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滩崛起的百年豪门 第347节

  叫做阿梅的纺织熟练工,说道:“去去,我等我男人一起,你们凑什么热闹!”

  她是战后调到香港的‘沪籍纺织工人’,因为她纺织的技术好,所以是一些纺织工人的‘师父’,这也是香港纺织业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沪籍管理层、技术人员、纺织熟练工的到来。

  阿梅到港后,其沪籍丈夫也来到香港,做行政方面的工作。夫妻俩虽然不是管理层和技术工人,但也属于新丰纺织的‘中坚力量’,所以分配了厂区的宿舍。

  “阿梅”

  “‘师娘’来了,拜拜师父”

  一众女工调侃一番,然后笑着离开,她们手中也各自拎着三十斤大米和1斤豆油,包里自然还有两个月的薪水(一个月是年终利是),开开心心的回家。

  她们的薪资只有50元,但已经是非常满足,不仅能养活自己,还能给家里一些补助;更不要说,新丰纺织在三个节日(端午、中秋、春节)都会发生活物质,年终还有两个月的薪水(至少入职半年)。

  事实上,目前香港的薪水在30~100港币,很多工厂普遍就给30、40,最大限度的压榨工人;新丰纺织给的薪资,已经算是比较高的,主要是‘三节’和‘年终利是’及‘优惠购物资’等福利,那就超过外面的工厂很多了。

  ‘师娘’阿宝笑着说道:“你的这些徒弟啊,真是嘴上不饶人!”

  阿梅将自己的一包五十斤大米,给丈夫阿宝,随即说道:“那你就好好努力,争取做个管理层,她们就不敢乱讲了。现在你和我工资一样,都是80港币一个月,她们才不会把你当回事!”

  阿宝扛起两袋大米,足足一百斤,压低声音的说道:“马上就是管理层了”

  阿梅眼睛放大,惊喜的说道:“真的?”

  “应该八九不离十,王经理找我谈过话。”

  “太好了,走,回家庆祝一下。”

  此时的香港,100港币的薪水,警察、小学老师这样的公职人员可以拿到,当然很多私企的职员,薪水能更高,一切都要靠能力说话。

  回到宿舍,阿宝和阿梅还有一个两岁的孩子,此时交给邻居在召开,也是职工家属,每月给点钱就行。

  “发年货了,新丰纺织对大家实在太好了!”

  “可不是嘛,其它工厂的工人,一个人就只能养活一个人;新丰纺织的工人,一人可以养活两个人了!”

  “就说这个员工宿舍,外面租一间,一个月要三四十港币呢!而新丰纺织的工人满三年,或者双职工满2年,就可以免费入住。”

  一众邻居的优越感十足,对新丰纺织的福利待遇,也是非常满意,毕竟有对比就能感受到。

  “房子不仅免费住,我们还能买到便宜的大米、油、肉类、衣服等生活物资,真是太幸福了!”

  “可不是,听说厂区的那个物资售卖处(环球贸易),就是陈先生的另外一个产业,是香港最大的贸易商;而衣服,我们自己厂就在生产,给我们便宜的很。”

  谈及这些,大家也是很满足。

  殊不知,他们赚的钱,很快又循环到‘陈氏家族’的手中。

  当然,他们至少生活的还不错。

  阿宝和阿梅接了孩子,回到自己的家里,这就是一个单间,一共是220平方尺,厨房和卫生间是一层共用的。这已经是双职工家属的待遇!

  一些单职工,220平方尺还挤在‘四人间’里,想家属入住,就得按工龄和技术等级,来确定是否有资格,或者补钱。

  开了个荤腥,阿宝、阿梅一家三口坐下来,他们双职工家庭,一周开荤三四天都没有问题,毕竟园区的肉类也比外面便宜。

  “这个月,我们发了320,我打算存个200元,厂里发了米油,生活成本也降低了。”吃饭时,阿梅算起账来。

  此时的阿宝,也意气风发的说道:“记得,要存平安银行。以后我当了管理层,工资也会上调的,然后每个月都能存钱,说不定这几年还再要一个孩子。”

  “净想美事,等你当官了再说。”

  他们只是普通的工人,但幸好是在新丰纺织,或者说是在陈氏企业,福利待遇是香港最好的私企。

  粤籍的许世杰,是新丰纺织的中层管理,主要负责从厂区装货,然后卡车运输至码头的仓库,再装船出口至海外。

  新丰纺织的产品,90%出口海外,所以工作每天很繁忙。

  今天,许世杰安排好工作,终于不用加班,可以美滋滋的回家。

  他居住的是公寓,也就是长江地产开发的‘合租房’,实际上也是公屋形势,330平方尺一个户型,有独立卫生间,但厨房是公用的。

  许世杰的妻子,早已经煮好饭菜,见他回来,高兴的说道:“当家的,今天发年货了呀?”

  只见许世杰不仅拿回米油,而且还有肉类,一看就是大丰收。

  “发了,东西还挺多呢!而且,今天我还发了工资和年终奖,三个月的薪水,1500港币。”

  “我的天呢,发财呢,当家的真厉害!”

  搂着一对儿女,许世杰心中也是美滋滋的。抗战时期,他就作为本地人,加入了新丰纺织,从普通职员做起走,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中层管理。

  他记得最深刻的是,当初香港沦陷,新丰纺织也没有忘记他们,并提供着一些生活上的补助。所以在战后,他第一时间重新归队,替公司做事。

  吃饭时,许妻好奇的问道:“当家的,你们公司的管理高层和高级技术人员,是不是都住一层楼。”

  他们现在住的房子,一层有四户,共用厨房。不用出房租,由新丰纺织公司租赁长江地产的房子,再免费给管理层居住。

  许世杰说道:“肯定的,不过也没有多少人有这个福利待遇,你又不是不知道,外面的住房有多紧张。哪怕是我们这样的房子,顶手费就要2000到3000,租金要五六十。所以,你知足吧!”

  许妻不服气的说道:“我们怎么就不能住,现在我们每年可以存个3000,你工资要是再涨一些,说不定我们以后能自己买房了。你怎么也是新丰纺织的中层管理,是吧?”

  许世杰一听,还真就心动了,说道:“你说的是,我工资肯定会涨的,公司对我们很好。现在买房可以分层分期,说不定哪天我们真能买得起。但话说回来,现在香港能买得起房子的,哪个不是有钱人,能租一层居住的,那也是有钱人。就是我们这样的居住条件,都比很多做生意的有钱人好。”

  330平方尺,隔成两间房子和一个卫生间,他们两个大人和两个孩子居住,生活条件已经很好了。

第377章 陈光良的人品

  年前。

  陈光良也在关注着全体上万名‘陈氏企业的职员’的生活问题,力求给大家一个幸福的春节。

  他不会成为一名靠‘压榨’发达的吝啬老板,至少也要做到在同行业的‘最优待遇’;而对于人才,他更是重视,给予‘保姆式’的后勤保障。

  正因为如此,仅仅是在战后,就有差不多300个‘人才’拖家带口的跟着他,来到香港安居乐业。而如今,他的背后已经是上万个家庭左右。

  在他的企业当中:

  平安银行的职员,薪资水平最高,正式职员的薪资都在150以上,且享受员工宿舍;当然要求至少也是中学的文化,懂英语自然更好。整个平安银行系统,员工也就400人左右,已经是包括投资银行部门的职员,以及海外员工。

  平安银行的员工数量少,是因为在这一时期,香港的银行普遍不热衷开设很多分行;一般都不会超过五家分行,平安银行已经算比较多的,香港六家、新加坡一家,总共七家。

  其次是长江地产的职员,薪水也非常的高,正式职员也有150港币以上的月收入;当然,这不包括建筑工地的工人,那些严格意义不算职员,毕竟做完这个地盘,可能就会被辞退。

  长江地产的职员薪水高、福利好,是基于这家企业很赚钱,同时也对职员要求有中学以上的文化水平。

  平安银行和长江地产,算是陈氏企业的‘核心企业’,里面很多管理层都是从沪市就跟着陈光良;当然来港发展后,也培养起一批管理层,高中低的管理层都有,职员则以粤籍员工居多。

  环球集团,也属于‘陈氏企业的核心’,不过在海员方面,陈光良喜欢用宁波籍,主要是NB市近代华夏最早的航运发源地,拥有很多经验丰富的中高级海员。

  海员的薪水,普遍高于岸上的职业,哪怕干最脏最累的低级海员,每月也有100港币收入,吃住都在船上;缺点当然很明显,那就是长年不靠岸,每年休假有十八天时间。

  环球航运的海员,管理比较人性化,但也只是相对优越一些。所以海员的工作,一般人是不愿意做的。

  但如果你有一定的文化,头脑又够灵活,环球航运就会培养你,到了中高级海员,还福利待遇完全就是天上和地下的区别。

  环球贸易,这家企业没有沪籍和粤籍的区分,是正常招聘,而且本地职员更有优势;这家企业需要常年驻守海外,但不仅有丰厚的收入,甚至很多人还有分红,所以是个很好的去处。

  长江地产、平安银行、环球集团,这三大体系的职员,整体收入都是非常高的,但加起来也就2000多名员工,当然不包括建筑工地的地盘工。

  在‘陈氏工业体系’中的几家企业——新丰纺织、合和拉链、荣昌重工业、华泰玩具、维他奶等,属于用工大户,差不多有六七千人,但是以最廉价的工人为主。50元一个个人,不包吃住,比比皆是。

  但实际上,陈氏工业也属于利润很低的产业,至少对陈光良来说。

  最后就是传媒业,时代影业和《东方日报》也养活着上千人。不过陈光良一般不把这两家企业归纳于家族企业,降低陈氏家族在两家企业的影响力,但又在背后控制着两家传媒机构。

  五大体系,就养活着1万人左右,背后就是1万个家庭。

  这还不算建筑工地的电工,如今三个大地盘在动工或筹备动工(平安银行、香格里拉饭店、时代影视城),保守也是需要一千多名工人。

  而靠陈氏企业吃饭的人,例如码头上的工人等,也有不少。

  “哥,怡和准备在两周后,拍卖三艘5000吨的二手船,正是我们当初卖出去的那三艘加拿大制造的。”

  陈光聪来到办公室,汇报一个让人错愕的消息。

  当年,陈光良凭借那六艘船,叱咤华夏沿海航运,不过在抗战期间,陆续卖给了怡和、太古。

  “怡和居然在卖船!”

  “嗯,现在内地封锁沿海和内河,虽然保留了一定的贸易,但毕竟业务锐减。怡和、太古都准备卖船,毕竟这远东的航运业已经萧条起来。”

  陈光聪说完,关注者大哥的表情。

  陈光良随即说道:“嗯,他们减船,我们自然要加船。加拿大造的这几艘5000吨货轮,目前也就三十年的船龄,其性能我们是知根知底的,是个不错的船只。两周后,你去看看,能买下来就买下来。另外,我们最近开始筹备‘海员培训班’,招募中高级海员,至少要准备10~15艘船的远洋大船的船员。”

  远洋大船,怎么也需要3000吨左右,5000吨算中等,万吨才是正的大。

  陈光聪惊讶了一下,说道:“哥,一下扩充那么大,会不会空置。这船一旦空置,费用也是不少。”

  陈光良摆摆手,说道:“我自有分寸,你去安排便是!”

  “好的”

  陈光聪没有再质疑大哥的决定,他知道大哥一定是有什么预判,所以才如此有把握。

  目前,环球航运拥有八艘船,原本行驶内地沿海的船只,已经加入日本至香港的航线,以及加入香港至东南亚的非固定航班。

  所以陈光聪想不明白,这航运扩充那么快,该怎么派船出去?

  就算是跑非固定的航线、短期租赁的业务,但这业务目前远东也非常稀少,因为内地的封锁沿海,以及台岛也封锁内地的沿海。

  陈光聪离开后,陈光良也思索起来。

  朝战还有不到半年时间就要打响,届时远东必然闹船慌——北方的航线,运费最高可以达到150美金一吨(哪怕是后世的九十年代,同等航程的货物运输的每吨运费也在10~20美金一吨)。

  当然,这条航线太危险,环球航运不会去冒险,主要是容易被美国列为‘禁止入境人员’、‘禁止和美国做生意人员’。

  但环球航运不敢冒险,但其他人可顾不了那么多,毕竟跑一趟就是几十万美金的利润。这样,必然有大量的船去冒险。

  另外一方面,香港的进口贸易,也必然增加,特别是很多人会选择囤积货物,运输量也会最大限度释放出来。

  最后的关键,便是日本本土的运输量寻求猛增,日本本身不产资源,全靠海外运输,所以香港船东的好日子就来了。

  所以,陈光良打算提前扩充船队。

  香港宝云道。

  54岁的童润夫和妻子,及六个子女,及部分第三代,聚在一起。

  这里是半山区,童润夫一家人住在一幢洋房里,这是长江地产的物业。

  作为新丰纺织的‘实际管理者’,童润夫的待遇一直是顶格的,当初在30年代中期,就已经是500大洋每月,另加年终奖,及汽车配置的待遇。

  一家到香港后,陈光良亲自安排住处,知道其子女和孙辈多,便安排了一幢洋房居住。要知道,这幢洋房仅顶手费就需要六万,每月租金更是达到1300多港币。

  这还是因为香港的租金受管控,不然1300多港币一月根本租不下。当然也正是租金受管控,房东才想出‘顶手费’这一套,也是和当年沪市房东学的。

  童家聚在一起时,童润夫也忘记了对面的事情,他这个时候非常感激陈光良的指点,他不能为了个人的理想,而让家人跟着受苦;更重要的是,就怕个人做的事情,也不被理解,甚至污蔑。

  “老大,现在家里人越来越多,虽然这里还住得下,但总归我们需要自己的物业。晚一点,你去寻一幢物业,我打算买下来,算是我们在香港的投资。”

  童润夫现在的薪水是5000港币一月,外加丰厚的年终奖金(6个月左右的薪水),以及各种福利——汽车和司机、一幢洋房等配置。

  这个薪资已经是超出现在新丰纺织总经理的水平,主要是陈光良考虑到——童润夫是新丰纺织的真正奠基人。

  长子童奔亮高兴的说道:“爸,你终于熄了回去的想法了!”

  童润夫眉头一皱,威严的说道:“难道你想回去?”

  童奔亮马上摇头,说道:“虽然很多人在讨论北归,但大家也持怀疑的看法。更何况我听说,大家都在观望陈先生的态度,所以有钱人都会很慎重。”

  其他子女也纷纷劝父亲,不要抱着那种想法。

首节 上一节 347/39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