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冰岛
电影市场的预售榜单,向来是各大院线经理排布次日场次的风向标。而《星空下的约定》凭借其提前点映期间积累的4.2亿预售票房,在8月29日真正的开画日,于预售榜单上形成了一道令人绝望的断层,以数倍的优势领先于其他所有电影,这为其后续持续霸占高排片率提供了看似合理的数据支撑。
然而,市场的反馈终究是多元的。《情书》凭借其在戛纳锤炼过的过硬品质和深入人心的口碑,在这个档期中,成为了独树一帜的存在。其受到的冲击远小于其他影片。但《星空》这一手对同档期其他竞品,尤其是中等体量的影片,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
黄金场次的大头被《星空》牢牢把控,剩余的部分又被《情书》和另外一两部好莱坞分账大片迅速蚕食。这意味着,其他投入了巨大心血和成本的中小成本电影,几乎被挤压到了毫无生存空间的角落,只能分食一些工作日的上午场或是深夜场次,票房前景一片黯淡。
市场的残酷性瞬间显现。很快,原本定于七夕档后期上映的几部电影,如星辉传媒的《时光恋人》、新锐映像的《街角咖啡馆》等,纷纷发布公告,宣布“因技术原因”或“为追求更好的呈现效果”而撤档,择期上映。这无奈的退场,是对当前畸形竞争最直白的控诉。
杨旭刚的这一系列操作,无疑极大地加剧了电影市场的“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弱者愈弱。这个本该百花齐放的七夕档,最终演变成了几家头部公司垄断的舞台,惹得整个电影行业的中下层参与者叫苦不迭,怨声载道。
首日战报出炉:
《情书》凭借强大口碑,硬生生砍下 1.1亿人民币票房,与提前“上映”多日的《星空下的约定》当日成绩几乎打成平手。
天明娱乐的《盛夏》收获 6320万、鲸音互娱的《桃花笑春风》收获4338万。
数据背后,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局面。而更激烈的风暴,正在舆论场上酝酿。
首先发难的是“星辉传媒”。其CEO王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语气激烈地指出:“《星空下的约定》的行为,是利用‘点映’概念在规避公平的档期竞争!这根本不是内容上的比拼,而是用资本和渠道的强势,进行降维打击,是用宣发手段替代了内容竞争!这严重破坏了市场的健康生态!”
紧接着,“新锐映像”的官方微博也发布长文,言辞恳切却充满无力感:“我们理解市场竞争的残酷,也愿意用作品说话。但我们希望的是一个公平的起跑线。当你的电影在正式鸣枪前,就已经凭借规则之外的抢跑占据了所有有利位置,我们这些老老实实站在起跑线上的选手,还有什么机会?这损害的不仅仅是几部电影的票房,更是整个行业对规则的信赖和敬畏!”
越来越多受到影响的公司开始站出来发声。光芒影业、海岸线制片等多家公司的高层或官方账号,都以不同形式表达了对这种“伪点映、真提档”行为的不满。他们一致认为,这不仅是不公平竞争,更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长此以往,将无人再专注于内容本身,都会去钻研如何钻营规则的漏洞。
一时间,中影集团和杨旭刚本人,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了众矢之的。行业内的指责声浪一浪高过一浪,这场由排片引发的争议,已然演变成了一场关于行业规则与公平竞争的大讨论。
随着《星空下的约定》排片争议持续发酵,多家影视公司联合发声质疑其点映模式的公平性,事件迅速从行业内部争论升级为公共议题。
面对愈演愈烈的舆论风波,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与从业者,呈现出多元而立体的专业观点。
电影发行从业者张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市场角度看,点映本质上是片方测试市场反应的正当商业行为。《星空下的约定》获得的排片份额,主要源于影院基于其上座率和票房表现的自主选择。在现行规则下,这属于正常的市场调节机制。”他同时强调,“重点在于如何界定点映与正式公映的边界,避免市场优势地位的滥用。”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苏彦则从规制角度提出专业见解:“当点映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实际上已构成变相提前公映。这不仅扭曲了票房数据的真实性,更破坏了新片同期竞争的公平基础。”他建议,“对于达到特定规模的点映,应当将其纳入预售监管体系,统一密钥发放时间,确保所有影片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亦尘从行业健康发展的角度提出具体建议:“为避免点映异化为排片垄断工具,建议对点映设置三重限制:一是时长不超过3天;二是单日排片占比不超过15%;三是黄金场次数量严格受限。这样既保留了点映测试市场的功能,又防止其对正常档期秩序造成过度冲击。”
···
中影集团总经理办公室内,气氛与外界舆论的沸腾形成鲜明对比。
杨旭刚靠在宽大的皮质办公椅上,听着手下小心翼翼地汇报着网络上愈演愈烈的指责声浪和同行们的怨声载道。他的脸上没有丝毫波动,甚至嘴角还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近乎嘲讽的冷笑。
“行了,我知道了。”他打断了下属的汇报,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我们按市场规则办事,何错之有?”
在杨旭刚根深蒂固的观念里,这一切都再正常不过。《星空下的约定》是中影真金白银投入上亿的项目,他作为项目的主要推动者和负责人,动用一切合法合规的手段为公司争取最大利益,为投资负责,是天经地义的事。这种在他看来属于“市场化创新”的排片策略,不过是商业竞争中合理利用规则的一种方式罢了。
“况且,”他拿起桌上新鲜出炉的昨日票房和上座率报告,用手指点了点那几项关键数据,“我们的电影口碑稳健,没有崩盘。影院之所以给我们高排片,不是因为我们强迫,而是因为我们的电影能帮他们赚钱!”他嗤笑一声,“上座率、场均收益摆在这里,如果影院真的反感,完全可以在后续的密钥发放周期里把排片降下来。可结果呢?结果是各线影城,从一线到三四线,都在主动给我们加码!为什么?因为没人跟钱过不去!”
杨旭刚看得很透彻,在商业逻辑面前,道德指责往往是苍白的。只要数据漂亮,能带来真金白银的收入,市场就会用脚投票。外界那些质疑,多数最终也只能归结为一句话——“这是市场选择”。
至于行业内部那些酸溜溜的“钻空子”评价,他更是不屑一顾。在这个成王败寇的圈子里,同样的行为,成功了就是打破陈规的创新,失败了才会被定性为破坏规则的违规。他很庆幸,目前看来,他属于前者。
然而,与杨旭刚办公室里的风平浪静不同,中影集团的董事长华新荣,此刻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他办公桌上的座机和一个私人手机,几乎轮流响起,来电显示的不是总局的领导,就是行业协会的负责人,甚至还有来自更高层面的关切询问。话题无一例外,都围绕着《星空下的约定》引发的这场“点映”风波,以及背后暴露出的行业规则缺失问题。
“华董啊,现在的情况你也看到了,影响很大。我们市场对点映的时长、规模、排片占比,确实缺乏明确的规定,导致各家片方自行其是,这次中影算是把这个问题彻底摆到台面上了……”电话那头的声音语重心长。
华新荣面色凝重地应和着。他也清楚,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太快,很多细分领域的规则建设确实没能跟上实践的步伐,这才留下了可以被灵活操作,或者说被“钻营”的灰色地带。
作为在电影行业浸淫数十年、经历过市场多次变革的老资格,华新荣的名字,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了由主管部门牵头、紧急组织的“关于规范电影市场点映及预售行为”专题研讨会的受邀名单上。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资历,更因为中影作为此次事件的暴风眼,其代表人物的参与至关重要。
挂掉又一个电话,华新荣揉了揉眉心。他走到窗边,看着楼下熙攘的车流。他心里清楚,杨旭刚的手段从纯粹的商业角度看或许“高效”,但从行业长远健康发展的角度审视,无疑是涸泽而渔。这次研讨会,他必须站在整个中国电影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全局高度,去参与讨论,甚至推动建立一套更清晰、更公平、能被广泛遵守的新规则。
“这杨旭刚,真是不让人省心。”华新荣有些忧虑地叹气道。
···
在纽约的戏份杀青后,陆士宁便马不停蹄地带领核心团队飞抵冰岛,面对这片充满极端美景的土地,一个高效且科学的拍摄计划至关重要。
为确保拍摄万无一失,陆士宁与摄影指导、制片主任等人驱车千里,对前期选定的景地进行了一次细致的复景。
团队首先抵达西部的斯奈山半岛,这里被誉为“冰岛缩影”。在斯奈山半岛的斯蒂基斯霍尔米小镇,陆士宁站在色彩明快的港口边,确认了主角沃特初抵“格陵兰”的镜头机位,并仔细核对了潮汐时间表,以确保拍摄安全。随后,团队驱车前往不远处的格伦达菲厄泽。面对壮丽的教会山和黑色的海岸线,陆士宁与特效指导、安全员一同确定了“沃特跳海”这一关键镜头的具体执行方案,包括救生艇的部署位置和演员的落水点,确保惊险与安全并存。
复景车队沿著名的1号公路向东行驶。在霍芬镇附近的机场,陆士宁确认了将这里伪装成格陵兰机场的拍摄角度,要求美术组强化冰原边缘的荒凉感。
紧接着,在选定的一段开阔且车流较少的1号公路路段,他们测试了摄影车与演员埃迪·雷德梅恩的骑行配合,力求拍出沃特在壮丽风景中自由骑行的流畅镜头。
此行最关键的一站是东部峡湾。在蜿蜒险峻的93号公路段,陆士宁和摄影指导反复驾车上下,寻找最佳的滑板速降拍摄点位。他们用测光表测量不同时段的光线,并协同制片部门与当地交通管理部门最终确认了封路的具体时间和范围,这段戏牵涉到特技替身和高速跟拍,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随后,团队抵达塞济斯菲厄泽。面对这个拥有蓝色教堂、被群山环绕的宁静小镇,陆士宁与视觉特效总监确定了如何利用角度和后期特效,将远处积雪的山峰处理成“即将喷发的火山”,以完成剧本中最具视觉冲击力的逃亡场景之一。
复景的最后一程回到冰岛南岸。在广袤的瓦特纳冰川国家公园,陆士宁在冰川向导的带领下,视察了计划拍摄的冰川边缘区域,亲自测试了冰面稳定性,并最终批准了安全绳固定点和紧急撤离路线。
最后,在轰鸣的斯科加瀑布前,他确认了将利用瀑布的磅礴水汽和巨大落差,通过特定机位拍摄,使其在片中“扮演”喜马拉雅山脉的某处秘境。
基于复景的成果和对冰岛自然条件的把握,陆士宁与团队共同敲定了最终的拍摄计划。
由西向东,逻辑清晰:严格按照地理顺序推进,斯奈山半岛——1号公路(霍芬+骑行)——东部峡湾(93号公路+小镇)——南岸冰川区,最大化减少剧组在冰岛这个交通枢纽单一国家的无效往返。
冰岛夏季气候相对稳定,道路也较为顺滑。由西至东的路线,恰好顺应了冰岛夏季逐渐转暖的融雪顺序,能最大可能避开因融雪导致的道路不畅或拍摄条件恶化。
将需要精密协调的大型外景置于拍摄期中段,能为前期在斯奈山半岛的拍摄留出缓冲时间,也避免了团队在冰岛东西部之间的不必要的往返奔波,极大节约了时间和转场成本。
至此,所有脑海中的分镜都已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真实的坐标。陆士宁站在广辽的冰原前,将电影中的所有场景在心中与现实一一对照,剩下的就看埃迪·雷德梅恩了,还有,就是期待冰岛的天气,能够给力一些。
第307章 极光
暮色四合,却非沉入黑夜。八月的冰岛,正处在极昼方逝、极光季伊始的微妙交界。天气温和,日照依然慷慨地延续近二十小时。即便时针滑过晚上九点,天际仍浸润在一片柔和的、蜜糖般的金色光辉里,毫不刺眼。剧组一行人行走在无垠的苔原上,身影被这低斜的光线拉得悠长,仿佛也融入了这片古老土地缓慢的呼吸里。
陆士宁有意将几场重头戏安排在所谓的“午夜阳光”时段拍摄。此刻的阳光仿佛经过天然的柔光罩,为万物镀上一层温暖而纯净的色泽,连昂贵的电影打光设备似乎都显得多余了。
此刻正值剧组短暂的休憩间隙。陆士宁、梁智宇,以及埃迪·雷德梅恩三人,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静静地望向天边那轮恋恋不舍的夕阳。
埃迪·雷德梅恩深深吸了一口清冽的空气,轻声说道,仿佛怕惊扰了这份宁静:“陆导,此刻我好像真正明白了沃特·米蒂的心境。我说不清已经有多久没有过这种感觉了——这一刻,真的太美了。”他顿了顿,似乎在寻找更恰当的词语,“美得……让我感觉整个人都被净化了,从内到外,一片澄澈。”
陆士宁闻言,转头望向身旁另一侧的梁智宇。为了贴合剧中那位狂野不羁的传奇摄影师肖恩·奥康奈尔,梁智宇早已蓄起了胡须,头发也长了许多,带着一种不同于《无间道》里陈永仁的粗粝气息。此刻,梁智宇没有说话,只是双手插在衣袋里,一脸放空的神情,任由那金色的光芒洒满他轮廓分明的脸庞,眼神悠远,似乎也已神游物外。
不仅仅是他们三位,周围忙碌的工作人员们也大都放下了手中的器材,三三两两地站着,或靠在设备箱上,一同沉浸在这难得一见的自然奇观里。现场安静得出奇,只有远处隐约传来的风声与海浪声。
陆士宁重新将目光投向远方起伏的山峦与波光粼粼的海面。他注意到,面对如此盛景,大家几乎都默契地没有掏出手机。这情景,就仿佛冥冥中受到了剧本里那位追寻刹那真实的摄影师肖恩·奥康奈尔的影响——所有人都选择专注于眼前的震撼,试图将每一个画面,每一种色彩,每一缕感受,都牢牢地镌刻在心底。
···
一晃时间来到九月份二十五日,剧组开机已经一个多月了,这段时间拍摄可以说顺利也可以说不顺利。
顺利的是埃迪·雷德梅恩完美的专业素养,每一场戏都达到了陆士宁的要求,不顺利的是天气,这多变的天气对剧组来说简直就是灾难,好在提前有准备,不至于突然让剧组措手不及。
如今,终于迎来了一场重头戏,为了这场戏的拍摄,剧组准备了很长时间。
冰岛东部的群山已被秋色浸染,苔原呈现出金棕、赭石与暗绿交织的浩瀚绒毯。空气冷冽清澈,带着松针与土壤的气息。蜿蜒的93号公路像一条灰练,盘绕在雄浑的山体之间,一侧是陡峭岩壁,另一侧则是深邃的、倒映着天空云影的峡湾。
此刻,这段平日车流稀少的公路已被剧组暂时封锁。数个警示牌立在两端,对讲机里不时传来安全组确认路段净空的通报。
陆士宁站在监视器后,穿着一件厚重的防风雨外套,帽子下露出的眼神专注。他面前摆着分镜图,上面精确标注了这场“沃特释放自我”关键戏的每一个镜头运动、演员走位点。
摄影指导正在指挥团队布置机位,A机安装在跟拍车头部的Typhoon遥控云台,配备长焦镜头,用于捕捉埃迪·雷德麦恩滑行时的面部特写和身体姿态。
B机架设在路边高点的广角机位,用于展现人物与壮阔峡湾环境的渺小与融合。
最后一个C机机位,就是安放在一辆跟拍车上的稳定器机位,准备与埃迪平行移动,拍摄他滑行的侧面和前方道路。
“埃迪,最后确认一遍感觉。”陆士宁拿起对讲机,声音透过呼啸的山风依然清晰,“记住,你不是在表演酷,而是在体验自由。最初的紧张是真实的,但随着速度起来,你要让那种被压抑后终于释放的畅快感,自然地从你身体的每一个关节、每一个表情里流露出来。眼神,我要看到你眼神的变化,从盯着脚下路面的小心翼翼,到望向远方峡湾和群山的开阔!”
埃迪·雷德麦恩穿着沃特那件略显陈旧的红黑格纹衬衫,外面套着保暖层,脚踩一块专门为这场戏定制、做了安全处理的长板。他深吸一口气,对陆士宁比了个“OK”的手势。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他接受了密集的长板训练,虽然复杂的技巧由特技替身完成,但基础的滑行、重心控制和刹车,他已能熟练驾驭,只为此刻镜头切到特写时,他的身体语言是真实而非表演的。
“全体注意,实拍!”副导演高声喊道。现场瞬间肃静,只有风声和峡湾隐约的潮声。
“Action!”
跟拍车A缓缓启动,保持与埃迪滑行速度同步。镜头紧紧锁住埃迪的脸。
起初,他的身体略显僵硬,双手微微张开保持平衡,眉头因专注而微蹙,目光紧锁前方不远处的柏油路面,这是沃特刚尝冒险的紧张。
随即,速度起来了,风声在耳边呼啸。埃迪按照陆士宁的要求,努力放松肩膀,尝试抬起头。当他真的将目光从路面移开,望向右侧那一片无垠的、蓝得令人心醉的峡湾,以及对岸覆着初雪的山巅时,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自然而然地涌了上来。
监视器里,陆士宁看到了他想要的东西:埃迪眼中的紧张逐渐被惊叹取代,紧抿的嘴角开始松弛,甚至微微上扬。那不是一个大大的笑容,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混合着震撼与喜悦的微妙表情。他张开双臂,不是那种戏剧化的拥抱姿势,更像是一种本能地去感受、去承接这扑面而来的自由与壮美。
“推近!给眼睛特写!”陆士宁通过对讲机低声命令A机摄影师。
镜头牢牢捕捉住埃迪那双眼眸——里面映着天空、雪山和峡湾的倒影,闪烁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光芒。那是沃特·米蒂灵魂苏醒的光芒,是白日梦照进现实的光芒。
“B机准备,……走!”
高点的广角镜头开启,画面中,埃迪踩着长板的身影在盘山公路上划出流畅的弧线,背后是巨幅的、如画卷般的冰岛风光。人物很小,但那种“在路上”的孤独与自由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C机跟上,保持平行!”
另一辆跟拍车与埃迪并驾齐驱,稳定器确保了画面如丝般顺滑,记录下他御风而行的完整姿态。
整个过程持续了不到一分钟,但对于一个镜头而言,情感容量已经足够饱满。
“Cut!完美!”
陆士宁的声音带着一丝激动透过对讲机传来。
现场立刻恢复了忙碌,工作人员上前确保埃迪安全停下。埃迪从长板上下来,脸上还带着刚才戏里的兴奋红晕,他长长地呼出一口气,白雾在清冷的空气中散开。他走向陆士宁,两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提前训练、走位,所有的准备就是为了这一刻,陆士宁回放监视器里的画面,特别是那个眼睛的特写——清澈、坚定,充满了发现世界与发现自我的狂喜。他知道,这就是电影的“魂”之一,被成功地捕捉到了。冰岛的风光不是背景板,而是催化角色蜕变、与人物情感同频呼吸的另一个主角。
“保一条!我们换个角度再来一次!”陆士宁下令,声音里充满了兴奋。在冰岛变幻的光线下,他必须抓住这最好的时刻。
今天的拍摄结束后,夜幕终于真正降临,深邃的墨蓝色天幕上,隐约可见一丝绿光在极北之地摇曳,那是初现的极光。片场灯火通明,收工后的喧嚣带着一种满足的疲惫。陆士宁裹紧了羽绒服,坐在帐篷里的监视器前,就着卫星网络传来的微弱信号,点开了安睿从国内发来的工作汇总邮件。
《夏洛特烦恼》的宣发攻势已全面启动,海报、预告片席卷各大平台。“零号影视继《无间道》后又一力作”、“陆士宁编剧品质保证”、“爆笑来袭,国庆解压”等宣传语随处可见。虽然不是他亲自执导,但“陆士宁编剧”这五个字,经过一众作品的连续验证,已然成为一块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的金字招牌。
网友们的讨论热情高涨:
“零号影视真是高产似那啥……《无间道》才下映没多久吧?《情书》眼泪还没干呢,这又来个《夏洛特烦恼》?”
“看预告片笑死我了,周宇和赵小飞那个组合,光是站那儿我就想笑!”
“桂明导演?名字有点陌生啊,之前拍过啥?”
“楼上的,科普来了!桂明导演早年自己扑过一部片子,后来一直跟着冯语大导做副手,是《情书》的副导演之一,算是陆士宁一手提拔起来的。”
“零号影视这导演储备可以啊!冯语、桂明,再加上陆士宁自己,未来可期!”
然而,讨论的风向很快便产生了微妙的偏转:
“等等,说到冯语导演,她好像沉寂很久了?《鱿鱼游戏》之后就没消息了?”
“对啊,桂明都独立执导上院线电影了,冯导怎么没动静了?以她的资历和地位,零号影视怎么也得给个大项目吧?”
“内部消息,冯导没闲着,在东北拍《人世间》呢。”
“电视剧?冯语去拍电视剧了?”
这个消息让许多圈内人和影迷感到错愕。在普遍认知里,像冯语这样早已功成名就的大导,自己带的人都拍电影了,自己却还在拍电视剧,多少显得有些意外。
看完工作汇报,陆士宁掀开厚重的帐篷门帘,一股清冽如刀锋的寒气瞬间扑面,将他因长时间盯着屏幕而略显昏沉的头脑激得一片清明。他深吸一口气,那空气纯净得仿佛能洗涤肺腑,随后,他独自一人,踏着布满碎石的苔原,缓缓向远离营地灯光的方向走去。
脚下是千万年形成的苔藓,柔软而富有弹性,如同行走在一片凝固的墨绿色海洋上。四周万籁俱寂,只有极远处峡湾传来若有若无的、如同大地呼吸般的潮汐声。他双手插在羽绒服口袋里,脑海里梳理着公司的布局。
国庆档。《夏洛特烦恼》有桂明坐镇,有周宇和赵小飞那对活宝,加上自己剧本打底,面对除了一部实力强劲的主旋律大片外并无强力对手的市场,他几乎可以预见又一场票房胜利的到来。零号影视的招牌,在接连的成功下,已然熠熠生辉。
当初将《白日梦想家》改为合拍片,启用埃迪·雷德梅恩,这步棋的后续效应正在显现。各大电影节的选片人已经嗅到了味道,邀请函纷至沓来。
陆士宁请教过秦雪,当时秦雪说:“陆总,柏林氛围偏沉重,与我们这部电影的温情与奇幻冒险基调未必完全契合。威尼斯……更看重艺术探索和视觉创新,我们的现实与幻想交织的叙事结构、冰岛绝境的视觉奇观,正好撞在他们的审美点上。虽然竞争会异常激烈,但值得一搏。而且,时间上,威尼斯明年的举办日期,与我们预期的后期制作完成时间最为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