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滩崛起的百年豪门 第348节

  童润夫自然不会有那种想法,毕竟他离开沪市时,便已经被陈先生派人说服,他不能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去让家人吃苦,甚至是.

  “我们家不算是有钱人,但我既然答应陈先生替他管理新丰纺织,自然不会再犹豫。这次购买物业,考虑整幢购买,但价格不要超过十万。而且,我们家暂时住在一起,购买物业只为收租和投资。”

  “投资?”

  一众子女不理解起来。

  不过话说来,虽然他们人口多,但现在的洋房也有三层,比起很多富人的居住条件,都已经好很多了。

  另外,童家不仅仅是童润夫能工作,六个子女已经纷纷都加入工作,而且有4个子女是在‘陈氏企业’旗下。

  童润夫笑道:“就是投资!前段时间,陈先生和我私下讲,香港来了那么多资金,那么多工业人才,那么多企业家,再加上又是中西交汇的地方,将来经济必然腾飞。同理,那香港的物业,必然也是三十年代租界的物业,所以劝我在香港置业。我一想也对,就打算买幢物业,我们现在毕竟是住的公司的。”

  次子童奔一高兴的说道:“爸,陈先生对你真是推心置腹,这种事也指点你!”

  陈光良对于所有的‘海派’来说,那就是一杆‘旗帜’,是大家的风向标。不是陈光良的事业做的有多大,而是那么年来,一直屹立不倒的眼光。

  童润夫点点头,说道:“陈先生对每个人都很好,不仅仅是替他工作的人,很多有钱人谈及他,也是赞誉有加。”

  他现在的薪资,一年可以买一幢楼(这个年代的一幢楼,一层千尺,一般二~五层,6~10万)。

  与此同时,童润夫是香港纺织公会的会长,认识很多纺织企业家,大家谈及陈先生,都是赞誉有加,不仅仅是香港纺织业的开拓者,对同行也是帮助颇多。

  童润夫接着说道:“我当然总经理一来,陈先生基本不问今年赚了多少钱?而是问——出口能增加多少?能解决多少就业问题?香港的纺织品能不能水平更上一层楼?”

  有子女问道:“他作为企业家,不想获得丰厚的利润么?”

  童润夫摇摇头,说:“不太清楚,反正他不太关心这个话题。”

  说不关心利润,难民把人‘圣人化’,但陈先生似乎真就不关心利润——人工成本,新丰纺织最高;和同行竞争,也从不搞打压那一套。

  一众成年子女不由得敬佩起来。

  年前,陈光良和一众老友在告罗士打酒楼聚会,这实际上是一家中式酒楼,只不过是怡和的产业而已。

  聚会的人当中,包括刘鸿生、卢作孚、陈光甫、李铭等,基本都是三十年代就叱咤华夏商界的老人。

  陈光甫和李铭作为曾经的‘近代华夏金融人物’,此时来香港发展,已然是鱼困浅滩。

  为何?

  他们很难融进香港的社会,第一进入太晚,第二不熟悉当地行情,虽然都在香港注册了银行,但如今也就沦落小银行,和平安银行相差巨大。

  曾几何时,平安航运需要仰望沪市商业储蓄银行、浙省实业银行,如今倒是反过来了。

  卢作孚突然提及这个话题:“没想到,留在香港的招商局,全部北归啊!”

  上个月,香港招商局大楼,升起红色的旗帜,震惊海外。

  陈光良其实知道内幕,不过他没有去招商局再挖墙角,哪怕一些船长是他宁波同乡。道理很简单,招商局已经卷入两派斗争,特务都已经参与其中,他再去挖船员,显然是在和国家、地方政府作对了。

  他现在不接触,将来是争取拉拢的对象。

  他要是顽固的反对,将来就算被拉拢,也是个污点。

  前世的董浩云,虽然船队被台岛和美国征用,运输过军用物资什么的,也算是个污点;但毕竟由不得他,他的船队很多都是美国赊账给他的自由轮。

  众人看向陈光良这个招商局前总经理,近代招商局崛起的关键人物,招商局很多人见了陈光良,也得恭恭敬敬打声招呼。

  “总有人为了国家不计个人生死和前途,希望他们能得到好待遇吧!”

  “陈先生,你有忧虑?”

  “未来的事情,谁又说的准呢,我不太了解现在的不过我对苏联的历史,倒是有些了解”

  好吧,多言了!

  事实上今天来参加聚会的,陈光甫和李铭肯定不会北归,会在香港发展,只是发展银行也不会顺利。

  刘鸿生一开始就非常的担忧,如今已经在香港扎根下来。

  至于卢作孚,他本身也在香港犹豫着,前世也是在香港生活了一段时间。至于这一世的选择,不得而知!

  陈光良没有直接劝过,毕竟有时候总有人要付出

  这个春节,陈光良和家人一起度过,感觉到非常幸福。

  他的朋友遍布香港,他的属下家臣更是数量庞大,此时的香港,陈氏家族俨然已经跻身香港第一家族。

  “你们的大哥,已经被哈佛大学录取,你们要以他为榜样。只有自己学到的知识,才是你们自己的;家里的事业和财富,未必就是你们的,我们只会为你们读书买单,想做二世祖、富二代,你们就不要想了。”

  陈光良教育自己的子女和侄子侄女,这叫宣扬‘读书的重要性’。

  “是,父亲/大伯”

  唯一的女儿陈乐怡,大声的说道:“爸爸,如果我们考上名牌大学,你有奖励吗?”

  陈光良笑着和蔼的说道:“你想要什么奖励,先告诉我!”

  陈乐怡毫不犹豫的说道:“我希望爸爸亲自送我去大学!”

  父亲总是很忙,兄弟姐妹又多,她想法就是有一次单独的时光。

  “没问题!你们以后都可以提要求,合理范畴,我都会答应。”

  众人高兴起来。

  随即,陈光良就让大家自己去玩,主打一个‘劳逸结合’——社交、身体,都是人生宝贵的东西。

第378章 大量囤积物资

  怡和洋行,大班办公室。

  在抗战时期,怡和在重庆最重要的人物是担任公职的约翰·凯瑟克。早在1939年欧洲战争爆发后,约翰·凯瑟克便返回伦敦加入了英国政府的作战经济部,后调往蒙巴顿将军所在的东南亚战区司令部,担任对华事务政治联络官。

  其在山城时,是对国民政府比较强硬的代表人物。

  战后,约翰凯瑟克重新担任怡和大班。

  但随着新华夏的成立,怡和的资产损失不菲。

  怡和在内地的资产,主要是港口码头、物业地皮,这些现在已经无法出售,故不可能转移;另外一方面,怡和还在做着内地的贸易——向内地运输棉花、香烟与啤酒、小量的五金和机械,并输出华夏土特产。

  但这些贸易,远不能弥补怡和在内地的损失。

  约翰·凯瑟克收起悲观的神情,对属下说道:“如今远东航运进入寒冰期,我们怡和要出售一些用不着的二手船,保留实力。最近那三艘5000吨的船,报名竞拍的人多不多?”

  如今远东的航运力量,以太古、怡和、旗昌(美国)为主,然后又有少量的挪威、法国等国家航运企业,最后便是华资航运企业。

  一名高层说道:“报名的人不多,但有一个特殊的人!”

  “喔”约翰·凯瑟克好奇的问道:“是谁”

  “是陈光良的弟弟陈光聪,不知道是他打算自立,还是代表陈光良参与。”

  约翰·凯瑟克的表情认真起来,嘴里说道:“确实特殊!这个号称‘香港首富’的华人,在这个时候购买船只,难道是犯傻?”

  众人纷纷笑了起来。

  蒙特森笑着说道:“这个人实力确实不错,但确实喜欢犯傻,他最近几年在香港大肆购置物业,也不怕哪天香港被收回。”

  这个问题,似乎是所有英国人的担心,毕竟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投资物业这种固定资产,是属于不明智的。

  哪怕是怡和,此时也后悔得要命,当初为什么不变卖华夏的资产,拿一部分回英国。

  相比较太古洋行,怡和损失大的多,太古洋行一直重视香港,而非内地;而怡和基本是将重心放在内地,香港只是一个分点而已。

  约翰·凯瑟克制止大家的笑容,说道:“虽然陈光良在逆势购买船只,这不是一件明智的决定,但他对航运的野心,我们不能忽视。好在,只要他做航运,就离不开我们的九龙仓;华人没有大型码头,就只能给我们交费。”

  “对更何况,这三艘船当年也是陈光良卖给我们的,怡和利用这三艘船,为大英帝国出力不少,也谋取了可观的利润。如今,我们还能以不错的价格,甩卖给他们,还真是不错。”

  “哈哈”

  众人并没有将此事的陈氏船队放在心上,第一是他们不看好陈氏船队在航运寒冰期扩张,第二是三艘二手船而已,而且是三十年龄的二手船。

  虽然如今是远东的航运寒冰期,港口没有业务的船只不少(主要是内地的贸易减少),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年的物价涨得很厉害。

  在三十年代的‘大萧条时期’,陈光良仅用5.5万美金一艘的成本,便拿下六艘十年龄的5000吨船;实际上,当时在加拿大也就4万美金一艘的样子。

  到了1940年~1941年,陈光良将4艘5000吨的船(20年龄了),以15万美金一艘的价格,卖给了怡和、太古。

  如今又过去十年,怡和拍卖3艘5000吨的船(30年龄了),价格将不低于18万美金一艘。

  前世到了1955年,包宇刚购买一艘8000吨的三十多年龄的二手船,价格已经涨到55万美金。

  陈光聪来到拍卖地,因为是私人拍卖会,所以选择在告罗士打酒楼里。

  他看了一眼场内的情况,便心中有数,今天不会有太大的竞争,大家普遍对航运比较悲观。

  “陈先生,你也来参加拍卖?”

  “原来董先生,我来这里看看,这三艘船本来也是我们当年卖给怡和的,我当时还时常登上船呢!”

  “原来如此”

  董浩云随即又说道:“我也是来看看,不过怡和卖得有些贵,我是买不起了!”

  他也是够倒霉了,旗下的三艘万吨巨轮(自由轮),被美国政府以未偿还完贷款,给予没收掉。

  贷款是没有偿还完,但也不至于没收船只,显然是美国政府对台岛政府失望透顶,迁怒于董浩云而已。

  环球航运也有四艘自由轮,但3年时间不到,就偿还了所有债务,也没给美国机会。更何况,陈光良早不参与国民政府的事情。

  果然拍卖会开始,大家反应平平,怡和大概也知道这种情况,所以将底价调高,能多一点是一点。

  最终,陈光聪顺利以60万美金,将三艘船拿下,合到二十万美金一艘。

  算是捡到便宜了。

  这天,陈光良带着家人,在自己的‘私人游艇’上度假。

  所谓的‘私人游艇’就是一艘载重150吨的二手船改造的,甚至改造得都不算精致,但终究是有宽敞的甲板,以及休息的舱室。

  事实上,以陈光良的财富,去欧美买一艘退役军舰,然后再进行豪华装修,打造世界豪华游艇,也是轻轻松松的一件事。

  只不过华人的含蓄、不喜高调的性格,让陈光良不愿意去那样做,虽然他很喜欢大海。

  “光聪,这次你们去欧洲,去看看伦敦的庄园,买一幢下来,以后我们也去伦敦度度假!另外,去欧洲也要多交际交际,这做航运就少不了关系,更不要说我们要做世界航运企业。”

  陈光聪马上就要去欧洲购买二手船,他爱妻心切,都是带着杨秀英去顺便度个假。

  “嗯,我在欧洲也有些朋友,这次我们大采购,肯定也要认识更多的朋友。”

  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环球航运至少要采购十艘远洋船,每艘船都要在5000吨以上。

  与此同时,环球航运目前已经拥有:四艘万吨自由轮、四艘5000吨船、两艘3000吨船、两艘1000~1500吨船,总吨位达到6.5万吨。

  不过在次轮扩张中,陈光聪的持股量,自然下滑很多,毕竟他没有那么多资金。

  扩张完毕后,环球航运预计总吨位能达到15万吨左右,而陈光聪大概持有4万吨。

  “走吧,我们去陪孩子们钓鱼!”

  “嗯”

  随后,陈光良、陈光聪这对兄弟,带着孩子们开始钓鱼,至于家里的四个女人,已经将麻将搓到船上来。

  他们的游艇并没有开太远,就在香港岛南面的近海,这个年代还是有海盗的,虽然陈氏的安保力量也强大,但总归是不要去冒险。

  钓鱼只是为了娱乐,近海也没有太大的收获,而且近海的海鲜不怎么好吃。

  第二日,杨小虎便携父母、妻儿,前来拜访姐夫一家。

首节 上一节 348/39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