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人生:校园网红横扫娱乐圈 第165节

  埃迪·雷德梅恩瞬间化身沃特——肩膀微塌,眼神低垂,步伐带着一种日复一日的惯性,完美演绎出一个被生活磨平棱角的小人物。

  “Cut!”陆士宁从监视器后抬起头,走到埃迪身边,语气温和但精准,“埃迪,状态很好,但可以再‘收’一点。他性格内向,在公司可以说毫无存在感,一切的源头都来自这十六年日复一日,相同的工作。那些超出他舒适圈的事情全部靠脑海中的幻想来完成,比如说遇到意中人,就在脑海中幻想和对方的对话。被刻薄的上司嘲讽了,脑海中立马开始了一场恶斗。”

  “而不是如同行尸走肉一般的状态,正常一些就好,他只是对这样的生活感到有些疲惫。”

  埃迪若有所思,微微点头。第二遍,他的表演更加内敛,但那种无处不在的疲惫感几乎要从屏幕里满溢出来。陆士宁在监视器后微微颔首,这就是他要的——于无声处听惊雷。

  后面的拍摄顺利的让陆士宁都有些难以想象,本来他第一次拍这样需要大量绿幕的电影,以为会有些吃力,但是埃迪对角色的理解很到位,以致于拍摄计划一直往前移。

  “25号底片失踪”的戏份,沃特与主管在堆满杂物的办公桌旁对峙。

  陆士宁对摄影下令:“手持,轻微晃动,贴近沃特的脸。我们要感受到他此刻的慌乱和压力。”

  在拍摄沃特在剪辑室疯狂寻找底片,并幻想心仪的女同事谢丽尔化身为摇滚明星,高唱陆士宁的《In the End》时,陆士宁展现了其对现实与幻想切换的精准把控,当然,这里他很不要脸的选则了自己的歌。

  “灯光组,幻想切入的瞬间,色温立刻调暖,给谢丽尔一束追光!摄影,运镜要大胆,环绕、升格,怎么梦幻怎么来!与现实部分的冷静、克制形成极致反差!”他通过对讲机清晰地下达指令。

  所有演员的表现都让陆士宁赞不绝口,剧本围读的时候,他都没有对这些人的演技有太强的认知,直到真正开始拍摄,他才有了清晰的感触。

  尤其是拍摄第二天的时候,重头戏是“裁员会议”。在绿幕前,演员们对着空无一物的PPT屏幕,表演出面对未知命运的焦虑。

  陆士宁亲自走到过渡经理演员亚当·戈德利面前,帮他调整状态:“亚当,你的角色不是恶棍,而是系统无情的传声筒。你的语气要平静,甚至带点惋惜,但眼神不能有任何动摇。这种冰冷的专业,比咆哮更让人窒息。”

  泰迪走廊对峙戏,是为主角后续爆发埋下的关键伏笔。陆士宁设计了用一个长达45秒的长镜头,跟拍沃特被同事泰迪叫住、询问关于约会网站的尴尬对话。

  “轨道车预演三次!我要轨道运动的平稳与沃特内心的波澜形成对比。埃迪,你的反应是关键,我要你脸上闪过尴尬、窘迫,以及一丝被戳破心事的羞赧。”

  这个长镜头拍了八条,直到陆士宁捕捉到埃迪眼中那一闪而过的、足够微妙又清晰的复杂情绪,他才满意地喊出“过”。

  当天收工后,制片组迅速组织撤场,将这层楼完好地交还给真正的业主。高效、专业,绝不浪费一分预算。

  第三天,周六的125街地铁站,在申请到的短暂拍摄窗口内,这里变成了一个微型的战场。

  提前复景时的规划,这时候也派上了用场,所有工作人员就绪,拍摄沃特在早高峰人潮中等待地铁的镜头。

  这场戏陆士宁动用了三台隐藏摄像机,混在真实的通勤人群中,捕捉最真实的反应。他要求埃迪“彻底消失在人海”,成为一个真正的背景板。

  而重头戏——“爆炸白日梦”。沃特看着对面海报上的冒险家,幻想站台突然爆炸,气浪与火花中,他化身英雄,救出谢丽尔。

  特效组预埋火花弹和风机,站台用周末MTA窗口,封街3小时,这是他们今天能申请到的极限了。

  “各单位最后确认!特效、风机、特技演员就位!”陆士宁的声音通过步话机传遍片场,冷静而有力。

  “Action!”

  “砰!”预设的炸点准时引爆,火星四溅,强风瞬间吹乱了埃迪的头发。他脸上瞬间浮现的,不是预设的英勇,而是真实的惊愕与一瞬间的恍惚。

  “Cut!”陆士宁盯着监视器里的回放,眼睛亮了起来,“就是这个表情!我要的就是这种介于现实惊吓与幻想投射之间的微妙状态!完美!保一条!”

  当最后一个镜头——沃特走出地铁站,接听婚恋网站客服的第一次来电,在纽约的夕阳下顺利完成时,陆士宁看着监视器里埃迪那种小心翼翼又带着一丝笨拙期待的表演,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顺利!太顺利了!这就是顶级演员的专业素养吗?和当初拍无间道一个样,陆士宁在演员拍摄时能发挥的甚至很少,除了前期的几场戏陆士宁特意讲过戏,后面完全不需要他多嘴,他们就能把陆士宁心中的那个画面给完美展现出来。

  ···

  随着陆士宁在时代生活大厦楼下喊出最后一声“Cut!”,为期十天的纽约单元拍摄正式宣告杀青。从沃特压抑的办公室日常到地铁站里迸发的白日幻想,所有镜头都严格按照那份缜密的顺拍表执行完毕。剧组高效地收拾着器材,演员们互相拥抱道别,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阶段性任务圆满完成后的疲惫与兴奋。

  至此,电影中所有发生在纽约的现实与幻想戏份已全部封装入硬盘。接下来,整个剧组将如同电影中的沃特·米蒂一样,踏上更为壮阔的旅程——转场冰岛。

  尽管在剧本里,主角的足迹将跨越格陵兰、冰岛、喜马拉雅山麓,但出于制作成本和自然景观集中度的考量,这些充满史诗感的冒险镜头,超过九成都将在地处北极圈、拥有“地球上最像外星”地貌的冰岛集中完成。

  制片组的先遣部队早已抵达雷克雅未克,协调着复杂的拍摄许可、本地团队和极有可能遭遇的突发天气。

  而就在剧组紧锣密鼓地准备转场时,时间来到了8月26日。

  此时,距离陆士宁执导的另一部电影——《情书》的国内公映日期,仅剩下最后三天。

  今年的七夕档期,因为《情书》的存在,早已未映先热。各大票务平台的“想看”指数,《情书》都以断层式的优势高居榜首,将同档期其他影片远远甩在身后,甚至以爱情片出名的导演沈巧云,这次和中影联手,将如今最火的偶像们齐聚在同一部电影里,都没有撼动《情书》的地位。

  观众的期待值,早已被拉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这种期待的累积,源于多个层面:早在电影立项、公布由殷柔柔主演时,就有大量网友对“陆士宁首度执导爱情片”表现出极大的好奇与期待。随后,《情书》在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惊艳亮相,并一举夺得最佳女演员和单元大奖,更是将这份期待镀上了一层国际认可的金色光环。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它会借着戛纳的东风趁热打铁、迅速上映时,陆士宁和他的零号影视却做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先上了《无间道》。

  这一手操作,非但没有消耗观众的期待,反而像一种巧妙的饥饿营销。《无间道》在暑期档与好莱坞大片厮杀出的赫赫战绩,其本身过硬的质量和引发的全民讨论,都让观众对陆士宁的导演功力有了更深层的认知和信任。

  于是,这种被延迟满足的期待,在七夕档临近时,彻底转化为了汹涌的购票热情。

第305章 点映抢跑

  看着《情书》在各大平台的预售数据一骑绝尘,热度持续发酵,杨旭刚在中影集团的办公室里,面色凝重得能滴出水来。他原以为,凭借中影的渠道优势、沈巧云导演的票房号召力,以及那几位顶流小鲜肉组成的华丽阵容,《星空下的约定》足以在七夕档与《情书》分庭抗礼,甚至压制对方。

  可他万万没料到,《情书》凭借戛纳获奖的余威和陆士宁日益稳固的金字招牌,声势会如此浩大,几乎形成了“未映先定局”的碾压态势。

  “不能再坐以待毙了!”杨旭刚掐灭手中的烟,眼中闪过一丝决绝的厉色。常规的宣发手段在《情书》的绝对口碑面前,已经显得苍白无力。他必须动用一些非常规的、属于行业“大玩家”的手段,在《情书》这辆战车全面启动之前,就先下手为强,打乱其阵脚。

  一个名为“甜蜜限定,抢先遇见”的大规模点映计划,在他的授意下迅速出炉。

  这份计划堪称一场精心策划的“闪电战”:

  首先,是名正言顺的“限时点映”旗号。官方对外宣称,为回馈广大粉丝的期待,将于8月26日至27日开启三轮超前点映,让部分观众先睹为快。这个理由冠冕堂皇,让人挑不出毛病。

  然而,内核却完全是另一套逻辑。这次点映,绝非传统意义上小范围、低排片的市场试探。

  8月26日点映首日,《星空下的约定》便悍然拿下了15.4%的全国排片。这已经相当于一部中等体量电影的正式首日排片。到了第二天8月27日,这个数字非但没有回落,反而在各方努力下,强势攀升至 24.4%!这完全超出了点映的常规范畴。

  更关键的是,这些点映场次并非安排在上午或深夜等边缘时段,而是精准覆盖了下午14:00至晚上21:00的完整黄金场次。在这些价值最高的时段里,《星空的约定》单片排片占比超过 20%,在大盘中的占比甚至一度高达恐怖的 90%!这意味着,在这两天的黄金时间,走进影院的观众,几乎别无选择,只能看《星空下的约定》。

  所有这些点映场产生的票房,全部计入影片正式上映后的首周总票房。这本质上,就是一次“提档上映”,却披着“点映”的合法外衣,规避了正式上映后更为激烈的排片竞争和舆论关注。

  真正的杀招,在8月28日,《情书》正式上映的前一天,彻底显露。

  这一天,《星空下的约定》依旧挂着“点映”的名头,但其黄金场排片占比,竟然达到了惊人的42%!它利用这几天建立起的市场惯性,如同一只巨鳄,牢牢霸占着最好的影厅、最好的时段,疯狂吸纳着七夕档前夕的核心观影人群。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效果立竿见影。正在上映的其他影片叫苦不迭,它们的黄金场排片被腰斩再腰斩,彻底沦为陪跑。而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预支”和“分流”了大量原本属于七夕档的观影需求。

  杨旭刚深谙一个残酷的规则:电影市场的档期,本质上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抢椅子”游戏。影院里的优质影厅和黄金时段椅子就那么多。当《情书》等一众新片在周末正式入场时,会绝望地发现,最好的椅子早已被《星空下的约定》以点映之名提前占据,并且丝毫没有起身让位的打算。留给后来者的,只能是些边角料时段和残羹冷炙。

  他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俯瞰着京城夜景,嘴角终于勾起一丝冰冷的笑意。这一手,他不仅是要抢票房,更是要抢声势,抢心态。他要让《情书》在正式上映的第一天,就感受到来自中影和市场的、实实在在的窒息性压迫。这场七夕档的战争,在影片正式公映前,其实早已打响,并且异常惨烈。

  而零号影视,安睿的面色阴沉的几乎能滴出水,早在点映当天,她就预感不对劲了,原本正在热映的《九万里》,直接被《星空下的约定》掀下马。

  第二天更是刷新中国影史“点映单日最高”纪录,排片继续加码到24.4%,单日再收1.27亿。

  这手段,让安睿有些着急,却丝毫没有办法,即使《情书》还没上映,被严重影响到的只有正在上映的这些中小公司的片子。

  而且,观众都以为是正式上映,影院排了满座,密钥期间全程享受“正式片”待遇,票房、服务费全部计入总盘。

  关键是口碑!爱情片作为沈巧云的拿手好戏,更何况这次的阵容,就连配角都是各个节目里红遍一时的偶像练习生们,粉丝群体庞大,点映期间虽然豆瓣没开分,但下面的评论已经成为各家粉丝展现实力的战场,就连上映这么久的《无间道》,都没有这么多影评。

  《星空下的约定》片方通过短视频平台和观众自发传播制造“爆款假象”,在七夕档前夕出演了一部好戏,形成“高排片-高票房-更高排片”的循环。

  零号影视还没正式下场,但其他电影公司已经叫苦不迭了,最惨的是动画电影《小西天》,全国排片0.4%,票房318万,连宣发费1000万都没收回来。

  片方直接在抖音、微博公开写信:“跪求一口饭吃”。

  网友们都有些摸不着头脑,没排片怎么会跑去指责《星空下的约定》?不应该是指责院线吗?

  可《星空下的约定》的粉丝群体庞大,瞬间将评论淹没,那封真挚的公开信下,充斥着各种辱骂。

  “你不能强迫观众吃*啊”

  “看了,魔改得太难看了,怪不得排片被压缩”

  “自己实力不行,怪别人太厉害?”

  “写那么惨,我以为不支持,行业就得倒退100年”

  就连《小西天》的导演,被如此谩骂之下,不得不关闭评论,发了个朋友圈苦笑道:“这么多某电影的粉丝留言说看了、不好看。我想说,真有这么多人看过,《小西天》至于只有这点票房吗?”

  ···

  8月29日零点,七夕档的硝烟准时点燃。

  《星空下的约定》用“超前点映”完成了一次合法但不讲武德的抢跑,提前锁黄金厅、提前收票房、提前消耗观众,把同档期对手硬生生挤到起跑线外100米。规则没破,但规则外的灰色跑道被它们跑出了新纪录。

  零号影视内,安睿在复盘对手的战术时,也不由得感到一丝后怕与庆幸。“幸好杨旭刚是在上映前最后三天才发动,若是提早一周用上这手,《情书》前期积累的热度和口碑,恐怕来不及发酵到如今这个程度,届时我们很可能也会像其他片子一样,只能被动地分食他们剩下的边角料场次了。”

  尽管开局不利,《情书》依然凭借着过硬的口碑和超高的期待值,在正式上映首日,顽强地抢下了超过25%的排片。夜幕降临,无数观众怀着各异的心情,步入了放映《情书》的影厅。

  这其中,有十指相扣、期待一场浪漫约会的年轻情侣,也有独自前来,想在这个特殊日子被某种纯粹情感打动的单身男女。更有许多陆士宁和殷柔柔的忠实粉丝,迫不及待地想在大银幕上欣赏这部戛纳获奖作品。

  尽管早在戛纳展映时,就有不少观众“预警”——这是一部后劲极大、带着深切遗憾的BE电影。但在这个本应甜腻的七夕档,依然有大量观众义无反实地选择了它。

  无他,只因“陆士宁”这三个字,就是品质与深刻的代名词。

  然而,当银幕上,女陈桉然最终在学妹们的起哄中,翻过那张借书卡,看到背面男陈桉然多年前为她画下的清秀肖像时……

  当那句迟到了十几年、跨越了生死的无声告白,如同冰雪消融后的第一缕春风,温柔又残酷地刺入每个观众心底时……

  影厅里先前细微的啜泣声,终于汇聚成了压抑不住的泪海。

  没有人能抗拒这一幕带来的巨大情感冲击。那种极致的含蓄与浪漫,与极致的错过与遗憾,交织成的巨大张力,瞬间击溃了所有人的心理防线。

  灯光亮起,陆士宁那深沉而哀婉的嗓音缓缓流淌出来,《假如爱有天意》的片尾曲如同最后的情绪催化剂,让许多原本已经勉强止住泪水的观众再次破防。

  没有人立刻起身,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集体性的恍惚与心碎。情侣们紧紧握住彼此的手,仿佛要从对方身上汲取确定感。

  独自前来的人们则红着眼眶,默默收拾着东西,沉浸在那份悠长的怅惘之中。

  在成都的一家影院里,一位三十岁出头的男性观众,在片尾曲播完、人都散尽后,依然独自坐在座位上,泪水无声地滑落。他名叫李哲。电影里男陈桉然在借书卡上写满名字的桥段,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他尘封的高中记忆。那时,他也曾用同样的方式,在每一本她可能借阅的书籍借书卡上,偷偷写下她的名字。只是,他比电影里的男陈桉然更加怯懦,直到毕业各奔东西,也未曾说出口。电影落幕,他青春的遗憾,仿佛也在这一刻被郑重地宣判,成为了永恒的错过。

  “太好看了……但也太难受了……”一位女生在走出影厅后,带着浓重的鼻音对同伴说,“我以为七夕节看会有点不合时宜,但现在觉得,这种深刻的遗憾,反而让我更珍惜身边的人了。”

  社交媒体上,第一批观众的实时反馈也如潮水般涌来:

  “陆士宁你是没有心吗?七夕节给我看这个?!哭到隐形眼镜都掉了!”

  “警告!情侣慎看!不是拆散,是会抱在一起哭!”

  “《情书》后劲太大了,我现在满脑子都是那张借书卡背面的画像,意难平啊!”

  “这才是高级的爱情电影,没有狗血,只有命运的阴差阳错和深埋于心的浪漫。戛纳实至名归!”

  东京,新宿TOHO Cinemas。中国留学生陈帆轻轻握紧了身旁女友优子的手,指着夜空中隐约可见的银河,用熟练的日语低声讲述:“看,那就是天河。在中国,今天是七夕,传说中被天河隔开的牵牛和织女,一年只有今晚能通过鹊桥相会……”

  优子,一位典型的东京女孩,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听着这个古老而浪漫的传说,对即将观看的、来自这个古老国度的电影,更多了一份朦胧的期待。

  这是陆士宁的电影第二次在日本上映。得益于《无间道》在此前积累的硬核口碑和东宝映画不遗余力的宣传——“戛纳获奖天才导演陆士宁,继《无间道》后奉上极致纯爱诗篇”——影院里几乎座无虚席。

  让陈帆略感惊讶的是,环顾四周,前来观影的日本观众比例竟出奇的高,远超他以往看过的任何一部华语电影。他们之中有年轻的情侣,有结伴而来的女性朋友,也不乏一些年纪稍长、气质沉稳的观众。这不再是仅限于在日华人圈子的小众狂欢,而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输出。

  灯光暗下,银幕亮起。电影以一场雪中的祭奠开场,冷冽而唯美的画面瞬间抓住了所有观众的注意力。随着剧情推进,两位容貌酷似的女性因一封寄往天国的书信开始往来,一段尘封的青春暗恋故事被缓缓揭开。

  陈帆留意着身旁优子的反应。起初,她只是安静地看着,随着故事深入,她的表情开始变得生动。当看到少年时代的男陈桉然一次次在借书卡上写下名字时,优子轻声感叹了一句:“好认真……”。当看到两个陈桉然在放学后的自行车棚,借着昏黄灯光对答案时,她嘴角不自觉地上扬,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仿佛也回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

  电影的氛围始终萦绕着一种东方式的含蓄与哀愁。当剧情揭示男陈桉然选择与和苏晚吟容貌相似的女主交往,可能只是将后者当作替代品时,优子紧紧攥住了陈帆的手,眼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愫,有对苏晚吟的心疼,也有对命运弄人的无奈。

  而当影片最后,学妹们将那本《假如爱有天意》交到女陈桉然手中,她翻到借书卡背面,看到那张为她画下的、跨越了生死的肖像画时……

  “啊……”优子发出一声极轻的、混合着震惊与恍然的叹息,随即,大颗的泪珠毫无征兆地滚落下来。她不像一些观众那样低声啜泣,只是任由泪水安静地流淌,整个人仿佛被那极致含蓄却又无比深沉的告白给定格了。

  直到片尾曲响起,影院灯光复明,她依然怔怔地看着银幕,久久无法回神。

  走出影厅,东京夜晚的喧嚣再度涌来。优子深吸了一口气,用手背轻轻擦去眼角的泪痕,转向陈帆,眼神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触动和敬佩:

  “……这部电影,真的太美了,也……太悲伤了。”优子停顿了一下,似乎在寻找合适的词语,“我从来没有想过,一个爱情故事可以这样讲述。没有热烈的拥抱和亲吻,甚至没有一句喜欢你,但那份感情……却比任何直白的言语都要厚重,深不见底。”

  她挽住陈帆的胳膊,语气变得更加认真:“你们中国的这位导演,陆士宁,真的太厉害了。他用画面和音乐讲故事的能力,还有这种……嗯……留白之美,让人看完之后,心里被填得满满的,又空落落的。我好像有点明白,为什么他能在戛纳获奖了。他真的是一位……让人不得不佩服的导演。”

  陈帆看着女友真挚的反应,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有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有对陆士宁作品的共鸣,虽然他对七夕看这样一部BE电影有些犹豫,不过看到女友紧紧挽住自己的手,这一刻,他觉得这部电影来看的非常值。

首节 上一节 165/1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