圈有些泛红,显然是刚刚又被自己的作品触动。她看到陆士宁,露出一个疲惫却满足的笑容。

  “来了?快坐。”冯语指着旁边的沙发,“刚粗略顺完最后一集,情绪还没完全出来。”

  “感觉怎么样,冯导?”陆士宁在她旁边坐下,语气中带着自己都没察觉的紧张。

  冯语深吸一口气,目光重新投向屏幕上定格的画面,眼神复杂,有感慨,有欣慰,更有一种骄傲:“我只能说,士宁,你写的这个本子……太好了。这帮演员,也都争气。剪的时候,好几次我都忍不住……这近五十年的变迁,周家三代人的命运,都在这五十多集里了。厚重,温暖,也有痛楚……我觉得,它成了。”

  听到冯语这句“成了”,陆士宁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大半。他太了解冯语的审美和要求,能从她口中得到如此肯定的评价,足以说明成片的品质。

  “那就好。”陆士宁点点头,目光也投向屏幕,“我们一起看几集?”

  “就等你来审片呢!”冯语笑着示意剪辑师,“从头开始,放第一集。”

  剪辑室内灯光暗下,屏幕亮起。《人世间》的故事展开,那些鲜活的人物、那个年代的质感、那些浸润在柴米油盐中却磅礴动人的情感力量,再次扑面而来。

  陆士宁静静地看着,画面与他前世的记忆逐渐重叠、印证,甚至因为更精良的制作和更契合的演员演绎,带来了超越前世的感动。他知道,零号剧场的另一张王牌,已经打磨完成了。这部注定将写入国产电视剧史册的作品,即将面世。

第315章 《人世间》开播

  十二月一日,一个看似平静的午后,沉寂许久的零号剧场官方账号,毫无预兆地更新了一则博文,距离上次的动态还是几个月前宣传《鱿鱼游戏》的内容。

  “零号剧场第二部作品,年代史诗《人世间》温情献映。人间烟火,岁月情长,12月10日,我们不见不散。”

  文案下方,附上了一条三分零二秒的预告片。

  视频开始,屏幕漆黑。

  一阵老式绿皮火车由远及近、铿锵有力的行进声响起,仿佛时代的车轮正碾过铁轨,呼啸而来。

  手风琴、吉他的BGM响起,旋律平缓,仿佛时光回溯,将大家带到了那个年代。

  陆士宁低沉温柔的嗓音缓缓响起:“车窗外恋人相拥,还在难舍难离。汽笛声突然响起,那姑娘满眼焦急…”

  镜头缓缓亮起,背景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常见的火车站台,色调做旧,充满质感。熙熙攘攘的送行人群中,能看到年轻的周家兄妹。一个远景,是焦伟豪饰演的周秉义与身怀六甲的妻子郝冬梅在车窗内外挥手告别的剪影。一个近景,是曹琳饰演的周蓉为追求爱情毅然踏上火车,留给家人一个决绝的背影。紧接着,画面切换到楚然饰演的周秉昆与身世坎坷的郑娟在嘈杂人群中对望,眼神里交织着质朴的爱意与生活的艰辛。

  “不觉中下起雨来,在黄昏的站台。她终于上了列车,却一直望向窗外…”

  镜头跟随列车行进的方向,掠过站台上写着“哈尔滨”字样的蓝色站牌。车厢内,周家兄妹和其他角色们年轻的面庞特写与窗外飞速后退的北方城市街景交替闪现——低矮破旧的“光字片”民居、冒着滚滚浓烟的工厂烟囱、白雪覆盖的街道……瞬间将观众拉回到那个特定的年代。

  “当列车徐徐开动掠过蓝色站牌,我看见她难过的脸,如此苍白。伴随雨点敲击车窗她的泪流下来…”

  节奏加快,一组充满戏剧张力和时代印记的片段快速切换:周父周志刚与长大成人的儿子周秉昆发生激烈争吵,父亲怒其不争的眼神与儿子委屈倔强的脸庞形成对比。周母在昏暗灯下默默垂泪,周家围炉夜话的温馨与因政策变动而产生的家庭矛盾交织。工厂大门上斑驳的标语、墙上逐年更换的年画、人们身上款式不断变化的服装……浓缩了中国社会近五十年来的沧桑巨变。

  “我想起多年以前,像今天的画面,以为告别还会再见,哪知道一去不还…”

  时间明显流逝,人物的容颜上增添了风霜。周秉昆与郑娟相互扶持,在艰难生活中紧紧握住彼此的手。周蓉眼中褪去了年少时的理想主义,多了份现实的复杂。周秉义身居要职,眉头紧锁,似乎面临着事业与家庭的重大抉择。

  “当列车飞奔下一站的爱恨离别,我仿佛看见车窗外换了季节。在这一瞬间忘了要去向哪里的深夜…”

  背景音乐中加入了宏大的弦乐,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国企改革等——通过一系列极具象征意义的空镜和人物命运转折的画面呈现出来。破旧的“光字片”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开始拆迁,象征着新旧时代的交替。周家父母日渐佝偻的背影与孩子们成长、成熟、生儿育女的画面交织,演绎着生命与时代的传承。

  “我不知道我还有多少相聚分别,就像这列车也不能随意停歇。匆匆错过的何止是窗外的世界…”

  节奏放缓,一系列温情与感伤并存的镜头:除夕夜,周家人终于再次团聚,围坐一桌,脸上洋溢着苦尽甘来的笑容,但座位上已然有了空缺。孙辈们奔跑在崭新的楼房间,他们的世界已与父辈截然不同。周秉昆和郑娟两鬓斑白,相互依偎,回望一生,眼神里是看透世事的平静与满足。

  音乐渐弱,回归平静,陆士宁的哼唱清晰而悠远:“啦啦啦……啦啦啦……再见……”

  镜头最终定格在一张铺在炕桌上的老照片上,照片里是年轻时的周家全家福,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对未来一无所知的、灿烂的笑容。画面慢慢虚化,变暗。

  字幕依次浮现:

  “一段岁月,三代人家。”

  “五十年风雨,一曲平凡赞歌。”

  “零号剧场,年度呈现”

  “电视剧《人世间》即将上线”

  这支预告片,以其厚重的年代质感、鲜明的人物群像和饱含深情的叙事节奏,瞬间征服了围观的观众。尤其这部剧,冯语在选角的时候,挑的基本都是在电视剧领域分量极重的演员,预告片里刚露面网友们都能一眼认出来是谁,口碑什么的都不差。

  “陆士宁的剧本、冯语导演、一群实力派演员,属于是强强联合了”

  “给预告片写歌,感觉又是陆导重视的剧啊”

  “绝对的精品剧!”

  “可以提前期待了!”

  ···

  12月10日,晚上七点五十分。东北,某个依托老厂矿建立起来的镇子。

  王家一家人刚吃完晚饭。屋里烧着土暖气,暖烘烘的,却也带着一股陈年旧屋特有的、混合了油烟和木头家具的味道。这房子不大,客厅兼做餐厅,墙面有些泛黄,角落甚至能看到细微的裂纹,老式的木质家具边角已经磨得发亮,一台看起来有些年头的液晶电视摆在靠墙的柜子上,是屋里最值钱的电器。

  男主人王建国拧着眉头,看着儿子小军趴在刚擦干净的饭桌上,就着昏暗的灯泡光写作业。他拿起遥控器,把电视声音从刚才看新闻时的大小,又调小了两格,怕吵到孩子。

  女主人李淑芬一边收拾着碗筷,一边用围裙擦着手,目光扫过这间住了快十年的老房子,最终还是没忍住,压低声音又提起了那个盘旋在她心头许久的话题:“建国,要不……咱们还是琢磨琢磨,去县里买套房子吧?”

  王建国头也没回,眼睛盯着电视屏幕里正在播放的广告,语气有些发沉:“你怎么又提这事?买房子是张嘴就来的吗?县里的房子多贵你不知道?咱俩这工作……”

  “工作?厂子都那样了,还能叫工作吗?”李淑芬打断他,语气带着焦虑和委屈,“一个月发那点钱,刚够糊嘴。你看看这镇子上,还有多少年轻人?都往外走了!刘嫂前两天不还问咱,这房子卖不卖吗?她想买了把她那屋打通了,给她儿子当婚房。趁现在还有人要,价格也合适,卖了算了!”

  王建国终于转过头,眉头皱得更深了:“卖了?卖了咱住哪儿?去县里租房?工作呢?辞了?县里工作就好找了?小军这刚上五年级,正是用钱的时候,万一咱俩一时半会儿找不到活儿,喝西北风去?”

  他们所在的这家机械厂,曾经是镇上的支柱,红火过好些年。但这几年效益越来越差,处于一种要死不活的状态——没正式宣布破产,也没成功改制,只是极度压缩生产,人员编制一缩再缩。王建国和李淑芬虽然还挂着名,但工资已经缩水了大半,仅能维持基本生活。这套小小的平房,还是几年前厂里效益尚可时,他们从一位调走的老师傅手里买下来的,本以为能安稳过日子,没想到形势变得这么快。

  李淑芬听着丈夫的话,心里一阵憋闷,还有一种对未来的恐慌。她不是不懂丈夫的顾虑,但她看得更远,或者说,更绝望:“厂子已经没有前途了!咱们迟早得走!现在不走,等镇上人走光了,这破房子白送都没人要!趁咱们还年轻,去县里,我去饭店帮厨,你去工地或者找个开车送货的活儿,怎么不比现在强?孩子马上要上初中了,县里的教育总比这镇上的学校强吧?难道你想让孩子也困死在这里?”

  她的话像锤子一样敲在王建国心上。他何尝不知道妻子说得有道理?厂子的颓势明摆着,镇子的萧条肉眼可见。每次去县里,看到那边逐渐兴起的新楼盘、热闹的街市,再回到自己这日渐沉寂的小镇,那种落差感都让他心里发慌。可是……折腾是需要本钱和勇气的。

  家里的存款寥寥无几,孩子每年的学费、书本费、日渐增长的生活开销,像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得他不敢喘气,更不敢轻易迈出那一步。他害怕失去现在这勉强维持的稳定,哪怕这稳定如同建立在流沙之上。

  见王建国只是皱着眉,闷着头不吭声,那股熟悉的无力感和失望涌上李淑芬心头。她知道,男人不是不认同,是肩上的担子太重,不敢冒险。她赌气般地扭过头,不再看他,把目光投向已经出现《人世间》片头画面的电视机,仿佛那里面别人的悲欢离合,能暂时掩盖自己生活中的无奈与焦灼。

  王建国也沉默地看着电视,剧情还没完全展开,但妻子刚才的话,和屏幕上展现的另一个时代的家庭困境,交织在一起,让这个东北冬夜的晚上,显得格外沉重。未来到底该怎么走?

  电视里,《人世间》的轻音乐片头曲结束,正片开始。

  最初的几分钟,王建国和李淑芬还各自沉浸在刚才那场不愉快的谈话带来的烦闷中,眼神有些涣散,并没太留意屏幕上的具体内容。

  直到镜头清晰地定格在“吉春市”的字样上,伴随着剧中人物一口地道亲切的东北腔,两人才猛地回过神来。

  “诶?这电视剧是讲咱东北的?”李淑芬有些惊讶地坐直了身子,注意力瞬间被拉了回来。

  王建国也眯起了眼睛,仔细看着屏幕:“还真是。你看那火车站的样儿,那大棉袄,二棉裤的……跟咱这儿以前一模一样。”

  更让他们感到亲切的是演员阵容。

  “呀!演周秉昆的这不是那个谁吗?楚然!我可喜欢他演的《平凡人生》了!”李淑芬指着屏幕上那个看起来有点憨厚、又带着点倔劲的年轻工人,语气里带着惊喜。

  “焦伟豪,曹琳……这都是好演员啊!”王建国也认出了好几个熟面孔,平时他爱看新闻和电视剧,对这些实力派演员印象很深,“这阵容,这剧肯定差不了。”

  剧情围绕着东北某省会城市“吉春市”里,居住在“光字片”棚户区的周姓工人一家展开。

  画面中,周家面临着那个年代千千万万家庭共同的抉择:上山下乡。周家父亲周志刚即将奔赴西南参加“大三线”建设,长子周秉义响应号召去了兵团,女儿周蓉为了爱情更是毅然远走贵州山区……家里只剩下小儿子周秉昆和母亲相依为命。

  “那时候就是这样啊……”王建国喃喃道,他想起了自己父辈曾经讲述过的故事,“一走就是天南海北,一家人想团圆难着呢。”李淑芬也默默点头,她娘家也有亲戚当年下了乡,很多年都没能回来。

  看着周秉昆被分配到木材厂当工人,每天辛苦劳作,守着母亲,处理着家里的琐事,看似不如哥哥姐姐有出息,却实实在在地撑起了这个家的一片天。王建国仿佛在周秉昆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不是家里最有本事的,但也一直努力扛着这个家。

  周父临走前,默默为小儿子修好了家里的门槛。周母对每个孩子的牵挂,都藏在眼神和行动里。尤其是周父在火车站与家人分别那场戏,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是重重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那个眼神,包含了太多的嘱托、不舍和无奈。

  剧中“光字片”那低矮破旧的房屋、狭窄的街道、公共水龙头、冬天囤积的大白菜、墙上的年画……每一个细节都像是从他们的记忆里直接搬出来的一样,充满了鲜活的生活气息和年代质感。

  不知不觉间,一集播完了。

  和以往他们看过的很多电视剧不同,《人世间》第一集结束时,并没有响起激昂或煽情的片尾曲,取而代之的是一段轻柔、略带感伤的轻音乐。屏幕上出现的是下一集的预告画面剪影,伴随着音乐,营造出一种意犹未尽、余韵悠长的感觉。

  “这就完了?”李淑芬意犹未尽地说道,身体还保持着专注前倾的姿势。

  “嗯。”王建国应了一声,目光还停留在屏幕上滚动的演职员表,“这剧……拍得真像那么回事。”

  之前的争吵和不快,在共同沉浸于这部剧的一个小时里,似乎暂时被遗忘了。他们被周家的命运牵动着,也在剧中人物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父辈、甚至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第316章 开播即爆

  《人世间》第二集开始。片头过后,剧情紧接上一集。这一次,不仅王建国和李淑芬聚精会神,连趴在饭桌上写作业的儿子小军,也悄悄抬起了头,目光不由自主地被电视吸引。

  其实,从刚才爸妈压低声音争论去不去县里、卖不卖房子开始,小军手里的铅笔就慢了下来。他虽然年纪小,却已经能敏感地察觉到家里那种沉闷压抑的气氛。

  爸妈的争吵让他心里有点害怕,也有点难过,作业本上的字怎么也看不进去。直到爸妈的注意力被电视剧吸引,开始聊起剧里的东北背景和熟悉的演员,屋里的气氛才缓和了些。

  不过听着听着,也让小军的注意力来到了电视机上,直到第一集放完,他才赶紧把头低下,拿着笔写着作业。

  第二集的叙事重心更加深入地聚焦在小儿子周秉昆身上,展现了他留守家中后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与成长。

  首先是无处不在的人情世故与工作压力。

  周秉昆在木材厂的工作并不顺心。他因为性格耿直,不懂变通,无意中得罪了车间主任,被穿了小鞋,分配了最脏最累的活儿。看着周秉昆在工友间略显孤立、埋头苦干却得不到认可的憋屈样子,王建国感同身受地啧了一声。

  “这傻小子,太实在了,在单位这样可不行,容易吃亏。”他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身边的妻子说。这让他想起了自己刚进厂时,也因为不懂巴结领导,干了好几年最基础的工种。

  其次是周秉昆与“死刑犯遗孀”郑娟的初次相遇。

  剧情通过周秉昆好友涂志强的死,引出了郑娟这个命运更为坎坷的女人。她住在破败的土坯房里,带着失明的弟弟和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生活极其艰难。周秉昆受朋友所托给她送钱,第一次见到了这个虽然贫穷、却有着惊人美貌和坚韧眼神的女人。

  剧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情感爆发点,是周父周志刚从西南寄来的家信。

  信里,周父详细询问了每个孩子的情况,尤其是对留在身边的小儿子,字里行间充满了关切,但也带着一丝恨铁不成钢的意味,觉得他不如哥哥姐姐有出息。

  周秉昆听着母亲读信,脸上那种混合着委屈、不甘和渴望得到父亲认可的表情,被楚然演绎得淋漓尽致。

  王建国看着这一幕,沉默了。他想到了自己,何尝不是希望能给家人更好的生活,得到家人的认可?有时候,男人肩上的担子和心里的苦,外人看不到,甚至连最亲的人也可能误解。

  以前他一门心思想往外走,可是父亲说,厂里的工作是铁饭碗,如何如何,拗不过父亲,只能进了厂,结了婚之后,那些曾经想要闯荡的想法早已被他压在心里,只想平平淡淡、安安稳稳地过完这一生。

  随着剧情发展,王建国和李淑芬时不时会低声交流几句:

  “你看那会儿用的粮票、肉票,买啥都得凭票供应,想想那时候日子是真难。”

  “光字片那土路,一下雨全是泥,可不就跟咱镇子东头以前一样吗?”

首节 上一节 172/1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