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人生:校园网红横扫娱乐圈 第140节

  一位韩国本地记者抢到了下一个问题,她向饰演外婆的罗婧提问:“罗婧女士,您的表演极其动人,尤其是您的眼神,从最初的警惕、失望到后来的温柔、依赖,变化非常细微又极具穿透力。您是如何理解并走近这位看似固执、内心却无比孤独的老人的?”

  罗婧握着话筒,她温和地回答:“谢谢。首先是要忘记她‘固执’的标签,去理解她所有行为背后的‘为什么’。她为什么想要一块单独的墓地?那是她对生命尽头尊严的渴望。她为什么对钱那么警惕?因为她深知那是她晚年唯一的安全感,也是她还能吸引孩子们来看她的唯一‘诱饵’。她所有的‘刺’,根源都是巨大的孤独和不安全感。想明白了这些,当你再去演她收到一点点真诚的关怀时的反应,那种小心翼翼的试探和不敢相信的喜悦,就有了依据。”

  最后,一个声音从后排传来,是金成勋导演。他拿着话筒,语气带着专业的赞许:“陆导演,再次祝贺。一部非常出色的作品。我的问题可能比较具体,我注意到您在处理家庭聚餐、寺庙许愿这几场人多的大场面戏时,调度非常清晰,每个人的反应都恰到好处,没有淹没主角的戏份,但又构成了完整的氛围。能否分享一下您是如何调度群戏,尤其是指导非职业演员的经验?”

  陆士宁认真回答道:“谢谢金导演。群戏的核心是‘层次’和‘焦点’。我会给每一个角色,即使只有一句台词,也设计一个清晰的行为动机和情绪状态。这样他们就不是背景板。拍摄前,我们会进行大量的走位排练,确保摄影机能够捕捉到最重要的情绪点。至于非职业演员,”

  他笑了笑,“我们片中几位街坊和养老院的老人就是本地找的。我的经验是,不要指导他们表演,而是要把他们放在一个真实的情境里,告诉他们发生了什么,让他们做出最本能的反应。往往他们的反应是最真实、最动人的。”

  最终,在主持人的感谢中,映后交流圆满结束。观众们开始有序退场,但不少人仍停留在座位区或过道上,发行商、选片人、其他电影的导演,则开始向着陆士宁和他的团队汇聚过来。他们的表情更加热切。

  奈飞亚太区内容采购负责人大卫·陈带着他那位干练的同事率先迎了上来。大卫脸上洋溢着真诚的赞赏,主动伸出手:“陆,恭喜!一部非常出色、非常动人的作品。现场观众的反应已经说明了一切,这很难得。”

  陆士宁与他握了握手,笑容直接而坦然:“谢谢。那……奈飞对这样的作品有兴趣吗?”

  没等大卫开口,他身旁那位一直仔细做着笔记的同事便忍不住抢先一步,语气肯定地答道:“这样的影片正是我们平台迫切想要的内容,情感真挚,在亚洲地区的家庭会很有共鸣。”

  陆士宁闻言,脸上的笑意更深了,他再次伸出手,目光扫过大卫和他的同事:“那就提前预祝我们合作愉快了。另外,这部片子已经定档国内国庆档。等国内院线下映后,我打算带着它报名明年的亚洲电影大奖。”

  大卫瞬间就明白了陆士宁的全盘规划,眼中不禁掠过一丝惊讶与钦佩,真是好精准的打算!釜山电影节的首映成功,将成为国内宣传最有力的噱头;若能在此有所斩获,对国庆档的票房无疑是巨大的助推力。

  而等到国内院线周期结束,并不急于立刻上线流媒体,而是转而冲击亚洲电影大奖,待奖项热度起来后,再借势登陆全球流媒体平台,最大化每一步的窗口期价值。

  想通了这一层,大卫紧紧回握住陆士宁的手,语气也变得更为热切:“合作愉快!奈飞这边会全力配合宣传节奏,争取让这部好作品在国际市场也取得亮眼的成绩。”

  送走奈飞的代表,陆士宁与卓慧琳迅速交换了一个眼神,便开始了分头行动。面对闻讯而来的欧美发行商,他们采取了更为灵活的策略,针对不同区域的市场特点,直接洽谈版权打包出售。

  而韩国本土最大的连锁影院CGV也主动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愿,承诺将提供比上一部《少年的你》更优厚的排片与分成条件,看好该片在韩国的市场潜力。

  回到下榻酒店,电影节官网也已更新了首日的观众评分实时榜。《姥姥的外孙》所在场次的评分赫然在列,清一色的五星满分!这个堪称恐怖的成绩瞬间在电影节内流传开来,让众多电影人瞠目结舌。

  相比之下,国内的豆瓣平台则显得平静许多。由于评分人数尚不足,并未开出分数,只有零星几条短评悄然出现:

  “绝对是本届釜山最大的惊喜!今天跑了好几场展映,《姥姥的外孙》可以说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片子挺感人的,就是我旁边坐了个韩国人,全程都在唰唰记笔记,搞得我注意力老被带跑偏……”

  展映首日,国内仅有少数几家电影垂直媒体发布了简讯报道。唯有一直关注行业动态的影迷或是陆士宁的忠实粉丝,才会注意到从韩国传来的这些零星却极佳的口碑。

  然而,《姥姥的外孙》的势头才刚刚开始。由于首映后口碑爆棚,尤其是韩国知名导演金成勋在个人社交媒体上毫不吝啬的疯狂夸赞,直接导致了后续追加的几场展映票在开售几分钟内便被一抢而空,真正实现了一票难求。

  韩国各大门户网站及电影社区几乎被清一色的好评刷屏,观众在盛赞电影之余,也对陆士宁本人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和兴趣:

  “我才刚知道,《苦尽柑来遇见你》、《少年的你》、《天才枪手》,还有现在这部《姥姥的外孙》,编剧全是陆士宁!”

  “欧巴好帅啊!可惜他现在不演戏了……”

  “恐怖的中国人……音乐排行榜被他霸占还不够,现在全网都在讨论他的新电影!”

  “等等?所以陆士宁是演员、编剧、歌手,现在还是导演?”

  “你没听错,是全能天才没错!”

  “快去YouTube看他的演唱会现场!唱到日出那个,真的太浪漫了!”

  话题在热议中逐渐“跑偏”,陆士宁这个名字第一次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登上了韩国热搜。在Naver网站的主页上,“陆士宁”三个字突兀却又火热地出现在实时热搜词条中。

  此时,在韩国汉阳大学留学郭杰,像往常一样放学回到公寓,慵懒地躺在床上打开Mac,习惯性地点开Naver想搜搜最近有什么新电影。

  一旁实时更新的热搜关键词栏里,“陆士宁”三个字赫然在列。他愣了一下,心里还嘀咕:韩国这边还有跟陆士宁同名的人?

  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点开了词条,瞬间懵了。什么鬼?陆士宁演唱会?这都是哪年的事了?

  他仔细一看,搜索结果里排名靠前的,几乎全是关于陆士宁那场“日出演唱会”的搬运视频和新闻报道。原来,陆士宁这次在韩国爆火,直接原因并非电影或釜山电影节,而是他五月在国内举办的那场极富创意的海边日出演唱会!

  由于他上一张英文专辑在全球范围内爆火,早有“搬运工”将他这场演唱会的精彩视频传到了外网。不知最初是从哪个节点开始,这几日关于这场演唱会的讨论突然在韩国网友中病毒式传播开来。

  “海边、日出、演唱会,还有喜欢的人在一起……这画面太戳我了!”

  “最后一首歌虽然听不懂中文,但直接给我听哭了,感染力太强!”

  “求求了!陆士宁什么时候能出一张韩语专辑?我绝对买爆!”

  “全世界第一场真正的日出演唱会……我们的歌手能不能也学学,搞个第二场?”

  国内网友得知这件事后,更是集体傻眼。要不是确认了那些韩语评论都是这两天新鲜出炉的,简直要怀疑自己是不是穿越了。

  “我真是服了,点开热搜一看还以为陆士宁又偷偷跑哪儿开演唱会去了!”

  “韩国人的网速是拨号上网吗?这延迟也太高了!”

  “笑死,陆导本来带着新电影征战釜山电影节,结果因为五月份的演唱会在韩国爆红了……”

  “所以《姥姥的外孙》到底怎么样了?有没有人说说?”

  “人在韩国,刚出影院。这片子在电影节官网是今年目前评分最高的一部,后面展映的三场票根本抢不到!”

  “国内到底什么时候上映啊?等不及了!”

  ···

  九月二十六日,傍晚的海云台被夕阳染上一层瑰丽的玫瑰金色。相较于开幕式时的轻松,釜山国际电影节的闭幕式红毯,则显得更加隆重、典雅。今晚,所有悬念都将在新浪潮奖的揭晓中尘埃落定。

  尤其明年釜山电影节做了调整,新浪潮奖将会被主竞赛单元的釜山大奖替代,这就意味着今年的新浪潮奖是最后一个,也算比较有意义的了。

  晚上六点,闭幕式红毯正式开启。媒体区的闪光灯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密集,如同永不停歇的闪电。各国电影人、明星、评委们身着盛装,依次走过红毯,接受着来自全场的祝福与瞩目。

  相较于开幕时的初次亮相,此时的陆士宁与《姥姥的外孙》剧组再度踏上红毯,已收获了截然不同的关注。媒体的镜头更多地聚焦于他们,呼喊他名字的声音也更加热烈和熟悉。陆士宁身着剪裁完美的深色礼服,神情沉稳,与身旁的罗婧、韦轩等主创微笑着向两侧致意,从容了许多。

  紧随其后的闭幕式典礼在主会场举行。会场内灯光璀璨,座无虚席。在经过一系列精彩的文艺表演和回顾本届电影节精彩瞬间的短片放映后,电影节组委会主席李明基登台致闭幕辞。

  李明基回顾了过去几天里电影带来的感动与思考,感谢了所有参与者的热情,并强调了釜山电影节作为亚洲电影重要交流平台的意义。“……电影让我们跨越语言与文化的边界,看见彼此,理解彼此。在此,我们共同见证了无数才华与梦想的绽放。感谢所有电影人带来的精彩作品,是你们让这星光熠熠的夜晚成为可能。”

  韦轩扭头和陆士宁轻声说道:“陆哥,我怎么感觉人家电影节比咱们国内的还受重视。”

  陆士宁笑着叹了口气:“会好的。”

  说完他的心里也是挺不舒服的,如果国内的电影节影响力大,他陆士宁今天也不会出现在这里了,没办法,要想赚钱,开拓市场,提升自己的影响力,那就不得不这么做。

  致辞结束,现场掌声雷动。紧接着,便进入了最受瞩目的颁奖环节。奖项依次揭晓,现场的气氛也愈发紧张。

  当颁发到最高荣誉“新浪潮奖”时,颁奖嘉宾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电影大师,在台上缓缓拆开信封。他看了一眼,脸上露出了一丝了然的微笑,随即用沉稳的声音念出了获奖者的名字:

  “获得本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奖——也是最后一位新浪潮奖获得者,《姥姥的外孙》,导演:陆士宁,恭喜!”

  瞬间,热烈的掌声与欢呼声响彻整个会场。聚光灯猛地打在陆士宁身上,现场所有目光和镜头都聚焦于此。身旁的剧组成员们激动地起身与他拥抱祝贺,韦轩甚至兴奋地挥了下拳头。

  陆士宁的脸上掠过一丝惊讶,随即化为难以抑制的激动与喜悦。他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西装,在万众瞩目下稳步走向舞台。

  说实话,陆士宁还是有些意外的,他以为拿不到了。

  从颁奖嘉宾手中接过沉甸甸的奖杯,陆士宁站到了话筒前。

  他环视台下,目光扫过自己的团队,略微平复了一下心情,用清晰的中文说道:“谢谢,非常感谢釜山国际电影节组委会,感谢评委会将这个重要的奖项授予我们。这是对《姥姥的外孙》整个团队最大的肯定。”

  说到这里陆士宁不好意思地笑了下:“其实我有背过一份演讲稿,是我的助理准备的,结果现在上台以下全忘了,等我想想。”

  一时间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丁念云和曹琳两人直接哈哈大笑,这确实像是陆导能干出来的事。

  重新调整了一下,陆士宁接着说道:“感谢罗婧老师、韦轩、曹琳、楚然,以及所有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是你们的才华、汗水和真心,共同铸就了这部电影。没有你们,就不会有今天站在这里的我。”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家、关于陪伴、关于我们如何与亲人和解、也与自己和解的故事。它源自我们最普通的生活,却蕴含着最珍贵的情感。能通过它连接起不同国家的观众,我感到无比荣幸。”

  “最后,我想把这份荣誉,献给每一位在生活中默默付出、用心去爱的‘姥姥’和外孙们。电影会落幕,但生活中的爱与陪伴,永不落幕。谢谢大家!”

  陆士宁的感言真挚,再次赢得了全场持久而热烈的掌声。台下,金成勋导演微笑着用力鼓掌,剧组成员们更是眼含激动泪光。

  颁奖礼结束,现场进入了本届电影节的最后一项环节,闭幕影片的放映。作为外邀闭幕片,这位日本大导演堀良之的新作也算是备受瞩目。

  而陆士宁比较感兴趣的是闭幕影片结束后的交流环节,能听堀良之的创作理念和一些新技术的运用,这也是此行的目的之一。

第273章 梦想演唱会

  作为本届釜山电影节的闭幕影片,日本电影大师堀良之的新作《意识的回响》正式开始放映。这位以极致美学和深刻哲学思辨闻名于世的大导演,其新作无疑备受全球影迷和业界的瞩目。

  影片开场便极具堀良之的个人风格,一个长达三分钟的长镜头,跟随着一名身着湿透风衣、背影寥落的男子,沉默地行走在东京深夜冷寂的瓢泼大雨中。雨水在霓虹灯牌的映射下,闪烁着冰冷的光泽。

  镜头最终定格在他踏入一间狭小、堆满老旧书籍和实验器材的公寓,墙上贴满了复杂的神经网络图谱和难以理解的数学公式。男子脱下风衣,露出疲惫却异常专注的面容,他是一位名叫高仓信的认知神经科学家,致力于研究人类记忆的编码与提取。

  影片的核心悬念建立在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完美犯罪”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科技公司大佬在守卫森严、布满监控的顶层公寓中离奇死亡,所有证据都指向自杀,但诸多微小的行为学漏洞让警方顶尖的心理分析师南云清子坚信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谋杀。

  然而,最大的困境在于,所有物理线索都被完美抹除,唯一的凶器可能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一段被精准植入、足以诱发特定生理崩溃反应的记忆。

  随着调查深入,高仓信的研究进入南云的视野。他的前沿课题正是通过精密的声光电磁刺激,非侵入性地定向影响甚至编写特定脑区的记忆与情绪反应。

  理论上看,如果掌握了个体足够多的脑部活动数据,这种心理植入并非天方夜谭。南云怀疑,高仓信被幕后黑手利用,其研究成果成为了杀人工具,而他本人甚至可能对此毫不知情,或者,他就是那个深藏不露的主谋?

  影片的中段变成了一场在意识迷宫中进行的顶级博弈。南云试图从外部行为证据链逼近真相,而高仓信则在自我怀疑与对科学伦理的拷问中,疯狂回溯自己实验的数据日志和记忆碎片,试图查明自己的研究是否、以及如何被滥用。

  堀良之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主观镜头、扭曲的声效和跳跃性的剪辑,将观众彻底拉入高仓信混乱而不可靠的内心世界。真实记忆、被植入的记忆、实验数据、幻觉臆想交织在一起,界限逐渐模糊。

  陆士宁坐在黑暗中,看得全神贯注。他内心暗叹:“堀良之对视听语言的掌控已入化境。他用最精密的镜头和声音设计,外化了一个濒临崩溃的内心宇宙。这种将抽象心理学概念转化为极致视听体验的能力,太值得学习了。”

  尤其注意到几个关键转场,并非依靠传统剪辑,而是利用画面内的光影变化、声音的无缝衔接来完成时空跳跃,使得整个叙事流畅又充满心理压迫感。

  而一旁的韦轩等人就有点懵了,各种脑海里的记忆混杂现实,不知道从哪开始就跟不上了,不过看到陆士宁聚精会神的模样,应该挺不错的。

  剧情在最后三十分钟迎来惊天反转。高仓信最终通过分析自身脑电数据的微小异常,发现了一段被精心隐藏的元记忆。他自己,才是第一个被实验对象。

  某个他曾认为只是初步构想的实验,其实早已在一个隐秘资助者的要求下,在他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于他沉睡时对他实施过。那段能诱发致命反应的“记忆编码”模式,首先被刻入了他的潜意识。

  科技公司大佬的死,只是幕后黑手用他的身体验证了技术的可行性后,实施的第二次操作。而所有指向他自己或未知第三方的线索,都是幕后操纵者设置好的思维陷阱,目的是让他成为完美的替罪羊。

  真正的幕后黑手,竟是他一直信赖有加、负责数据处理且看似人畜无害的年轻助理研究员奈良美纪。

  奈良美纪的动机并非金钱或权力,而是源于一种扭曲的科学狂热与对高仓信既崇拜又想取而代之的复杂心理。她认为高仓信在伦理上的犹豫阻碍了科学的终极飞跃,她要亲手证明这项技术的巨大威力,并最终超越导师。

  影片的结局沉重而发人深省。高仓信与南云联手设局,让奈良美纪暴露了罪行。

  然而,面对这项足以颠覆人类认知和社会秩序的技术,以及自己同样被篡改过的、不知还有多少隐藏“指令”的大脑,高仓信站在自己熟悉的实验室里,眼中充满了对未知的恐惧和迷茫。

  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一台静静运转的脑波监测仪屏幕上,那起伏的曲线仿佛永不停止。

  灯光亮起,全场观众仿佛从一场深沉的思想噩梦中苏醒,片刻的静默后,爆发出极其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这掌声,既是献给影片紧张刺激的叙事,更是献给其带来的深刻颤栗与哲学叩问。

  陆士宁也随之用力鼓掌,内心深受震动,“太厉害了……”

  这种类型片的剧情陆士宁不觉得突出,但是堀良之的拍摄技巧对陆士宁形成了强大的冲击。

  他特别注意到影片对声音的设计,几乎承担了半数以上的叙事和心理暗示功能,这一点给了他很大的启发。

  这样近乎炫技的电影,对韦轩几人就有些尴尬了,抛去导演技巧,单独把剧情拎出来,几乎没有什么特别大的亮点。

  甚至他们也不知道好在哪里,反正跟着大家一块鼓掌就对了。

  随后进行的导演交流环节,堀良之分享了创作理念和一些新技术运用,尤其是在拍摄前与神经科学家的大量调研,以及为营造特定心理效果而与声音团队开发的特殊音频算法。

  陆士宁全神贯注地聆听着堀良之的分享,不时赞同地微微颔首。前世的他阅片无数,诸如《敦刻尔克》这类作品,当时只觉得震撼,如今系统学习了导演知识后再回首细想,才真正意识到其中对声音空间、情绪渲染和沉浸感的极致运用,几乎已达到一座令人望而生畏的艺术高峰。

  若仅是依样画瓢地复刻那种技术效果,或许并非完全无法做到。但若要他在自己的新剧本中,从头开始进行同等量级和深度的声音叙事设计,构建起与画面严丝合缝、又能独立表意的声音体系,这对于现在的他而言,仍是一件感到有些无从下手的难题。

  闭幕式结束,人群逐渐散去。陆士宁与剧组成员们一路交谈着来到停车场,正准备道别,却见奈飞的大卫·陈带着一位他从未见过的外国友人快步走了过来。“陆!请稍等一下!”大卫的声音带着一丝急切。

  陆士宁停下脚步,略带疑惑地看向大卫身旁那位气质精干、面带微笑的外国人。“这位是……?”

  没等大卫介绍,那位外国人便主动上前一步,友好地伸出手,用流利的英语说道:“陆先生,您好。再次祝贺您今晚斩获大奖。我是劳恩,来自奈飞总部音乐创意与制作团队。”

  陆士宁与他握了握手,心中愈发好奇:“你好,劳恩。请问是有什么事情吗?”

  劳恩看了一眼陆士宁身后正准备上车的剧组成员,语气变得更加客气:“陆先生,不知是否方便找个附近的咖啡厅坐下来简单聊几句?”

  陆士宁会意,转身对楚然、丁念云等人说道:“你们先回酒店休息吧,我这边和他们谈点事情。”

首节 上一节 140/1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