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滩崛起的百年豪门 第344节

  那么,黄金很快就会大跌,这是必然的。

  叶熙明说道:“好,我马上去安排!”

  反正这些有钱人的钱,也是从内地带来的民脂民膏,不如来便宜自己。

  陈光良在乐施会已经准备和已经投入1000万港币,这个财富已经可以是香港的大富翁了。当然,捐出这一笔400万港币后,陈光良最近几年都不会捐赠了。

  不过,他倒是会指点乐施会进行一些投资,做长期的慈善准备。

  陈光良家族要在香港重建‘香格里拉酒店’的消息,很快传开来,特别是陈光良已经斥资900万港币购入德辅道的两幅地皮,更是让香港商界错愕——他不怕JF军打过来,没收这些财富嘛?

  当然最急的还是嘉道理家族,以及怡和洋行,因为嘉道理家族经营者九龙的半岛酒店,以及港岛的香港大酒店,而怡和则经营者港岛的告罗士打酒店。

  不过大家急也没有办法,毕竟地皮已经买下来,接下来陈光良家族就是进入规划设计环节。

  这一天,陈光良带着他的地产集团的属下,来到德辅道71~77号地盘,此时这里还是有两幢五~七层高的建筑物。

  一番围绕考察后,陈光良对这个3.5万平方尺的地盘,规划起来:“地下两层、地上三层,修建成一个酒店基座,基座上再建十二层,总共十五层楼,再加地下两层,采用美式风格的建筑,建筑物不要超过新平安银行大厦”

  他滔滔不绝的讲述起自己的想法,他毕竟是地产老行尊,这些年也一直没有忘记学习,对地产规划很有水平。

  这个酒店,他并不打算最大程度的建更多的楼面,3.5万平方尺的占地面积,酒店正门都可以开辟一个小花园和下车点。

  哪怕是基座三层楼,估计每层也就1.8万平方尺的楼面;四层以上,每层也就1.5万平方尺;合计下来,也有足足的27万平方尺的建筑楼面。

  这已经是相当庞大的酒店,香港还没有一家比得上,相当于后世香港六十年代建立的文华酒店、希尔顿酒店、喜来登酒店。

  陆元台这时候说道:“老板上次让我考察的玻璃幕墙大厦,美国那边已经出现这种技术,不知道香格里拉酒店是否需要这种技术,晚点我们可以去美国寻找合作。”

  陈光良当即说道:“我就是想建全玻璃幕墙的酒店大厦,室内采取‘新风系统’,时间上我等得起,希望能拿出一个好方案给我。”

  陆元台点点头,说道:“可去美国以招标的形式,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

  “好,今年先不要急,明年再说吧!”

  “好的”

  全玻璃幕墙,新风室内系统,这就是香港建筑领域的里程碑,此时甚至美国都还未有全玻璃幕墙大厦。

  陈光良对这座香格里拉酒店,大概希望在1954~1955年投入运营,届时正好香港被解除封锁(1953年解除),经济进入发展阶段。

  将来,香格里拉酒店可以搬至斜对面的填海地段,也就是前世‘怡和大厦(康乐大厦)’那幅地盘,面积可是高达5万平方尺。

  至于这个地盘,届时再重建成一流的商业大厦即可。

  14日,广洲JF;

  三天后,JF军15兵团继续挥师南下,直达香港一河之隔的福田。

  香港已经成为惊弓之鸟,就连港督葛量洪都不看好香港的军队可以抵挡住JF军。

  在这种情况下,香港投机者还忙着炒高黄金,让价格一度达到660港币每两。

  当然,平安银行也是在大力卖空,成为市场的主要卖空者。

  而粤籍炒金客,想着趁机套现大量的黄金现货,但由于军队陈兵附近,再加上奥门进口黄金未到,只能加入抬高价格的行列,不让平安银行趁机打压金价,影响他们套现。

  只可惜,10月下旬香港《东方日报》便报道一则重磅消息:“ZG暂不打算收回香港,做长期打算更有利。”

  虽然这则新闻只是作为一种分析,但却分析的有理有据,很快安抚了香港市民的心。

  与此同时,香港的黄金应声暴跌,因为战争威胁已经结束。

  “可恶,散布消息的一定是陈光良,《东方日报》和他关系密切。”何善衡此时非常不爽的说道。

  他们恒生银号本指望这次套现获利,但没想到平安银行这次横插一手,先是大手笔卖空,后又散布谣言,在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套现黄金的时候,金银业贸易场的黄金已经应声大跌。

  何添也苦恼的说道:“这次我们进口的黄金成本很高,若是现在套现,赚不了几个钱!最近半年多,也因为陈光良的存在,我们粤籍炒金客不知道少赚多少。”

  众人不由得懊恼不已,其他沪籍炒金客基本没有什么厉害的人物,特别是哈同的两个干儿子,那就是傻大户,等着被宰的对象。

  但陈光良这个沪籍炒金客,确是最厉害的,首先其持有大量的黄金现货,其次人家根本不炒,直接守株待兔,一旦黄金达到600港币每两,必然会套现,因为这个原因,沪籍炒金客也会在那个时候卖出,造成粤籍炒金客扑个空。

  而这一次,陈光良更是利用舆论,将粤籍炒金客最后的机会给弄没了,自己还大赚一笔。

  梁銶琚说道:“陈光良如今来香港也不闲着,隐隐约约要成为香港华商领袖,下个月他还利用乐施会这个慈善组织,邀请香港名人前往,估计是要形成和保良局、东华三院的并立。就是港府那边,怕是已经准备给他授勋,以此奖励他的贡献。”

  众人莫不叹气。

  有陈光良这个大旗在,江浙沪的富人就相当于找到主心骨,在香港和粤籍商人形成分庭抗礼。

  平安银行。

  叶熙明汇报道:“此次他们卖空黄金,目前获得120万港币的账面利润,目前金价持续下跌,破产者不知凡几,我们也正好交割结账。”

  卖空不同于前面的‘套现’,所以获利上百万已经是了不起的成绩。

  而陈光良前面的‘套现’,是因为那些黄金是他多年来的积累,以及早期购买的便宜黄金现货,故利润大,而且一点也不麻烦。

  “嗯,获利百万已经很不错,建好就收。香港的黄金炒卖也该停下来,破产的也该想办法善后了。”

  接下来,陈光良询问道:“美元兑港币的进度如何?”

  自从英镑贬值30%出头后,陈光良又将自己的美元开始部分兑换港币,毕竟要在香港发展。

  “正常进行,目前大概替你兑换了200万美金的港币。”

  “行,正常进行就行。”

  这几年,他在香港投资太大了——所以影响力也非常大,战后投资住宅就有1000万美金左右,然后是平安银行大厦200万美金,接下来是香格里拉酒店,更是高达300多万美金左右(此时汇率变成1美元兑5.7港币)。

  这些投资,是实实在在的解决了很多的工作岗位。

第374章 壮大海派

  11月初旬,乐施会在‘六国饭店’举行了隆重的晚宴,邀请在港的上千名流齐聚一堂。当然,前来参加的以‘海派’居多,粤籍名流虽然有不少,但属于参观性质。

  在晚宴上,陈光良首先大谈‘乐施会’的性质和发展规划:“我建立乐施会的时候,便已经为这家慈善机构的未来定下发展期望,那就是造福在港的市民、侨胞.这个慈善机构非我陈氏一家的慈善机构,而是应该是所有愿意做慈善的人来共同运营,时机成熟,更是应该由社会公众监督和公众运营.”

  在场的人惊讶起来,保良局和东华三院发展那么久,一直也是属于社会贤达人士在运营,而陈光良则认为——乐施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将由社会公众来运营和监督,显然理念又有所不同。

  另外一方面,保良局和东华三院实际上形成一种‘富商组织’,但凡一个富商想获得‘太平绅士’、‘英廷授衔’等荣誉,必然要先在这两家慈善机构担任总理、主席等。这两家机构的总理选拔,几乎都是靠每年谁捐的钱多。

  随后,陈光良继续说道:“乐施会旨在发展成一家可持续的慈善机构,从成立之初,累计获得600多万港币的捐赠,目前账户上有400万港币的资金在成立两周年之际,再获得400万港币的捐赠而今天晚上,除了庆祝乐施会成立两周年,我也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一起做这个慈善事业”

  大家再次震惊起来,乐施会目前还属于陈氏家族经营的慈善组织,已经获得1000万港币的慈善资金,那就只能说明一件事——是陈光良捐赠了这1000万港币。

  这是多大的一笔财富?

  无法想象的财富。

  香港很多富豪都有这样的财富,但他们的财富可能是固定物业、黄金、美元、股票等等,更重要的是,不可能有人一口气捐赠1000万,就是100万也没有。

  不少人对视一眼,似乎都在说:“外人的人都说陈光良家族已经取代何东家族,成为香港首富,这恐怕都是低估的说法。陈光良家族的财富,恐怕已经能和当初的‘四大家族’相提并论,真正的华人巨富。”

  接下来,就是进入正式的募捐环节,海派富豪们都很给陈光良的面子,包括刘鸿生、陈光甫(原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李铭(原浙省第一实业银行)、王宽城、王统元、唐炳元、庄铸九、虞顺恩、杜月笙等人,捐款都在10~30万港币;与此同时,一些非海派的内地富豪,像卢船王等,也进行了捐赠;当然,也有粤籍富豪永安、先施进行捐赠。

  一场下来,捐赠金额高达500多万港币,这已经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不少人都惊叹陈光良在华人企业家的地位。

  捐款后,陈光良开始根据捐款的金额,选出‘乐施会’的12名理事和2名副主席,以及上百位的成员。

  此场晚宴,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不仅仅是一场慈善晚宴,也是一场‘抱团’的活动。

  乐施会的正规化及筹集的庞大资金,也惊动了港府,陈光良随后受葛量洪的邀请,双方进行了详细的会谈。

  双方谈了很多方面的事情,葛量洪期间说道:“陈先生,来港如此多的难民,他们来香港只是暂时的,战争结束,就会回去的。”

  陈光良马上提出反驳的意见:“阁下,第一个他们不能被称之为‘难民’,虽然香港依旧是英国的治下,但本身这是一个华人为主的社会。第二个他们不太可能会回去,香港就好比当年的上海滩租界,属于华人的理想居住地,而内地的经济一切未知。所以,我建议港府能有更好的应对方案,帮助这些人度过难关。”

  此时以他的身份,说话没有必要那么畏畏缩缩,葛量洪也不能把他如何。

  葛量洪一听,不确定的说道:“他们真的不会回去?”

  陈光良说道:“我觉得绝大部分会留下来”

  葛量洪皱眉起来,良久才说道:“那香港如何养得起那么多人?”

  陈光良建议道:“这一两年,沪市的纺织企业家纷纷来港避难,他们拥有开厂的经验,以及拥有纺织机械和人材,工业能养活更多的人,特别是纺织业。所以香港若是专门成立一个部门,将香港的工业产品推销至英联邦地区,例如南非、印度、巴基斯坦等,还有纺织进口主要地区的印尼,这无疑有助于解决香港的就业问题。”

  东南亚市场,目前是大家的首选,但仅一个东南亚市场,还不足以支持香港纺织业的大步发展。如今的新丰纺织,就尝试打开南非、巴基斯坦、印度、印尼等地区的市场。

  葛量洪说道:“这个问题,我会让大家进行讨论一下。陈先生作为香港工业的领头羊,我们也希望陈先生能参与到这个工作当中来。”

  “没问题,我个人很乐意看到香港工业的发展。”

  此次乐施会的正式建立,可谓陈光良的影响力之体现。

  本身‘海派’商人是不团结的,但有陈光良的存在,现在大家倒是团结起来,在香港形成一股巨大的能量。

  工业、航运,肯定是很快要全部占领了。

  地产、金融,有陈氏家族在,就不算落后,甚至有其他海派商人开始投资。

  就拿金融来说,此次‘黄金大战’前世是断送了海派的金融业,但这一世,有陈光良的搅局,海派金融业不算全军覆没。且陈光甫、李铭等老资格沪市金融家,早就跟随陈光良的脚步,在香港成立了分行,如今更是把香港作为总行。

  总之,在五六十年代,海派和粤派总归是有碰撞的,等到七十年代,那大家就是‘香港人’了。

  乐施会有条不絮的完善中,也不需要陈光良再付出太多的精力,毕竟副会长和理事都是能主事的人。

  这天,卢船王来到陈光良的办公室中,两人又是一番常谈,但卢船王似乎依旧非常犹豫。

  《东方日报》依旧在香港经营,只是走下坡路严重,陈光良实在看不下去,就找来现在的负责人黄春荪和汪春华。

  黄春荪当年就是《东方日报》的总经理,后来担任《东方日报》的董事会主席;而汪春华是名记出身,逐渐成为主编级别的人物。

  《东方日报》一段时间被国民政府收编,但香港的《东方日报》却独立运营,几经变化,香港《东方日报》的股权也是非常的分散,而陈光良家族占股20%,依旧算是大股东,但他已经很久未干涉《东方日报》。

  “《东方日报》现在的发展,我有些痛心,曾经我们怎么也是和《申报》、《新闻报》齐名的华夏三大报之一,怎么最近几年的发展如此的差?”

  话音刚落,黄春荪、汪春华两人惭愧起来。

  两人能来香港发展,也是陈光良的安排,他们从心底感谢陈光良这个老板。

  汪春华作为陈光良一手提拔起来的亲信,说道:“老板,你不知道,香港这个地方的传媒,要么分左右,要么是英文,当年你的那一套,好像在香港已经不吃香了。”

  陈光良马上说道:“我觉得你说的太片面了,就好像人家说香港的电影也分左右,时代电影不也一样的是香港电影之王,谁又能撼动?”

  汪春华说到:“时代影业是右”

  陈光良愕然,好像这个说法没问题,不是左就是右嘛!

  不过他随即说道:“左右都不重要,但我觉得《东方日报》不该沦落如此。”

  黄春荪马上说道:“陈先生,只要你重新入主《东方日报》,这家报纸就会东山再起。就好比你前段时间指示我们发表的文章——JF军不会渡过深圳河,我们《东方日报》立即就有很大的起色。”

  陈光良正有此意,他不忍心《东方日报》就此沉沦,更有意将《东方日报》打造成百年传媒,如今正好是实际。

  “嗯,召集你们两位来,我也是正有此意。最近我会收购《东方日报》的股权,稍后会重新整顿《东方日报》,提出新的改G,所以你们要做好准备。”

  两人都是一喜,说道:“好,我们随时配合你的行动。”

  此时的《东方日报》不仅是经营不甚理想,也是办报理念不够明确,这是非常危险的。

  香港的何东家族,经营者一个报纸《工商日报》。

  如今的陈光良家族,拿回《东方日报》,自然也是理所当然。当然,《东方日报》稍后依旧秉持不会过度参与政Z,而是朝着‘时事新闻(不做裁判)’、‘工商新闻’类发展。

  这样一来,自然要和《星岛日报》展开竞争了,不过一个将死的胡文虎,一个乳臭未干的胡仙,又怎么是陈光良这个‘老狐狸’的对手呢!

  不过陈光良不太可能直接经营《东方日报》,最多担任个报社主席,总经理一职,他倾向汪春华,既听话,能力又不错,只是缺点帅才而已。

  这天,陈光良的岳母徐青畹过寿,邀请子女回家吃饭,陈光良也携严人美回娘家。

首节 上一节 344/394下一节 尾节 目录