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破坏行业规则、引发众怒的,是像当年徐峥将《囧妈》直接卖给网络平台进行首播那种颠覆性的操作,那直接触动了整个传统院线的根基,导致业内联合声讨甚至后续抵制。相比之下,这种偷票房的小动作,虽然恶心,但只要自身作品质量过硬,根基稳固,便难伤根本。
甚至后来暑期档的《逆行人生》,依旧被院线抵制。
···
数日后,回到北电,陆士宁刚进教室,王哲就满脸堆笑地迎了上来,语气热络:“陆哥,回来上课了!”
陆士宁对他笑了笑,简单点头回应,走到自己的惯常座位坐下,从包里拿出厚重的教材和一本黑色的硬壳笔记本。
王哲很自然地凑过来,坐在了他旁边的位置,语气中带着掩饰不住的羡慕与奉承:“陆哥,你烟台那场演唱会真是太牛了!连咱们付老师上课都拿来当案例分析了。”
“案例?”陆士宁略感诧异,抬头看了他一眼。
“对啊!”王哲用力点头,“就前天的课,付老师专门抽了半节课,带我们分析你搞的‘乐园演唱会’和‘日出演唱会’这两个概念的整体策划和视觉呈现,说这是近年来极少数将场地特性、演出内容与观众体验深度融合,并产生巨大破圈效应的经典案例,让我们课余都好好研究学习呢。”
陆士宁闻言失笑,摇了摇头:“付老师太抬举我了。这些点子并非我独创,之前也不是没人想过,但最终能落地,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需要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执行力,远不是歌手一个人凭热情就能推动的。”
王哲自然听懂了这弦外之音。作为北电导演系的学生,他们太清楚最近爆火的《天才枪手》意味着什么了。
网上各种票房分成分析帖传得沸沸扬扬,都说陆士宁作为核心主控方,至少能分走百分之四十的利润。一想到身边坐着一位如此年轻、凭借一部电影就可能晋身亿万富翁的同学,王哲的心就热切得按捺不住。
这可是活生生的资源和人脉啊!只要现在和陆士宁把关系处好了,将来自己毕业想拍片子,拉投资岂不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这可比去外面求爷爷告奶奶强太多了。
他按下心中的激动,继续赞叹道:“《天才枪手》我们班几乎所有人都去看了,剧本写得是真厉害,反转一个接一个,节奏把控得太好了!”
陆士宁谦逊地摆摆手:“剧本只是基础,最终呈现还是冯导的功劳,她拍得确实完美,超出了我的预期。”
正说着,授课的付红兵教授走进了教室。付教授年近五十,学术功底深厚,在影视理论界颇有建树,平时不苟言笑,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王哲见状,立刻噤声,老老实实地坐正了身体。
付教授站上讲台,目光如鹰隼般扫过全场,看到陆士宁他突然愣了一下,随后便笑了起来。
他没有立刻开始讲授新课,而是扶了扶眼镜,缓缓开口:“上节课,我们粗略探讨了一个近期发生的、现象级的演出案例,陆士宁同学的‘日出演唱会’。今天,我们不妨再深入一步,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视听文本来进行解构。”
话音一落,所有同学的目光全部看了过来,让陆士宁有些不好意思。
付教授笑着问道:“陆士宁,你作为创作者和主导者,不妨来谈谈,在《向阳而生》那个段落,当日出与歌声同步达到高潮时,你在舞台上的调度、镜头的设计,尤其是大屏幕和无人机视角的运用、以及音乐情绪的铺陈之间,是如何进行协同构思的?你希望传递给现场和屏幕前观众的,是一种怎样精确的体验?”
这个问题极其专业。所有同学的目光都聚焦在陆士宁身上,有好奇,有期待,也有看热闹的。
陆士宁略一沉吟,并未露怯,他站起身,从容不迫地回答道:“付老师,其实核心思路是引导和共情。在那个时刻,任何花哨的舞台技术都是多余的,甚至会破坏自然的神圣感。我的调度很简单,就是站在那儿,成为一个指引者,用手指向太阳,用呼喊打破瞬间的寂静,将所有人的注意力强行聚焦于自然奇观本身。”
他顿了顿,组织着更专业的语言:“镜头语言方面,我提前和摄影指导沟通的方案是,前期以我的中近景和表情特写为主,捕捉期待;当太阳跃出的瞬间,必须切到无人机的全景大全景,强调人的渺小与自然的壮阔,以及人潮奔向光明的象征意义;最后,再回切到被晨光和泪光照亮的观众特写,完成从宏观到微观的情绪收束。”
“音乐上则摒弃了复杂编曲,用童声吟唱和简单的吉他分解和弦铺底,目的是托住情绪,而不是抢夺注意力。我希望传递的,不是表演,而是一种集体性的、近乎宗教仪式的沉浸体验,是见证而非观看。”
陆士宁的回答条理清晰,不仅回答了“是什么”,更阐释了“为什么”,完全超越了普通学生的理解层面,更像是一个成熟导演的创作阐述。
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都听呆了。王哲张大了嘴,原本只是想套近乎,此刻却是真心实意地被震住了。
付教授严肃的脸上罕见地露出一丝赞许的笑意,他点点头,示意陆士宁坐下:“很好。非常清晰的创作逻辑。这印证了一个观点:最高级的视听语言,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内心情感和哲学思考的外化。它需要精确的设计,但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体验的纯粹性。陆士宁同学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接下来的课,付教授多次以陆士宁的演唱会为例,尤其拿出星海发布的《向阳而生》15分钟的画面。
根据视频,然后结合知识点,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视觉节奏与音乐情绪”、“大型现场活动中观-微观镜头的叙事功能”、“自然环境作为叙事主体而非背景”等议题。
陆士宁也几次被点名发表看法,他总能结合自身实践,给出既有理论高度又接地气的回答,引得付教授频频点头,看向他的目光充满了赞赏。
第248章 丁立伟
这堂《视听语言》课让陆士宁感到些许如坐针毡。付教授在整整九十分钟里,频繁地用他的“日出演唱会”作为范本,拆解镜头语言、调度理念和观演关系。尽管分析中满是褒奖,但被置于学术下反复审视,还是让陆士宁有些不好意思,仿佛被当成了教学标本。
下课铃响,他刚在座位上收拾好东西,还没喘口气,就被告知班主任赵启明老师请他到办公室去一趟。
赵启明作为他的班主任,平日交流并不多。上一次深入交谈,还是《少年的你》上映后,赵启明就学校里老师的点评与他进行过一番探讨。陆士宁心中略带忐忑,不知这次所为何事。
来到那间堆满书籍和影碟、弥漫着淡淡茶香和旧纸张味道的办公室,赵启明从一堆文献中抬起头,脸上露出温和的笑意:“来了,小陆,先坐。”
陆士宁依言在旁边的旧沙发上坐下。赵启明一边在身后的书架上寻找着什么,一边像是随口闲聊般问道:“接下来有什么新片的计划吗?”
“还没具体想好,”陆士宁回答,“主要是手里还有一部《姥姥的外孙》后期做完还没定档。”
赵启明转过身,手里拿着几本厚薄不一的书籍,说道:“对于你,我其实比较鼓励在多实践中摸索。多拍,多接受市场的真实反馈,这个过程本身也是重要的学习。”
陆士宁闻言略感诧异:“赵老师,您这个观点和系里其他几位老师不太一样。他们大多建议我一年集中精力打磨一部作品就好,剩下的时间最好回到学校系统充电,夯实基础。”
“那是针对绝大多数刚入门的学生。”赵启明走到办公桌前,将手里的书放下,语气平和,“在这个阶段,年轻导演通常想法天马行空,充满表达欲,但视听语言的掌控能力往往跟不上创意。如果没有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一旁把关引导,很容易陷入自我陶醉的创作误区,拍出一些圈内人看来是自嗨的作品。”
他轻轻拍了拍桌上那几本挑出来的书,继续道:“但你的情况完全不同。你从一开始就进入了高规格的工业流程,跟着冯语导演在实战中学习。如何掌控剧组、如何与演员沟通、如何将文本转化为有效的画面……这些导演的基本素养和实操规范,你已经比同龄人成熟太多了。”
说到此处,赵启明的神色忽然变得有些严肃,他推了推眼镜,目光锐利了几分:“不过,这种高起点也伴随着潜在的弊端。成熟的大导演通常都有着极其强烈的个人风格。通常情况下,作为他们贴身培养的徒弟,无论是在叙事节奏、空间调度、镜头语言的选择,甚至是色彩和光影的运用逻辑上,都会不自觉地深受其影响,打上深刻的师承烙印。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他话锋一转,带着几分探究:“但我仔细看了你到目前为止的作品,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它们和冯语导演的风格谱系差异非常大,几乎看不到明显的痕迹。这只能说明,你不仅有想法,而且有很强的能力,清晰地构建并执行属于自己的视听体系。这非常难得。”
陆士宁心中微微一惊,泛起一丝尴尬。他师从冯语,学到更多的是扎实的技术手段和行业规范,是“如何拍”的方法论。而到了实际创作时,他更多是在运用这些技术,去精准复刻脑海中已然成型的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成熟影像。
这种创作路径,确实与常规的“师承-模仿-突破”模式截然不同。
赵启明似乎并未深究这背后的缘由,只将其归因于陆士宁独特的天赋。他将桌上那摞书推到陆士宁面前,语重心长地说:“你现在比起班上同学,已经在导演职业道路上领先了很远。具体的创作实践我不便过多干涉,但这些——”
他指了指那几本书,“是关于世界电影史、电影理论与批评,以及跨文化比较研究的经典著作。我希望你有时间能静下心来好好读一读。”
陆士宁接过书,粗略扫过书名和作者,发现这份书单的取向与冯语导演此前推荐的偏重实用技法和类型研究的书目完全不同,更偏向理论和史论。他脸上露出一丝疑惑。
赵启明洞察了他的心思,解释道:“按理说,对你未来的发展路径,我不该过多置喙。但我回国任教后,仔细梳理过国内一批导演的成长轨迹,发现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
“很多早期凭借敏锐直觉和时代机遇成名的导演,到了创作中后期容易陷入瓶颈,甚至停滞不前。究其根源,很大程度在于早期基础理论框架搭建得不够牢固,对于电影本体‘为何而拍’的思考深度不足,一旦最初的灵感耗尽,便后劲乏力。”
他的语气变得郑重:“太多少年成名的案例,最终却泯然众人,问题往往出在这里。因为成名早,片约不断,被市场推着走,再也没有整块的时间回到书房沉淀反思,甚至疏离了学术环境的滋养,这是很可惜的。给你这些书,是希望你能有意识地补上这一课,提升在电影史认知、美学思潮演变和跨文化表达方面的学养。这或许不会直接提升你的票房,但对你长远的发展,必定大有裨益。”
感受到赵老师话语中的用心,陆士宁心中涌起一阵感动。他郑重地点头:“谢谢赵老师,我回去一定认真看。”
赵启明满意地点点头。他深知北电这个环境对成功有着多元甚至矛盾的评判标准。许多老师更看重影展奖项所代表的艺术纯粹性和作者性,对市场票房的成功未必全然认同。
陆士宁目前无疑是“市场派”的骄子,但在一些更为传统的“学院派”视野里,或许还需更多证明。
赵启明自己则试图超越这种简单的二元对立,在他眼中,陆士宁像一个天赋极高、提前交卷的考生,他要做的,是为这个学生打开更广阔的视野,为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早做铺垫。
回到教室,王哲一眼就注意到陆士宁抱回来的那一摞书。
“赵老师给的?”王哲好奇地问。
“嗯,”陆士宁将书放在桌上,“赵老师让我抽空看看这些。”
王哲立刻像是发现了宝藏,迅速拿出笔和本子,不仅记下了书名,连出版社都仔细抄录下来。
陆士宁看他这副架势,不由笑道:“你这股好学劲儿,真是没得说。”
王哲有点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没办法,赵老师平时虽然也和我们聊聊天,但很少主动给我们开这种小灶书单。他总强调让我们先吃透课本上的知识。能让他单独推荐的,肯定是好东西。”
陆士宁若有所思的点点头,见老师进门了,也不再聊天。
中午放学,两人结伴去食堂。陆士宁和王哲找了个相对安静的角落坐下。点餐时,陆士宁没让王哲掏钱,很自然地用饭卡结了账。
吃饭时,王哲一直抱着手机,手指飞快地回着消息,神色间似乎有些为难。陆士宁没太在意,专注地吃着眼前的饭菜。
过了一会儿,王哲似乎下定了决心,放下手机,有些犹豫地开口:“那个……陆哥,我有个朋友,特别想认识你一下,你看……方不方便?”
陆士宁咽下口中的食物,笑了笑,语气温和:“如果是需要出去应酬的场合,我可能真没时间,下午还有课。”
“不不不,不用出去,”王哲连忙摆手解释,“他也是咱们学校的,就在表演系,这会儿人就在食堂。就是……想过来跟你打个招呼,认识一下。”
陆士宁立刻明白了对方的意图。这种通过同学关系想在导演面前混个脸熟的事情,在电影学院司空见惯。他虽不热衷此道,但也不想让王哲难堪,于是点了点头:“行吧,反正现在有点时间。不过待会儿上完课我就得直接回去了。”
“明白明白!就简单认识一下,我这就让他过来!”王哲如释重负,赶紧拿起手机发消息。
没过几分钟,一个身形高挑、打扮时尚帅气的男生就快步走了过来,脸上带着激动和尊敬,远远就伸出手:“陆导您好!冒昧打扰了,我是王哲的朋友,表演系大三的丁立伟。”
这倒让陆士宁有些意外。他原以为王哲介绍的会是个寂寂无名、急于寻找机会的学生,却没想到来的竟是丁立伟。这位学长近两年势头颇猛,签了不错的公司,接连出演了好几部热播古装剧,虽然不是男一,但饰演的角色大多亮眼出彩,积累了不少人气,前段时间还刚和曹琳合作过一部大制作。
陆士宁能认出他,主要还是因为堂姐陆丹丹是丁立伟的剧粉,没少向安甜安利。
陆士宁笑着站起身,礼貌地握住对方伸来的手:“学长太客气了,可别这么叫,叫我士宁或者小陆就行。”
丁立伟却坚持保持着恭敬的态度,连忙摇头:“别人不知道,我们学表演的可太清楚陆导你现在在圈内的含金量了。前几天我们剧组里的演员一块去看了《天才枪手》,出来的时候,所有人都惊呆了,都特别佩服你。”
陆士宁笑了笑,没再纠结称呼问题,招呼道:“丁学长快请坐吧,别站着说话了。”
王哲在一旁安静地吃着饭,没有插话。他看得出,丁立伟这么急着来找陆士宁,绝不仅仅是认识一下那么简单,估计是有更具体的事情相商。
第249章 林晚
丁立伟顺势坐下,向王哲投去一个感激的眼神。他心里清楚,如今想搭上陆士宁这条线的人不知凡几。陆士宁的崛起速度堪称恐怖,其主导的作品在苛刻的豆瓣上至今没有一部评分低于8分,这种兼具商业成功与口碑赞誉的能力,在年轻一代创作者中几乎是独一份。
他想起前几天偶然参加的一个导演饭局,席间一位颇有名气的曾导端着酒杯,半是感慨半是断言地说:“要不了多久,‘陆士宁编剧/导演’这几个字,本身就会成为一个金字招牌。到时候根本不是项目找钱,是资本追着项目跑,观众也会无条件地买票进场。”
当时席间有个小演员壮着胆子问:“曾导,那像我们这样的,有机会去陆士宁新片里试镜吗?”
曾导当即嗤笑一声,毫不客气地泼了盆冷水:“你以为那是菜市场谁都能进?我告诉你,韦轩为了拿下他新电影的主角,他妈真金白银砸了上千万的资源和诚意!现在圈子里都传遍了,陆士宁这人极其念旧,核心机会优先留给合作过的、用熟了的演员。除非角色实在不合适,否则外人连试镜的门往哪儿开都摸不着!”
这番话,正是丁立伟今天硬着头皮来找陆士宁的核心动因之一。其一自然是混个脸熟,这其二,则是为了他的女友林晚。两人的恋情处于高度保密状态,连彼此的经纪人都被蒙在鼓里。
他们因戏结缘。林晚贵为“四小花旦”之一,正处在事业上升的黄金期,经纪人对她耳提面命,严禁恋爱。
丁立伟这边情况类似,新签的公司给了他大量资源力捧,市场反馈显示其女粉丝占比极高,公司因此下了死命令,要求他保持单身人设,先站稳脚跟。
眼看四小花的另一位殷柔柔接连拿下几个高奢代言,风头渐起,林晚为此焦虑不已。丁立伟便想为她寻一个足以碾压所有竞争对手的顶级资源,陆士宁新片的女主角。这才有了今日的贸然请托。
见陆士宁用餐已近尾声,丁立伟觑准时机,身体微微前倾,语气恭敬地开口:“陆导,冒昧问一下,你接下来……有没有新剧本计划要启动?”
“来了!”一旁的王哲精神一振,果然和他猜的一样,丁立伟这是求角色来了。
陆士宁没有立刻回答,不紧不慢地用纸巾擦了擦嘴角,抬眼看向丁立伟,目光里带着一丝探究:“哦?你这是从哪儿听说我要开新项目了?”
丁立伟脸上堆起略显局促的笑,小心应答:“我……我猜的。您手上目前就剩《姥姥的外孙》还没上映,我看网上有爆料说,您的新作已经提交了釜山电影节,要等十月份才揭晓。琢磨着这中间好几个月空档,您这样的创作节奏,应该会再开一部吧?”
陆士宁略感意外,对方功课做得挺足,他微微颔首:“消息倒是灵通。确实有个初步计划在酝酿。”
丁立伟心中一喜,赶紧趁热打铁:“陆导,您看晚上方便吗?我想请您吃个便饭,顺便介绍一位朋友给您认识,她非常仰慕您的才华。”
陆士宁闻言笑了笑,心下了然。搞了半天,丁立伟这是替别人来牵线。看他这副小心翼翼、甚至有些低声下气的模样,这个“朋友”与他关系定然匪浅。而且不当着王哲的面直说是谁,显得颇为神秘,这就有点意思了。
他并未点破,只是从容起身,从钱夹里取出一张设计简洁的名片递过去:“那就有劳学长安排了。确定好时间地点,打这个电话就好。”
这名片还是助理邱玉那丫头坚持给他设计的,没想到今天还真派上了用场。
丁立伟受宠若惊,立刻站起身,双手郑重地接过那张薄薄的卡片,仿佛接过什么珍贵合约:“好的好的!那陆导您先忙,我们晚上再联系!”
目送陆士宁和王哲离开后,丁立伟立刻掏出手机,迫不及待地给林晚发消息:“宝贝!好消息!陆士宁导演回学校了,我托关系见了他一面!他亲口承认马上要开新项目!我约了他晚上见面,等下把位置发你,你一定准时到!”
消息刚发出去没多久,林晚的回复就弹了出来,语气却并非他预想的欣喜:“丁立伟!你怎么又自作主张!”
丁立伟愣住了,连忙追问:“怎么了?我这不是看殷柔柔最近那几个代言让你心烦嘛。要是能拿下陆导新电影,什么代言比得上?绝对能压她一头!”
林晚的回复带着一丝烦躁:“我不是怪你帮忙,但你至少提前和我商量一下!我今晚已经约了王辉导演!他们有个合拍片项目,两位港岛影帝加盟,正在选角。如果我能拿下女主,比参演陆士宁的电影强多了!”
“王导?哪个王导?”丁立伟一时没反应过来。
隔了一会儿,林晚才回道:“王辉导演啊!他的影响力和资源是陆士宁能比的吗?”
女友的态度让丁立伟皱起了眉。王辉确是资深大导,影响力不俗,但在丁立伟看来,陆士宁势头正猛,潜力无限,越早建立合作关系越好。
“那现在怎么办?陆导这边我已经约好了,总不能放鸽子吧?”丁立伟有些为难地打字。
林晚很快有了主意:“这样,我把晚上宴请王导的餐厅位置发你,你在旁边也订个小包间。我这边应付一下,中间找个机会过来敬杯酒,和陆士宁简单聊聊就好。这样两边都不耽误。”
虽然觉得这样操作有些不够尊重,但丁立伟拗不过女友,也只能无奈答应:“……好吧,也只能这样了。”
···
傍晚,陆士宁独自驱车来到三里屯。丁立伟订的是一家上海私房菜馆。穿过幽静的竹影和小径,一进门,陆士宁就感觉到几道目光落在他身上。厅内散坐的几位客人似乎认出了他,礼貌地微笑着点头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