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陆多吃点,看你最近都瘦了。”马琳热情地给陆士宁夹菜,眼神中满是关切。
陆士宁笑着接过:“阿姨您太客气了,我自己来就好。”
安甜在一旁轻声问道:“没事吧?”她显然也关注到了事件的发酵。从昨晚微博发布至今,热搜依旧高居不下,香港艺人纷纷表态谴责歧视,但也有些十八线小演员在阴阳怪气。几家港媒采访本地导演时,多数人选择回避,只有个别头铁的认为陆士宁小题大做。
“没事,“陆士宁摇头,“对方已经道歉了。“
就在这时,门铃响起。马琳疑惑地前去应门,回来时面露诧异:“门卫说是找你的,叫郑嘉木。”
陆士宁微微一怔。马琳则敏锐地眯起眼睛,这些人是怎么找到这里来的?或者说怎么会知道陆士宁来这了?
客厅内,郑嘉木诚恳致歉。
“陆导,我代表香港电影界向您致歉。”这位两鬓斑白的电影前辈姿态放得很低,“发生这样的事,我深感惭愧。我们已经着手整顿行业风气,杜绝此类事情再度发生,包括网上网友们提出的问题,我也会督促他们及时改正。”
说着,郑嘉木取出一份文件:“这是香港影视处最新拟定的扶持政策。只要您愿意来港拍戏,我们将提供最高级别的支持,取景地优先审批、税务减免、拍摄补助......务求让您感受到香港电影界的诚意。”
马琳静静坐在一旁,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竖着耳朵捕捉每一个字。
“郑先生的诚意我感受到了。”陆士宁不卑不亢地接过文件,“电影本无边界,重要的是以开放的心态促进交流。“
郑嘉木连连点头,又寒暄片刻后起身告辞。送走客人,马琳这才轻声道:“小陆,这些承诺你要留个心眼。香港人做生意精明,别被表面功夫给糊弄了。“
陆士宁心头一暖,点头道:“阿姨放心,我心里有数。“
···
三月十日的香港湾仔,夜色被亚洲电影大奖的星光点燃。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灯火通明,临海的玻璃幕墙倒映着维港的璀璨灯火,红毯从入口处一直铺展到大厅,两侧挤满了呐喊的影迷和不停闪烁的镁光灯。
一辆黑色轿车缓缓停在红毯起点,车门打开,陆士宁率先走出。他身着剪裁考究的深灰色西装,身形挺拔,相较于周遭争奇斗艳的明星,他的气质更显沉静内敛。紧随其后的是《姥姥的外孙》剧组,略显紧张但目光坚定的罗婧、韦轩等人。
他们一出现,红毯两侧的媒体区明显出现了一阵骚动,快门声骤然密集。然而,与这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红毯另一端、已在场内寒暄的香港电影圈人士。
当陆士宁一行人踏上红毯,签名,接受主持人简短采访,再步入主会场时,能明显感觉到一股微妙的氛围。衣香鬓影的大厅内,各国电影人、明星三五成群,笑语不断。可当陆士宁目光扫过某些香港本土的导演、制片和演员时,迎接他的并非是友好的致意,而是几道迅速移开的视线,或是不加掩饰的打量,甚至有些许窃窃私语伴随着毫不友善的冷笑。他们仿佛自成一体,形成一个无形的圈子,将来自内地的《姥姥的外孙》剧组清晰地隔绝在外。
韦轩显然也感受到了这种刻意的冷落,他有些不安地靠近陆士宁,低声道:“陆哥,他们……”
陆士宁面上依旧保持着得体的微笑,轻轻拍了拍韦轩的手臂,示意他不必在意。但心中却是一阵冰凉。他想起郑嘉木前辈昨日登门时的诚恳与无奈,那位老人为了两地电影的融合奔走呼号,耗尽心血,甚至不惜屈尊向他这个晚辈道歉。可眼前这些所谓的“圈内人”,却依然固守着可笑的优越感和狭隘的地域观念,各自抱团,用这种幼稚的孤立方式来彰显他们那点可怜的存在感。
“真是可悲又可笑。”陆士宁心中暗叹。香港电影的辉煌,昔年是靠着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敢为人先的锐气,而非这种固步自封的排外。
这次来到亚洲电影大奖的还有国内的两个剧组,薛天瑞导演和肖婉君导演纷纷带着自己剧组成员过来打招呼,所有演员态度都放的出奇的低,即使是顶流演员,见到陆士宁都客客气气地叫了一声:“陆导好!”没有任何一个人因为陆士宁的年纪而有丝毫的怠慢。
“陆导!想不到这么快又见面了!”
一个热情洋溢的声音打破了这微妙的僵局。只见韩国导演金成勋带着爽朗的笑容大步走来,远远就伸出了手。他用力握住陆士宁的手,眼中满是欣赏:“恭喜陆导电影取得不错的票房成绩,这次大奖,我看好你!”
金成勋的到来,吸引了不少国际影人的注意。几位欧洲片商、东南亚的知名导演也纷纷围拢过来,与陆士宁热情交谈。他们讨论着电影叙事,交换着对亚洲电影未来的看法,气氛热烈而融洽。一时间,陆士宁周围反而成了一个小型的国际交流中心。
这番景象,与旁边那个刻意冷淡、自成天地的“港圈”形成了戏剧性的对比。那些原本带着轻视目光的香港电影人,看到国际层面上备受推崇的陆士宁,表情变得有些复杂和不自然。他们的孤立,此刻看来更像是一场无人配合的尴尬独角戏。
姗姗来迟的王辉见到这泾渭分明的一幕,忍不住想要发火,陆士宁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算了,就这样吧。”
王辉心中暗骂这帮蠢货,不过还是及时调整情绪,作为剧组成员之一,和一些老朋友们打着招呼。
很快颁奖典礼开始,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大会堂内,璀璨的水晶灯将整个空间映照得如同白昼。
舞台设计极具现代感,巨大的LED屏幕作为背景,流动着亚洲电影大奖的官方视觉元素。观众席呈扇形展开,座无虚席,来自亚洲各地的电影人、明星、制片人、媒体记者济济一堂,空气中弥漫着期待与紧张的气息。
陆士宁和《姥姥的外孙》剧组被安排在中间偏前的位置,足以证明主办方对陆士宁的重视。
晚上八点整,现场灯光缓缓暗下,只留一束追光打在舞台中央。大会司仪,香港资深演员刘正宏和女主持人杨叶身着盛装登场,用流利的粤语、普通话和英语向全场致意,宣布亚洲电影大奖正式开幕。
先是一支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的舞蹈开场表演,亚洲电影大奖学院主席王乐成上台,简要回顾过去一年亚洲电影的成就,并强调奖项促进亚洲电影交流与合作的宗旨。
颁发首个奖项,那就是最佳新演员,这是许多颁奖礼的惯例,旨在从一开始就鼓励新人。而韦轩立刻调整坐姿,有些激动地看着台上。
当颁奖嘉宾,一位韩国影坛常青树,念出提名名单时,镜头扫过各位提名者,韦轩紧张得双手紧握,指节发白。陆士宁则面色平静,轻轻拍了拍他的后背。
“获得最佳新演员的是……”嘉宾打开信封,脸上露出笑容,“……《姥姥的外孙》,韦轩!恭喜!”
聚光灯瞬间打在韦轩身上,他猛地愣住,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直到旁边的陆士宁用力拥抱了他一下,在他耳边说:“去吧,这是你应得的。”韦轩这才如梦初醒,眼眶瞬间就红了,他踉跄着站起身,几乎是同手同脚地走上舞台。
从颁奖嘉宾手中接过那座沉甸甸的奖杯,韦轩站在麦克风前,激动得声音都在颤抖:“我……我真的没想到……谢谢,谢谢评审团!谢谢陆士宁导演给我这个机会!”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情绪,目光望向台下的陆士宁,泪水终于忍不住滑落,“陆哥,谢谢你!没有你,就没有今天的我!是你让我知道演员该怎么当,是你一遍遍陪我磨戏,是你相信我……把这个这么重要的角色交给我……这个奖,是属于《姥姥的外孙》全体团队的,更是属于陆导的!谢谢你,陆哥!”他的发言真挚而笨拙,却打动了在场许多人,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陆士宁在台下微笑着,用力为他鼓掌。
后续奖项陆续颁发,包括最佳编剧、最佳摄影、最佳美术指导等技术奖项。期间穿插着一些纪念环节或特别奖项。
随后最佳新导演奖来了,金成勋等人已经扭头看向陆士宁的方向,作为新浪潮奖的获得者,拿下这个最佳新导演奖没有任何悬念。
颁奖嘉宾是日本著名导演永田顺也。他温文尔雅地宣读了提名名单,当念到“《姥姥的外孙》,陆士宁”时,镜头再次给到陆士宁特写,他依旧保持着从容的微笑。
“获奖者是,”永田顺也看了看信封,用清晰的日语说出名字,旁边屏幕同步显示中英文,“陆士宁导演,《姥姥的外孙》。”
掌声再次响起,比之前更为热烈。陆士宁整理了一下西装,稳步上台。他与永田顺也握手致意,接过奖杯。
“感谢亚洲电影大奖,感谢评审团。”陆士宁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会场,清晰而沉稳,“感谢我的团队,感谢罗婧老师和所有演员的精彩演绎。这个奖,是对我们所有努力的一份肯定。电影是讲述故事的艺术,而好的故事能跨越地域和文化的界限。我会继续努力,用镜头讲述更多打动人心的故事。谢谢大家。”
随后便是中场休息环节,会场播放年度亚洲电影回顾短片,让现场气氛稍作舒缓。
之后便是重要奖项最佳男主角,和当初在韩国类似,韦轩和当初的姚圣锦一样,拿到了新人演员奖,那这个最佳男主角大概率和他无关了。
不过看着韦轩有些迫切地看着台上的时候,陆士宁也生出一股希冀。
气氛再次紧张起来。颁奖嘉宾是两位影帝级人物。大屏幕上依次播放五位提名者的精彩片段,当播放到韦轩在《姥姥的外孙》中饰演的阿安在外婆病床前无声落泪的镜头时,现场一片寂静。镜头也给到一位香港演员陈景行,他饰演的是一位饱经风霜的市井小人物,表演确实老辣。
“获得最佳男主角的是……”嘉宾故意拖长了音调,最终宣布,“……陈景行,《岁月无声》!恭喜!”
聚光灯打在陈景行身上,他露出一个看似谦逊实则得意的笑容,站起身,与周围恭喜他的香港电影人一一握手,特意绕了半圈,经过陆士宁面前时,脚步微顿,投去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才缓缓上台。
接过奖杯,陈景行先是惯例感谢了一圈,然后话锋一转,脸上带着看似随和的笑容,说道:“拿到这个奖,我很开心。这说明,我们香港电影,我们这些老家伙,还是有点东西的,对吧?不像有些人,靠着一点运气和炒作,就以为可以横扫一切了。电影啊,还是要靠底蕴,靠沉淀的。”
他没有指名道姓,但那阴阳怪气的语气和不时瞟向陆士宁方向的眼神,让所有人都明白他在暗指谁。台下部分香港圈内人发出了会意的低笑声,而更多来自其他地区的嘉宾则面露尴尬或不屑。
陆士宁面不改色,甚至嘴角还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冷笑,仿佛在看一场拙劣的表演。
坐在一旁的王辉面色凝重地盯着陈景行,不知道心里在想着什么。
曹琳、楚然、丁念云、韦轩等人怒目而视,就连一向平和的罗婧表情也彻底阴沉。
这发言有些始料未及,坐在电视前观看颁奖的郑嘉木被这一幕给气了半天没说出话,等好不容易缓过神,立刻喊道:“备车!!!”
颁奖仍在继续,最后来到了压轴大奖最佳影片,这是今晚的终极悬念。由亚洲电影大奖学院主席和一位国际级电影大师共同颁发。提名影片的片段依次播放,每一部都代表了过去一年亚洲电影的顶尖水平。
“获得最佳影片的是……”德高望重的主席王乐成作为颁奖嘉宾打开信封,朗声宣布,“《姥姥的外孙》!”
全场爆发出最热烈的掌声!LED屏幕上打出《姥姥的外孙》的海报和片名。这一次,是整个《姥姥的外孙》剧组沸腾了!韦轩跳了起来,紧紧抱住陆士宁。陆士宁深吸一口气,与剧组每一位成员拥抱,然后再次从容地走向舞台。
他从颁奖嘉宾手中接过了代表最高荣誉的奖杯。聚光灯下,他环视全场,目光扫过那投来不善目光的角落,最终定格在自家剧组兴奋的脸上。
“再次感谢亚洲电影大奖。”陆士宁的声音比之前更加坚定,“这座奖杯,属于《姥姥的外孙》的每一位参与者。它证明了一件事,一部电影的价值,在于它触动人心的力量,在于它所传递的情感和思考,而不在于它来自哪里,或者由谁制作。真正的电影艺术,跨越边界,直抵人心。”
陆士宁稍微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香港是个美妙的地方,在这里诞生了无数的经典作品,无论是韩国、日本都或多或少受到了香港的影响,这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如今辉煌不再,各大电影节鲜有作品,票房也不尽人意,这应该引起我们从业者的反思。”
“本来我的下一部作品《白日梦想家》,已经在筹备阶段了。不过现在我临时改变了想法,我决定先拍一部警匪片,藉以此片,和香港同道交流。”
这番话,没有指名道姓的回击,却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那些人脸上,这是向香港影坛下战书了?还是警匪片?这不就是他们拍了千万遍的题材么?
所有人都饶有兴致地看着台上的年轻人,这才对嘛,20岁的年纪没点火气在身上怎么能行呢。
陈景行等人的脸色,则变得相当难看。
而大陆的两个剧组,两眼冒光,陆导就是陆导,一点不惯着。
这番发言赢得了全场大多数人由衷的、长时间的掌声。金成勋在台下用力地鼓着掌,眼中满是激赏。
第286章 影帝加盟
等陆士宁下台之后,场下的众人都一脸兴奋地看着他,只有王辉有些愁眉苦脸。
王辉权衡了一番后说道:“陆导,你刚才说的那部电影……投资算我一个吧。”
陆士宁笑着摇摇头:“王导,这件事和你没关系,你是我的朋友,我也不能让你难做,如果港岛本地媒体知道这部电影你参与投资,那不知道会怎么编排你。”
对于陆士宁的好意,王辉很感动,陈景行属于是英皇现在最拿得出手的艺人了,如今的英皇债务累累,全靠这几位回血,今天陈景行的发难王辉也万万没想到,这样一搞,属于是在大陆的工作也不想要了。
至于英皇的态度,王辉还不知晓,不过向陆士宁示好才是最重要的,而陆士宁的为人倒也坦荡,不想让他一个香港人掺和进来,这也是不想让他为难。
颁奖礼结束后,人流开始涌出会场。
陆士宁刚和剧组众人走出大门,早已等候在旁的郑嘉木便快步迎了上来,脸上带着深深的歉意和疲惫:“陆导,恭喜获奖!今晚……唉,又让你看笑话了。我代表他们,再次向你郑重道歉。是我工作没做到位,没想到他们会如此……”
陆士宁看着这位为两地电影融合心力交瘁的前辈,心中的不快反而沉淀为一种决绝。他平静地打断郑嘉木的话,语气却不容置疑:“郑先生,您的心意和努力,我明白,也敬佩。但您也看到了,有些根深蒂固的东西,不是几次道歉、几项政策就能改变的。”
他目光坚定地看向郑嘉木,直接摊牌:“所以,我心意已决。刚才台上说的警匪片计划,不是气话,我会立刻着手推进。我希望,也需要得到您和香港影视处最切实的支持,从最便捷的取景许可,到最高效的协拍服务。我要用他们最熟悉的语言,拍一部不一样的戏,让大家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郑嘉木看着陆士宁眼中不容动摇的决心,又想到会场内那令人尴尬的一幕幕,深知一切劝说已是徒劳。他长长地叹了口气,脸上写满了无奈,最终只能重重地点了下头:“好吧,陆导。既然你已决定,我……我会尽力协调,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持。”
他知道,这场由陆士宁掀起的、针对香港影坛积弊的风波,已然无法避免。他此刻能做的,唯有尽力引导,让这场交流能真正带来一些积极的改变,而非彻底的撕裂。
与陆士宁握手道别后,郑嘉木转身融入夜色,背影显得有些沉重。他需要立刻回去,召集相关人员,开始准备应对这场即将到来的舆论风暴。
事件发生后的几小时内,内地互联网上已然炸开了锅。
首先引爆话题的,是几个拥有数百万粉丝的知名影视自媒体大V。他们几乎在颁奖礼结束的第一时间,就发出了长篇快评,标题一个比一个吸睛:
“快意恩仇!陆士宁亚洲电影大奖横扫三奖,遭港星阴阳后当场下战书:下一部,警匪片!”
“少年意气or王者锋芒?详解陆士宁香港之夜:从受辱到逆袭,他如何用获奖感言掀起影坛风暴?”
“搁置《白日梦想家》,硬刚港圈最擅长的警匪片?深度分析陆士宁的‘危险赌局’。”
这些报道迅速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梳理清楚:从《姥姥的外孙》狂揽三奖的荣耀,到韦轩获奖的激动感恩,再到陈景行含沙射影的挑衅,最后是陆士宁那番看似平静、实则战书般的宣言。
自媒体们极尽渲染之能事,将整个过程描述得如同电影情节般跌宕起伏。
紧接着,更具深度的分析文章出炉。某位以行业观察著称的博主发表了长篇评论,在肯定了陆士宁的才华和血性之后,话锋一转,开始泼冷水:
“我们必须冷静看待陆士宁导演的这个决定。无疑,陆导的创作能力和全球视野已无需证明。但选择警匪片这个类型,尤其是在香港拍警匪片,挑战是空前的。”
文章详细分析了港岛警匪片现状:
香港警匪片经过数十年发展,套路已非常成熟,黑白对峙、街头枪战等元素难以玩出新意,内地观众对此类题材已有一定审美疲劳。
纯正港产警匪片的市场影响力大不如前,近年除了一两部顶级制作,多数作品反响平平。同时,资深导演创作力下降,新人导演难以冒头,导致整体活力不足。
合拍片在审查、叙事风格上需要兼顾两地市场,往往难以再现昔日港产片那种极致的宿命感和暴力美学,变得不伦不类。
最后总结道:“陆士宁导演以‘外来者’身份,挑战一个处于下行期且极度内卷的类型,对手还是最熟悉此道的本地影人,难度系数堪称地狱级。我们赞赏他的勇气,但不得不对其市场前景和艺术突破持谨慎观望态度。这更像是一场意气之争,或许暂缓《白日梦想家》并非最优选择。”
然而,与这些“理性分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大网友几乎一边倒的热烈支持!
在相关微博、文章和视频的评论区,画风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太燃了!陆导牛逼!就喜欢你这股不服就干的少年心气!凭什么受那帮人的气?用他们最擅长的打败他们,想想就刺激!”
“自媒体少在那儿瞎分析了!什么叫警匪片没市场?那是别人拍的没市场!陆导的剧本你们还不清楚吗?在他手里,什么类型都能化腐朽为神奇!”
“支持陆导!那帮人就是欠收拾,还在那儿优越呢?看看你们现在的票房!陆导这是去技术扶贫,帮他们振兴类型片了好吗!”
“笑死,居然有人担心陆士宁的剧本?他哪次失手过?我现在就开始期待这部交流性质的警匪片了!名字想好了没?就叫《碾压》怎么样?”
显然,绝大多数网友对陆士宁抱有近乎无条件的信任。他们欣赏他的少年心气,认为这正是年轻人应有的锐气和血性。
这场由颁奖礼引发的风波,非但没有削弱陆士宁的声望,反而让他的个人魅力值和公众期待值拉到了满格。所有人都翘首以盼,想看看这位年轻的破局者,将如何用香港电影最经典的武器,在香港这块土地上,打一场漂亮的反击战。
随着陆士宁在亚洲电影大奖上的宣战言论持续发酵,网络上的热度从网友的狂欢迅速蔓延至两地影视从业人员的公开对峙,一场舆论风暴骤然升级。
香港方面,几位自诩为行业脊梁的导演、演员率先跳出来发声。
资深导演徐一峰在接受港媒采访时,面色不虞地表示:“现在的年轻人,取得一点成绩就目中无人,丝毫不懂得尊重前辈。香港电影再怎么样,也轮不到一个新人指手画脚,还要用警匪片来交流?简直不知天高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